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剑之舞:王海滨自述 作者:王海滨 著


序言

国际剑联成立一百周年的礼物

乌斯曼诺夫(俄罗斯)

国际击剑联合会主席

今年是国际击剑联合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高兴地得到了来自中国的一份礼物:王海滨自传出版了。

王海滨先生是国际剑联百年殿堂里的四位中国人之一,另外三位是栾菊杰女士、王伟先生和雷声先生,读过他的自传就可以知道:海滨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把另外三位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名字——他和栾菊杰是同乡,和王伟是同事,又是雷声的教练。所以,由海滨来写一本关于中国击剑的书,显然是非常适合的。

我相信:很多中国的青少年是因为王海滨这个名字而知道击剑运动并且喜欢上击剑运动的。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因为王海滨的这本自传,对击剑运动有更多的了解——全世界都一样:每一位优秀的奥林匹克运动员,都是年轻人的榜样。

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剑也是这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我刚刚听说:在中国的一座古墓里出土了一把几千年前的剑,它不但仍然很锋利而且光亮如新,这让我产生了去观看这件文物的冲动。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有机会把这把剑放到国际剑联的荣誉殿堂里去展示一番……

当然,和这把剑一起展示的,一定是王海滨先生的这本自传,因为它们将同时告诉人们击剑文化的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

最后,祝中国击剑运动健康发展,祝王海滨先生的生活和事业欣欣向荣。

读懂王海滨

杨扬 国际奥委会委员

全国青联副主席

三年多以前,广州亚运会——

当时,我受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和亚奥理事会的委托,承接了一个研究课题:调查运动员怎样设计自己退役之后的人生道路。这个课题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有两大问题始终困扰和伴随着他们:一是就学,二是就业——不管他是一位世界冠军还是一位普通运动员。

那时还没有中央的“八项规定”,但要做好这样一件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的事情,我得需要几个帮手,因为参加亚运会的运动员成千上万,靠我一个人去发放和回收几千份调查问卷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我是千手观音。

记得在一个没有雾霾的秋日午后,我在北体大见到了单薄而美丽的王雁——这份单薄和美丽让人不敢相信她的专业:训练学博士。

多亏了王博士的帮助,我圆满完成了那次社会调查,为国际奥委会提供了一份来自亚洲的宝贵材料。现在看,当时的这项工作不但让我这个国际奥委会的新委员在国际体育界的威信小幅上扬,而且促使我后来做“冠军基金”、为运动员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在运动生涯结束以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快地找到自己新的人生位置。

这位单薄美丽的王雁博士,是王海滨的太太。

认识了王雁以后,跟海滨也就渐渐熟悉起来,但是他忙——忙着训练、忙着比赛、忙着送队员上大学、忙着写总局交代的各种汇报材料……

在那段时间里,我总是从王雁那里听到海滨的事儿:他拿到硕士学位了,他破格评上国家级教练了,他的击剑俱乐部开张了,他的队员又拿冠军了……

而和海滨见面总是匆匆地,大多是在一些出席活动的场合,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体坛风云人物”颁奖仪式,当他获得“年度最佳教练员”称号的时候,我心里特别特别高兴,为他和她。

我听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体坛风云人物”评选有个“风云魔咒”,那就是得奖的人第二年会走背字:比如刘翔得奖之后退赛、王濛得奖之后打架、张琳得奖之后一蹶不振、孙杨得奖之后师徒不和等等,海滨那次得奖是2011年,转过年来就是伦敦奥运会。

伦敦奥运会上,海滨的队员雷声得到了击剑金牌,终于实现了一项重要的历史性突破,而且正如海滨在自传里所描写的那样:雷声在北大的学业没有丝毫的耽搁,这在中国体育界,算是一个创举了。

又过了彼此都忙的一段时间,忽然有一天,看到了海滨写的书。

在海滨的书里,我读懂了四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是热爱。

海滨非常热爱他的击剑事业,有人说这叫执着,但我却认为:不是因为执着才热爱,而是因为热爱才执着。

所以,与海滨同为体育人的我,非常理解他的这种热爱。

第二重含义,是学习。

常有人说运动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看看海滨对击剑运动的思考和研究就能发现:他是那样地勤奋学习和勤于思考,在他这个级别的优秀运动员里,唯独他有在法国独自求学且学有所成的经历。

