第一章 天地鬼神
【主题概述】
天地是如何产生的?支配世界运行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对头顶苍穹、脚下土地以及居中人间的探索与思考,这种探寻与思考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在先民看来那些无法由人力左右的神秘力量值得敬畏,并基于自身经验给出了对世界现象的相应解释。
《礼记·中庸》中有:“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天地指无时空限制的整个宇宙、自然,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天的意志是价值的终极依据。汉·王充《论衡·论死》中有:“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唐·韩愈《原鬼》中有:“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这种虚无感引发了一系列因探测或迎合而形成的祭祀或宗教活动。殷人认为在叫作“下”的人的世界上面,还有叫作“上”的神的世界,殷王自称为神的后裔和代言人,他是各种重要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利用宗教的权威来巩固统治;商人“尊天事鬼”;周武王灭殷,建立了奴隶制的王国,周人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并以仪式为中介将神鬼与人间的秩序联系起来。延续殷王的思想,在周王国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或称“天子”,被认为是上天派遣来管理人间的最高权威,在接下来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一直继续沿用这一名称,体现着“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命”既是客观唯心的宿命论,又是朴素唯物的自然规律,“天命难违”是古人习用的劝慰之言,“知天命”还存在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中。甚至“中国”这一名称来源也与先民对天地的认识有一定关系,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从殷商卜辞到《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到《窦娥冤》“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对生命来源的好奇,对死后世界的敬畏,历历再现于今人依旧可见的古代典籍中。
本章分为两个部分。
【文论摘录】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庄子·天地》)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南朝梁·钟嵘《诗品序》)
第一节 天长地久
【中心选文】
一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1],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2]。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
【作者/出处简介】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国吴徐整撰的《三五历纪》。《三五历纪》又名《三五历》,内容为三皇以来之事,但此书已佚,仅部分段落存于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艺文类聚》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等人于武德七年(624)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官修类书,该书卷一“天部”上曾引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作品解析】
本文记叙了天地的由来。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天地最开始像一枚浑沌不清的鸡蛋,盘古是其中最早的个体生命,具有先在的神圣性,“神于天,圣于地”。文本并未提及盘古是如何开天地的,据明代周游编撰的《开辟演义》记载,盘古用的是放置在身边的一把斧子。《三五历纪》的姊妹篇《五运历年纪》称盘古死后身体化为了天地万物,“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后来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还出现了有关化身的另一个版本。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去地九万里”是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如此万八千岁”是对历史时间的追讨,“后乃有三皇”讲的是人类社会的起源。这则神话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时空观念,原始的英雄崇拜以及对光明、有序生活的向往。
二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3],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4],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5],鸷鸟攫老弱[6]。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7],断鳌足以立四极[8],杀黑龙以济冀州[9],积芦灰以止淫水[10]。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11],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
【作者/出处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该书内容庞杂,以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分为内篇二十一,中篇八,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现存于世的仅有《内书》二十一篇。
【作品解析】
《说文解字》中有:“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女娲,传说中的人头蛇身,是中国始祖神话、再创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相关传说在《列子》《淮南子》《山海经》中均有记载。这则神话开头就涉及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宙是时间概念,即“往古之时”;宇是空间概念,即“四极废,九州裂”。上古时候,天崩地裂,水深火热,鸟兽为恶,人民生活异常痛苦,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撑四极,杀黑龙救冀州,积芦灰止洪水,最终恢复了整个宇宙的秩序,为人类创造了必要的生存条件。这则神话塑造了一位神通奇异而又对人类充满慈爱的女神形象,渗透着母系社会的文化因素,“补天”体现出敢于弥补大自然缺陷的斗争精神。中国神话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就以“女娲补天”为缘起。
三 天地不仁
老子
天地不仁[12],以万物为刍狗[13];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14]?虚而不屈[15],动而愈出。多言数穷[16],不如守中[17]。
《老子·道经》
【作者/出处简介】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孔子周游列国时还曾到洛阳问礼于老子。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应关尹之请写成五千言的《老子》,后不知所终。今存《老子》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名《道德经》。本文为《道经》第五章。
【作品解析】
本章重点讲述如何治国。儒家有“亲亲之谓仁”,这里的“亲亲”指维护着贵族政治的血缘亲情。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一体无亲,“仁”产生于大道废止以后,是基于血缘亲情的有差别之爱。他反对亲疏有别的私爱,主张普遍无私的慈爱,即“不仁”,这是一种“非情的自然观”。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说明,一是祭祀过程中如何对待刍狗,刍狗祭祀之前是受人们重视的祭品,祭祀之后就被丢弃或烧掉,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正如圣人对待百姓一样,无所偏私,一视同仁;二是风箱的使用原则,风箱中间是空虚的,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持续不会枯竭。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宽广空虚,生生不息。借此指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老子》中的“言”多指声教法令,“中”不是儒家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而是清静无为。统治政令烦苛,扰民滋事,只会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取法天地之纯任自然,万物反而能化育不竭。总而言之,本章的主旨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谈论“无为”。另有一说是批判政治统治的,认为天地和圣人都残暴不仁,把万物和百姓都当作猪狗看待,误!
四 天问
屈原
曰:遂古之初[18],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19],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20]?阴阳三合[21],何本何化?圜则九重[22],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23],天极焉加[24]?八柱何当[25],东南何亏?九天之际[26],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27]?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28],次于蒙汜[29]。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30],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31]?女岐无合[32],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33],惠气安在[34]?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35],曜灵安藏[36]?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37],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38]?永遏在羽山[39],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40],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41]?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42]?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43],墬何故以东南倾[44]?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昆仑悬圃[45],其尻安在?增城九重[46],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47]?羲和之未扬[48],若华何光[49]?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50]?靡蓱九衢[51],枲华安居[52]?灵蛇吞象[53],厥大何如?黑水玄趾[54],三危安在[55]?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56],鬿堆焉处[57]?
羿焉日[58],乌焉解羽[59]?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60],而通之于台桑[61]?闵妃匹合,厥身是继[62]。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鼂饱[63]?启代益作后[64],卒然离蠥[65]。何启惟忧[66],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67],而无害厥躬[68]。何后益作革[69],而禹播降?启棘宾商[70],《九辨》《九歌》[71]。何勤子屠母[72],而死分竟地[73]?帝降夷羿[74],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75],而妻彼雒嫔[76]?冯珧利决[77],封豨是射[78]。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79]?浞娶纯狐[80],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81]?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82],莆雚是营[83]。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白霓婴茀[84],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85]?天式从横[86],阳离爰死。大鸟何鸣[87],夫焉丧厥体?蓱号起雨[88],何以兴之?撰体协胁[89],鹿何膺之[90]?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91]?惟浇在户[92],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93],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94],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95],而亲以逢殆?汤谋易旅[96],何以厚之?覆舟斟寻[97],何道取之?桀伐蒙山[98],何所得焉?妺嬉何肆[99],汤何殛焉[100]?
舜闵在家[101],父何以鳏[102]?尧不姚告[103],二女何亲[104]?厥萌在初,何所亿焉[105]?璜台十成[106],谁所极焉?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舜服厥弟[107],终然为害。何肆犬体[108],而厥身不危败[109]?吴获迄古[110],南岳是止[111]。孰期去斯,得两男子[112]?缘鹄饰玉[113],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114],终以灭丧?帝乃降观[115],下逢伊挚[116]。何条放致罚[117],而黎服大说[118]?简狄在台[119],喾何宜[120]?玄鸟致贻[121],女何喜[122]?该秉季德[123],厥父是臧[124]。胡终弊于有扈[125],牧夫牛羊?干协时舞[126],何以怀之[127]?平胁曼肤[128],何以肥之?有扈牧竖[129],云何而逢?击床先出[130],其命何从?恒秉季德[131],焉得夫朴牛[132]?何往营班禄[133],不但还来[134]?昏微循迹[135],有狄不宁[136]。何繁鸟萃棘[137],负子肆情[138]?眩弟并淫[139],危害厥兄[140]。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成汤东巡,有莘爰极[141]。何乞彼小臣[142],而吉妃是得[143]?水滨之木,得彼小子[144]。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145]?汤出重泉[146],夫何辠尤[147]?不胜心伐帝[148],夫谁使挑之?
会朝争盟[149],何践吾期[150]?苍鸟群飞,孰使萃之?列击纣躬[151],叔旦不嘉[152]。何亲揆发足[153],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154],其罪伊何?争遣伐器[155],何以行之?并驱击翼,何以将之?昭后成游[156],南土爰底[157]。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158],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159],夫何索求?妖夫曳衒[160],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161]。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162]?比干何逆,而抑沈之?雷开阿顺[163],而赐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164],箕子详狂[165]。稷维元子[166],帝何竺之[167]?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168]?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既惊帝切激[169],何逢长之[170]?伯昌号衰[171],秉鞭作牧[172]。何令彻彼岐社[173],命有殷国?迁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妇[174],何所讥?受赐兹醢[175],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176],殷之命以不救?师望在肆[177],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178]?武发杀殷[179],何所悒[180]?载尸集战[181],何所急?伯林雉经[182],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183],又使至代之?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184]?勋阖梦生[185],少离散亡。何壮武厉[186],能流厥严[187]?彭铿斟雉[188],帝何飨[189]?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中央共牧[190],后何怒[191]?蜂蛾微命,力何固?惊女采薇[192],鹿何祐?北至回水[193],萃何喜?兄有噬犬[194],弟何欲[195]?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196],帝何求[197]?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198],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199],久余是胜[200]。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201]?吾告堵敖以不长[202]。何试上自予[203],忠名弥彰?
