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郑子家告赵宣子
【题解】
本篇讲述的是郑晋外交斗争的故事。晋楚争霸,郑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一面侍奉邻国的晋,另一面又要朝拜远一些的楚,其外交关系很难处理。郑子家利用两个强国之间的矛盾,在这篇带有外交性质的信件中逐年列举朝晋事实,以显示对晋国的忠诚;同时又直言不讳地批评晋国的苛刻,声称如果晋国不加收敛,郑国将不惜同晋决裂,改投晋国敌人楚国的庇护。信中子家以摆事实,讲道义的外交手段,终使晋国让步。
晋侯合诸侯于扈①,平宋也②。于是晋侯不见郑伯③,以为贰于楚也。
【注释】
①晋侯:指晋灵公。扈(hù):郑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
②平宋:平定宋乱以立宋文公。宋昭公无道,先一年十一月,被宋襄公的夫人派人杀了。
③郑伯:郑穆公。名兰,为郑国第九个国君。
【翻译】
晋灵公在扈地会合诸侯,是为了同宋国媾和。当时晋灵公不肯同郑穆公相见,认为郑国同时又对楚国友好。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①,以告赵宣子曰②:“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③。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④,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⑤。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⑥,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⑦。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⑧。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⑨,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⑩,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⑪。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⑬;四年,为齐侵蔡⑭,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注释】
①子家:指郑公子归生,郑大夫,字子家。
②赵宣子:指赵盾。晋国执政大臣。
③蔡侯:指蔡庄公。君:这里指晋襄公,晋灵公之父。
④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侯宣多之难:侯宣多,郑大夫,郑穆公为侯宣多所立,于是侯宣多居功专权,所以称之为“侯宣多之难”。
⑤克减:稍稍压制。
⑥嫡夷:指郑穆公的太子夷。嫡,嫡子,正夫人所生儿子,一般都立为继承君位的太子。
⑦陈侯:陈共公。
⑧蒇(chǎn):完成。
⑨密迩:紧密靠近。
⑩襄:晋襄公。君:这里指晋灵公。
⑪绛:晋都,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南。
⑫音:通“荫”,树荫,引申为庇护。
⑬文公:指郑文公。
⑭四年:指郑文公四年。
【翻译】
郑国大夫子家派遣通讯官并带去一封信,将这件事报告赵宣子,信里说:“敝国国君即位三年.就召请蔡侯并约他一同去侍奉贵国先君襄公。九月,蔡侯取道敝国前往晋国。敝国由于侯宣多的祸乱,敝国国君因而不能与蔡侯同行。十一月,除掉侯宣多,就继蔡侯之后朝见于襄公左右。十二年六月,归生陪同敝国国君的太子夷,为陈侯朝晋一事到楚国请命,并朝见贵国国君。十四年七月,敝国国君又接着为完成陈侯朝晋一事朝见君王。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敝国前往朝见君王。去年正月,烛之武为太子夷朝晋前往贵国。八月,敝国国君又前往朝见。以陈、蔡两国距离楚国之近,而不敢依附于它,就是由于敝国的缘故。虽然敝国这样侍奉贵国国君,何以不能免于罪?敝国国君在位期间,一次朝见襄公,又两次朝见君王。太子夷与敝国国君的几个大臣也络绎不绝地往来于绛都。虽然我们是小国,侍奉大国也没有超过我们的了。现在大国说:‘你还没有满足我的意愿。’敝国只有灭亡,再也不能增添什么来侍奉大国了。古人有句话说‘怕头又怕尾,身子剩多少?’又说‘鹿死的时候,顾不得声音是否好听’。小国侍奉大国,大国施予恩惠,它就是人;大国不施予恩惠,它就是鹿,狂奔乱跑而奔向险境,紧急中怎能选择道路?贵国的命令没有穷尽,敝国也知道要亡国了,准备全部调集敝国的兵力在鯈地待命,就请您的左右下达命令吧。郑文公二年,敝国曾到齐国朝见。四年,由于齐国进攻蔡国,又到楚国达成了和议。处于大国之间,而服从于大国强加的命令,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吗?大国若不体恤,只有就地待命,不敢逃避。”
晋巩朔行成于郑①,赵穿、公婿池为质焉②。
【注释】
①巩朔:晋大夫。行成:达成和解。
②赵穿:晋国大夫。公婿池:晋国大夫,晋灵公的女婿。质:人质。
【翻译】
于是晋国大夫巩朔到郑国媾和,赵穿、公婿池留在郑国做人质。
王孙满对楚子
【题解】
本篇记录了周朝大夫王孙满反驳楚王问鼎的故事。宣公三年,即公元前606年,楚王经过多年的努力,吞并了周围小国,确立了霸权之位,面对周朝的衰弱,楚王问九鼎的轻重,意在觊觎周朝王权。针对楚庄王的问话,周大夫孙满说明了九鼎的来历,并指出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在表明,如果楚国有意触犯周朝威严,势必激起各诸侯国的反对。这一回答对楚王来说是一次严重的警告,同时也维护了周朝的威严。
楚子伐陆浑之戎①,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②。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③。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④。
【注释】
①楚子: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陆浑之戎:古代西北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戎,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②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洛阳一代进入黄河。观兵:检阅军队,这里有耀武扬威的意思。疆:边境。
③定王:即周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王孙满:周朝大夫,周共王的玄孙。劳:慰劳。
④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的铜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岛,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的大小轻重,意在觊觎王权。
【翻译】
