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萨都剌诗词选译(修订版) 作者:龙德寿 译注


前言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是有元一代负有盛名的回族诗人。他祖父思兰不花,父亲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战功卓著,曾受元世祖、元英宗的重用,派他们去镇守云州、代郡。于是便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定居。世祖至元九年(1272),萨都剌在雁门出生。

萨都剌是武将的后代,但他已不再继承祖父和父亲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舍弓马而事诗书。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对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他不仅是诗人,还兼通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作家。

如果从世祖至元八年(1271)古蒙国改国号为元开始计算,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顺帝被朱元璋赶出北京为止,那么萨都剌身经十一主,从世祖到顺帝,历八十余年,几乎同元朝相始终。他的祖父和父亲虽然受过朝廷的重用,他们又是元代仅低于蒙古人的色目人。但他在五十四岁前,没有机会进入仕途。而家庭已落魄到“家无田、囊无储”(《溪行中秋玩月》诗序)和“家口相煎百忧集”(《醉歌行》)的困境。五十五岁时虽以三甲进士及第,但终其一生,官高不过七品。因此,诗人一生经历坎坷,总是抑郁不得志。

诗人在三十岁前,家庭虽然贫穷,生活重担还没有落到他肩上,过着读书交游的清闲日子。因而留下的几首早期习作中,内容比较空泛。三十岁之后,情况有了变化,兄弟三人,他为长,不能不为家庭分忧。他虽胸怀济世之才,却没有机会施展,因为元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废除科举制度几十年。为了谋生,诗人迫不得已,在成宗大德六年(1302),从家乡雁北出发,远到南方经商:“北人徇利多南趋”(《芒鞋》)。他先流落到江苏镇江,后来又漂泊到湖北孝感:“鸿雁飞南北,关河隔弟兄。水通郧子国,舟泊汉阳城”(《寄舍弟天与》)。他从雁北跋涉到江南,又从长江下游漂泊到长江中游,备尝东奔西走、顶风冒雪的苦味:“严霜烈日太行坡,斜风猛雨瓜洲渡”(《芒鞋》);“虽云少年惯作客,便觉此日难为情”(《崔镇阻风有感》);“青春背我堂堂去,黄叶无情片片飞”(《述怀》)。他不仅没有盈余,而且还亏了本,弄得两手空空。到了重阳佳节,别人饮酒赏菊,他却连买一壶酒的钱也掏不出来,只得躲在异乡的客店里,独自咏叹,抒发寂寞苦痛的心情:“寥落天涯岁月赊,每逢佳节每思家。无钱沽得邻家酒,不敢开窗看菊花”;“佳节相逢作远商,菊花不异故人乡。无钱沽得邻家酒,一度孤吟一断肠”(《客中九日二首》)。可想诗人当时处境是多么狼狈。

经过几年的流落之后,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开始认识社会,对一些社会现象感到不满。那些不读书不识字的豪门子弟,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从来不知什么叫愁苦,而像他这样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却长年为生活疲于奔命,弄得焦头烂额,因而胸中愤愤不平。在《醉歌行》、《崔镇阻风有感》、《客中九日二首》、《述怀》、《安分》、《芒鞋》等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经商时期的思想情绪。

诗人远游经商是被家庭的穷困生活所迫,再通过几年的闯荡之后,越来越感到,除了白白消磨青春,遭受折磨之外,没有丝毫利益可图。于是在成宗大德十年(1306),诗人弃商回到家中,一切听从天命安排:“客身去住与心违,误掷渔竿下钓矶”(《述》);“朝朝迎送名利客,身身消薄非良图”(《芒鞋》)。“万事皆由天理顺,何愁衣禄不周全”(《安分》)。从此,便广交诗友,切磋诗歌创作的奥秘。他同当时文坛上的名人都有往来,像卢疏斋、吴幼清、虞伯生、安敬仲、杜清碧、萧惟斗、黄晋卿等等。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诏令恢复科举,这给一些读书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于泰定四年(1327),萨都剌以三甲进士及第。这时他已年过半百,仍以为自己一展鸿图大略的机会已经到来。因而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卿云五彩中天见,圣泽千年此日遭”(《丁卯及第谢恩崇天门》);“小臣涓滴皆君赐,惟有丹心答圣明”(《赐恩荣宴》)。这与他在《醉歌行》等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自然不同了。当年秋天他被派往江苏镇江录事司任达鲁花赤。从此,他步入官场,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宦游生涯。历任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行御史台掾史、肃政廉访司架阁官、知事、经历、行中书省郎中、行御史台侍御史等职。这些都只是九品至七品的小官,从未任过要职。而且调动频繁,长年疲于宦游。他任职到过的地方有江苏镇江、南京、浙江杭州、福建福州、河北正定、河南开封、安徽合肥等。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每到一地,都想有所作为。他在镇江录事司任职时,曾开仓救济饥民,禁止巫蛊,移风易俗。据《镇江府志》载:“萨都剌,天历元年授录事司达鲁花赤。始至,设阛阓(市中商店),制权衡,俾市物者各得其平。岁大祲,白太守发廪以赈,全活数十万人。俗尚巫,以祸福惑愚民,都剌捕治之。”他在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任侍御史时,因弹劾权贵的不法行为而遭贬谪。