《楚辞》卷三
【作者/出处简介】
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其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姓。楚怀王时,为左徒,内主“美政”,外主联齐抗秦,后遭谗被疏;顷襄王时,被放逐江南,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悲愤绝望,自沉汨罗江而死。西汉时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王褒、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拟骚作品结集成集,题名为《楚辞》。该书的出现与“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地方文化特质密不可分,代表着上古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一脉,即巫祝文化。
【作品解析】
《天问》植根于楚国民间文化的沃土,是我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中指出,“天”可引为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的总称,故《天问》即对自然、人事一切不可知的疑问。《天问》以“问”为主,全篇共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这种形式在二千多年的古典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评价说:“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诗从天地未形的远古,写到楚国的现状,从古到今;先问天文地理,再问历史传说,由远及近。全诗气势磅礴,雄壮奇特,涉及天地生成、历史兴衰、神仙鬼怪等问题。既表现了屈原渊博的知识,又体现了他大胆怀古的求知精神,同时还表达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理想的愿望和对楚国及民族发展、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天问》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至“乌焉解羽”,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事件发问;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的若干历史事件提出问题;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主要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个人的感慨。
五 天地
天地并况[204],惟予有慕[205],爰熙紫坛[206],思求厥路[207]。恭承禋祀[208],缊豫为纷[209],黼绣周张[210],承神至尊。千童罗舞成八溢[211],合好效欢虞泰一[212]。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213]。璆磬金鼓[214],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盛牲实俎进闻膏[215],神奄留[216],临须摇。长丽前掞光耀明[217],寒暑不忒况皇章[218]。展诗应律玉鸣[219],函宫吐角激徵清。发梁扬羽申以商[220],造兹新音永久长。声气远条凤鸟翔[221],神夕奄虞盖孔享。
《乐府诗集》卷一
【作者/出处简介】
南朝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百卷是现存收录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主要辑录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以及先秦至唐代的歌谣,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十二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共五千多首,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天地》是汉代《郊祀歌》中的第八章,《郊祀歌》为《乐府诗集》中的第一首,属“郊庙歌辞”。
【作品解析】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对中国古代一国一君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而郊祀则是汉武帝时代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会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以感恩神灵,为国家谋福。《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这是一首祭祀天地的诗。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善为辞赋且精通音律,是汉赋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初为景帝武骑常侍,后辞官游于梁孝王门下。武帝时拜为中郎将,曾奉命出使西南,晚年称病闲居。作为一种宗教文学,本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观念和郊祀礼乐。内容主要赞美天地神灵,涉及祭祀目的、祭祀场所、祭祀过程、祭祀效果等。语言板滞典重,四七言夹杂,在楚辞变化为七言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节 鬼神幽中
【中心选文】
一 洛神赋并序
曹植
黄初三年[222],余朝京师[223],还济洛川[224]。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225],言归东藩[226],背伊阙[227],越辕[228],经通谷[229],陵景山[230]。日既西倾,车殆马烦[231]。尔乃税驾乎蘅皋[232],秣驷乎芝田[233],容与乎阳林[234],流眄乎洛川[235]。于是精移神骇[236],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237]:“尔有觌于彼者乎[238]?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239],荣曜秋菊,华茂春松[240]。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241]。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242],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243],修短合度[244]。肩若削成,腰如约素[245]。延颈秀项[246],皓质呈露[247],芳泽无加,铅华弗御[248]。云髻峨峨[249],修眉联娟[250],丹唇外朗,皓齿内鲜[251]。明眸善睐[252],靥辅承权[253],瓌姿艳逸[254],仪静体闲[255]。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256]。披罗衣之璀粲兮[257],珥瑶碧之华琚[258]。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259],曳雾绡之轻裾[260]。微幽兰之芳蔼兮[261],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262]。左倚采旄[263],右荫桂旗[264]。攘皓腕于神浒兮[265],采湍濑之玄芝[266]。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267]。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268]。愿诚素之先达兮[269],解玉佩以要之[270]。嗟佳人之信修兮[271],羌习礼而明诗[272]。抗琼珶以和予兮[273],指潜渊而为期[274]。执眷眷之款实兮[275],惧斯灵之我欺[276]。感交甫之弃言兮[277],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278],申礼防以自持[279]。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280]。神光离合,乍阴乍阳[281]。竦轻躯以鹤立[282],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283],步蘅薄而流芳[284]。超长吟以永慕兮[285],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286]。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287],携汉滨之游女[288]。叹匏瓜之无匹兮[289],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290],翳修袖以延伫[291]。体迅飞凫[292],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293],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294],川后静波[295]。冯夷鸣鼓[296],女娲清歌[297]。腾文鱼以警乘[298],鸣玉鸾以偕逝[299]。六龙俨其齐首[300],载云车之容裔[301]。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302],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303],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304]。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305]。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306]。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307],献江南之明珰[308]。虽潜处于太阴[309],长寄心于君王[310]。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311]。
于是背下陵高[312],足往神留。遗情想像[313],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314],御轻舟而上溯[315]。浮长川而忘反[316],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317],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318]。揽辔以抗策[319],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子建集》卷三
【作者/出处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生前曾为陈王,死后魏明帝曹叡追谥“思”,故又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他的作品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大都描写在邺城中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则往往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来抒写遭受不平的压抑之感和要求解脱的愤懑之情。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将曹植诗列入上品,称其为“建安之杰”,并评价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东晋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明代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作品解析】
洛神,相传为古帝宓羲氏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神,故称。唐人李善在《昭明文选》注中引用了一则佚名且失传的《记》,曰曹植曾求婚甄逸女不遂。后曹丕得之,却为郭后谗死,曹植此赋系有感于甄后而作,故初名《感甄赋》。后曹叡见之,改名为《洛神赋》。这是小说家附会之言,不足为信。
战国时期楚人宋玉《高唐赋》《神女赋》描写了楚王与巫山神女遇合的故事,曹植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对宋赋进行了模仿借鉴,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京城洛阳回封地鄄城时,在洛水边与“丽人”宓妃邂逅,并应御者之请向他描述所见;第二段写洛神仪容服饰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描写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又一典型绝美的女性形象,她像《诗经·卫风·硕人》中的齐女庄姜一样美丽动人,又比宋赋中的巫山神女更高贵典雅;第三段写作者对洛神的爱慕之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出示信物,预约佳期,却仍担心她欺骗自己,背弃前言,极言情意深重;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感动后的情状,形态万千,甚至惊动众神;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由于人神殊途,洛神与作者终不能结合,最后只能遗憾分别;第六段写分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情思绻缱,悲伤怅惘无限。
全赋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假托与洛神的爱情寄寓了作者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辞采华美,有所寄托,为抒情小赋中的名篇。
二 三王墓
干宝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320]。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321],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322]。王大怒,使相之[323]。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324],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325]。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326]。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327],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328]。儿闻之亡去[329],入山行歌[330]。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331]。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332]。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333]。”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334],踬目大怒[335]。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336],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337]。