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检阅军队,向周王耀武扬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①。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③。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④。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⑤。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⑥。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⑦。天祚明德,有所止⑧。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释】
①图物:绘制各地物品。金:指青铜。九牧:九州岛之长。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岛,州的长官叫牧。铸鼎象物:用九州岛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神奸:鬼神怪异之物。
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
③螭魅(chīmèi):也作“魑魅”。传说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罔两(wǎng liǎng):传说中河川里的精怪。
④用:因。休:荫庇,保佑。
⑤昏德:品德言行昏乱。祀:年代。与“载”同义。
⑥休明,美善光明。
⑦奸回;奸恶邪僻。
⑧祚(zuò):赐福,保佑。明德:美德。这里指明德之人。止(zhǐ):定数,限数。
⑨成王:指周成王。郏鄏(jiá rǔ):地名,东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卜:占卜。相传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灼开的裂纹来预测未来吉凶。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即一代。
【翻译】
王孙满回答道:“统治天下在于德行,不在于九鼎。从前夏朝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像,九州岛的长官贡献出他们的金属,夏王把这些金属铸造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像,教人们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们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妖怪都不会遇到。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庇佑。后来,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经过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定数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齐国佐不辱命
【题解】
鲁成公二年,晋齐鞌之战齐军败绩。晋军追赶齐军,齐顷公非常惧怕,急忙派大臣宾媚人出使晋国。宾媚人奉命与晋军交涉,晋人不同意齐王的请求,并提出要把齐王的母亲作为人质,同时齐国境内的所有田地全部改为东西走向。面对晋人的苛刻条件,宾媚人就晋人提出的两个苛刻要求据理力争。宾媚人虽然是战败求和,却从礼、孝、德、义等几个方面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有力地驳回了晋人的无理要求,同时,他还以破釜沉舟、背城一战的勇气挫伤和折服了晋军的锐气,因此,不辱使命,完成和谈的任务。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①,击马陉②。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③、玉磬与地。说:“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注释】
①从:跟随,跟从。这里指追击。丘舆:齐地名,在今山东益都西南。
②马陉(xíng):齐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③齐侯:指齐顷公。宾媚人:齐国上大夫,即国佐。甗(yǎn):古代的一种炊器,甑的一种,是一种礼器。磬:古代玉制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礼器。纪:古国名,为齐所灭。
【翻译】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奉上祭祀用的炊器、玉盘等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说:“不行,就随便他们怎么办吧。”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①,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②。”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王命何③?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④,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⑤!四王之王也⑥,树德而济同欲焉⑦;五伯之霸也⑧,勤而抚之,以役王命⑨;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⑩。’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⑪。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⑫。吾子惠徼齐国之福⑬,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⑭。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注释】
①萧同叔子:萧,国名;同叔:萧国国君的字,是齐顷公的外祖父。子,女儿。萧君同叔的女儿,即齐顷公的母亲。
②封内:疆域之内,即国内。尽东其亩:把田间地垄全改为东西向,道路沟渠也相应地变为东西向,因齐国和晋国东西相邻,这样有利于晋国兵车驶入齐国境内。
③先王:已去世的君王。
④疆理:指对天地的规划。
⑤无乃:恐怕,表示委婉的语气。阙(què):缺点,过失。
⑥四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王:以德治天下。
⑦同欲:共同的需求。
⑧五伯:指春秋五国的霸主,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伯,诸侯的盟主。
⑨役王命:为王命奔波。
⑩优优:宽缓的样子。百禄:百福,百种福禄。遒:积聚。
⑪辞:言词,说话。
⑫腆(tiǎn):丰厚。桡(ráo):弯曲,屈从,打败。
⑬徼(jiào):招致,求取。
⑭余烬:指残余的军队。烬,火灰的余渣。背城借一:背靠城墙,决一死战。
【翻译】
