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琅琊王
一、琅琊王氏的由来
富有才华的王羲之与我们现在的莘莘学子一样,饱读诗书,却入士无门。在当时,像他一般年纪的士族子弟十四岁之后就承袭祖上爵位或功德,登堂入室开始了宦游生涯,步步高升了。
当时的做官制度延续魏国的九品中正制度,选拔官员采用察举孝廉,由全国各州县刺史提名有声望的人才,比如楷书鼻祖钟繇,卧冰求鲤的琅琊王氏王祥等都是从民间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的。
而王羲之年过二十三时才经过自己的岳父举荐,步入仕途,任职六品秘书郎,掌管图书经籍。这是个闲置官员,而且士族子弟大多以此作为出身之官,跟同时代士族子弟相比,他不仅出道晚,官职上也是相对较低,这与至今都未解决的一桩悬案有关,这件事情就是王羲之生父的失踪案。琅琊王氏的子弟做官本可平步青云,但是王羲之的父亲所率将士在一次战役中全军覆没,他这个主帅也是生死未卜。这也成了王羲之前半生最大的心病,来自朝廷的沉默也让王羲之一家明白一个道理:人走茶凉。
我们想弄明白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琅琊王氏的起源说起。
史书记载,王羲之出生在琅琊王氏这一大士族家庭,那琅琊王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家族呢?两晋士族甲天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又是怎样形成的?
琅琊本是地名,在今山东、安徽一带,是盛唐诗仙李白旅居山东时写下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必经之地,黄河之水流经的最后一个省就是山东省,大河日夜奔流不息,滚动翻腾的黄河水承载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欢喜忧愁。自黄河往南几百里,曲阜之南,有一片山区,山间芳草优美,被称为琅琊郡国。而当时的西晋开国皇帝学习西周大搞分封,众多司马王族纷纷入驻各郡国,西晋司马睿就被分封为琅琊郡主。
琅琊王司马睿,字景文,也就是东晋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睿是三国后期司马懿的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可以说,如果不是西晋末期的战乱,司马睿没有登基称帝的机会。
司马睿于公元290年袭封琅琊王。后来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各个诸侯王为争皇位打得天翻地覆,导致亡国。当时弱小的司马睿也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他本想从中分一杯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只好离开洛阳,回到封国。随后,司马睿的顶头上司司马越成了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司马越扶植的傀儡皇帝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加封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统辖江东流域。从此琅琊王司马睿站稳了脚跟。
二、兄弟孝悌
整个琅琊王氏的兴起不得不说的一个女人就是王祥、王览的母亲。这个女人对于王祥而言是后母,王祥的母亲薛氏去世早,父亲王融续弦朱氏,生下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因为这位继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中的两位大孝子:一位是卧冰求鲤的王祥,一位是王览友悌。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白沙埠镇,有一个有名的孝友村,王祥就出生在那里。父亲王融在乱世拒绝来自朝廷的任何任命,未曾进入仕途,所以生活过得相当拮据。王祥在十多岁的年纪,继母生下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
有一年寒冬腊月,大地一片苍茫,山峰白头,河川冰封,继母朱氏生下王览,苦于没有多少奶水喂养孩子,想要吃鲤鱼汤发奶。王祥失去父亲了,只能与继母相依为命。他看着嗷嗷待哺的弟弟,听着继母朱氏言语间的嫌弃之意,王祥听懂了继母的意思,也看懂了继母的脸色,他明白:要为母亲去河里捉条鱼给弟弟下奶。
时令寒冬,琅琊郡的温度也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王祥站在冰面上,想到父亲不在了,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弟弟,继母对自己怎样都得忍着,作为哥哥,他要把鱼抓到。
史书上记载:王祥脱下长衫,卧在冰面上融化冰,感动上天,鲤鱼自己跳了出来。据推测,王祥最后抓到鱼是真的,应该是王祥凿冰取鱼,而不是脱光衣服躺在冰面上,感动上天。王祥后来成为西晋三公之一,不可能是个没头脑的人,后人仰慕王祥,故意将其神话。东汉王朝为官的一个途径就是“举孝廉”。父亲过世早,王祥这一脉六亲无靠,唯有用自己的孝心之举来进入仕途。事情的真相应该是王祥凿冰时热了脱下长衫,赤着上身抓鱼,路人看到了脱光膀子的王祥,一面同情王祥,一面宣传这个来自民间的美德。道德风气有时比法律更让人自律,百姓可能不认识“众口铄金”四个字,可这四个字的含义任何人都能理解。