《搜神记》卷十一
【作者/出处简介】
干宝(283~351),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曾任著作郎、始安太守、司徒右长史、散骑常侍等职。自小博览群书,通史好易,著述颇丰。除《搜神记》外,还有《晋纪》等,时享“良史”之誉。《搜神记》是一部辑录古代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的小说集,自序中指出创作目的在于“明神道之不诬”,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离奇,艺术价值很高,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所谓志怪小说,鲁迅有言:“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作品解析】
《三王墓》又名《干将莫邪》,三王墓在今河南汝南西南,干将莫邪是古代著名铸剑师,姓干将,名莫邪;一说干将、莫邪是夫妻两人,干将是夫,莫邪是妻。这则故事在《列士传》《吴越春秋》《越绝书》《博物志》《列异传》等书中均有记载,文字各异,其中以《搜神记》所记最详,文辞最佳。
复仇是人类共有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小说以“复仇”为线索,内容结构较为完整,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而被杀,其子赤为复仇而献头,山中行客为代赤复仇而自刎,最终复仇雪恨。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主要通过行为动作表现,一个是赤,为父报仇的主题使他成为故事的中心,他为复仇而生,又为复仇而死;死后又为未报仇而怒,为已报仇而安;另一个是客,他与前者非亲非故,不过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却坚守诺言,拼死除暴,成为复仇的实际执行者;与此同时还有仅由几处“怒”和“大喜”呈现出来的残暴的楚王形象。又有奇特丰富的想象和悬念迭出的情节,如干将莫邪之语、楚王之梦、赤之尸以及赤、楚王和客之头。
借此小说将血亲复仇的主题上升到反抗强权暴力的高度,使得复仇的合理性、正义性大大增强,同时也使得小说具有崇高、悲壮之美,歌颂了底层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为别人而牺牲自我的侠义精神。
三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338],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339],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340]。
茂陵刘郎秋风客[341],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342],三十六宫土花碧[343]。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344]。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345]。
衰兰送客咸阳道[346],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347]。
《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
【作者/出处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为宗室后裔。父名晋肃,“晋”与“进”谐音,忌才者谓其不当应进士试,韩愈为作《讳辩》,而终未能应试。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三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早岁工诗,著力甚苦,李商隐撰《李贺小传》中有:“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有《李长吉歌诗》四卷,《外集》一卷,注本中以清人王琦《汇解》较为详备。
【作品解析】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唐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离京赴洛途中作。诗中借金铜仙人迁离长安的历史故事,抒发作者离开京城时的悲痛。汉武帝刘彻曾在长安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露水,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汉灭亡后,魏明帝曹叡曾命宦官从长安拆移铜人迁至洛阳,后因铜人过重留于灞垒,相传承露盘被拆时铜人曾流泪。
全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功业卓著,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汉武帝《秋风辞》中有“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句,所以李贺称其为“秋风客”,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句,一个“客”字更体现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夜”与“晓”二字相对而出,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情。汉武帝生命逝去,还有曾经繁华的刘汉天下,画栏边的桂树依旧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物是人非,满目荒凉。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指千里”极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颠沛流离之苦,因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句,“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铜人的主观感受把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月还是汉时之月,天下已经是曹魏的天下,“魏官”又与“汉月”相对而出,一个“空”字进一步点题。铜人是刘汉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人”,也是作者的代言人,“铅水”体现出铜人的实在物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重的内心,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的“咸阳道”,是前之铜人的,也是今日之自己的,“客”从前之“秋风客”推广到了自己,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天若有情天亦老”,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渭城已远波声小”,借助声音的渐弱来表现距离的渐远,正可谓“离愁渐远渐无穷”。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它想象奇特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又变幻多端,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金刚怒目之辞,遣词造句奇峭又妥帖,参差错落又整饬绵密。
四 聂小倩
蒲松龄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348]。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349]。”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350]。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会学使案临[351],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352],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晚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353],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354]。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疑为赴试诸生,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语甚朴诚。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闻舍北喁喁[355],如有家口,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绯[356],插蓬沓[357],鲐背龙钟[358],偶语月下[359]。妇曰:“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360]。”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361]。”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362]!”言未已,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363]。”又曰:“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364],也被摄魂去。”女曰:“姥姥不相誉,更阿谁道好?”妇人女子又不知何言。宁意其邻人眷口[365],寝不复听。又许时,始寂无声。
方将睡去,觉有人至寝所。急起审顾,则北院女子也。惊问之。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366]。”宁正容曰:“卿防物议[367],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女云:“夜无知者。”宁又咄之。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女惧,乃退。至户外复返,以黄金一锭置褥上。宁掇掷庭墀[368],曰:“非义之物,污吾囊橐!”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
诘旦[369],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至夜暴亡。足心有小孔,如锥刺者,细细有血出。俱莫知故。经宿,仆一死[370],症亦如之。向晚,燕生归,宁质之,燕以为魅。宁素抗直,颇不在意。
宵分[371],女子复至,谓宁曰:“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372],葬寺侧,辄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觍颜向人[373],实非所乐。今寺中无可杀者,恐当以夜叉来。”宁骇求计。女曰:“与燕生同室可免。”问:“何不惑燕生?”曰:“彼奇人也,不敢近。”问:“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彼即茫若迷,因摄血以供妖饮。又或以金,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二者凡以投时好耳。”宁感谢。问戒备之期,答以明宵。临别泣曰:“妾堕玄海[374],求岸不得。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375]。”宁毅然诺之。因问葬处,曰:“但记取白杨之上,有乌巢者是也。”言已出门,纷然而灭。
明日,恐燕他出,早诣邀致。辰后具酒馔,留意察燕。既约同宿,辞以性癖耽寂。宁不听,强携卧具来。燕不得已,移榻从之,嘱曰:“仆知足下丈夫,倾风良切[376]。要有微衷,难以遽白。幸勿翻窥箧襆,违之,两俱不利。”宁谨受教。
既而各寝。燕以箱箧置窗上,就枕移时,齁如雷吼。宁不能寐。近一更许,窗外隐隐有人影。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377]。宁惧,方欲呼燕,忽有物裂箧而出,耀若匹练,触折窗上石棂,欻然一射[378],即遽敛入,宛如电灭。燕觉而起,宁伪睡以觇之。燕捧箧检征[379],取一物,对月嗅视,白光晶莹,长可二寸,径韭叶许。已而数重包固,仍置破箧中。自语曰:“何物老魅,直尔大胆,致坏箧子。”遂复卧。宁大奇之,因起问之,且以所见告。燕曰:“既相知爱,何敢深隐?我,剑客也。若非石棂,妖当立毙,虽然,亦伤。”问:“所缄何物?”曰:“剑也。适嗅之,有妖气。”宁欲观之,慨出相示,荧荧然一小剑也。于是益厚重燕。
明日,视窗外,有血迹。遂出寺北,见荒坟累累,果有白杨,乌巢其颠。迨营谋既就,趣装欲归[380]。燕生设祖帐[381],情义殷渥[382]。以破革囊赠宁,曰:“此剑袋也,宝藏可远魑魅。”宁欲从授其术。曰:“如君信义刚直,可以为此。然君犹富贵中人,非此道中人也。”宁乃托有妹葬此,发掘女骨,敛以衣衾,赁舟而归。
宁斋临野,因营坟葬诸斋外,祭而祝曰:“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陵于雄鬼[383]。一瓯浆水饮,殊不清旨,幸不为嫌!”祝毕而返。后有人呼曰:“缓待同行!”回顾,则小倩也,欢喜谢曰:“君信义,十死不足以报。请从归,拜识姑嫜[384],媵御无悔[385]。”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遂与俱至斋中。嘱坐少待,先入白母,母愕然。时宁妻久病,母戒勿言,恐所骇惊。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宁曰:“此小倩也。”母惊顾不遑。女谓母曰:“儿飘然一身,远父母兄弟。蒙公子露覆[386],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母见其绰约可爱,始敢与言,曰:“小娘子惠顾吾儿,老身喜不可已。但生平止此儿,用承祧绪[387],不敢令有鬼偶。”女曰:“儿实无二心。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请以兄事,依高堂,奉晨昏,如何?”母怜其诚,允之。即欲拜嫂。母辞以疾,乃止。女即入厨下,代母尸饔[388]。入房穿榻,似熟居者。