宾媚人奉上礼物,晋国人不答应,说:“必须要求萧同叔子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而是我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在诸侯中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那又怎样对待天子的命令呢?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说:‘孝子的心没有止境也不会衰竭,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如果以不孝来命令诸侯,恐怕这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因地制宜,对田地进行合理的分配。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分别田里,南朝东方向开辟田亩。’现在您要重新规划土地,却说:‘将田垄改为东向’,您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却全然不顾土地的适宜性,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的命令就是不讲道义,怎么做众诸侯的领袖?在这件事上晋国确实有过错。大禹、商汤、文王、武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大家实现愿望。五伯称霸诸侯,都会勤劳王事,安抚诸侯,遵从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贪欲。《诗经》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如果您确实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将会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实在不同意,我国国君有言辞在先,说:‘您率领诸侯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敬畏您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如果您能开恩为齐国祈福,不灭绝我们的国家,让我国继续同贵国保持过去的友好关系,我国绝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如果您不肯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我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我国军队侥幸取胜,也会服从您的;如果不幸战败,怎么敢不遵从您的命令呢?’”
楚归晋知罃
【题解】
本篇记述了鲁成公三年,晋国与楚国和解,晋将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被他们俘虏了九年之久的知罃。此时知罃的父亲是军中大将,楚共王为了拉拢知罃,对其进行句句紧逼,想听到知罃说出几句感恩戴德的话语。知罃却完全撇开私人恩怨,立足于国家利益,对楚王的问题进行了巧妙的回答。这种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精神,使楚王更加敬重知罃,于是楚王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国,并由此得出“晋未可与争”的结论。
晋人归①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②知罃。于是③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注释】
①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楚国大臣,连尹是官名,襄老是名。
②知罃(yīng):晋大夫,荀首之子,又称荀罃。
③是:这个时候。荀首:即知庄子。姓荀,名首。时为军中副帅。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翻译】
晋人将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被他们俘虏的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①,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②。执事不以衅鼓③,使归即戮④,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⑤,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⑥,臣不与及⑦,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⑧,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⑨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⑩,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⑪。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①治戎:治理军队。这里是打仗的意思。
②俘馘(guó):指俘虏。馘,割下左耳,古代以割去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记录战功。
③衅鼓:把血涂在战鼓上,指处死战俘。
④即戮(lù):接受杀戮。
⑤惩:戒,克制。忿:怨恨。
⑥宥(yòu);宽恕,原谅。
⑦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⑧任:担当
⑨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对楚王而言,荀首是别国之臣,所以称作外臣。
⑩宗:宗庙。
⑪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翻译】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问道:“你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用兵,是下臣没有本事,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作了您的俘虏。君王的侍从不杀我,让我回国就刑,这是您的恩惠。是下臣无能,怎能恨别人呢?”楚王问:“那你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谋求宽缓自己的百姓,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双方释放战俘,以实现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怎敢感激别人呢?”楚王说:“你回去,怎样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楚王说:“即使如此,你也一定要告诉我。”知罃回答说:“凭借君王的威灵,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我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后将会不朽。如果像君王一样施舍恩惠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我的父亲,父亲将会请示我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会不朽。如果得不到我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宗族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维护疆界,那时即使遇到君王的士兵,也不敢回避。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君王的。”楚王说:“晋国是不可能与它相争的。”为了表示对知罃的敬重知心,楚共王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然后放他归国。
