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童年

琅琊墨韵:王羲之家族传 作者:朱捷 著


第三章 童年


一、恩师授业

卫夫人与王羲之的母亲,这两位伟大的女性在王羲之的书艺路上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卫夫人看了王羲之写的字后不禁感叹道:“此子字体老成,一定看过关于笔法的书籍。”卫夫人何出此言呢?在西晋,普通庶族是无从学艺的。魏晋时期左思的《三都赋》,在洛阳千金难求,不仅仅是因为他写得好,还因为麻纸还未批量生产,只有一些士族大家才愿意去挥霍,普通人家买不起,更别说用来练书法,有竹简就不错了。而且在士族之间不是想学书法就能学的,绝学不会轻易外传,谁家有字帖,更是视作珍宝。当年王导南渡,就把书法家钟繇的《宣示帖》缝在内衣上,视作贴身之物。

所以,卫夫人猜测那本《笔论》应该是蔡邕生前所述的那本,后来落到钟繇手中,没想到如今到了王旷手中,并传给了他的儿子。真像是命运在安排这一切,卫夫人师承钟繇,如今又要把笔法传授给拥有《笔论》的王羲之。一切都是巧合吗?在卫夫人看来,九岁的王羲之写的字给人以一种稳重的感觉,应该是特意模仿他人。他还不懂书法,刻意写的字不会给人以成熟的表现,反而会被嘲笑。不过,卫夫人并不着急教导眼前的这个孩子,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卫夫人喜欢自己的这位弟子,他将是卫夫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位书法弟子。

卫夫人擅长钟繇小楷,后唐人评曰: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楷书在卫夫人的手中正由钟繇的扁平向长方之体演变。

第一次看见字可以写得像人一样美,王羲之真的被震撼到了。酷爱书法的王羲之一心想要写出那种妍美悦目的字体,只是王羲之发现卫夫人并未着急教他练字,而是给他讲了一位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故事。

东汉张芝,后世称之为“草圣”。他无心于仕途,只醉心于书法。他在池塘边取水练字,时间一久,洗笔砚台的余墨浸染池塘。张芝又取家中衣物帛布,只要能写字的衣物全部都用来练字,隶书在张芝笔下化成龙,呈现腾飞之势。气势才是书法的魂,古人仓颉比物象形创字,莫不是取之于自然,道法自然,字法自然!

 幼小的王羲之虽然此时不爱言语,但他明白眼前这位书法老师,是要自己持之以恒,仿效先辈勤学苦练。

卫夫人甚是喜爱自己的小徒儿,不仅因为他是自己表亲外甥,还因为他在书法上孜孜不倦的学习,前途不可限量。

卫夫人开始了教授王羲之书法道法自然之路。世人皆知卫夫人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卫夫人并未像其他书法人一样在屋里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练字。现阶段的王羲之全部取法于古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书法家并不能仅仅靠临摹就可以成为大家,卫夫人深知王羲之缺少的是什么,一个人怎能失去自己的个性!于是她独辟蹊径,带着王羲之来到野外,道法自然,卫夫人让自己的弟子接受来自大自然的熏陶与洗礼。

【橫】如千里阵云

汉字所有的字莫不是由简单的笔画构成,卫夫人开口说道:“先学于天,你看着天空风云变幻,阴雨晴天,云卷云舒,极具变化。云有千万种变化,要看清楚云在天空,静中有动,动中求静。要用眼睛体会缓慢行走的云。”这就是书法第一课,要先有独道的眼光,观察大自然的动与不动,体会风中云彩的一卷一舒,因为书法首先是视觉的艺术。

王羲之听到与众不同的学习之法,灵魂深处荡起一阵兴奋的颤动,王羲之瘦小的身体站在天空下,感受云卷云舒,橫不再是橫,云不再是云。大道归一,云道属橫。王羲之感悟着从云端传来的气息流动,云飘忽不定,形态多姿,风就是自然之气,是气的流动让云若静若动,动静相连。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之道。

