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的艺术之“新”
(代序)
1991年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政治的版图,也成了俄罗斯历史长河中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具有辉煌历史和优秀传统的俄罗斯文学艺术,如何去体察感知社会变幻莫测的温度,如何去丈量描述俄罗斯民族奥妙无穷的精神空间,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这二十多年来世界目光所高度聚焦与密切关注的。
对于中国读者和观众而言,俄国时期的普希金、果戈理和契诃夫,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和罗佐夫、阿尔布卓夫、万比洛夫等经典作家和戏剧大师,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剧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有代表性的戏剧家和戏剧新作,我们却感觉陌生。《俄罗斯当代戏剧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所选的作家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登上文坛或在21世纪初崭露头角的年轻剧作家。而所选剧目,也大多创作于最近二十年。对中国读者而言,可称得上是“新面孔新作品”。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戏剧大国,具有深厚的戏剧艺术传统。随着苏联的解体,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戏剧“新浪潮”开始进入尾声。而被学界以“新戏剧”命名的戏剧浪潮开始由弱渐强,成为新世纪俄罗斯剧坛的主流。从“新戏剧”的创作主题、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来看,它具有鲜明的反传统性,聚焦的目标常常是社会边缘群体,反对以剧本为中心和以导演为主导的表现模式,反对戏剧的教化功能,呈现出一种超自然主义的审美倾向。在我们所选的作家中,尼·科利亚达、马·库罗奇金、亚·罗季奥诺夫、瓦·西戈列夫、杜尔年科夫兄弟、普列斯尼亚科夫兄弟、娜塔莉娅·莫西娜、亚历山大·阿尔希波夫等,都是“新戏剧”潮流的代表作家,而尼·科利亚达可以说是“新戏剧”的旗帜性人物。
21世纪初的俄罗斯戏剧创作,尤其是以科利亚达为代表的“新戏剧”浪潮的活跃,与1985年以来苏联进入的转型期社会现状密切相关。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苏联文坛开始大量刊发之前被禁的苏联文学作品和国外的后现代主义先锋作品,其中也包括大量的西欧戏剧作品,如残酷戏剧和荒诞剧等。当时正值20世纪后半叶俄罗斯“新浪潮”戏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万比洛夫对20世纪后半期苏联戏剧的影响,“新浪潮”戏剧又被称为“后万比洛夫”戏剧。而作为“新浪潮”戏剧代表作家,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维·斯拉夫金、亚·加林、柳·拉祖莫夫斯卡娅、米·罗辛、弗·阿罗、谢·兹洛特尼科娃和亚·卡赞采夫等正如日中天。在社会动荡、人心悲凉和信仰危机的时刻,“新浪潮”的剧作家们加大了对黑色现实的描写力度,因其对社会现实阴暗面毫不留情甚至放大尺度的批判,这一时期的“新浪潮”戏剧又被称为“黑色戏剧”。
从本丛书所选的23部戏剧作品来看,作家出生的年代在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作品的类型有常见的传统悲剧、喜剧和讽刺剧,也有较为少见的滑稽剧和音乐剧,其内容和主题几乎涉及苏联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尤其是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呈现出了鲜活的戏剧艺术生态。用传统的考察视角,我们可以在这些剧作中发现大致相同的特点。首先,作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目光聚焦在了社会小人物、边缘人物和社会底层人物身上;其次,作家们热衷于表现外省苦闷的日常生活场景,或是城市中狭小局促的室内空间,使人的生存与个人命运具有了深刻的哲学意味;第三,戏剧人物往往置于“临界”状态,常常一触即发,其行为和言语在极为自由的状态下极易走向极端,要么热情洋溢情绪高涨,要么歇斯底里大声争吵,在种种极端场景下崇高与卑俗、严肃与幽默、哭与笑等截然不同的两面得到了同时的呈现;第四,虽有弱化情节及强化戏剧人物情感和情绪的倾向,但戏剧家们大多没有脱离心理现实主义戏剧传统,对人物的心理和情绪刻画极具现实主义乃至于自然主义的笔法;第五,剧作家们既善于用纪实性手法表现戏剧场景,又善于以虚拟性手法使自己游离于戏剧场景之外,以作者的身份讲述创作过程,对剧中人物进行点评;第六,剧本对音乐、灯光、布景、造型和化妆大多没有严格要求——这也许意味着,以导演为主体的20世纪戏剧艺术正走向式微;第七,从剧作家的身份来看,近半数所选剧作家都有导演或表演经验,有的甚至是专业演员和导演出身,不少剧作家还是影视剧的编剧,可谓一专多能。
在俄罗斯戏剧史上,出现过两次“新戏剧”浪潮。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契诃夫的时代;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就是说,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社会和剧坛呈现出了略带规律性的同频率共振。在这样的律动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历史延续的印迹和文学艺术血脉的走向。不论是新世纪“新戏剧”浪潮的主流剧作家,还是处于创作探索期的戏剧新秀,从本丛书所选的23部较有代表性的剧作看,俄罗斯当今的戏剧艺术依然首先是俄国和苏联时期深厚戏剧艺术传统的传承,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现实主义、新感伤主义、新自然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潮流的不同影响和体现,也能感知到戏剧家们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艺术的不同诉求和努力探索。从关注人特别是小人物的复杂情感到丰富的精神世界,到过去作品中很少表现的“低级”、负面现象,如生育、流产等生理现象,或军队和监狱生活等暴力现象,到以罪犯、妓女和乞丐等社会底层人物为主人公的黑暗生活悲剧,剧作家们既难以脱离戏剧艺术的道德使命和人文关怀,也没有放弃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等艺术形式方面基于传统的创新。所以,科利亚达、西戈列夫等这种时代感很强的作家现在都声称自己是契诃夫、果戈理、万比洛夫和罗佐夫的“学生”和“继承者”,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契诃夫和莎士比亚”,认为自己专注于描写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是因为自己的创作“来自果戈理的《外套》”。面对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戏剧现状,虽然有批评家认为当代戏剧创作,尤其是较为普遍的实验性创作过于强调对观众的“休克疗法”,容易走向极端,或过于重视对俄罗斯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有迎合西方国家否定俄罗斯政治文化现状之嫌,但是,21世纪初俄罗斯剧作家是如何在继承俄罗斯优秀戏剧传统与展现时代与个性风格间求得平衡与寻求出路,我们大可从这23部剧作中窥其一斑。
感谢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发起的“中俄文学互译出版项目”,感谢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和俄罗斯翻译学院的组织工作,使得这套厚重的、饱含着中国老中青三代译者辛苦努力的《俄罗斯当代戏剧集》得以面世。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把最新的俄罗斯剧坛讯息带到中国的读者和观众面前,在中俄戏剧交流史上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由于内容的庞杂和戏剧语言的复杂性,译文中一定有不少谬误和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苏玲 2018年7月
(苏玲,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分会理事。曾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概论》《大师与玛格丽特》等著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