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看见人间风华
方菊雄
最精微奥秘的气质、文采、境界、格局皆可称之为风华。
每一个世代都有一些默默耕耘,拔地向天,凛然坚持着理想的人物。
王端正先生便是我所认识的这样一个人。
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信手拈来、妙笔生华”,“开口动舌,尽是绝妙好辞”。他的文章在文学的浪漫里有着谨密的逻辑思维;他的为人在举世淘淘的滚滚红尘中,保持着开阔的胸襟;永远以大格局的思考,在关怀着历史的价值,大地的变迁,苍生的命运。搦柔翰之管,上下古今,教我们看见“人间风华”,也教我们细细“品读生命”。
本书卷一“人间风华”分为智慧、至情、治道、奇迹四篇,皆以展现人生的哲理为主,用了解过去来解释现代;运用哲人的智慧,理解长青的至情;以一句话或一个故事来帮助现代人解惑反思,大至国家,小至个人皆可以修身养性来克服困难面对挑战。文章虽小块,但言之成理,对人生价值,待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帮助。
“治道”是一种“奇迹”,“奇迹”也可以是一种“治道”,因奇迹非不可为而为,而是一种心念;“治道”非不可求而得,也是一种心念;只要心念不枯,触目都是奇迹,而触处也会尽成关怀,关系着万民百姓生活的国家大政,岂可不慎。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人们至今仍怀念着“汉唐盛世”,只为百姓能稍稍免于流离,得以安居乐业,土地得以生养,文化得以丰润,如此而已。然而这是“奇迹”呢,还是“治道”有方呢?都是也都不是,是人为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唐代没有魏徵,就没有“贞观之治”。魏徵谏言,从不畏惧。他的胆识和卓见,为“贞观之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痛哭,并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镜矣!”魏徵的勇气与智慧,唐太宗的肚量与胸襟,一谏一听之间,传成君臣的佳话,也成就了有唐一代的丰盛。
“人间风华”散为诸篇,合之成镜,读之足以映照人心之清浊,警惕日渐沦丧之世风。
本书卷二“品读生命”则是从《经典》杂志所报导的大事或出版的书籍中,把文章浓缩发挥。从《永不凋零的情义》开始,一路带领着读者深入古往今来那些用“情义”灌溉生命,用行动铸造历史的崇高心灵,人物远至玄奘大师的西域行、鉴真和尚的东行记,近至中国少数民族的纪实;空间远至须弥山以东、香格里拉以西,近至台湾本土,这四百年来的历史沧桑;物种大至已然绝迹的恐龙,小至“我们姓台湾”的特有原生种,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却不繁杂,文字精简却值得深思,虽尚未窥得全书之貌,然借此却已能得个中三昧。如果读者愿意跟随着这一卷的导读,而深入其书,则最起码的文化素养应可足矣!
个人从美国回台湾十二年多,有幸与王端正先生一起在慈济共事,深深为他那“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为人之所不能为”“言人之所不敢言”的处世理念与风范所折服。
可惜个人的文采有限,无法完全表达对《生命的风华》这本书的喜爱与推崇;正如“神”在英文里称为“GOD”,但正统的犹太人写“神”这个字却省略掉“O”,只用“G-D”,原因是他们认为:“人们所能够说出来的总是比事实的真相来得少。”“O”省略掉的只是象征着他们所使用的那个字无法把全部的真理都传达出来。文字无法包含全部的真理,英文字母的“O”或数学上的“O”都象征着零、完美、全部或整体,就像证严上人常常说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样。
《生命的风华》题材丰富、内涵博大,道理却浅白易懂,个人的叙述只窥见全书风貌之一二,希望不会减损本书的风华于万分之一。
(本文作者时为慈济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