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文版序

冯梦龙《山歌》研究 作者:(日)大木康


中文版序

江巨荣

日本东京大学大木康教授的《冯梦龙〈山歌〉研究》中文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非常高兴,先允许我在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早在1984年,也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不久,大木康教授当年作为日本早期高级进修生来复旦进修,主修的就是冯梦龙的《山歌》。我接受中文系领导的安排,有幸与大木康共同阅读这些山歌。我们不论寒暑,不论场地,有时在留学生宿舍,有时在我的家里,有时在外出考察的旅馆饭店,我们一句句、一字字地阅读、探讨,可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乐此不疲。遇上困难我们查找资料,每有收获我们都心生欢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边干边学,集中精力,把数百首明代苏州山歌和若干桐城歌基本上完整地讲读了一遍。此后,我们都对这段如切如磋、互教互学的经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回到日本,大木康君开始了他的“冯梦龙研究”和“山歌研究”。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阅读了日本、中国以及德国、荷兰研究者的著作,还多次到我国一些民歌之乡作民歌演唱的实地调查和民俗调查,访问我国一些山歌研究者。经过二十年艰苦、孜孜以求的研究、整理,1988年由《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所收的长编论文形式初次出版,1998年以《冯梦龙〈山歌〉研究》为题的论文拿到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由日本劲草书房正式出版了他的《冯梦龙〈山歌〉研究——中国明代的通俗歌谣》。全书800余页,包含了论考编七章、译注编十卷,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歌谣文献资料和演唱图片。全书内容扎实,见解独到,文献丰富,图文并茂,印制亦精美高雅,可称是作者二十年研究成果的精心结撰之作,也是目前为止反映冯梦龙《山歌》研究最新成就之作。出版后即受到日本、中国学界及国际研究者的关注,广获好评。

明代山歌,在明代就受到高度赞誉,李梦阳所说“真诗乃在民间”,表明一代文士对民间歌诗的关注,卓珂月更直接称吴歌、挂枝儿、罗江怨等山歌俗曲为“我明一绝”,把它提高到与唐诗、宋词、元曲同等地位的文学加以肯定。由于这种文学地位的重要性,我国学界对它也都有积极的评价。在我们的文学史著作里,在一些学者论述明代文学或民间文学的著作里,都有一定的论述。但仔细查检我们的学术论著,我们已有的研究,大概只有若干单篇论文,和一些民间文学研究或文学史研究的论著中的一些章节,所论也都是有关山歌内容和艺术的某个方面。集中或全面展开的研究尚未出现。倒是与山歌相关的方言词语研究,这些年来成绩比较突出。于此可见,作为专门研究冯梦龙《山歌》的专著,特别是有分量的、较全面、整体的学术专著,就显得尤为需要和值得期待。大木教授的这部大著的出版正适应了国内外学界的需要,也适时地填补了我国这一学术议题的许多盲点,值得我们借鉴。

大木教授的大作与我们常见的山歌研究论著不同,它不是仅仅从社会学或从文学批评角度,给这些山歌贴上“反封建”“人民性”“民间文学”的标签,而是立足于山歌本体与其整体的研究,把整体的宏观视野与微观的条分缕析结合起来。它探讨的是冯梦龙辑录的这些山歌的作者身份、山歌反映的女性形象的差异、这些山歌的不同来源、不同体裁山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冯梦龙辑录编排这些山歌卷帙的安排和意图,以及冯梦龙在山歌辑录和研究上的贡献。在对各个论题作出仔细分析后,再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进而论述中国明代山歌出现的历史、地域原因,山歌的集体性和总体面貌,中国各地山歌所表现的内容及艺术差异,古今山歌的联系与演变,山歌与散曲及民间戏曲的关系等等,提升到更普遍的理论层面。这些论题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有的是不曾涉及的,有的虽有涉及,但研究得不够深入,大木教授的著作不仅把握了这些重要论题,而且提出了不少深入的见解。例如,他指出,《山歌》不但有田中之歌,娼妓怨女之歌,还有织佣、染工、船工之歌,都市之歌,有的也经文人士子染指,也杂有他们的戏作,作者身份各殊。又指出,山歌表现的有恋爱的热情,有良家女性的受压抑的欲望,有旷夫怨女的悲伤离别,有娼妓男色的乱伦关系,各类山歌,表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和心理,内容复杂。其他如论山歌艺术擅用“双关”手法的文学传统,这些双关用语与地方民俗、风物的密切联系;论山歌体式的分类及不同体式在表达情感和叙事功能的优长,冯梦龙把三百多首山歌分为十卷,拟物比附,排列有序,其间有着怎样的内涵和意图,都作了仔细的分析和阐述。论述中作者除指出这些山歌的社会批判、文学批判的价值外,还特别标举它们是中国“方言文学的旗帜”。这些论述既有整体观照,又有具体分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理论思考和自己的真知灼见,对我们阅读理解这些山歌有很多启发。

大木康教授日文版的《冯梦龙〈山歌〉研究》原来还有三百多篇山歌的日文翻译与注释,这是为日本读者介绍这些山歌的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回到中国,复旦出版社的中文译本割舍了这一部分,无疑有它充分的合理性。但这一译注部分,其实包含了大木教授对山歌许多文辞、方言的理解与诠释。其中所涉及的一些艺术的品评也多妙语横生、切中肯綮。它所采用的辞书、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外学者的评论,材料也十分丰富,解说也很有启发,缺少这一部分,或许有遗珠之憾。希望了解这些内容的读者可以从日文版中得到补偿,从事山歌研究的学者则可据以作研究的参考。它将为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书文笔清新流畅,精到工稳,这为我们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