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篇一 信念

爱与哀愁:说出你的家族故事 作者:李宇宏


看见了那棵树下的长长的影子?

我们和花朵在大地上投下影子。

没有影子,就没有活下去的力量。

——切斯瓦夫·米沃什

信女

文/王颖淇

文摘

“今天是九月初一,我村掌位,公祖在上,信女小英今日早来上香,祈求公祖保佑我的大儿子刻苦读书,事业发展顺利,次女小妹努力读书,生活顺遂,一家人日吃香,夜睡实,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年年稻谷丰收。”

海南岛的习俗以百越文化为主根,有闽南、中原文化等的影子,是人神共奉的天下。大到每个县城,小到每个村庄,供奉的神明都不尽相同。由各个村子的村民先祖来历决定风俗,以“公祖婆祖”为统称。

婆祖分片区供奉,一般5个或6个村庄为一片,每5年轮一次到各村供奉。我们老家三江地区供奉的就是冼太夫人。她是南北朝时期带领海南岛黎民归顺朝廷、开发海南的女大将军。

我们村叫港门山村,早先村里有王氏宗祠和村庙、土地庙、各家祖屋神位。宗祠供奉的是863年前王氏渡琼始祖、宋朝帝师王居正公第19世祖万芳祖移居到本村的先祖神位,后因年久失修,加之“破四旧”等运动,公祖庙及神位,甚至土地庙,早已被清除,至今仍未复建。村庙供奉的是关公弟子;各家祖屋神位,俗称“家神”,是村民供奉近五代去世的亲人的标志。千百年来,村民对“公祖婆祖”“家神”的供奉意喻着祈求“家神”与“公婆”守护这片区域,保佑风调雨顺,子孙平安。

我们村里的公期祭神仪式,呈现了摆案集众,拜祭“公祖”,包括“请神”“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军坡戏”等仪式,是祭拜形式中最热闹的,会在每年的开春、正月举行。

海南人对于拜神仪式的虔诚是浸透到骨子里的。大概是过去贫苦和动乱的生活,让这座海岛的人只能从过去战胜的祖先和天上的神明身上寻找精神寄托。

1.“你好,我叫徐安平”

故事要从1942年说起。小英和她的哥哥们在河边用清水洗净自己满是泥巴的双脚之后,穿着有破洞的鞋向家的方向走去。

她大概不知道此时她的母亲已经帮她订了一门亲事。小英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收下了聘礼,正站在先祖神位前还愿,嘴里念念有词。映着烛火的光,小英觉得母亲今天特别容光焕发。

作为童养媳,小英嫁到婆家的仪式很简单,两家人向公祖说明两人生辰八字、相冲相克事宜以及这门亲事,表达对未来的祝愿后,在朴素的饭桌上一起吃顿饭,便算过了门。

对于13岁的小英来说,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干活。而值得小英开心的是多了一位新婚先生作为玩伴,从此小英的家庭成员多了一个婆婆和一个先生。

小英怎么也不会忘记她和先生初次见面时的场景。小英的公公在婆婆生下徐安平之后回了泰国和自己的大房妻子生活,从未回来探望过,只有书信来往。小英和安平的相处很是融洽。这个婆家的家境比娘家好太多了,小英也不敢奢望什么,干活勤勤恳恳。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

1944年,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末期,此时国民党急需壮士增兵。小英的婆婆为让安平躲避征兵,让其即刻逃回泰国,但她嫌弃小英家境贫困,提出不让小英跟着回去。安平听后不同意,偷偷地把当时的结婚戒指卖了给小英作路费。但在与母亲僵持许久之后,安平妥协了,并对小英承诺必定会回来接她。

带着安平的承诺,小英和她的婆婆生活在一起,一过又是3年。这一年是1947年,中国正值第三次国共内战阶段,国内因战乱而动荡,人心惶惶。

小英公公大房妻子的小儿子鸣九从泰国来海南读书,遇上周末便回家乡探望小英的婆婆。那天,小英的弟弟一禾也来到家里,两人便在田间放牛玩耍。这时,突然一阵哄闹,不知是土匪还是国民党的人闯入这个村庄,用枪指着鸣九和一禾,威胁他们回家取财物。小英回忆,一帮人来势凶猛,面目狰狞,借着梯子接二连三地从家里的瓦顶上飞下来,那一刻,小英眼见婆婆将唯一的财物藏进了尿盆里,她一寸也不敢移动,不敢吱声。那些个强盗一边嚼着槟榔,一边搜刮着家里的财物。翻箱倒柜无果后,气急败坏,无情地随手用刀划开了鸣九的肚子,大笑着离去。小英慌张地哭了,拿棉被盖上鸣九外漏的肠子,包着一直哭喊的他,不知所措地守了一夜,直至鸣九最后断了气。

