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缅怀“小巨人”吉列尔斯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刘雪枫 著,何多苓 绘


缅怀“小巨人”吉列尔斯

世界上真有能将莫扎特弹得如此具有神性和自然性的天使吗?听这个录音就像听到莫扎特最真实可信的歌唱一样,这种感受我是从不曾有过的,即便在听那两张ORFEO唱片时都没有。

出生于敖德萨的乌克兰钢琴家艾米尔·吉列尔斯过早地去世,是20世纪末全球乐坛最无法挽回的惨重损失。用美国一位著名音乐评论家的话讲,他的琴艺刚刚达到一个令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境界就倏然离去,留下一大片曲目上的空白,其中最令人扼腕的是他经过精心周密准备的贝多芬第三十二首奏鸣曲(作品111)已经临近录音前夕却永远也无缘听到了。

吉列尔斯的代表性录音并不丰富,最好的几乎都在DG厂牌,来自俄罗斯“旋律”(MELODIA)厂牌的东西良莠混杂,在EMI的一些协奏曲虽有很大的名声,但对于听过他现场演奏的人来说,唱片里的声音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毫无疑问,他为DG录的贝多芬是最值得反复聆听、反复咀嚼、反复回味的,这个后来汇为九张套装的专辑唯独不包括作品111,无与伦比的《“英雄”变奏曲》可以作为最贴心的补偿。

当我钟情于吉列尔斯的贝多芬之际,却道听途说来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德国最权威的评论家约阿希姆·凯泽尔对吉列尔斯弹奏斯卡拉蒂的评价:任何想要弹斯卡拉蒂的人向吉列尔斯学一辈子都学不会。这些话经常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上哪儿去找到吉列尔斯弹的斯卡拉蒂呢?我还听到一种说法,认为吉列尔斯的斯卡拉蒂和米凯朗杰利是一个级数的,这更加吊起了我的胃口。

1969年吉列尔斯举行了他的萨尔茨堡“首演”,他弹的莫扎特被评论家誉为“第一个将莫扎特置于和贝多芬同等地位的钢琴家”。此后他便作为萨尔茨堡最尊贵的艺术家而连续几年受到邀请。慕尼黑的ORFEO唱片公司出版了1970年和1972年的实况录音,曲目包括莫扎特的K.533和K.494、舒伯特的D.784和D.780、勃拉姆斯的幻想曲作品116以及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尽管人们对他权威的勃拉姆斯和李斯特同样折服,但一听难忘或者说被彻底震撼的还是莫扎特,公认成就在里赫特、古尔达和阿劳之上。

我绝对相信20世纪最伟大钢琴家以里赫特和吉列尔斯作为“双璧”这一说法,然而里赫特的地位看起来更加稳固,没有任何疑议,而把吉列尔斯放到如此高的位置似乎就不那么具有说服力。我想有几方面的原因遮蔽了吉列尔斯的实际地位:其一是他把大量时间放在莫斯科,给他的导师涅高兹(一译纽豪斯)做助手,承担很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二是他的录音档案混乱芜杂,除晚期为DG有计划地录制贝多芬之外,少有在主流唱片公司较系统的录音。奇怪的是,许多小厂牌发行的里赫特各种音乐会实况都很受市场追捧,而吉列尔斯在前苏联留下的数量可观的珍贵记录却不那么受西方待见。这是我至今也参不透的一个迷局。

吉列尔斯以六十九岁的“低龄”去世,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他就像20世纪所有艺术大师一样,巨大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宛若隔世。但是当我们纪念一个又一个百岁大师之后,却被提醒伟大的吉列尔斯才刚刚年过九旬。DG以“原版大师(Original Masters)”和“永远的莫扎特”名义发行三套唱片来纪念大师生日,分量最重、部头最大的一套是将从前的九张贝多芬再版,价值最稀罕的是1935—1955年间的“早期录音”,而对我来说最具有文献解读意义的是1970年1月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它比ORFEO早先出品的两张唱片精彩十分!

“早期录音”里的所有资源完全来自莫斯科,而且是第一次以CD面目问世。最早的1935年演奏的罗埃利/戈多夫斯基《基格舞曲》和舒曼《托卡塔》都是炫技的代表性作品,十九岁的吉列尔斯以无敌技巧稳稳控制住局面,设计均衡,起伏有致,只可惜钢琴声音信号的拾取有些失真,多听令人难耐。1949年演奏的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像散文诗一样有开阔的气息和平缓的铺陈,沉静处无欲无求,激烈处神采飞扬,仅此一曲就勾起我想再听他后来演奏的肖邦的欲望,那一定是境界更上层楼的演绎吧?1940年演奏的李斯特降E大调《帕格尼尼练习曲》精巧而优雅,毫无张扬与夸饰的痕迹,它与接下来的第九号《匈牙利狂想曲》形成一种形式上的对比,而后者是一个令乃师涅高兹也惊叹不已的演绎,1951年的吉列尔斯已俨然大家风范,他以平视角度诠释李斯特,以灵巧放松的触键和稳健的节拍层层递进,几乎是不动声色地将李斯特“狂想曲式”的妙处逐渐地一一呈现,歌唱性和逻辑性结合得比例恰当,天衣无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