日暮,母畏惧之,辞使归寝,不为设床褥。女窥知母意,即竟去。过斋欲入,却退,徘徊户外,似有所惧。生呼之。女曰:“室有剑气畏人。向道途中不奉见者,良以此故。”宁悟为革囊,取悬他室。女乃入,就烛下坐。移时,殊不一语。久之,问:“夜读否?妾少诵《楞严经》,今强半遗忘。浼求一卷[389],夜暇,就兄正之。”宁诺。又坐,默然,二更向尽,不言去。宁促之。愀然曰:“异域孤魂,殊怯荒墓。”宁曰:“斋中别无床寝,且兄妹亦宜远嫌。”女起,眉颦蹙而欲啼[390],足儴而懒步[391],从容出门,涉阶而没。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392],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黄昏告退,辄过斋头,就烛诵经。觉宁将寝,始惨然去。
先是,宁妻病废,母劬不可堪[393],自得女,逸甚,心德之。日渐稔,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不忍晚令去,留与同卧起。女初来,未尝食饮,半年,渐啜稀[394]。母子皆溺爱之,讳言其鬼,人亦不之辨也。无何,宁妻亡。母阴有纳女意,然恐于子不利。女微窥之,乘间告母曰:“居年余,当知儿肝鬲[395]。为不欲祸行人,故从郎君来。区区无他意[396],止以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瞩。实欲依赞三数年,借博封诰,以光泉壤。”母亦知无恶,但惧不能延宗嗣。女曰:“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397],有亢宗子三[398],不以鬼妻而遂夺也。”母信之,与子议。宁喜,因列筵告戚党。或请觌新妇[399],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400],反不疑其鬼,疑为仙。由是五党诸内眷[401],咸执贽以贺[402],争拜识之。女善画兰梅,辄以尺幅酬答,得者藏什袭[403],以为荣。
一日,俯颈窗前,怊怅若失[404],忽问:“革囊何在?”曰:“以卿畏之,故缄置他所。”曰:“妾受生气已久,当不复畏,宜取挂床头。”宁诘其意[405],曰:“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406],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宁果携革囊来。女反复审视,曰:“此剑仙将盛人头者也。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妾今日视之,肌犹粟栗[407]。”乃悬之。次日,又命移悬户上。夜对烛坐,约宁勿寝。歘有一物[408],如飞鸟堕。女惊匿夹幕间[409]。宁视之,物如夜叉状,电目血舌,睒闪攫拿而前[410],至门却步。逡巡久之,渐近革囊,以爪摘取,似将抓裂。囊忽格然一响,大可合篑[411],恍惚有鬼物,突出半身,揪夜叉入,声遂寂然,囊亦顿缩如故。宁骇诧。女亦出,大喜曰:“无恙矣!”共视囊中,清水数斗而已。
后数年,宁果登进士。女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
《聊斋志异》卷三
【作者/出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蒙古族,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仅十九岁,应童子试,均列县、府、道第一,考中秀才。后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直到七十一岁,才得了一个贡生的虚名。辞馆归家后,生活凄苦,七十六岁去世。“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他在《聊斋自志》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历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品解析】
《聂小倩》与《聊斋志异》中的其他人鬼相恋故事不同,并非一见倾心的才子佳人模式,其中渗透着性格、命运、义气等诸多因素。最开始聂小倩被夜叉驱使靠色相害人,宁采臣不为“色”与“财”之陷阱所惑,聂感慨据实相告,宁得以保全性命,他为报恩安葬聂,聂又为报恩随至其家,被宁和婆婆接纳,生子大团圆结局。
从人物形象来看,女鬼聂小倩开始并非温柔多情的面目,在宁采臣的感召下,她改过自新恢复了善良纯朴的本性。宁采臣也不同于一般的多情狂生,而是“廉隅自重”“生平无二色”。此外,还出现了信义刚直、武艺高强的侠客燕生,因为他宁采臣和聂小倩躲过了夜叉的谋害和追杀,他的出现也使得全篇氛围不再是单纯的缠绵悱恻,而是充满刀光剑影、侠肝义胆的场景。
聂小倩的外貌美是借助宁采臣的视觉来直接传达的。第一次聂出现于月夜之中,宁不经意见其,“仿佛艳绝”;第二次二者直面,宁看得十分仔细,“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当二者爱情尘埃落定之后,对聂小倩之美,作者不再做正面描写,而是用侧笔写道,“或请觌新妇,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由此可见,在形象描写上表现出层次性和多向度。
从语言表达来看,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写景状物生动形象。写聂小倩的软语诱惑,如“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写宁采臣的义正词严,如“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写寺院的清丽自然,如“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写鬼魅的阴森恐怖,如“歘有一物,如飞鸟堕。女惊匿夹幕间。宁视之,物如夜叉状,电目血舌,睒闪攫拿而前,至门却步。逡巡久之,渐近革囊,以爪摘取,似将抓裂。囊忽格然一响,大可合篑,恍惚有鬼物,突出半身,揪夜叉入,声遂寂然,囊亦顿缩如故”,等等。
总之,《聂小倩》将一场人鬼之恋写得曲折跌宕,通过女主人公聂小倩的由鬼到人,从恶到善的历程,强调了恩、义的感化作用。这使本文突破了如《画皮》般因色生爱,见异思迁的结构模式,呈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核。
五 求得真经
吴承恩
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问:“座边有谁在此?”只见白雄尊者闪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飞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教他再来求取有字真经。”白雄尊者,即驾狂风,滚离了雷音寺山门之外,大作神威。那阵好风,真个是:
佛前勇士,不比巽二风神。仙窍怒号,远赛吹嘘少女[412]。这一阵,鱼龙皆失穴,江海逆波涛。玄猿捧果难来献,黄鹤回云找旧巢。丹凤清音鸣不美,锦鸡喔运叫声嘈。青松枝折,优钵花飘。翠竹竿竿倒,金莲朵朵摇。钟声远送三千里,经韵轻飞万壑高。崖下奇花残美色,路旁瑶草偃鲜苗。彩鸾难舞翅,白鹿躲山崖。荡荡异香漫宇宙,清清风气彻云霄。
那唐长老正行间,忽闻香风滚滚,只道是佛祖之祯祥[413],未曾堤防。又闻得响一声,半空中伸下一只手来,将马驮的经,轻轻抢去。唬得个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那白雄尊者,见行者赶得将近,恐他棍头上没眼,一时间不分好歹,打伤身体,即将经包捽碎[414],抛落尘埃。行者见经包破落,又被香风吹得飘零,却就按下云头顾经,不去追赶。那白雄尊者收风敛雾,回报古佛不题。
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415]。”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
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白银,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远,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416],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417]。”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三藏却叫:“徒弟们,你们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收拾齐整,驮在马上,剩下的还装了一担,八戒挑着。自己行囊,沙僧挑着,行者牵了马,唐僧拿了锡杖,按一按毗卢帽,抖一抖锦袈裟,才喜喜欢欢,到我佛如来之前。正是那: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先次未详亏古佛,后来真实始安然。
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均将雨露沾。
阿傩、伽叶引唐僧来见如来,如来高升莲座,指令降龙、伏虎二大罗汉敲响云磬,遍请三千诸佛、三千揭谛、八金刚、四菩萨、五百尊罗汉、八百比丘僧、大众优婆塞、比丘尼、优婆夷,各天各洞,福地灵山,大小尊者圣僧,该坐的请登宝座,该立的侍立两旁。一时间,天乐遥闻,仙音嘹亮,满空中祥光迭迭,瑞气重重,诸佛毕集,参见了如来。如来问:“阿傩、伽叶,传了多少经卷与他?可一一报数。”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
《涅般经》………………四百卷
《菩萨经》………………三百六十卷
《虚空藏经》………………二十卷
《首楞严经》………………三十卷
《恩意经大集》………………四十卷
《决定经》………………四十卷
《宝藏经》………………二十卷
《华严经》………………八十一卷
《礼真如经》………………三十卷
《大般若经》………………六百卷
《金光明品经》………………五十卷
《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
《维摩经》………………三十卷
《三论别经》………………四十二卷
《金刚经》………………一卷
《正法论经》………………二十卷
《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
《五龙经》………………二十卷
《菩萨戒经》………………六十卷
《大集经》………………三十卷
《摩羯经》………………一百四十卷
《法华经》………………十卷
《瑜伽经》………………三十卷
《宝常经》………………一百七十卷
《西天论经》………………三十卷
《僧祇经》………………一百一十卷
《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
《起信论经》………………五十卷
《大智度经》………………九十卷
《宝威经》………………一百四十卷
《本阁经》………………五十六卷
《正律文经》………………十卷
《大孔雀经》………………十四卷
《维识论经》………………十卷
《具舍论经》………………十卷
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现俱收拾整顿于人马驮担之上,专等谢恩。”
三藏四众拴了马,歇了担,一个个合掌躬身,朝上礼拜。如来对唐僧言曰:“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赡部洲,示与一切众生,不可轻慢。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三藏叩头谢恩,信受奉行,依然对佛祖遍礼三匝,承谨归诚,领经而去。去到三山门,一一又谢了众圣,不题。
如来因时打发唐僧去后,才散了传经之会。旁又闪上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如来大喜道:“所言甚当!准缴金旨!”即叫八大金刚吩咐道:“汝等快使神威,驾送圣僧回东,把真经传留,即引圣僧西回。须在八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勿得迟违!”金刚随即赶上唐僧,叫道:“取经的,跟我来!”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这才是:
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
毕竟不知回东土怎生传授,且听下回分解。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作者/出处简介】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自幼敏慧,博览群书,但科场失意,四十多岁才补岁贡生,曾任浙江长兴县丞,一生清苦,性善谐谑。《西游记》被列入“明代四大奇书”,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首次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又该书是在唐宋史实、传说、话本、戏曲等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应属“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因此以“编者”而不是“作者”称之似乎更恰。
【作品解析】
“求得真经”出自《西游记》倒数第三回,也是本书之关键所在。回目为“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其中“猿熟马驯”,即义精仁熟,纯一不已;“脱壳”,即气禀已无,人欲尽化;“见真如”,即明心见性,复其本初。燃灯古佛令白雄尊者夺撕唐僧师徒所得经书,唐僧等人发现经书无字又重返灵山,唐僧向阿傩、伽叶二尊者奉上紫金钵盂,始得有字真经。这则故事通过生动曲折的叙述,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阿傩、伽叶因向唐僧索要不到“人事”,便传以无字之经,当孙悟空向如来告发时,如来却笑着说他已知此事,不过“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还特意讲了一个“贱卖”经文的故事,佛祖、佛界的肮脏、贪婪程度可想而知。在描写过程中笔墨生动传神,如阿傩接了紫金钵盂便“微微而笑”,旁边的力士、庖丁、尊者等人都羞他,“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同时,唐僧“满眼垂泪”“短叹长吁”,将优柔寡断,懦弱无能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与此相对孙悟空则是机智不凡,果敢坚毅的。
【拓展阅读】
一 盘古开天辟地歌
盘古开天地,
造山坡河流,
划洲来住人,
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
分山地平原,
开辟三岔路,
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为有盘古,
人才得光明。
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二 仙魔大战(节选)
Fresh果果
白子画和杀阡陌二人在云端对峙着。周围的人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静观事态发展。
杀阡陌一身紫色华服,雪白毛领,从袖沿到腰带,从发冠到纽扣无不精致异常,脚踏火凤,手持绯夜,绯夜剑通体透红,犹如鲜血凝成,剑身周遭环绕一圈炙热的火焰,一丈之内草木皆焚,三尺之内冰水汽化。
他一贯爱笑,因为美人笑起来会更美,所以在天下人面前猖狂地笑,在部下面前阴险地笑,在敌人面前狠毒地笑,在花千骨面前开心地笑……窃笑、媚笑、微笑、冷笑,无论何时,他总是笑着的,不同的笑展示出他不同的风情以及不同的心情。
可是此刻,他却再也笑不出来了,冷冷地望着白子画,脸色一片肃煞,犹如最雍容华贵的牡丹上覆盖着白白的一层霜,颜色却越发明亮起来,仍然艳似盛世繁花。
很少人见过他的绯夜剑,因为以杀阡陌的能力极少需要出剑。更从不佩剑,因为佩着剑很难搭衣裳,那样就不够美丽了。
他出剑只有两个字:绝杀!
