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致托马斯·彭南特的书信

塞尔伯恩博物志 作者:吉尔伯特.怀特 著


第一封

塞尔伯恩教区位于北纬51度、伦敦西南约50英里处,坐落在汉普希尔郡最东端,与萨塞克斯郡接壤,距萨里郡不远,几乎处在奥尔顿和彼得斯菲尔德两镇的正中间。塞尔伯恩面积辽阔,并与另外12个教区接壤,其中包括萨塞克斯郡的特罗顿和罗盖特。由南至西,这12个教区依次为:埃姆肖特、牛顿·瓦伦斯、法灵登、哈特利·莫德维、大沃德勒罕、金斯利、海德利、博拉姆肖特、特罗顿、罗盖特、利斯和格雷特姆。塞尔伯恩教区的土壤复杂多样,堪比该地的风景和地形。教区西南是一片广阔的白垩质山地,高出整个村庄300英尺,包括一片可供牧羊的山坡、一片高耸的树林和一片垂在悬崖边的带状树林——垂林。山地上的树木是清一色的山毛榉。无论从光滑的树皮、润泽的枝叶,还是从随风摇曳的枝条考虑,山毛榉都是树木中最讨人喜爱的。那片可供牧羊的山坡位于山地边缘,往下逐渐变为坦荡的平原。整个山坡长约一英里,宽约半英里,风景如画,犹如一座美丽的公园——站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各种景色应有尽有,美不胜收:丘陵、山谷、林地、荒野、水流;极目远眺,东南面和东面是连绵起伏的萨塞克斯冈,临近吉尔福德镇的是吉尔德冈,东北面则是围绕多金镇的多金冈和萨里郡的拉伊盖特冈。这些山冈与奥尔顿和法纳姆两镇外面的村野连成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壮阔的风景画。

塞尔伯恩就位于山坡脚下,与山坡相距不远。村里只有一条蜿蜒的街道,长约0.75英里。那条街道与垂林平行,嵌在树荫遮蔽的山谷中。村舍和山坡之间隔着一片适宜种植小麦的黏土。村舍散落在一片陡峭的白色毛石地上。从外观上看,那些毛石与白垩相差无几,但似乎又与白垩截然不同,因为它们经受得住高温。不过,那些毛石还是保留了几分类似白垩的特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山毛榉覆盖了整片毛石地,直至尽头,而且一如白垩上的山毛榉,那片毛石地上的山毛榉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村中,以街道为界,两边的土壤截然不同。西南面是极其贫瘠的黏土,需要多年劳作,才能使之变得肥沃。东北面分布着许多园圃,园圃背后又有小围场。园圃和围场里的土壤称为“黑白垩土”,温暖而呈沙状,适宜种植早熟作物,而且施足了动植物肥料。那里可能就是村庄的原址,不然的话,树林和灌木林可能就会延伸到对面的山坡。

整个村庄是东南—西北走向的,两头各有一处泉眼:西北那头的经常干涸,而东南那头的常年流淌不息,绝少受旱涝影响,称为“井源”。这眼泉水源自与诺尔山相连的某处高地。诺尔山是座白垩质大山,如岬角般突出,非常雄伟,并因为是两条河的源头所在而闻名遐迩。那两条河最终注入不同的大海:一条向南延伸,成为阿伦河的支流——阿伦河流经阿伦德尔镇,最终汇入英吉利海峡;另一条向北延伸,即塞尔伯恩河。塞尔伯恩河在海德利汇入黑冈河,黑冈河在蒂尔福德桥与奥尔顿和法纳姆河交汇,形成韦河。韦河河道宽阔,在戈德尔明镇段,船只可以航行。从戈德尔明镇起,韦河流经吉尔福德镇,并在韦桥汇入泰晤士河,最终在诺尔注入日耳曼海。

村里的水井,平均深度为63英尺——达到这个深度,水井几乎不会枯竭。井水清澈、甘洌,喝过的人无不称赞。不过,这种水不易打出肥皂泡。

由西北至东,分布着许多围场。围场里的土壤称为“白垩土”,是一种磨石或毛石。一旦裸露在外,遭受霜冻或雨水,这种石头就会碎烂,变为自身的肥料

沿东北方向继续往前,是一片白土地,比村庄低一个阶梯。那片白土既非白垩,也非黏土,既不适宜牧羊,也不适宜耕种,但非常适宜种植啤酒花——啤酒花的根能深深地扎入毛石地,茎秆可以做柴火。

沿东北方向再往前,是黏土和沙土的交界地带。那里的土壤湿润、多沙,非常肥沃,以出产木材著称,但众所周知,那种沙壤土不适合修路。坦普尔和布莱克穆尔出产的橡木深受木材商青睐,而且经常用于建造军舰。相反,毛石地上的树木虽然长得很大,却非常脆,锯的时候经常碎裂,木匠们称之为“脆皮”。从那片沙壤土过去,直到沃尔默皇家猎场建立,都是贫瘠的沙地。如果不借助石灰和芜菁,那里几乎无法种植任何东西。

  1. 注:致托马斯·彭南特的前面九封信没有标明日期,可能是怀特在手稿付印前夕才加的。由于需要介绍一下塞尔伯恩的概况,但又为了跟全书保持一致,怀特临时凑了这九封信。
  2. 注:1781年的夏季酷热无比,同年春季和上年冬季又非常干旱,但9月14日那天,这处泉眼的出水仍达每分钟9加仑,即每小时540加仑、每天(24小时)12960加仑或216豪克海。当时,很多水井早已枯竭,山谷里的池塘也都全部干涸。
  3. 注:这种土壤适宜种植小麦和三叶草。
  4. 译者注:原文是Wolmer-forest。这里的forest并非“树林”的意思(事实上,那里看不到一棵树),作者用的是该词的古义:皇家猎场。详见“信六”。
  5. 注:18世纪中叶,芜菁开始进入农作物轮植系统。芜菁可以用作冬季的饲料,也可以用来除去地里的杂草,比如文中提到的。芜菁轮植为贫瘠土壤上的耕作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