吕相绝秦
【题解】
本篇既是晋国与秦国的断交辞令,又是晋国声讨秦国的一篇战斗檄文。公元前580年,秦晋和解,在令狐会盟。后来晋侯依约而至,秦伯却不肯过河背弃约定。于是公元前578年,夏四月戊午,晋侯派吕相去断绝和秦国的邦交,即有此文。吕相是个辩才,这篇辞令中虽有强词夺理、歪曲事实之嫌,但文章结构严谨,言辞谨慎,气势逼人,不愧为檄文中的珍品。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①,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②,申之以盟誓③,重之以昏姻④。天祸晋国⑤,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⑥,献公即世⑦。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⑧。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⑨。亦悔于厥心⑩,用集我文公⑪。是穆之成也。
【注释】
①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锜(qí)的儿子魏相,因俸禄在吕,故又称吕相。绝;断绝。
②昔逮(dài):自从。戮(lù)力:合力,并力。
③申:申明。
④重:加重,加深。昏姻:通“婚姻”,秦、晋两国有联姻关系。
⑤天祸:天降灾祸,指骊姬之乱。
⑥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
⑦即世;去世。
⑧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
⑨韩之师:韩地的战争,指鲁僖公十五年的秦晋韩原之战。
⑩厥(jué):其,指秦穆公。
⑪用:因而。集:成就,成全。
【翻译】
鲁成公十三年夏季的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互友好,同心协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又用婚姻来巩固。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却没有完成这一大功业,反而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很是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安定晋国的功劳。
“文公躬擐甲胄①,跋履山川②,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见而朝诸秦③,则亦既报旧德矣④。郑人怒君之疆埸⑤,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⑥。诸侯疾之⑦,将致命于秦⑧。文公恐惧,绥静诸侯⑨,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⑩。
【注释】
①躬:亲身,亲自。擐(huàn):穿。
②跋履:跋涉。
③胤(yìn):后代。
④旧德:过去的恩德。
⑤怒:侵犯。疆埸(yì):边疆。
⑥擅及郑盟:擅自与郑人订盟。
⑦疾:厌恶,憎恶。
⑧致命于秦;与秦国拼命。
⑨绥静:安抚。
⑩造:功劳。西:指秦国。因秦国在晋国西边。
【翻译】
“文公亲自出征,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侯国,让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拜秦国,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侵扰我国的边疆,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征求我们晋国的意见,竟然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各路诸侯为此都非常厌恶秦国的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于是安抚各路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安然回国,从这方面来说,我们还是对秦国有恩德的。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①,蔑死我君,寡②我襄公,迭③我崤地,奸绝我好④,代我保城⑤。殄灭我费滑⑥,散离我兄弟⑦,挠乱我同盟⑧,倾复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崤之师。犹愿放罪于穆公⑨,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⑩。天诱其衷⑪,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注释】
①即世:去世。不吊:不吊唁。
②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
③迭(yì):通“轶”,突然侵犯。崤(xiáo):地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④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
⑤保:同“堡”,城堡。
⑥殄(tiǎn)灭;灭绝。费: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滑国。
⑦兄弟:指兄弟国家。
⑧同盟:同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
⑨犹愿:还是希望。
⑩即楚:亲近楚国。谋我:谋算我晋国。
⑪诱:开启。衷:内心。
【翻译】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非但不来吊唁,反而轻视我们死去的国君,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我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攘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卜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又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我国的图谋得逞。
“穆、襄即世①,康、灵即位②。康公,我之自出③,又欲阙翦我公室④,倾覆我社稷,帅我螫贼⑤,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俊⑥,入我河曲⑦,伐我涑川⑧,俘我王官⑨,翦我羁马⑩,我以是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⑪,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注释】
①穆:指秦穆公。穆:指晋襄公。
②康:指秦康公。灵:指晋灵公。
③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
④阙(jué)翦:损害,削弱。