白子画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杀阡陌,面上没有丝毫怒色,眸子里更看不出半点情绪。一袭月牙白的长袍简单干净,衣袂上有华丽却不张扬的暗纹流光溢彩在风中飞舞。黑发如瀑,随意披散,依旧垂如缎,顺如水,丝毫不乱。只是这些日子,三千青丝再无人为他束。
他的风姿远在九天之上,绝不是简单的一个美字可以概括和形容。圣洁、清冷、尘埃不染,总是叫人心生敬畏,连多看一眼都觉得是种亵渎。
他举剑,水空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冰敛横霜”四个字,于他,于剑,都再贴切不过。
很难在两人中分出个高低上下来,杀阡陌更胜在倾国倾城的外貌,白子画更胜在天下膜拜的风骨,但都不输于对方的是各自的能力和气势。
看着无论是外貌还是能力皆冠绝六界的二人之间的这一场对决,几乎每个人都各怀心思。
蓝雨澜风、紫薰浅夏、春秋不败等人自然是一手心的冷汗。摩严、笙箫默等人却镇定自若。虽然正邪易辨,但是轩辕朗、轻水等人却不由自主隐隐祈祷着杀阡陌能胜,否则花千骨性命堪忧。
“把小不点还给我!”杀阡陌脑海中回想起多年前的长留诛仙柱,心头阵阵犯凉。他再也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了!
“花千骨本是我长留弟子,何来还你之说?”
花千骨和南无月被锁在光罩里,在白子画左右缓慢浮动。
白子画甚少与人动手,虽然做好应战的架势,语气依旧不温不火。
此时天还未亮,紫色的天空已变作漆黑的墨色。月亮似乎怕被波及一般躲在了云后,海上光线颇暗,却依旧风浪不减。
糖宝昏过去后被白子画托付给落十一照顾,却始终没有醒来,落十一担心想要施法把它救醒,东方彧卿却摇头制止了它,否则只会乱上加乱。
每个人都心神惶惶,东方彧卿看着花千骨和南无月也是一脸的阴晴不定,他再怎么也没有想到……
骨头,或许……
他突然眼中闪过一抹欣慰,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愿意冒个险,尊重骨头的决定,把骨头交给白子画处置。
只是他肯,杀阡陌哪里肯。
知道这一战是非打不可,懒得再多说废话。当下意念凝聚,真气运转。手中绯夜剑轻轻一提,浮云踏浪,转瞬间已出了百招有余,速度之快,叫人咋舌,纵是仙魔,远远的也只望得见他紫色的身影。
绯夜剑赤红色的真气吞吐不定,热浪逼人。白子画凌空翻转,轻易而又巧妙的躲过他一波波凌厉而凶险的攻势,稳稳落在海面上,而花千骨和南无月始终漂浮在他身边不近不远。
杀阡陌闪电似地疾追而来,长袖旋转,绚光流舞,犹如花开。火凤也随之盘旋而下,玫瑰色的红光与绯夜剑交相映,炫目缤纷。
摩严空中观战,冷哼一声:“妖孽,果然有些门道。”
白子画始终不慌不忙,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杀阡陌出百招,他只出一招。横霜剑来去挥洒自如,人剑合一。
杀阡陌皓腕挥舞,素手招展,腾空劈下,绯夜剑与横霜剑狠狠相击,天空中陡然炸响一个平空惊雷,闪电划破漆黑夜空。
众人看得紧张,额上沁出汗来,一个个屏气敛息,心跳如撞。
暗云翻涌,狂风肆虐,二人在惊涛骇浪中转眼已斗了数千回合。
白子画见他功力竟比之前争抢伏羲琴一战时提升如此之多,变得更加诡异莫测,妖异凌厉,也不由得暗暗心惊。而自己毒伤初愈,真气不济,竟只能勉强与他战个平手。
白子画攻势渐渐加快,时间拖得越久越对他不利,他无心与杀阡陌争什么胜负,但是岂能如此便将花千骨交给他人。
右手结印划过天地,顿时空气中出现无数冰凝的细小水结晶,狂风中犹如水波剧荡,四周景色都像水中倒影摇曳变形。杀阡陌的身子在空中一滞,天地陡然间极冷,似乎连空气都被冻住。一条红色火焰从他剑上盘旋而出,蜿蜒怒舞,紧紧将横霜剑缠绕住,力道之大,似乎要将其扭曲变形。冰火互斥,只听得一片“滋滋”作响。
白子画左手推掌而出,仿佛捉住蛇的七寸一样将火焰从剑上扯了下来,用力一扬,变作长鞭带着火焰直向杀阡陌席卷而去。
杀阡陌也一把抓住火链另一头,一声爆破,火焰瞬间消失无踪。紫衣鼓舞,凌空翻下,举剑威极长劈,未料速度仍慢了一步,擦过白子画身侧,砍在了笼罩花千骨和南无月二人的光壁之上。瞬间光华大震,照亮半边天地。
白子画一愣,杀阡陌也骇住了,两人都不由得顿了一顿。
虽安然无恙,花千骨却慢慢醒了过来。虽然被锁在光壁内,外面景色却看得清清楚楚。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自己明明应该和小月在墟洞之中才对!怎么会突然到了外面?
白子画转头,二人目光对视,花千骨大脑顿时就懵了。
哪怕只有刹那,对她而言却仿佛千年万年,万籁寂寂,整个世界仿佛都只有他们师徒二人。
完了……她心陡然下落,望了望身边的小月。终归还是被抓了出来,还不知道众仙会如何处置身为妖神的小月,自己又要如何才能护他周全。不过事到如今……自身都难保了吧……
她看不懂白子画望她的眼神,她从来都不懂他的。他就像一片水,没有温度,没有形状,没有菱角,没有任何特征,他是天底下最完美的人,却正因为这份完美所以反而叫人无法更深刻的去感知他,无法用任何语言描述他。他的存在,有时候她会想会不会太过空洞,遥远还有乏味了。
知道一切已成定数,她心底的某个角落突然反而变得释然起来。这样正大光明的回来面对一切,哪怕是死,也好过一辈子和小月躲在墟洞里面。
能看着师父再次这样好好地站在她面前,她于愿足矣。
只是,为何却又和姐姐打了起来呢?
她趴在光壁上,有些惊慌的看着他们二人。
“小不点别怕,姐姐这就救你出来!”杀阡陌投给她一个安慰的眼神,单手翻转,空气中顿时紫气弥漫。
却正在此时,趁着众人都在紧张观战,春秋不败趁机发难,率领妖兵、魔兵向众天兵攻了过去。他才不管那丫头的死活,现在谁抢到妖神,谁就是九天之王,六界至尊。
顿时四下一片混乱,剑芒横飞,刀光霍闪,矛戈如雨,光波四射,火光熊熊,杀声震天。仙魔混战,各个威力之强,真气之猛、速度之疾,比人间界的战争不知激烈了多少倍。
白子画长剑不断与杀阡陌相击,冰霜与火花四溅。
“不要打了,师父!姐姐!不要打了!”花千骨趴在光壁上看着周围因她而乱作一团,却丝毫无力阻止。
白子画迅驰如风,银色光波从掌中击出,杀阡陌惊险躲过,低头却见顿时整个海面都被冰冻住了,连波浪都凝固成翻飞的形状。
四周形势越发不容乐观,白子画再不犹豫,出手更加凌厉。轩辕朗见杀阡陌逐渐落在下风,便想上前相助,可是毕竟是高手对决,岂能随便插手。人界兵将未得他命令,只得按兵不动,坐看仙魔二界厮杀。
白子画怕伤亡太多,传音给摩严。摩严点点头,长声道:“徒添伤亡无益,众仙随我先撤回长留山。”
长留离东海不远,妖魔数量太多,群仙边战边退。
“不准走!”杀阡陌周身皆被烈焰环绕,真气如游龙四处飞腾,白子画再不想跟他做无谓缠打。使出全部真气,一掌落在他肩上,直灌而入的内力几乎将他的每根血管和经脉都冻到爆裂。杀阡陌不闪不避同样满是烈焰的掌落到白子画身上,却仿佛打在棉花和云朵里,深不可测,绵绵流长,如水中浸泡。
“想要妖神,有本事就到长留来夺取。至于花千骨,这是长留的私事,还轮不到你一个外人来管!”白子画冷道,又连击出三掌,伤了杀阡陌心肺,又封了他大部分内力。
杀阡陌自知自己比不过他,却硬撑着一口气一直战到此时,怎肯轻易罢手。
长剑一挥,仰天长啸嘶吼,四处爆破声、惨叫声不绝于耳。却见周遭无论仙魔肚膛纷纷裂开,身体瘫软,吐血而死,足有上千余人。
摧心化骨?白子画心头一惊,受如此重伤还敢用如此招式,果真是不要命了!
“妖孽!我好心留你不得!”白子画厉声喝斥,全身真气往剑上凝结。横霜剑瞬间透明犹如冰刃。
杀阡陌早已杀红了眼,快要滴出血的眼睛狂傲俯视众人,仙魔皆是一片胆寒。
“她是我的,我告诉你白子画,你若敢为你门中弟子伤她一分,我便屠你满门;你若敢为天下人损她一毫,我便杀尽天下人!”