王羲之每天坚持观察天上的云彩。色彩的绚丽,阳光的明媚,心情的舒畅,让痛失父亲的王羲之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舒展,人也变得通透起来。与万物相比,人站在辽阔的天空下是那么渺小,生命的流动与静止都难比天上的云。

经过几天的相处,王羲之越发依恋自己的姨母。这亦师亦母的情感一直深藏在王羲之的心中。因为父亲的失踪,王羲之很少在人前展露自己的感情。后来王羲之还亲自接姨母到会稽养老。永和三年,卫夫人病殁。当时王羲之正在去往东晋京城上任护军将军的路上,中途闻此噩耗,如遭重击,内心凄苦无比,他在《姨母帖》中写道:“十一月十三日王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笔法古朴,行中带隶,同其他字帖相比,该帖少了妍美之姿,后人评价多为王羲之过渡的字体。字最重要的作用是传情达意的,书法也是。在王羲之的心中,失去恩师的痛苦是无法用自己的字体传达的,而且隶书的缠绵悠长化不开他的忧伤,王羲之用这样的方式向启蒙恩师致敬。隶书多缓慢苦涩,每一处字迹都藏着一段回忆。王羲之写此帖根本没有把它当作书法,而是行笔苦涩、情真意切的悼念之作,在授业恩师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枉然。摒弃一切雕琢,他仿佛回到了学书时代,他还是那个木讷的王羲之。想起学书的一幕幕,王羲之只能用这样的笔法缅怀自己的启蒙恩师。

【点】如高空坠石

卫夫人带着他走到郊外,远离院落藩篱,走进高山的怀抱。卫夫人让他手握石头,体会石头的重量;又从高处丢下石头,让他接住,切身感受石头从高处下坠的力量。石头堆积可成山,飞石有它自己的轨迹,于刚处求柔和,在流动中现刚强,过刚易折,过柔无力。这些体验让小小的他不仅懂得了书法之道,更明白了为人之法。

【撇】如陆断犀象之角

黄昏,牧牛人晚归,此时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整片晚霞点燃。卫夫人领着王羲之走在回城的路上,她指着夕阳下的牛群让王羲之观察。他看到人影、牛影如墨,阳光晃得有些刺眼,远处的太阳仿佛在融化,两处弯弯的牛角如新月,夕阳的火球恰好挂在两个牛角之间,一幅晚归图徐徐映入王羲之的眼眸,那挺拔有力的新月状牛角携夕阳深深地印在他内心。

到家后,卫夫人派人拿来南国寻得的犀牛角给王羲之。触摸着凉凉的犀牛角,整齐的切面光滑如镜,犀牛角沉甸甸的,是多大的力量切断这么坚硬的犀牛角?卫夫人让王羲之自己去体会“陆”“断”两个字的真正含义,自己则坐在桌前看书。丫鬟送来饭菜卫夫人边吃边看书,王羲之闭目体会如何用笔、怎样表现那份力量,取其象易得,取其髓难成,王羲之的手时快时慢,一遍一遍地模拟。脱离了笔才明白毛笔的刚?柔。

撇,若人挥刀砍去,势大力沉,迅驰如电,俨然可断犀角,刀去角落,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如果犹豫不定必黏连成墨团。笔成切割牛角之势。手法过轻又会得之漂浮,过重则会力断于行。

【竖】如万岁枯藤

后山,夏天。卫夫人在后山习字,同样,这也是王羲之第一次来到卫夫人的室外书房。让王羲之吃惊的是卫夫人在周围山上的石头、树皮和树叶、树干,能写字的地方都写满了字。楷书在林间矗立,隶书在石上挺拔,草书在芭蕉上摇曳。王羲之沉醉在墨香之间。