所以,作为海滨的同龄人,我觉得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三重含义,是进取。

海滨的自传,不同于其他体育明星的传记,写这本书显然花费了他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不光是在写个人的经历和成长史,而是在写自己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怎样地不断开拓进取,从而在剑道之上游刃有余的。

所以,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我觉得他的进取精神,在所有运动员里是相当突出的。

第四重含义,是视野。

中国运动员身上普遍缺乏的一种东西,是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社会视野,在这一点上,海滨是有优势的,他是中国体坛新一代“少帅”的代表,知道世界有多大,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所以,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我觉得他身上的这种素质,是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必须具有的。

再过几天,我将去参加索契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的会议,届时我要向我的同事们介绍海滨的书,我要告诉他们:读一本中国人写的关于击剑的书是非常必要的,何况我们这个组织新的掌门人巴赫先生就是一位击剑运动员!

不难想象我的同事们的反映:你能尽快让我们读到这本书的英文版和法文版吗?

我现在就已经想好了回答:法文版将由王海滨先生亲自翻译,英文版的译者则是他的太太王雁女士……

我眼中的王海滨

钟秉枢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知道王海滨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著名的击剑“三剑客”之一,1999年世锦赛男花团体亚军,2000年奥运会男花团体亚军,2004年奥运会男花团体亚军。

初识王海滨是在2005年,那一年他在夺得全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后退役,任国家击剑队男花主教练,并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冠军班,我有幸做了他的研究生导师。

认识王海滨是从2005年起至今的论文指导、工作交流、生活交谈。2002年赴法学习,海滨“好像突然间就明白了,剑原本可以不那么重,可以刺得很轻松的”,“生命当中不应该仅仅有击剑,它只是一部分”;2009年拿到硕士文凭,海滨研究的是“中法两国击剑教练员的执教理念”,“竞技体育终究还是人与人的较量”;2012年雷声奥运夺金,海滨作为他的教练淡淡地说:“雷声书写了他们自己的历史,不是我们的。”

40岁的海滨,在他的不惑之年,奉献给他的粉丝,他的读者,一本厚厚的《剑之舞》。剑之初、剑之亮、剑之殇、剑之舞、剑之魂、剑之旅、剑之憾、剑之梦、剑之飚、剑之剑、剑之铸、剑之说、剑之思、剑之本,海滨用14组剑刻画了他自己的运动员之路,更刻画了中国运动员的拼搏之路:

从非运动员到运动员的过渡,这一改变使运动员脱离家庭,脱离学校,步入了一个半军事化、充满竞争气氛、众目睽睽的小圈子,离开了普通人的行列。而他们在离家前的幼年阶段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入队时,在生活上、心理上对家庭都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入队对于他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从普通运动员到优秀运动员的转变,这一阶段步入了运动员职业的高峰,也是运动员在竞争中成长的过程,这里没有同学,有的是竞争中的队友,尤其是单项,为了争夺比赛的胜利,即便是要好的队友,也不得不争。

从运动员退役到新职业之间的转换,这时,运动员往往会发现除了运动经历、成绩资本而外,在教育水准上,他几乎一无所有。而与他同龄的年青人已经上了大学,或已大学毕业。

在这些转变中,运动员的成绩表现出资本作用,它决定了运动员在运动队的去留与否,为运动员打开了通往各种职业机会的大门,优异运动成绩带来的名人效应可以转移到职业地位的获得中去。

现实生活中,从体校进入体工队的比例大致在10%,从省市体工队进入国家队的大致在10%,国家队能选入奥运军团的大致在10%,奥运军团中能拿到金牌的大致又在10%。运动员退役能留在国家队当教练员的屈指可数,国家队教练能带出奥运冠军的为数不多。

透过海滨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的幸运,他差不多进入了所有的那10%的运动员,并成为了那屈指可数、为数不多的教练员;

透过海滨的故事,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他的思维和感觉,和他同行去看他是如何成功的。

《剑之舞》不仅告诉了我们海滨是如何走过来的,如何做到了成功转型,更揭示了体育成绩辉煌对优秀运动员的作用将随时间的流逝而黯淡,而教育的作用将逐渐凸现的社会现实。

2013年11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