杀阡陌美艳惊心的红唇轻轻开合着,一字一句地说。长发在狂风中飘摇乱舞,绯夜剑迎风自响,呜呜不绝。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在白子画陡变的情绪下凝结成漫天冰晶,随风四合,在他身旁环绕不息。
花千骨惊呆住了,周围的所有人也都惊呆住了。
《花千骨》
三 地狱之门的铭文
〔意大利〕但丁
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
从我,是进入永恒的痛苦的道路;
从我,是走进永劫的人群的道路。
正义感动了我的“至高的造物主”;
“神圣的权力”“至尊的智慧”,
以及“本初的爱”把我造成。
在我之前,没有创造的东西,
只有永恒的事物;而我永存:
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捐弃吧。
朱维基译《神曲·地狱篇》
【推荐书目】
1.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龚鹏程著《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美〕牟复礼著《中国思想之渊源》,王重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思考问题】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
2. 思考古人的宇宙观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 阅读鲁迅《故事新编》一书,谈谈对古今故事再创作的看法。
(本章编者:李美芳 云南财经大学 讲师)
[1]鸡子:即鸡蛋,是母鸡所产的卵。
[2]三皇:说法不一。一说天皇、地皇和泰皇(即人皇);一说伏羲、神农、黄帝;一说伏羲、燧人、神农。
[3]四极:天的四边。
[4](lǎn)焱(yàn):大火延烧貌。焱,火花。
[5]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颛,善。
[6]鸷(zhì)鸟:凶猛的鸟。
[7]五色石:简称“五石”,包括青、赤、白、黑、黄五正色。
[8]鳌(áo):海中巨龟。
[9]黑龙:传说中的洪水之神。冀州:古九州之一,此处指黄河流域古代中原地带。
[10]淫水:泛滥的洪水。
[11]狡虫:恶禽猛兽。
[12]仁:指儒家的仁爱,源于家族血缘的孝悌之亲,即等差之爱。
[13]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14]橐(tuó)籥(yuè):古代的风箱。橐,装气的口袋;籥,通气的竹管。
[15]屈(jué):竭尽,穷尽。
[16]多言数穷: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
[17]守中:持守虚静。
[18]遂古:远古。遂,通“邃”,遥远。
[19]冯(píng)翼:元气充盈貌。
[20]时:通“是”,这样。
[21]三合:参错相合。三,通“参”。
[22]圜(yuán):天体。
[23]斡(guǎn):转轴。维:绳索。
[24]天极:天的顶端。
[25]八柱:古代传说有八座大山做支撑天空的柱子。
[26]九天:指天的中央和八方。
[27]十二:古人把天划分为十二区,每区都有星宿做标记。
[28]汤(yáng)谷:即旸谷,日出之处。
[29]蒙汜(sì):或称“蒙谷”,日落之处。
[30]夜光:月亮。
[31]菟(tù):即兔,一说蟾蜍。
[32]女岐:或作“女歧”,传说中的神女,没有丈夫而生了九个孩子。
[33]伯强: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风神名。
[34]惠气:即惠风,和畅的风。
[35]角宿(sù):二十八宿(xiù)之一,东方青龙的第一宿。
[36]曜(yào)灵:太阳。
[37]鸱(chī)龟曳衔:传说鲧治水时,有鸱龟引路,去偷息壤,鲧就听从它们。
[38]帝:帝舜。刑:诛罚。
[39]遏:禁闭。羽山:神话中的山名。
[40]伯禹:即禹,禹称帝前被封为夏伯,所以又称为伯禹。愎(bì)鲧:从鲧腹中生出来。
[41]窴(tián):通“填”,填塞。
[42]“何尽”句:一本作“应龙何画,河海何历。”应龙,有翅膀的龙。传说禹治水时,有应龙用尾巴划地,禹就依此挖通江河,导水入海。尽,疑为“画”,划的意思。
[43]康回:共工。冯怒:大怒。《淮南子·天文》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夫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4]墬(dì):古“地”字。
[45]悬圃: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山顶和天相通的地方。
[46]增城: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山上。
[47]烛龙:神名。《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为烛龙。”
[48]羲和:传说中替太阳驾车的神。
[49]若华:若木的花,传说若木生长在日入的地方。
[50]长人:长寿之人,一说身材高大之人。
[51]靡蓱(píng):分枝众多的浮萍。九衢:一个靡蓱叶分九个叉。
[52]枲(xǐ)花:麻的花。
[53]灵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54]黑水:水名。玄趾:地名。
[55]三危:山名。《穆天子传》载:“黑水之阿,爰(yuán)有木禾,食者得上寿。”又《淮南子·时则》载:“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
[56]鲮(líng)鱼:神话中的怪鱼。《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57]鬿(qí)堆:神话中的怪鸟。《山海经·东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堆,通“隹(zhuī)”,同“雀”。
[58](bì):射。
[59]解羽:指太阳被射落,里面三足乌的羽翼散落下来。
[60]嵞(tú)山:即“涂山”。
[61]台桑:地名。
[62]厥身:指禹。
[63]鼂(zhāo):古“朝”字。
[64]启:禹之子,夏朝国王,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第一人。益:禹贤臣,禹曾选定他继承帝位。后:君王。
[65]卒(cù):通“猝”,突然。离:通“罹”,遭受。蠥(niè):忧患。
[66]惟:通“罹”。
[67]射鞠(jū):此处指交战。
[68]厥躬:指启。
[69]后益:即益,因做过君主,所以叫后益。作:通“祚”,帝位。革:革除。
[70]棘:通“急”。宾:祭祀。商:“帝”字之误。
[71]《九辨》《九歌》:均为古乐曲名,传说是启所作。
[72]勤子:贤子,指启。屠母:传说启母涂山氏化为石,石破而生启,故曰屠母。
[73]死:通“尸”,尸体。竟地:满地。
[74]帝:天帝。夷羿:东夷有穷国君主,擅长射箭,驱逐夏太康,自立为君,后被寒浞杀死。
[75]河伯:黄河水神,一说古诸侯。
[76]雒(luò)嫔:雒水女神。
[77]冯(píng):通“凭”,挟持。珧(yáo):蚌蛤甲壳,可镶嵌于弓上,此处指弓。决: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的钩弦工具。
[78]封豨(xī):大野猪。
[79]后帝:天帝。若:顺悦。
[80]浞(zhuó):即寒浞,传说为羿之相,后杀羿自立为君。纯狐:羿之妻。
[81]吞:消灭。揆:消灭。
[82]秬(jù)黍:黑米。
[83]莆、雚(huán):皆水草名。
[84]白霓:白色的虹霓。婴:缠绕。茀(fú):云雾。
[85]臧(cáng):通“藏”,保存。
[86]从(zòng)横:即“纵横”,指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87]大鸟:王子侨所化之鸟。
[88]蓱(píng):雨神。
[89]撰:通“巽”,柔顺。
[90]鹿:指风神飞廉。膺:响应。
[91]迁:移走。《列子·汤问》载:“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
[92]浇(ào):夏少康时人,寒浞之子,传说中的大力士。
[93]少康:夏朝国王,夏后相之子。
[94]女歧:或作“女艾”,浇嫂。
[95]颠:砍掉。
[96]汤:“浇”之误。易:整治。
[97]斟寻:古国名,与夏同为姒姓。
[98]桀:夏朝亡国君主。蒙山:古国名。
[99]妺(mò)嬉(xī):桀妃。肆:罪。
[100]殛(jí):流放。
[101]闵:同“悯”,忧虑、哀伤。
[102]父:“夫”之误。
[103]姚告:即告姚。姚:舜之姓,此处指舜之父母。
[104]二女: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105]亿:预料。
[106]十成:十层,极言其高。
[107]厥弟:指舜弟象。
[108]犬体:此处是对象的贬称。
[109]厥身:指舜。
[110]吴获:吴太伯。古:古公亶父。
[111]南岳:指霍山。止:居留。
[112]两男子:指太伯、仲雍。
[113]缘鹄(hú)饰玉:传说伊尹借助烹调食物供汤享用之际接近汤,向他陈说治国之道。缘、饰,皆装饰。鹄、玉,皆鼎上作装饰用的花纹或器物。
[114]承谋:传说伊尹接受汤的旨意假意侍奉桀,实则探听夏之虚实,图谋灭之。
