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见龙在田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一度改名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江南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和天马电影制片厂。不久,撤销江南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改建为上海市电影局。1973年后,海燕厂(当时名为红旗电影制片厂)和天马厂(当时名为东方红电影制片厂)重新合并为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就是说,天马电影制片厂存在于1957—1973年间,谢晋就在该厂工作,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就是天马电影制片厂名下的作品。
1959年,也就是新中国建国的第10年,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是为大众所公认的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高峰。建国10周年的喜悦带给许多电影人以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佳作如雨后春笋般问世。这部由梁信编剧、谢晋执导、沈西林摄影的《红色娘子军》应运而生。若要说到它的缘起,却要归功于一场偶遇了。20世纪50年代,广东军区的作家梁信在琼崖深入生活时,遇到三个女战士,听了她们的战斗经历以及她们所参加的30年代组建于海南的共产党妇女民兵团的故事后,颇有触动,便于1958年夏天完成了《红色娘子军》电影剧本的初稿。几经投稿而杳无音信。经梁信所在的广东军区文学部门的老领导鼓励并支持,剧本继续向外投递,于是《红色娘子军》电影剧本出现在了天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负责人钱鼎德的案头上。经钱鼎德的推荐,谢晋看了剧本后,敏锐地捕捉到了它的闪光之处。他们邀请梁信到上海改编剧本,这一年,谢晋37岁,梁信32岁,正当创作的好年华,热血的岁月里,热血的青春势必将创作出热血的作品来。
1959年下半年,由谢晋担任导演的《红色娘子军》开始进入拍摄阶段。1960年,影片完成了。当时,为庆祝建国10周年,电影从业人员制作了大量影片,《红色娘子军》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较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红色娘子军》的剧情如下:
贫农女儿吴琼花受到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几次反抗后,遇到化装成华侨富商的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信员小庞。琼花在他们的帮助下,决心走上革命道路。她来到娘子军营地,要求参加娘子军队伍,连长批准琼花入伍,并发给她一支枪,娘子军战士们决心打下椰林寨、活捉南霸天。南霸天的公馆宾客满堂,正为南霸天做寿。化装成华侨巨富的洪常青来到寿堂,南霸天见他气度不凡,接到寿礼后对他更是深信不疑。深夜,琼花带领一名女战士化装成丫头,潜入南府,准备里应外合捉住南霸天。但琼花见到仇人分外愤怒,贸然行动致使南霸天漏网脱逃。
连长严肃批评了琼花并收回她的枪,让她深刻反省,琼花对自己的错误悔恨不已。部队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但洪常青为掩护主力不幸被俘,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琼花继任党代表,带领娘子军配合主力攻打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
值得强调的是,影片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吴琼花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女英雄,而是耐心地描述了她成长的过程,从自发反抗的女奴,到加入娘子军、一心报仇却不讲策略的卤莽战士,最后成长为一个有觉悟、有斗争经验的女英雄。影片所设置的情节真实可信,演员的表演逼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既归功于编剧、导演、演员的通力合作,也和谢晋准确的艺术直觉和精确的艺术手法有关。在《红色娘子军》筹拍期间,谢晋和梁信等人深入到海南琼崖体验过生活——琼崖就是当年娘子军革命、斗争过的地方,也是“吴琼花”的原产地。在琼崖,他们拜访了当年的娘子军连长——如果说作家梁信遇到的三个娘子军女战士为他提供了写作的蓝本,那么这位老连长则为谢晋提供了《红色娘子军》电影的原型。虽然这位女连长当时年事已高,有70多岁了,但她精神矍铄,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双眼睛给谢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察觉到了灵感的跃动,捕捉住了“吴琼花”的灵魂!在寻找并确定演员时,他坚持要找这么一位有着炯炯的眼神的女演员,以出色地传递人物形象所包孕的精神。他找到了,她叫祝希娟。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是个爽直大胆的女孩。1961年被定为“吴琼花”的扮演者时,她才23岁,这是她参拍的第一部影片。第一次拍片就担当主角,遇到大戏、重头戏的挑战,导演谢晋的胆子可说真够大的。而祝希娟接下这么一个角色,她所受到的压力也不小,她要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谢晋是个好导演,也是个好演员苗子的发现者,在电影界素有“演员伯乐”之称。从他一生所拍的电影看,随着作品的问世,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被谢晋“带出师”的演员——男女演员都有,祝希娟就是其中之一。在拍摄《女篮五号》时全一炮走红的向梅,也在《红色娘子军》里扮演角色。
眼神炯炯的女主角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但在表演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事隔多年后,祝希娟回忆起当年跟谢晋一步一步学着演好吴琼花这个角色的情景时,就情不自禁地微笑,好似回到了从前的“学徒”时代。她说,刚开始演吴琼花时,她特别把握不好度——吴琼花眼神的表达力度过于平淡吧,不符合人物的身世性格;过于浓烈吧,又不能收发自如。这比起她以后在1979年《啊!摇篮》以及1989年《最后的贵族》里的表现,显然青涩多了。出生于江西赣州的祝希娟性格外向,有男孩子的风范。和向梅一样,她也热爱表演艺术,所以高中毕业时就直接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59年《红色娘子军》剧组开始筹拍,谢晋到上海戏剧学院物色女主角人选,无意中遇到祝希娟与男同学为角色而争论的场面,也许是祝希娟在男同学面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打动了谢晋,也许是谢晋发现了祝希娟骨子里的倔强、磊落,当时谢晋想,“吴琼花”找到了!