萨都剌进入仕途之后,大志虽未得伸。但随着阅历的增长,视野的扩大,他的诗歌已突破个人怀才不遇的局限,涉及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难,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至正十年(1350)他被贬到淮西江北道廉访司任经历。至正十三年(1353),诗人已八十二岁。为避战乱,逃到杭州,随后又赴绍兴,他在萧山和山阴建两草堂暂居。至正十五年(1355),又从浙东流落到安徽安庆,结庐于司空山下。从此,他的事迹无复可考。据《江南通志·流寓》载:“元萨天锡,泰定进士,为燕南廉访司照磨,登司空太白台,叹曰:此老真山水精也。遂结庐其下,避世终焉。”

萨都剌生前就把自己的诗歌编定为《雁门集》,并请干文传为其写序。虞集、杨维桢等人对萨都剌诗都有较高的评价。由于萨都剌的经历,从经商到宦游,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接触到各阶层的人物,目睹各阶层的生活状况,瞻仰过许多名胜古迹,因而反映在他的诗歌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就其思想价值而论,首推描写社会现实矛盾的诗歌。萨都剌宦游各地,亲眼见到官吏们的横征暴敛及广大劳苦人民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之下,在饥饿线上挣扎。他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对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而不顾人民死活的官吏进行无情的抨击。如《鬻女谣》一诗,写的就是贫苦农民实在无法活下去,不得不卖掉亲生女儿的情景:“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诗人满怀愤怒地写道:“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枯鱼过河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日休!”

又如《早发黄河即事》一诗,诗人用写实的手法,揭露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把贵族子弟荒淫无度的生活,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作了鲜明的对比。形象而深刻地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朝驰五花马,暮脱千斤裘。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丑妇有子女,鸣鸡事耕畴。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

有的诗篇,描写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抒发反战情绪,表达了人民的共同心愿。如在《漫兴》一诗中,揭露皇室内部为争帝位而发动内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去岁干戈险,今年蝗虫忧。关西归战马,海内卖耕牛。”又如《过居庸关》一诗,诗人淋漓尽致地揭露战乱留下的凄凉、恐怖景象之后,情不自禁地大声疾呼:“居庸关,何峥嵘!上天何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在《题画马图》一诗中,诗人借题发挥,也喊出同样的声音:“要令四海无战争,千古万古歌太平!”

有的诗篇,诗人大胆地揭露皇室内部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丑闻,填补官修史书多忌讳的空白,具有诗史的价值。如《寒夜闻角》、《漫兴》影射怀王图帖睦尔和太子阿速吉八在各自派系的支持下而爆发的内战;《记事》一诗,诗人直言不讳地批评文宗不守诺言,杀害其兄周王和世而篡位自立史实;《过高唐》、《题高唐驿》则是揭露周王和世的儿子妥欢帖睦尔即位后,为报文宗杀父之仇,放逐和杀害无辜的文宗后及其子燕帖古思的事件。这些纪事诗,写别人之不敢写。清代顾嗣立在《读元史》诗之一中,给以很高的评价:“史氏多忌讳,纪事只大抵。独有萨经历,讽刺中肯綮。游魂洒泪诗,千载笑兄弟。”

至于揭露宫廷穷奢极欲、权贵和宠幸们荒淫无度的诗篇,则有《上京杂咏》、《伤思曲哀燕将军》、《百禽歌》等。

诗人褒贬分明,对廉洁正直的官员则给以鼓励和赞扬。如《赠同年莫州县尹米思泰》、《送广信司狱》、《寄朱县尹》、《湖南张子寿钦点第一人,弹劾权贵,左迁西台御史,旋拜前职,素有退志,故举兼善劝之》等。