[115]帝:指汤。降观:视察民情。
[116]伊挚:伊尹,伊尹名挚。
[117]条:鸣条,商汤打败夏桀的地方;一说商汤流放夏桀的地方。致罚:给予惩罚。
[118]黎服:天下民众。服,古代行政区划单位。说:通“悦”,喜悦。
[119]简狄:传说有戎国的美女,帝喾之妃,商朝始祖契(xiè)之母。台:瑶台,简狄和她妹妹建疵(cī)居住的地方。
[120]喾(kù):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号高辛氏。宜:通“仪”,匹配。
[121]玄鸟:燕子。贻:通“诒”,赠送。
[122]喜:一本作“嘉”,指怀孕生子。
[123]该:即王亥,契之六世孙。季:王亥之父冥。
[124]厥父:指冥。臧:善。
[125]弊:通“庇”,寄居。有扈(hù):即有易。
[126]干:盾。协:和合。时舞:指万舞,古代一种大型乐舞。
[127]怀:挑逗,引诱。
[128]平胁:指体形俊美。曼肤:指皮肤细腻。
[129]牧竖:指王亥。
[130]击床:传说王亥与有易女行淫,有易氏入而袭其床,亥被杀。
[131]恒:即王恒,王亥之弟。传说亦与有易女有淫。
[132]朴牛:即服牛,可驾车的大牛。
[133]班禄:班位俸禄,一说地名。
[134]但:通“旦”,一说“得”之误。
[135]昏微:即上甲微,王亥之子,王恒之侄。
[136]有狄:即有易。
[137]繁鸟萃棘:众多鸟儿聚集在树上。虽无人在旁,还有鸟在看,比喻暗中干坏事是掩盖不住的。
[138]负子肆情:藉草而卧,行淫佚之事。负子:即负菑。
[139]眩:惑乱。
[140]厥兄:即王亥。
[141]有莘(shēn):古国名。爰:乃。极:到。
[142]小臣:指伊尹。
[143]吉妃:善妃。
[144]小子:指伊尹。
[145]媵(yìng):陪嫁。传说汤娶有莘国君女为妻,有莘氏以伊尹为陪嫁。
[146]出:释放。重泉:地名,夏桀囚禁汤之夏台所在。
[147]辠(zuì)尤:罪过。辠,古“罪”字。
[148]胜心:压制怒气。帝:指夏桀。
[149]会朝:即朝会。争盟:宣誓于神。
[150]吾:指周。
[151]列:分解。躬:身躯。
[152]叔旦:即周公旦。不嘉:不赞许。
[153]发:指周武王姬发。
[154]反:一本作“及”,等到。成:通“盛”,盛大。
[155]伐器:指军队。
[156]昭后:指周昭王。
[157]南土:指楚国。底:至。
[158]穆王:周穆王,昭王之子。巧梅:善御。梅,通“枚”,马鞭;一说通“挴”,贪。
[159]环理:周游。
[160]曳衒:相将。衒,“衔”之误,一说“卖”。
[161]身杀:身死。
[162]服:任用。
[163]雷开:纣时奸臣。
[164]梅伯:纣时诸侯。醢(hǎi):本意是肉酱,也指古代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
[165]箕子:纣王叔父。详狂:装疯。详(yáng),通“佯”。
[166]稷:后稷,周之始祖,帝喾与姜媛之子。元子:嫡长子。
[167]帝:指帝喾。竺:厚,一说毒。
[168]燠(yù):焐热。
[169]帝:有三种说法。一说天帝;一说商纣;一说高辛氏,即帝喾。切激:强烈。
[170]逢长:繁荣昌盛。长,一说文王所受封西伯或西长一职。
[171]伯昌:周文王,周文王名昌,殷时封为雍州伯,又称西伯,故曰伯昌。
[172]秉鞭:执政。牧:地方长官。
[173]彻:毁弃。岐社:周氏族祭祀之所。
[174]惑妇:指商纣王的宠妃妲己。
[175]受:纣王名。
[176]亲:指纣王。就:遭受。
[177]师:官名。望:吕望,即姜太公。肆:店铺。
[178]后:周文王。
[179]武发:周武王,周武王名发。殷:指纣王。
[180]悒(yì):忿恨。
[181]尸:灵位。集战:会战。
[182]伯林:指晋太子申生。伯,长。林,君。雉经:缢死。
[183]礼:通“理”,治理。
[184]尊食:配祀。宗绪:宗庙。
[185]阖: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梦:阖庐祖父寿梦。生:通“姓”,孙。
[186]壮:壮年。武厉:威武勇猛。
[187]流:显露。严:应作“庄”,这里有威武的意思。
[188]彭铿: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斟雉:调和鸡羹。
[189]帝:有两种说法。一说天帝,一说帝尧。
[190]中央:指周王朝。共:指共伯和。牧:摄行政事。
[191]后:周厉王。
[192]惊女:女惊。惊,通“警”,告诫。
[193]回水:即雷水,发源于首阳山。
[194]兄:指秦景公伯车,春秋时秦国国君。噬犬:咬人的狗。
[195]弟:指秦景公之弟子针。
[196]厥严:楚国之威严。奉:保持。
[197]帝:指天帝。
[198]荆勋:楚国勋旧贵族。作师:兴师。作,一本作“徇”,通“殉”。
[199]吴光:吴公子光,即阖庐。争国:指阖庐发动的对楚战争。
[200]久余是胜:即“久胜余”。余,我们,即楚国。
[201]“何环”句:一本作“何环闾穿社,以及丘陵,是淫是荡,爰出子文”。子文:春秋时楚国令尹,有贤能之名,为郧公之女与伯比私通所生。
[202]堵敖:楚文王之子熊胜,继位五年为其弟成王熊恽所杀。
[203]试:通“弑”,臣杀君。上:指堵敖。
[204]况:赏赐。
[205]予:皇帝自称。
[206]爰熙:爰,发语词。熙,兴建。
[207]厥路:指与神相通的路。
[208]禋(yīn)祀:专心一意地祭祀天地。
[209]缊(yùn):阴阳和合,相互辅助状。
[210]黼(fǔ)绣:黑白相间,画成斧形的刺绣品。
[211]八溢:即“八佾”,古代天子祭神和祖先,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来表演舞蹈。
[212]泰一:又叫太一,是天神中的至尊者。
[213]轩朱:两个人名,轩指黄帝轩辕,朱指炎帝朱襄氏。
[214]璆(qiú)磬(qìng):指用美玉做的磬。璆,美玉。
[215]盛牲:指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
[216]奄留:通“淹留”,停留的意思。
[217]长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掞(yàn):光照。
[218]不忒:不出差错。
[219](xuān):鸣玉声。
[220]发梁:指声音好听,歌声绕梁。
[221]条:到,达到。
[222]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220~226)。
[223]京师:京城,指魏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224]洛川:即洛水,源出陕西,东南入河南,流经洛阳。
[225]京域:京师地区,指洛阳。
[226]言:语助词,无实义。东藩:东方藩国,指曹植封地。黄初三年,曹植被立为鄄(juàn)城(即今山东鄄城)王,城在洛阳东北。
[227]伊阙:山名,又称阙塞山、龙门山,在洛阳南。
[228](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229]通谷:山谷名,在洛阳城南。
[230]陵:登。景山:山名,在今偃师南。
[231]殆:通“怠”,懈怠;一说指危险。烦:疲乏。
[232]尔乃:于是就。税驾:停车。税,舍,放置。蘅皋:长着杜蘅的河岸。
[233]秣驷:喂马。驷,一车四马,此处指驾车之马。芝田:种着芝草的田地;一说为地名,指河南巩县西南的芝田镇。
[234]容与:从容优游。阳林:地名。
[235]流眄:纵目四望。眄,斜视,原作“盼”,据胡刻《文选》校改。
[236]精移神骇:神情恍惚。骇,散。
[237]援:扯,拉。
[238]觌(dí):看见。
[239]“翩若”二句:翩然若惊飞的鸿雁,蜿蜒如游动的蛟龙。
[240]“荣曜(yào)”二句: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松树。
[241]“仿佛”二句:时隐时现像轻云遮住月亮,浮动飘忽似回风旋舞雪花。
[242]迫:靠近。
[243]秾:繁盛,此处指人体丰腴。纤:细小,此处指人体苗条。衷:中。
[244]修短:长短,此处指人体高矮。
[245]“肩若”二句: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约素,一束白绢。
[246]延、秀:均指长。颈:脖子的前部。项:脖子的后部。
[247]呈露:显现,外露。
[248]“芳泽”二句:既不涂油,也不敷粉。芳泽,润发的香油。铅华,增白的妆粉。
[249]峨峨:高耸貌。
[250]联娟:微曲貌。
[251]“丹唇”二句:红唇鲜润,牙齿洁白。
[252]眸:瞳仁。睐:顾盼。
[253]靥(yè):酒窝。辅:面颊。承权:在颧骨之下。权,颧骨。
[254]瓌:同“瑰”,奇妙,原作“环”,据胡刻《文选》校改。
[255]仪:仪态。闲:娴雅。
[256]应图:与图画中人相当。
[257]璀粲:鲜明貌,一说衣动声。
[258]珥:珠玉耳饰,此处指佩戴。瑶、碧:均为美玉。琚:美玉,原作“裾”,据胡刻《文选》校改。
[259]践:踏,此处指穿。远游:鞋名。文履:有花纹的鞋。
[260]曳:拖。雾绡:轻薄如雾的丝绸。绡(xiāo),生丝。裾:裙边。
[261]微:映。芳蔼:香气。
[262]“于是”二句:忽然身体飘然轻举,且行且戏。
[263]采旄(máo):彩旗。采,同“彩”。旄,用牦牛尾装饰的旗。
[264]桂旗:用桂枝做旗竿的旗。
[265]攘:此处指挽袖伸出。
[266]湍濑:石上急流。玄芝:黑色芝草,相传为神草。
[267]“余情”二句:我喜欢她的淑美,又担心不被接受,故内心动荡而不乐。