⑤蟊(máo)贼:本指食草害虫,这里指晋国公于雍。
⑥悛(quān):悔改。
⑦河曲:晋地名,在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一带。
⑧涑(sù)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⑨王官:晋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南。
⑩羁马:晋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
⑪东道;晋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东道”。不通:不相往来,断绝关系。
【翻译】
“穆公和攘公去世,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想损害我们公室的名誉,颠覆我们的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站。康公还不肯悔改,不但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还洗劫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站。东边道路的不通,就是因为康公断绝友好的原因。
“及君之嗣也①,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②:‘庶抚我乎③!’君亦不惠称盟④,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以是有辅氏之聚⑤。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⑥:‘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⑦。君又不祥⑧,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谁,而我昏姻也⑨。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代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⑩。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⑪。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⑫,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与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⑬:“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⑭。”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⑮,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⑯,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⑰。”
【注释】
①君;指秦桓公。
②引:伸长。领:脖子。
③庶:大概,或许。抚:抚恤。
④称盟:举行盟会。
⑤狄难:指晋国同赤狄打仗河县:晋地名,在今陕西蒲县。箕:晋地名,在今山西蒲县。郜(gào):晋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芟(shān):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
⑥徼(yāo):招致,求取。伯车:指秦桓公之子。
⑦寡君:指晋历公。
⑧不详:不善。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
⑨婚姻;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
⑩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
⑪是用:因此。
⑫二三其德;拿不定主意,反复无常。
⑬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
⑭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
⑮帅以听命:率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
⑯不佞:不敏,不才。
⑲俾(bǐ):使,让,此处有“请”的意思。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翻译】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翘首西望,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我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给我们下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着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但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我谨向全部意思都向君王德左右执行宣布了,望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驹支不屈于晋
【题解】
本篇讲述了戎子驹支辩驳范宣子责难一事。襄公十四年,范宣子仗着晋国强大,凭着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对驹支仗势欺人,出言不逊,把晋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归咎于亲近驹支的结果。戎子驹支不满其言,据理力争,逐层辩驳。先是摆事实,然后讲道理,最后暗示晋国之所以会落得众叛亲离的境地,其实是晋国自己一手造成的,与羌戎无关。辩辞语气委婉、正气凛然,使得范宣子不得不服。
会于向①,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②。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③,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④,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⑤。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⑥。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⑦。”
【注释】
①会于向:指晋国召集诸侯在向商讨如何对付楚国一事。向:在今安徽怀远县。
②戎子驹支:姜戎族首领,名驹支。范宣子:祁姓,范氏,名匄(gài),其名范匄。因范氏为士氏旁支,故又称士句,当时晋国的执政大臣。数(shǔ):责备。
③瓜州:地名,在今甘肃敦煌。
④被(pī)苫(shān)盖:披着蓑衣。被,通“披”。苫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荆棘:这里指用荆棘条编成的帽子。
⑤腆:丰厚,多。
⑥职:主要。女:同“汝”,你。
⑦诘朝:明日。与:参与。
【翻译】