其次,吊古伤今之作,是萨都剌诗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虽是色目人,他却没有民族偏见,能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评论历史人物,借古喻今。这类诗作在《雁门集》里,占了很多篇幅。如《姑苏台怀古》为伍子胥慨叹;《延陵曲》、《季子庙》赞颂吴公子季札让国的高洁,讽刺文宗弑兄篡位;《彭城怀古》为项羽惋惜;《登歌风台》缅怀刘邦业绩;《过淮阴》为韩信鸣冤;《回风坡吊孔明先生》表扬孔明光照日月;《过李陵台》批评李陵投降匈奴,称赞苏武坚持汉节;《过孙园》追念抗元英雄孙虎臣;《过贾似道废宅》斥责南宋权奸,等等。

第三,描绘雄奇壮美的名山大川,寄托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怀。萨都剌走遍“荆楚燕赵闽越吴”(《溪行中秋玩月》),每到之处,他一定要登临瞻仰,而且沉醉于自然风光之中,流连忘返。他在《晓上石壁滩》中说:“过江日日水与山,诗人得趣如得官。”据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载:“天锡寓居武林,博雅工诗文,风流俊逸。每风日晴美,辄肩一杖,挂瓢笠,脚踏双不藉,走两山间。凡深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无不穷其幽胜。至得意处,辄席草座,徘徊终日不能去。兴至则发为诗歌,今两山间多有遗墨。”说明他的山水诗,不是从抽象的概念或想象出发,而是身临其境,细心观察,会心于山林泉石之间,援笔成诗,情景交融,妙趣天成。如《上京即事》写的是大漠草原风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平望驿道》、《过嘉兴》、《练湖曲》、《兰皋曲》等又是江南水乡泽国的景象;《度岭舆至崇安命棹建溪》、《望武夷》等又是武夷九曲、丹山碧水的写照;《大别山》是吴、楚大地的茫茫秋色;《黄河舟中月夜》是月夜黄河泛舟所见。每一首山水诗,都有其独自的特色。

萨都剌诗歌涉及的内容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诗人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文人,距今六百多年,他的思想不可能超出时代的局限。在他的诗作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即便在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思想情绪。有的诗甚至去歌颂元统治者对瑶民的镇压,如《送管元帅南征》、《送刘照磨之桂林》等。

萨都剌成功运用他那时已有的各种诗体来抒写自己的感情。毛晋说:“天锡以北方之裔而入中华,日弄柔翰,遂成南国名家。今其诗诸体俱备,磊落激昂,不猎前人一字。半山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余于天锡亦云。”这一评论是公允的。

萨都剌的创作风格,清新俊逸是其主导。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首的虞集说:“大德中文章辈出,赫然鸣其治平者则浦城杨仲宏、江右范德机其人也。其后,马伯庸中丞用意深刻,思致高远,自成一家。而进士萨天锡者,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清江集序》)。“进士萨天锡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今观所作集,殆定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但由于他的诗歌题材多种多样,而创作风格也随题材的变化而富于变化。从他同时代以及明、清作家对他诗歌的评论中,也得到证明。受诗人之托而为《雁门集》作序的干文传在序中说:吾友萨天锡“尝出其所作之诗曰《雁门集》者见示,予得以尽观。其豪放若天风海涛,鱼龙出没;险劲如泰华云门,苍翠孤耸;其刚健清丽,则如淮阴出师,百战不折,而洛神凌波,春花霁月之娟也。有诗人直陈之事,有援彼状此托物兴词之义。可以颂美德而尽乎群情,可以感人心而裨乎时政。周人忠厚之意具在,乃以一扫往宋委靡之弊矣。”到了明、清,有人说他像北朝的温子昇、庾子山;有人说萨公之诗似长吉;有人说天锡善学义山;有人说天锡诵法青莲,等等。说法各异,实则说明萨都剌善于学习前代诗人的不同创作风格,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自己绚丽多姿的艺术特色。

《萨都剌诗词选译》,共选诗、词一百七十余首。依据旧本《雁门集》目录编次,并参照其他刊本,按时间先后,有所调整。

关于萨都剌的生年、卒年,族别、籍贯,历来分歧很大,至今仍无定论。这里只从一家之言,余则略而不论。

翻译古代诗、词,给我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翻译过程中,深感要译出原诗、词的风神韵味,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加之个人水平所限,谬误一定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龙德寿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学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