回国读书的鸣九遇害的消息传到泰国大房妻子的耳朵里。她认为小英的先生安平在泰国备受她的照顾,而她的儿子鸣九一回国就被二房妻子和她的儿媳小英害死了。大房妻子一怒之下,将小英、一禾和她的婆婆告上了法庭。审讯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而最终法庭因为证据不足无法断案。此事在相邻的村里引起了不小轰动,小英一家人外出免不了遭人侧目。

审讯结果令在泰国的大房妻子心有不甘,决定报复。她试图毒害同住的安平。在泰国的家里,唯一疼爱安平的只有他的表姐。她为了保护安平,将金银首饰变卖之后让安平有多远走多远,再也不要回来了。

这一走,没有给安平和小英道别的机会。怀揣着那个初次见面的场景,守着当年的承诺,她的先生从此杳无音讯,而小英等了13年。

小英,就是我的奶奶。

2.姑姑

1962年,小英经人介绍下嫁到港门山村一户贫困的人家,男方小她7岁。同年,我的父亲出生了。小英,也就是我的奶奶,和我的阿公没有感情,可以说仅是露水夫妻。

阿公为人正直,书只读到小学,但写得一手好字。当时村里的对联都是他写的。因此,他被选当上了连长(当时是兵团体制),相当于现在的乡干部,管理将近500户人家,这一干就近30年。

在“文革”期间,批斗作为对任何“不正常”行为的惩罚。奶奶和阿公两人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为此,阿公被召去挨了“思想工作”的批斗,经批斗审核,组织上建议两人再生一个孩子以缓和夫妻关系。

因此,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1967年,我的姑姑出生了。

为了拍摄纪录片,我有机会和姑姑促膝长谈的那一个下午,她提得最多的就是奶奶,也就是小英。说起奶奶,她笑着说奶奶时常提起,当年阿公家里连个“四脚凳子”都没有,是奶奶的勤恳持家才让这个家慢慢吃上饭的。

“1978年,分田到户政策实施后,家里的稻谷总是收成最好,产量最高的。”说到这里,姑姑兴奋地说道,“有一年,政府为了奖励我们,还给我们送了一辆单车!这一切都是奶奶给我们的。”

当时,我的爸爸已经去了市区读书,阿公在农忙时节会去镇上开会。姑姑说,相比起阿公偏爱自己的哥哥,姑姑和奶奶感情更深厚,她受奶奶影响更深。奶奶会鼓励她即使没能去学校也应该多看书,人要有知识,才能经历得起一生的磨难,才会走得更远。对于这一点,她牢记于心。

因为没有钱,姑姑只能一边跟着奶奶务农一边偷偷地在村里的学校听别人上课。她经常和同伴脱了鞋,踮起脚尖偷偷溜进别人的教室。

家里选择让自己的哥哥读书,姑姑也没有表示太多的不理解。固有的思想让她觉得,自己该是这样的境遇吧。当年家里一个月只能吃上一次猪肉,但是姑姑和奶奶只能吃猪血和猪肠,阿公会把猪肉风干后拿到市里给正在读书的我的爸爸。

姑姑说,即使生活贫困吃不上饭,奶奶也从未错过任何一个拜神祭祖的仪式,每逢祭祀的时间,先祖位头花、纸钱、蜡烛、香火、鞭炮等,一样都不会少。

只有逢拜神吉日,奶奶才会带着姑姑去集市,姑姑说挑选花花绿绿的拜神用品比挑选玩具还开心。从记事起,姑姑就学着请神的奶奶,嘴里一样念念有词:

今天是九月初一,我村掌位,公祖在上,信女小英今日早来上香,祈求公祖保佑我的大儿子刻苦读书,事业发展顺利,次女小妹努力读书,生活顺遂,一家人日吃香,夜睡实,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年年稻谷丰收。

这一念,就念了几十年。

3.“工作难,结婚难,生子也难”

姑姑喜欢大笑,调侃起自己“艰难”的生活也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她笑着概括自己的人生:“姑姑的一生都是困难的,工作难,结婚难,生子也难。”