各路诸侯在向地会面,晋国人准备拘捕姜戎首领驹支。范宣子在殿上指责他,说:“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离,你祖父吾离身披白茅,头戴荆条,前来归附我们先君。我们先君惠公拥有并不丰厚的土地,还与你们的祖先平分了,为的是让你们靠它吃饭。现在诸侯事奉我们国君不如从前那么有诚意了,大概是言语泄漏了出去,应该是你的缘故。明天早上诸侯的会晤,你就不要参加了。如果你敢参加,我就拘捕你。”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①,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②,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晋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③,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④,与晋踣之⑤,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⑥,岂敢离逷⑦?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⑧,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⑨,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⑩”赋《青蝇》而退⑪。宣子辞焉⑫,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⑬。
【注释】
①蠲(juān):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②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裔胄(zhòu):后代,后嗣。
③剪弃:灭绝。鄙:边疆。亢:抗。
④掎:拉住,拖住。
⑤踣(bó):通“仆”,跌倒。
⑥犹肴志也:还是像在肴作战时那样忠心。
⑦逷;音惕,远。
⑧携:离,疏远。
⑨贽币:古人见面时所赠送的礼物。贽币不通,喻没有往来。
⑩瞢(méng):烦闷,心里不顺畅。
⑪青绳:《诗经》中的一篇。此诗意在谴责进谗言的小人,主要是希望君子莫信馋言。
⑫辞:道歉,致歉。
⑬恺悌:和乐平易。
【翻译】
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人多,贪得无厌地占领土地,驱逐我们戎人。惠公对我们大恩大德,说我们戎人也是四岳的后代,不应抛弃他们。于是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田地,那是野兽群居的地方。我们戎人铲除了那里的荆棘,驱逐了那里的野兽,成为先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属,直到现在没有二心。从前文公与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偷偷与郑国订盟,并在郑国安置了戍守的人,于是就发生了肴山之战。晋军和戎人前后夹击,让秦军有来无回,实在是我们戎人使他陷入这个境地的。譬如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腿,与晋国人一起将它摔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从这次战役以来,晋国的所有战役,我们戎人都是相继准时参加,前来追随朝拜,同肴山之战时的心意一样,岂敢背离疏远?现在执政下面的大夫们恐怕的确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诸侯离心,却归咎于我们戎人!我们戎人的饮食衣服与华夏之族不同,货币不通,言语不同,怎能去做坏事?不到会参加,也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于是驹支诵读了《青蝇》一诗,然后退了出去。宣子表示道歉,并让他到会参与事务,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声名。
祁奚请免叔向
【题解】
本篇记述了祁奚为了国家社稷而说服宣子赦免叔向的故事。晋国名士叔向因受弟弟的牵连被囚,他临危不急,且有识人之才。晋侯宠臣乐王鲋主动提出向晋侯说情,叔向不以为然,并告诉家臣首领祁奚能够救他。最后,在祁奚的谏闻下,叔向得以赦免并继用。祁奚为国爱惜人才,事成之后却“不见而归”,根本不希望得到别人报答。叔向获释被救之后,也“不告免而朝”,因为他深知祁奚的品德。本文将君子惺惺相惜,交情淡如水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绝妙之极。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①。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②,其为不知乎③?”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④。’知也。”
【注释】
①栾盈:晋大夫,因与晋国的加一大夫范鞅不和,谋害范鞅,事败被驱逐,故出奔楚。出奔:逃走。宣子:即范鞅。羊舌虎:栾盈的同党。叔向:羊舌虎的哥哥,即羊舌肸(xī)。
②离(lí):通“罹”,遭遇。
③知:通“智”,明智。
④优游:怡然自得的样子。
【翻译】
栾盈逃到楚国,因受范宣子杀羊舌虎一事的牵连,叔向被囚禁了。有人对叔向说:“你遭受这样的罪罚,恐怕也是因为不够明智吧?”叔向说:“比起死掉或者逃亡,怎么样呢?《诗经》说:‘自在啊逍遥啊,难得如此清闲和洒脱地生活,就暂且这样生活吧。’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啊。”
乐王鲋见叔向曰①:“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②。”室老闻之曰③:“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④,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⑤。”
【注释】
①乐王鲋(fǔ):晋大夫东桓子,曾受到晋平公的宠爱。
②祁大夫:即祁奚,他爱才举荐人才“不弃仇,不失亲”,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道。
③室老:羊舌氏家臣的首领。古时卿大夫家中有家臣,室老是家臣之长。
④不弃仇: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他的仇人解狐。不失亲: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的他的儿子祁许。
⑤夫子:对人的尊称,指祁奚。觉者:正直有德行的人。
【翻译】
乐王鲋去见叔向,说:“我去为您去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他。乐王鲋离开时,叔向也不按照礼仪拜送。叔向的家臣都责怪他。叔向说:“只有祁大夫才能救我。”家臣首领听到这话,说:“乐王鲋对君主说的话,君主没有不采纳的。他想去请求国君赦免您,您却不理会。我想祁大夫无法办到的事,您却说必须要由他去做。这是为什么呢?”叔向说:“乐王鲋是顺从君主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举荐外人不遗弃有仇的人,举荐熟人不遗漏亲人,他难道会遗漏我吗?《诗经》说:‘正直有德行人,天下人都会顺从他。’祁老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啊!”