突下大雨,石块、树皮被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迹又混为一体变为黑色雨水从山石间流淌,好一幅“山上下过墨汁雨”的美景图。王羲之望着卫夫人在细雨中孑身独立,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雨过,卫夫人不发一言,走在前面,王羲之踩在卫夫人的脚印上,一步步跟?着。

竖是什么?卫夫人抛给王羲之一个无厘头的问题。王羲之沉思片刻,摇头不语。他只是偷偷看了一眼树干。卫夫人并没有言语,只在陡峭的山石间寻出一根根藤蔓。

柔弱细长的藤蔓爬满了整个青绿色的峭壁,藤有筋骨,攀岩向上。枯藤虽死,但韧性犹存。这向上的力量生死皆在。卫夫人让王羲之拉扯藤蔓,王羲之拉着枯黄干瘪的藤蔓怎么也想不到竖就是藤蔓,不挺拔也不直来直去。怀着内心的疑问,卫夫人在身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爬上去,拉着藤蔓。”

回来的路上,王羲之手上磨出了几个血泡,脸上却透着兴奋,原来是这?样!

卫夫人的意思是不要被外在的表象蒙蔽双眼,眼睛也会欺骗人。藤蔓内在的柔韧比树干更有力量,竖的韧性犹如枯藤般。一笔三折,竖行虽向下,却不输掉骨气,骨子里全是韧性,拉扯不断。大自然真是良师益友。万岁古藤志不减,下笔执意体自然。

在王羲之跟从卫夫人学书的日子里传来了几个消息。当然,关于王家的又不是什么好消息。晋怀帝下诏罗列司马越罪状,布告天下共讨伐之。司马越忧愤而亡。王羲之远方堂伯父王衍被刘聪部下石勒杀害,其部下王公士庶民十余万人尽数而亡,王家部曲又一次在战乱中丧命。王羲之堂伯父王导升迁为镇军将军,小叔父王彬为镇东参军。得知族人的消息,王羲之求学的心更加饥渴。

因为他一直坚信父亲还在,身为人子,不能坐以待毙。王羲之等待着卫夫人别开生面的教导。他要学汉字的橫,动静自然;他要学汉字的点,掷地有声,说话有分量;他要学汉字的竖,做人充满坚韧,枯藤已死仍然具有生前的韧性;他要学汉字的撇,以斩断牛角的力量来追求书艺之道,要有力劈牛角的气势。

【捺】如崩浪奔雷

长江水奔流不息,坐在乌篷船里的卫夫人带着王羲之在长江上肆意漂荡。见卫夫人不言语,王羲之也不敢开口问。起风了,船开始左右摇晃,长江水泛起一阵阵浪花。流动的江水日夜不息,长江的尽头就是大海了。王羲之还未曾一睹大海的波澜壮阔,他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与好友一同泛舟去看海。脚下的船摇晃得他有些眩晕,脚下无根,王羲之的心提到嗓子眼,双手抓紧船里小桌子的桌腿,长江水也是有喜怒哀乐的,风卷起浪花,一涌而过,一朵浪花叠着一朵浪花,一波白浪追赶一波白浪。卫夫人静静地站在船头饮茶,镇定自如。王羲之也学着她的样子站起来,一个趔趄瘫坐在船板上。“雷雨来了,去船舱里坐着,同我一起观雷。”王羲之乖乖地坐在船舱里,透过小窗可以看到外面阴云密布,像淡淡的余墨倾倒在天空,层层的墨色越积越厚,越来越低,仿佛逼近头顶,触手可得。王羲之心里透着兴奋,因为他最喜欢听雨声,心境也会随着雨声而沉静。第一次在江河大浪面前听雨观雷真是让自己开心得发痒。

江面上开始长满小水泡,越来越多的小水泡逐渐盛开、破裂,突然一道银色的闪电划破苍穹,云层被生生切开,密密麻麻的闪电在眼前炸开,期待许久的雷声在耳边滚滚而来,雨点由小至大,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密,犹如写字时一笔快过一笔,大雨的画面徐徐展开,犹如笔墨肆意翻转。卫夫人看着王羲之流着喜悦的眼泪,默默不语。此时奔雷滚滚而来,仿佛要炸开一片新境界。