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成年之后的姑姑在我爸爸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机会可以接受培训去农场当老师。在奶奶的鼓励下,聪颖、学习能力强的姑姑在两年之后的26岁时,考取了教师资格证,进入农场里的一间小学当教师。姑姑说,那时的老师必须是全能的,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都要教。在当教师的第一年,她带了一个有12人的一年级班,很有成就感。当时的教师工资是180元一个月,学校却因为经营困难发不出工资。后来,学校提出姑姑的年纪较大,建议姑姑不要继续教书。就在此时,掀起一阵农村户口转城市户口的热潮,姑姑就在爸爸的帮助下转为海口市户口。

这本应该是开心的事,但在姑姑看来,自己学历不高,在海口根本找不到工作,这成为她人生中一件后悔的事情。姑姑到处打零工,靠我爸爸、奶奶接济的生活持续了两年。然后,经人介绍,她与现在的丈夫相识。姑丈家境贫困,没有学历,当时也靠打零工生存,而姑姑年龄较大,亦没有工作,学历不高,两人没有相互嫌弃之由,便走到了一起。

两人生活拮据,结婚时并没有宴请,只是向神明和祖先请愿,说明情况,希望佛祖和先人保佑两人今后生活顺遂,大富大贵。奶奶对于姑姑下嫁到姑丈家心里总有不甘,姑姑也是到结婚那天才知道,姑丈家徒四壁。姑姑用一句海南谚语调侃:抬“头望屋顶,出太阳时似金钱孔,下雨时如珍珠吊。”

姑姑的婆家在海口市的城中村里。用姑姑的话说,城中村的人没有经历过耕种犁田的务农生活,骨子里都特别懒。姑姑的婆婆就是这样,不仅嫌弃姑姑是外乡人,还从来不干家务活,也从来没有帮补家用。

姑姑在结婚的第二年怀上了第一个孩子,姑姑的婆婆从未照顾过她。即使怀着孕,家里一切大小事务均由姑姑一手打理。对此,姑姑不止一次向奶奶哭诉。而奶奶虽然心有不舍,也不得不对姑姑说,嫁入了别人家,对内就该努力尽好媳妇的本分,婆媳关系向来难处,只有尽到自己媳妇的责任,今后才能立得住脚。

奶奶的坚毅深深地影响着姑姑。就如年轻时的奶奶,姑姑在婆家干活勤勤恳恳,对于家内事务从不怠慢一分。而即使如此,也不招婆婆的待见。最令姑姑心凉的是,当婆婆得知姑姑的第一胎是女儿时,提出分家,请姑姑搬出去住,姑丈因此气愤地带着姑姑搬了出去。

4.“两子为福”

姑姑和姑丈两人经过勤奋的工作,省吃俭用,在2004年终于买上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生活上渐渐有了起色,但姑姑在自己的婆家和村里仍然“抬不起头”。受重男轻女、“两子为福”的农村风俗影响,姑姑陷入了必定要怀上儿子的思想漩涡。

那还是计划生育抓得较严的年代,姑姑冒险怀上了第二胎。三个月时产检,是女孩,不行。紧接着第三胎,还是女孩,不行。姑姑很失望但坚决不放弃,和奶奶走遍全海南岛的医院,看病吃药,又走遍了全海南岛的公祖庙和婆祖庙,用尽了一切方法。奶奶年轻时因下田干活伤了的脊椎由于各种奔波弯得更厉害了,为此苍老了许多。姑姑于心不忍,甚至和奶奶商量着捡一个男婴来养。

经人介绍,姑姑和奶奶前往一个据说求子灵验的公祖庙。庙里的师傅算出,姑姑一直没有怀上男孩,是因为姑丈先人的灵魂没有安居之所,姑姑一家必须兴建公祖屋,以最佳方位安放先人灵位,以最丰盛的供品供奉先人,先人感受到诚意,才会给姑姑一家带来男丁。

2007年,怀着非男丁不可的执念,姑姑即刻按照“高人”的指点完成了所有指令,将存款的大部分用来兴建公祖屋。说来也巧,就在公祖屋建成的第二年,41岁的姑姑告诉奶奶她又怀孕了,全家人仿佛下了一个赌注。

就在姑姑沉浸于紧张与喜悦交织之中时,奶奶因脑中风摔伤昏迷,医生诊断出奶奶的小脑血管受到压迫,说话与认知能力会渐渐减弱。全家人都懵了。

四天过后,奶奶恢复神智醒来,说话已经不利索了。然而看到姑姑的第一眼,她就皱起眉头,指了指姑姑的肚子,手指笨拙地比着“一”,然后是“八”。姑姑说,她理解奶奶的意思,奶奶忧心于她怀的孩子不知是男是女。奶奶已找人算过孩子的出生吉日,那是在怀孕后的第八个月,姑姑只能点点头。