继母朱氏在民间传说上被描述成了心狠手辣的角色,不仅虐待王祥,而且连王祥的妻子一并虐待。待小弟弟王览长大些,天性善良的他处处维护哥哥。继母铁了心想要弄死深沉隐忍的王祥,苦活重活都让王祥做,傻弟弟也跟着哥哥去做。继母发现王祥在民间的名声越来越好,想到自己的儿子更难出头,于是准备用毒酒毒害王祥,没想到却被自己的儿子王览发现。继母朱氏终于被这兄弟俩感动,自此改变了态度。
东汉末年董卓霸权,天下大乱,历史进入三国时代。王祥扶持着朱氏,带着弟弟王览到庐江避乱,隐居二十多年,不受州郡的征召。他们的母亲朱氏去世时,王祥由于过分悲痛而致病,要扶拐杖才能起身。朝廷屡次征召他们为官,王祥都以为母亲守孝为名推辞不就。
后来,名士吕虔出任徐州刺史,不久便召王祥任徐州别驾,他坚决辞让不到任。经王览劝说,并为他准备了一辆破旧的牛车,王祥才应召。王祥到任后,政绩斐然。当时盗寇四处横行,王祥率领士兵,讨伐盗寇,将其一一击破,州内因而清静无事,政令教化也推行无阻。当时百姓编歌唱道:“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传说,提拔王祥的官员吕虔有一把佩刀,工匠推算:拥有此刀的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吕虔对王祥说:“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这刀对我来说指不定还有害。而你有公辅的器量,此刀送给你。”王祥坚决推辞,吕虔强迫他才接受。王祥临终前,又把这把刀给其弟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览的六房后代之中多贤才,在东晋时期尤为兴盛。难道是一把刀带起一个兴旺的家族?其实,不过是王祥积攒一生的功德都用来扶植他这个弟弟罢了。弟弟王览在王祥的庇护下官职做到光禄大夫。
王祥出任过大司农、光禄勋、司隶校尉、太常、太保等职,享年八十五岁,留下一纸《临终遗训》。
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
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
气绝但洗手足,不烦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决、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垄。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典。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余命!
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王祥作为“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留下的《临终遗训》中提到做人之本的“信、德、孝、悌、让”,让王氏家族在此后三百年里延续。他对儿女们的要求感人至深,但唯独没有提到“忠”。三国群雄割据,诸侯并起,乱世时期,朝代更迭让王祥为了家族的传承抛弃了这个愚忠的“忠”。忠于某个朝廷不是长久之计,所以鲜有王氏家族的人能为了亡国的朝廷捐躯,倒不是说他们不忠于国家,而是王祥的确有先见之明,自三国之后的数百年里,分裂的大局面历经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才统一。如果一味地忠于某个朝廷并励志复国的话将会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且自古以来中国得以发展下去,背后莫不是有家族在国难当头时审时度势地帮助新皇帝开国,造福一方百姓。
王祥的弟弟王览秉承着哥哥的遗训做事做人,王览的后代在东晋发展成琅琊王氏一脉。王览有六子,长子王裁,生东晋名相王导;二儿子王基,生大将军王敦;四子王正,生王旷、王廙、王彬。王旷育有两子,一位是王籍之,一位是王羲之。
其中,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丞相,稳定孱弱的东晋皇室,功勋卓著;大将军王敦前期征战四方,稳定局势;王廙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是王羲之幼时的书法启蒙恩师之一。王览这一支王氏后人果然应了吕虔佩刀之预测,一门出众多豪杰,文人将才尽有。
自此,一个大家族在动乱的时代登上了东晋历史的舞台,王氏家族在此后的三百年里,人才辈出。
三、战乱合一
西晋自开国以来,政治黑暗不说,皇帝司马炎带领臣子与石崇斗富,而后贾皇后干涉朝政,国家陷入八王之乱之中。战争不断,人命如同草芥,朝不保夕,官员们眼看着国破家亡,儒家定国安邦的入世之风在两晋的动乱中名存实亡,人们转而探索生与死,有与无的存在意义,而老庄清静无为的玄学思想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玄学之风兴起。西晋的士大夫崇尚清谈,不再关注国计民生,追求个人享乐,从上到下一片攀比富贵之风,西晋焉有不亡之理!