晋侯①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②,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③。’《书》曰:‘圣有谟勋④,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⑤,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⑥,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⑦;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⑧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注释】
①晋侯:指晋平公。
②驲(rì):古代驿站所用的马车。
③保:依赖。
④谟:谋略。
⑤鲜(xiǎn):少。十世:指后代子孙。宥:赦宥。
⑥壹:指因羊舌虎这一件事。
⑦鲧(gǔn)殛(jí)而禹兴:鲧治水无功,舜流放之,继用其子禹而成功。鲧,禹的父亲。殛,流放。
⑧说:通“悦”,
【翻译】
晋侯向乐王鲋问起叔向的罪责。乐王鲋回答说:“不背弃他的亲人,可能他也参加了这起谋划吧!”当时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听到这事,赶紧坐上驿站的马车来见范宣子。说:“《诗经》说:‘赐给我们的恩惠没有边际,子孙后代应当永远保存。’《尚书》说:‘圣贤有谋略和功勋,应当明证他的功劳并加以保护。’谋划而少有过失,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有这样的能力。他国家的柱石,即使他的子孙犯了罪也应该宽宥,以此勉励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为他的弟弟而使他不得免罪,这不是要丢弃国家栋梁,做出糊涂的事儿吗?从前鲧被流放,他的儿子禹却兴起;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又辅佐太甲为相,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伊尹的表示;管叔、蔡叔因造反被杀,周公却辅佐他们的侄子成王。您为什么因为羊舌虎的缘故抛弃国家的柱石呢?您与人为善,谁还敢不竭力为国!多杀人又何必呢?”范宣子听了很高兴,便同他一起坐车请求晋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家。叔向也未向祁奚拜谢就径直上朝。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题解】
本篇记载的是子产向范宣子谏言关于加重诸侯贡赋一事。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欲加重诸侯贡赋借以中饱私囊,子产在信中以“令德”、“令名”和“重币”两相对照,阐明其中利害关系,以及这些对个人、家和国的重要性。最终说服了范宣子,减轻了小诸侯国的一些负担。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①,郑人病之②。
【注释】
①诸侯之币重:指诸侯向晋国供奉大量财物。币:礼物。古代把一捆丝织物(五匹)作为祭祀的祭物或赠送宾客的礼物。叫做“币”。后来,把贡献的玉、马、皮、帛等到物品,都叫做“币”。
②病:忧患,苦恼。
【翻译】
晋国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二月,郑伯如晋①,子产寓书于子西②,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③。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④,而无令名之难⑤。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⑥,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⑦,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⑧!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⑨’,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⑩’,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⑪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宣子说,乃轻币。
【注释】
①郑伯:郑简公。如:往。
②子产:郑大夫公孙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寓书:托人捎带信。子西:郑大夫公孙夏。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
③侨:子产自称。令德:美德。
④贿:财物。
⑤令名:好的名声。
⑥公室:指晋君。
⑦赖:恃,凭借。
⑧没没:沉溺,贪恋。
⑨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诗句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只,句中语气词,可译为“啊”。
⑩上帝临女,无贰扣心:诗句出自《诗经·大雅·大明》。
⑪浚(jùn):榨取。
【翻译】
二月,郑简公前往晋国,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您向诸侯索取很重的贡纳,我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说诸侯的财货聚集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垮台;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垮台,为什么沉迷不悟呢?那时哪里还需要财货,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诗经》说:‘快乐的君子,国家的基石。’说的是有美德啊!‘上天监视着你,不使你的心背离,说的是有美名啊!用宽恕的心来显示德行,美名就会载着德行走向四方,因此远方的人闻风而至,近处的人也安下心来。宁可让人说,‘您的确养活了我们’,而能让人说您榨取了我们来养活自己吗?大象有牙齿而毁灭了它自身,就是由于财货的缘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晏子不死君难
【题解】
本篇讲述了臣子如何处理个人、君主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国君齐庄公因为与人私通而被杀。手下人问他要怎么做,是为国君而死,还是要逃离?晏子二者皆不同意,在他看来,无论是国君还是臣子,都应该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责,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否则那是“愚忠”。在处理这件问题上,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①,遂取之②。庄公通焉③。崔子弑之④。
【注释】
①崔武子:齐大夫,名杼(zhù)。棠姜:齐国大夫棠公的妻子。
②取:通“娶”娶妻。
③公:齐庄公。通:私通。
④弑(shì):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翻译】
齐大夫崔武子见棠家遗孀长得美,便娶了她。齐国国君庄公与她私通。崔武子便杀了庄公。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①。其人曰②:“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③,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④?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⑥?”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