[268]“无良媒”二句:没有合适的媒人去通接欢情,就只能借助微波来传达言辞。微波,一说指目光。
[269]素:同“愫”,真情。
[270]要:同“邀”,约请。
[271]信修:确实美好。
[272]“羌习礼”句:指有很好的文化教养。羌,发语词。习礼,懂得礼法。明诗,善于言辞。
[273]抗:举起。琼珶(dì):美玉。和:应答。
[274]潜渊:深渊,指洛神居所。
[275]眷眷:心向往貌。款实:真诚。
[276]斯灵:此神,指洛神。我欺:即欺我。
[277]交甫:郑交甫。《文选》李善注引《神仙传》:“切仙一出,游于江滨,逢郑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弃言:背弃承诺。
[278]和颜:和悦的容颜。静志:镇定情志。
[279]申:施展。礼防:礼义的防界。自持:自我约束。
[280]徙倚:徘徊。
[281]“神光”二句:洛神身上放出的光彩忽聚忽散,忽明忽暗。
[282]竦:耸。鹤立:似鹤而立。
[283]椒:花椒。涂:同“途”。
[284]蘅:杜蘅。薄:草丛生地。
[285]超:惆怅。
[286]命俦啸侣:呼朋引伴。
[287]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尧以长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后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往寻,自投湘水而死,为湘水之神。
[288]汉滨之游女:汉水之神,即前注中郑交甫所遇之神女。
[289]匏瓜:星名,又称天鸡,在河鼓星东,不与它星相接;一说为“娲”之误,娲即女娲。
[290]袿(guī):妇女的上衣。猗(yī)靡:随风飘动貌。
[291]翳(yì):遮蔽。延伫:久立。
[292]凫:野鸭。
[293]转眄流精:转眼顾盼之间流露出奕奕神采。眄,原作“盻”,据胡刻《文选》校改。
[294]屏翳:风神名。
[295]川后:即河伯。
[296]冯(píng)夷:河伯名。
[297]女娲:女神名,相传笙簧是她所造。
[298]警乘:警卫车乘。警,原作“惊”,据胡刻《文选》校改。
[299]玉鸾:鸾鸟形玉制车铃。偕逝:同往。
[300]俨:矜持庄重貌。齐首:齐头并进。
[301]容裔:即“容与”,悠闲自得貌。
[302]沚:小渚。
[303]“纡素领”二句:洛神不断回首顾盼。素领,指洁白的颈项。清阳,指清秀的眉目。
[304]交接:结交往来。
[305]莫当:无匹,无偶,即两人不能结合。
[306]抗:举。浪浪:水流不断貌。
[307]效爱:致爱慕之意。
[308]明珰:以明月珠做的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
[309]潜处:深居,隐居。太阴:众神所居之处,所处非常暗味,故称。
[310]君王:指曹植。
[311]“忽不悟”二句: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向,我为众神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不悟,未觉察。舍,止。宵,暗冥,一说通“消”,消失。蔽光,隐去光彩。
[312]背下:离开低地。陵高:登上高处。
[313]遗情:留情,指情思留恋。
[314]灵体:指洛神。
[315]上溯:逆流而上。
[316]长川:指洛水。反:同“返”。
[317]耿耿:心神不安貌。
[318]东路:东藩之路。鄄城在洛阳东北,所以称为东路。
[319](fēi):车旁之马。古代驾车之马中间称服,外面称或骖,此泛指驾车之马。辔:马缰绳。抗策:举起马鞭。
[320]重(chóng)身:双身,即怀孕。
[321]大:长大成人。
[322]将(jiāng):携带。
[323]相(xiàng):察看。
[324]比:及至,等到。
[325]低:疑应作“砥”,柱下基石。“之上”两字疑是衍文。
[326]报楚王:向楚王报杀父之仇。
[327]眉间广尺:两眉间宽达一尺,这是夸张的说法,形容额头宽。
[328]购之千金:悬赏千金捉拿他。
[329]亡去:逃亡。
[330]行歌:且走且唱。
[331]立僵:尸体僵硬,直立不倒。
[332]仆:向前倒下。
[333]镬(huò):形似鼎而无足,秦汉时用作烹人刑具。
[334]踔(chuō):跳跃。
[335]踬(zhì)目:疑应作“瞋目”,睁大眼睛瞪人。
[336]拟:比划,作砍状。
[337]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北宜春县:在今河南汝南西南,西汉时名宜春,东汉时改名北宜春。
[338]魏明帝:即曹叡,曹丕之子,曹操之孙。青龙元年: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魏青龙五年(237)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
[339]宫官:指宦官。牵车:引车。牵,一作“舝”,同“辖”。汉孝武:即汉武帝刘彻,孝武为其谥号。
[340]唐诸王孙:李贺是唐高祖李渊之叔郑王李亮之后,故称。
[341]茂陵: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兴平东北。刘郎:指汉武帝刘彻。
[342]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343]土花:苔藓。
[344]东关:指长安东门。酸风:刺眼的冷风。眸子:眼中瞳仁。
[345]君:指汉武帝刘彻。铅水:指铜人的眼泪。
[346]客:指铜人。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故代指长安。
[347]渭城:即咸阳。
[348]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
[349]无二色:旧指男子不娶妾,无外遇。色,女色。
[350]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指寺院。
[351]案临:科举时代,各省学使在三年任期内,按期巡行所辖各府考试生员。
[352]趋为礼:快步向前致意行礼。趋,快走,古人相见时表示敬意的举动。
[353]藁(gǎo):稻麦等的秆。
[354]姓字:犹姓名。字,表字,正名以外的别名。
[355]喁喁(yú):低语声。
[356]衣(yì)(yè)绯(fēi):穿件褪色的红衣。,变色,褪色。
[357]插蓬沓:插着银栉的头簪。蓬沓,银栉,古时越地妇女的头饰。
[358]鲐(tái)背:比喻老人气色衰退,皮肤消瘦,背若鲐鱼。龙钟:行动不便,形容老态。
[359]偶语:相对私语,交谈。
[360]殆好:差不多,就要。
[361]蹙蹙(cù):忧愁,不舒畅。
[362]好相识:善待。
[363]訾(zǐ):非议,说话坏。
[364]遮莫:假如。
[365]眷口:眷属,家属。
[366]燕好:男女欢合。
[367]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368]庭墀(chí):屋前台阶。墀,台阶。
[369]诘(jié)旦:平明,清明。
[370]仆一死:三会本《校》疑作“仆亦死”。
[371]宵分:夜半。
[372]夭殂(cú):未成年而死。
[373]觍(tiǎn)颜:厚颜。
[374]玄海:佛教用语,指苦海。
[375]不啻(chì):无异于。
[376]倾风:仰慕,倾倒。
[377]睒(shǎn)闪:闪烁。
[378]欻(xū)然:忽然。
[379]征:迹象。
[380]趣装:速整行装。
[381]祖帐:送行酒筵。
[382]殷渥:恳切深厚。
[383]陵:通“凌”,侵犯,欺侮。雄鬼:强健暴烈之鬼。
[384]姑嫜(zhāng):丈夫的母亲和父亲,俗称公婆。
[385]媵(yìng)御:以婢妾对待。媵,泛指婢妾。
[386]露覆:犹覆露,庇护。
[387]承祧(tiāo)绪:传宗接代。祧绪,祖宗余绪。祧,祖庙。
[388]尸饔(yōng):料理饮食。尸,主持。饔,熟食。
[389]浼(měi)求:请求。
[390]眉颦蹙:底本无“眉”字,据二十四卷抄本补。
[391](kuāng)儴(ráng):通“劻勷”,急迫不安。
[392]捧匜(yí)沃盥:侍奉盥洗。匜,古盥器,用以盛水。沃盥,浇洗。
[393]劬(qú):勤苦。
[394]啜稀(yǐ):喝稀粥。稀,粥汤。
[395]肝鬲(gé):犹肺腑,比喻内心。鬲,通“膈”,膈膜,横膈膜。
[396]区区:自称的谦词。
[397]注福籍:命中注定有福。注,载入。福籍,传说中记载人间福禄的簿籍。
[398]亢宗子:旧时称人子能扩展宗族地位者为亢宗之子。亢宗,庇护宗族,光宗耀祖。
[399]觌(dí):见。
[400]眙(chì):瞪目直视,形容惊诧。
[401]五党:不详。疑为“五宗”,指五服内的亲族;或为“三党”之误,即父党、母党、妻党。
[402]执贽:犹执挚。贽,礼品。
[403]什袭:珍藏。
[404]怊(chāo)怅若失:忧伤焦虑貌。
[405]诘:追问。
[406]怔(zhēng)忡(chōng):心悸,惊恐不安。
[407]粟栗:因恐惧肌肤起颗粒。
[408]歘(xū):忽然。
[409]夹幕:帷幕。
[410]睒(shǎn)闪:光闪烁貌。攫拿:张牙舞爪。
[411]大可合篑(kuì):约有两个竹筐合起来那么大。篑,盛土的竹器。
[412]少女:此处指少女风,即西风。
[413]祯祥:祥瑞。
[414]捽(zuó):揪,抓。
[415]掯(kèn)财:勒索钱财。
[416]孤:同“辜”。
[417]需索:勒索,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