当时的琅琊王氏中宗亲王衍有政治野心,在八王之乱中与势单力薄的司马越合作,琅琊王司马睿依附王导、王敦、王旷等人蓄势待发,坐镇江东。从此琅琊王氏与琅琊王合二为一登上历史的舞台。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王羲之父亲王旷的建议下前往建康,此后在王导的帮助下极力结交江东大族。琅琊王司马睿后来南渡建康,当时众多北方士族也南渡,族人成千上万,牛羊马匹数不胜数,史书上记载南渡之人有90多万,浩浩荡荡。北方大量郡县沦陷后,到处尸骨满地,哀鸿遍野,大量汉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流落的汉人成了流民,归附于南渡的士族。这件事情为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琅琊王司马睿先是于八王之乱中听命于司马越,后又借助琅琊王氏王衍起兵讨伐司马越,实则谋求自己的权益。同时司马睿与王导有亲,借助王导一脉用兵江东,听命于司马越调遣。后来王导之弟王敦大权独揽,为了称霸皇权,王敦以诛刘隗“清君侧”为名进攻建康,击败朝廷的军队。后来,王敦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外遥控朝廷。司马睿忧愤染病,虽然能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但势单力薄的他没有军队,自身也没有身为皇帝的威严手段,一生在权臣的夹缝中生存。可以说,对司马睿而言,成也琅琊王,败也琅琊王。一生走不出琅琊王氏的阴影,做着受制于人的皇帝。
王羲之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世家大族给他带来的不是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而是政治阴云。家族濒临灭族的危险,儿时父亲的离奇失踪,这些阴影一直笼罩在王羲之的心头。纵观王羲之的从政之路,他并未依靠琅琊王氏带给他的荣耀入仕途,他的为官之路曲折离奇。
王氏家族中,只有王羲之不是依靠家族的政治势力走上从政之路,而是由自己的岳父郗鉴举荐、庾亮推荐,后期殷浩的任用,才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的仕途可以说是充满险恶艰辛。虽然王羲之受到王导、王敦等人的器重,但是王敦也只是口头上夸奖说:“汝是吾家佳子第,当不减阮主簿。”但是他从未从堂伯父王敦那里取得一官半职。王导为政宽厚却小心眼,王羲之多次推掉王导的引荐,因为他看到了权力的疯涨导致的纲常乱纪,人心不古。最重要的是,王羲之后期在会稽郡颁布的禁酒令更是触怒了他们的利益,最后王羲之发誓不再为官,隐居以独善其身。
琅琊王氏王旷,字世弘,琅琊人,是两晋时期的书法家,擅长隶书、行书。他是文职官员,西晋末年,先任淮南内史,后改任丹阳太守。他的父亲王正,是王览的第四个儿子。王正在西晋任尚书郎官职,有子三人,长子王旷、次子王廙、三子王彬。相比于王廙的书画双绝,王彬为官的刚正不阿,长子王旷的为官生涯走得不是特别顺利。他还未在书艺上博得一个好名声就因为混战而销声匿迹,他的人生扑朔迷离。王览长子王裁生子王导,后来在东晋呼风唤雨;次子王基生子王敦,后来成为称霸一方的大将军。相比之下,王旷可以说是混得相当不给力,他唯一留下的功绩就是建议琅琊王在乱世之局南下迁?移。
公元300年,渡江后的王旷一家并没有入住建康,而是落户在无锡,当时的晋灵郡。这是王旷在淮南内史为一家老小安置的房产。琅琊王氏中王旷一脉就临时住在这里,其他王姓族人落户建康乌衣巷。可是,没等到王羲之一家搬去乌衣巷,父亲王旷就自此消失在王羲之的生活里。
直到中年,王羲之才从建安迎回父亲的棺椁,这长达三十年的分离,王旷究竟经历什么,我们还得从司马睿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