【折】如百钧弩发

王羲之的姨父汝阴太守李矩从家族部曲宾客那为王羲之寻来弓弩器具。王羲之还记得小时候总是缠着哥哥要他为自己做弓箭,哥哥三令五申,告诉弟弟绝对不可以对家畜下手,王羲之左耳进右耳出,当然没少挨哥哥骂。想起哥哥,不知不觉有两年没有见到他了。

卫夫人安装好弩箭,搭上弦,扣动扳机,嗖的一声,短箭如风,一旁的王羲之吃惊不已,这么小的东西竟如此强劲,一连几发,箭力不减。

卫夫人让王羲之亲自去感受这弓弩的威力。他用手轻触弩弦,弯曲越大,弹力越大,力从弦来。

可是要如何在书艺上表现这种力量呢,王羲之看着弩箭发呆。毛笔的笔锋不正像弩弦一样吗?力度来源于张力。蓄势、回转,王羲之决定把平铺的捺在收尾时加上蓄势和回转,犹如引出一发发蓄势待发的弩箭。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箭在弦上,力势已足,蘸取新墨,王羲之一遍遍地从弩箭上体会弹力的劲道。他紧锁眉头,无法再现百钧弩发的笔势。王羲之紧锁着眉头,没有一点头绪。

卫夫人吃惊于王羲之的悟性,点头微笑,在一旁画下一只白鹅,只是并未点上白鹅的眼睛。王羲之看着眼前的白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那昂首挺胸、亭亭玉立的风姿,有魏晋遗世之风,弯弯的脖颈自然流畅,曲笔笔意都在白鹅的脖颈之上了。王羲之瞬间明白了卫夫人的用意。

那是因为墨色的用法,曲笔的用法全在画鹅的身上。卫夫人为王羲之精选了一只小白鹅,每天跟着它散步,看它吃食,看它游泳,看它入睡。王羲之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了它。见鹅如见鹄,其形不远,见形得意。真乃是鸿鹄天上羽仙,白鹅地上道士。因为家里人醉心于天师道,自己耳濡目染也沾染修道之习气。白鹅像个谦谦君子,又像个入定的老道士在一旁吐纳。看着看着,王羲之眼前出现一个汉字“之”,这不就是眼前的白鹅在字里的像。后来王羲之醉酒间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其中“之”字形态万千,莫不是取法于白鹅婀娜之态。


二、仙婆践行

为学两载,幼小的王羲之要回家探亲。临行告别卫夫人,卫夫人并未出门相送,只让丫鬟送出门。这让王羲之有些失落。

王羲之回家的途中去买饼,只见卖饼的人把案板放在脸前,烙鏊放在背后,擀一个饼从头上往身后一扔,恰好落在烙鏊中,围观的人很多,啧啧称赞。

王羲之也来观看,不由脱口说道:“这个手艺简直太神奇了。”

卖饼村妇听到有人夸奖,就开口说:“这还没有王羲之的字写得好。”众人也是第一次听闻王羲之这个名字。王羲之心里一惊,这神仙装扮的老妇真是天神下凡,不仅知道我的名字,还知道我苦练书法?自己的字哪能和神仙相比。于是暗自下定决心,字必成器,才不负父亲和姨母的厚望。

卖饼村妇转过身来,王羲之这才发现是调皮的卫夫人扮成神仙模样在自己回家的路上烙饼等他。

王羲之在神仙老母饼摊子前深深作揖,抬头看见了姨母卫夫人对自己俏皮地眨眨眼睛,微笑着与自己挥手作别。这一次,王羲之眼中的泪花止不住留下来,像一点点墨痕在脸上划过。

学书几年吃再多的苦,他都不曾流过一滴泪,此时抑制不住的情绪在一点点释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