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进士及第

李鸿章传 作者:王伟 著


进士及第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第二次参加会试。

听说这次主考官是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潘世恩。好多应考的举子都在开考之前,带着良好的祈愿,一厢情愿又千方百计寻找门路前去拜见潘世恩。

李鸿章没有这么做。

上一次名落孙山的惨痛教训,仍然让他记忆犹新。他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特别是李鸿章后来知道他那次会试的主考官就是曾国藩,这一点,更让他坚定了信心。

执着的理想,老师和家人殷切的期望,让他义无反顾,李鸿章第二次走进了考场——这个人生的第一个大舞台。

拿到考卷,李鸿章稍作思考,就开始奋笔疾书,似乎为这一刻,他已经准备了太久。太久的准备,之后是漫漫无尽的惆怅和孤独。这一次,他似乎志在必得,似乎那些题目对他来说早已烂熟于心。

这一次,李鸿章终于得偿所愿,进士及第。

发榜当日,李鸿章又一次挤进黑压压的人群,心里忐忑难安,盯着长长的榜单,焦急万分地在上面寻觅着自己的名字。从前往后,当看到了第十三个名字之后,就笑着走开了,没有往下再看。

这一年,李鸿章中了进士,虽然没有成为状元,但是成为二甲第十三名的进士。这个成绩,对他来说也已经足够了。

这一年,曾国藩门下除李鸿章以外,还有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三人同中进士。战果辉煌,老师曾国藩自然笑得很开心。

这样的结果,气煞了京城里另外一些收了许多学生的老学究,那些看起来德高望重最后却又颗粒无收的老学究。

这是丁未年间的事情。所以,李、郭、陈、帅四人又被他们的老师曾国藩亲切地称呼为“丁未四君子”。

朝考发榜后没多久,李鸿章即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李鸿章人生仕途的起始,是他被任命的第一个官职。

庶吉士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间或为皇帝讲解一些经书要义。

翰林院庶吉士,这个职位是在当年科举及第的进士们当中选择一些有潜质的人来担任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在翰林院得到充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授予合适的官职。

1851年,李鸿章庶吉士毕业,因为考试成绩出众,他又被改授为翰林院编修。不久以后又改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等职。

李鸿章的仕途蒸蒸日上,稳固根基以后,他在京城里开始广交好友,他是安徽人,所以主要是结交了许多安徽籍的京官。

通过老师曾国藩和他父亲李文安的引荐,李鸿章亲自登门造访,先后拜见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好些位高权重的徽籍京官。

李鸿章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一些人经常保持亲密联络,与他们多有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他们时常聚集一起探讨学问,商议国家大事,或者出外郊游、吟诗作赋,等等,不一而足。流觞曲水,列作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等等,这些活动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

李鸿章还在京城创办了文学社,请曾国藩出任社长,一堆人志同道合的人,彼此诗文唱和应答,好不热闹。

后来,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膺任枢臣疆寄,彼此照应,都是因为当年同中进士这种难得的缘分,以及彼此之间慢慢培养起来的交情。

开阔广博的交际圈子,让李鸿章获益匪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