比起初出茅庐的祝希娟,扮演洪常青的王心刚已经在当时的影坛崭露头角了。1949年,王心刚应征入伍时年仅17岁,他进入了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后改为抗敌话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尽管他仅在一些剧中扮演过配角,然而王心刚有颗淡泊的心,不急不躁,做好他自己想做的就可以了。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即将开拍反特故事片《寂静的山林》,开始挑选男主角,王心刚中选了。他特有的军人气质使主创人员非常认同他的银幕造型,于是他的表演事业开始蒸蒸日上。1959年,王心刚受邀扮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党代表洪常青。他的加入,将《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演绎得更为精彩。从21世纪的角度看,王心刚有着现代人往往缺失的纯良本质:淡泊、从容、尽心于事业、永远做自己。
然而在王心刚身上,这些优点如长河静水,默默无声地流淌着,流淌了大半个世纪——这份从容、尽心,可能就是王心刚和洪常青最像的地方。《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是吴琼花的革命引路人,是她崇拜的对象,洪常青身上所具备的坚毅从容是她在日后的道路中孜孜以求的品质。看过《红色娘子军》的观众大多能从中体会到洪常青与吴琼花亦师亦友的关系,演员以自然的表演水到渠成地呈现剧情所蕴涵的内在信息,这是导演谢晋最乐于看到的艺术方式,也是新中国的早期电影最为纯粹、最为本色、最为动人的艺术方式。
1961年,《红色娘子军》首次在国内公映,可谓恰逢其时。为提高电影业的总体水平,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文艺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于1961年夏天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会议提出了放宽电影政策,尤其是“四好”政策——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激发了电影人的创作动力和公众的讨论。《红色娘子军》公映之后,大部分有关它的讨论也大都围绕着这四个标准而展开。
首先,《红色娘子军》有好故事。故事的来源十分真实可信,它取材于海南琼崖地区娘子军奋勇斗争的故事。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听说了“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他当即表示希望电影工作者能将之拍成电影,但由于条件不成熟,就暂时搁置了。60年代,梁信敏锐地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和灵感,从听说到有感再到创作,故事的表述形式虽然随着叙述者的身份和角度有所变化,但故事却如同百炼之钢,越打磨越坚实精粹了。革命者是怎样成长的,是生来就坚毅刚强、富有斗争经验的吗?《红色娘子军》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次,《红色娘子军》有好演员。摄制组的演员在与“娘子军”老战士冯增敏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得到了关于当年革命斗争的大量信息。而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祝希娟——光有炯炯的眼神还不够,祝希娟需要大量地学习,她做得很好。她有很多的老师,老战士冯增敏就是其中之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海南“娘子军”里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长长的故事。冯增敏应当是吴琼花的原型之一,但也不会是唯一的吴琼花的范本。“娘子军”中的每个女战士都可以是吴琼花。可惜到《红色娘子军》进行拍摄时,“娘子军”战士在世的已经不多,被找到的冯增敏当然是祝希娟最好的范本。在谢晋的要求下,祝希娟着力观察学习冯增敏的言行举动,力求最大程度地贴近角色——扎绑腿、佩枪生活。她平时不和饰演南霸天的演员陈强多说话,以免削弱角色意识和镜头前的表演力度——入戏在观众而言,或许会被指认为“痴人”,但在演员的立场,不“痴”可不行——试想作为演员你都不入不痴,那怎能把观众带进你的表演天地呢?
当然,《红色娘子军》也有好镜头和好音乐。影片中有不少关于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特写。视角各不相同,关于吴琼花投奔革命队伍,诉说自己苦大仇深的那一段,就刻意安排了这样一段特写:吴琼花如火的眼神被着重突出,炯炯有光,她对迫害者的刻骨仇恨和对起来反抗、参加革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渴望等思想感情都是通过这对炯炯有神的眼睛来演绎,来传达的。可以说,当时的观众记住吴琼花,记住祝希娟,媒介就是这一双眼睛,一双绽放生命渴望、不屈的灵魂之光的眼睛,这是祝希娟在镜头前的上乘表现,更是谢晋对镜头的近乎直觉的精确掌控。好音乐?自然不用多说了吧,风靡至今的《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曲《红色娘子军连歌》是梁信作词、著名作曲家黄准作曲的:“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可谓脍炙人口。谢晋、梁信,再加上一个黄准,他们凑到一起工作,竟会如此理解远在海角天涯的那一群女子,竟会创造出这么一部刚烈的片子,竟会创造出这么一首刚烈的曲子来!好故事需借好音乐而被人铭记,好音乐需借好故事得以流传,现在当有人哼唱起《红色娘子军连歌》时,不少观众仍能在慷慨激昂的曲子中回想起那段激情充溢的岁月来。老曲重温的魅力,不是简单的语言可以描述的。
有了以上的“四好”,《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就不言而喻了。以1961年为衔接点,这部作品衔接起了两件国内大事:首件大事是1959的建国十周年庆典;第二件是1961年中国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1962年,《红色娘子军》一举荣获首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奖,并获第3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第三名。《红色娘子军》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同,也预示着它的导演——谢晋如龙在平地,腾飞之势已可想见,转眼就将见其于高宇翱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