往后的日子,奶奶病情恶化得很快,行动不便,大小便不能自理,偶尔会迸出几个简单的字,但渐渐认不出身边的人。奶奶坚毅地走着这一生,她无疑是家里精神上的顶梁柱。奶奶的倒下让姑姑时常处在崩溃的边缘,姑姑每每谈到自己因怀孕而不能照顾奶奶时,总是心生愧疚而落泪。

五个月后,姑姑检测出自己怀的还是女孩。她不相信,随即做了第二次检查才得出结果是男孩。姑姑像小学生拿到了一张高分的成绩单一样,激动地拿着检验结果告诉奶奶。可惜奶奶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即使姑姑跟奶奶说了好几次这个好消息,奶奶也已经分不清了。

几个月后,奶奶去世了,坚毅的她还是带着生前对女儿未怀上男孩的遗憾走了。

5.小英走了

海南人对葬礼的仪式很讲究,对一个人即将走向死亡看得很坦荡。奶奶在临死之际意识不太清醒,无法告诉亲人自己即将离开。但人去世前总会有那一刻回光返照,与亲人一一对过眼神。我爸爸从外地赶回来,奶奶突然神志清醒,点头示意知道儿子回到她身边了,三个小时后便去世了。人在回光返照时,身体会出现一些征兆。亲人在看到这些征兆之后,会将难过暂时收起,将老家的客厅清空,不留任何一件家具,敞开前后大门,将老人放在客厅里,让她独自等待死亡,让路过客厅的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将安详的她带走。

奶奶过世入棺后,家人必须遵照仪式,从祖屋上门抬进,下门抬出,亲人紧跟其后。在下葬后,亲人围着墓转一圈,每人在墓前放置一块带着青草的新土,头不可回,直接离去,三载过后方能祭拜。

仪式结束后,下起倾盆大雨。家人欣慰地说,下葬后便开始下雨是少见的天人相应现象。就如清明时节总是雨纷纷,因为降雨正是人间与阴间打开通道的时刻。大概是因为奶奶生前从未落下一次祭拜,神明感受到她的虔诚,奶奶此时到了阴间必定过得顺遂、安详。

按照习俗,奶奶入土后,家人给奶奶烧了纸钱、纸房子、纸仆人、纸电视等,随后木偶戏开台,连唱三天。

而姑姑因怀孕,喜事与丧事不宜相撞,从头至尾不可以参与。

6.“母亲”与“儿媳”

一段时间后,这个家人盼望已久的男孩终于出世了。姑姑认为自己在婆家和村里该得到应得的尊重了,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顺遂。但是,姑姑没有想到,早年自顾自地生孩子,忽略了对其他孩子的照顾。

姑姑的大女儿小婷有过一段封闭自我的时期。即使小婷现在已经成熟懂事,但在和她聊起儿时的种种时,她还是有些别扭。

在叛逆的青春期,原本成绩很好的小婷在知道姑姑怀上弟弟后性格大变。她说,家里并不富裕,生活勉勉强强,自己从小到大一点点小的要求家里都因为经济状况而满足不了,那为什么生完之后还要生?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她甚至因此怀疑过自己和妹妹在家中的意义。

在姑姑忙于生子的时候,小婷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她奶奶家里。她成日与奶奶争吵,她奶奶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动手打她,好几次打出血。她说她已经习惯了,也不需要跟姑姑说,觉得没人可以帮助她。

小婷听到过她奶奶与姑姑的对话,她奶奶三番五次地让姑姑劝小婷别读书了,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小婷说,这对她当时的情绪影响很大,再加上课业繁重,她也开始疑惑女孩子是不是需要读书。渐渐地,她开始不愿和人说话,觉得家里人随时会剥夺她上学的权利,她感觉自己很无助。

在小婷封闭自己、不愿与外人交流期间,姑姑向先祖以及公婆祖诚心祈求希望事情有所转机。每逢祭祀,她总是向神明祈求希望大女儿身心健康,有一天能理解妈妈的苦衷。

一次,在一个以求学出名的公祖庙里,她遇到了几位与自己际遇相同的母亲。同是因为求子,大孩子觉得受到冷落而自我封闭。相似的际遇让她们一下子就聊得很投机。从其他几位母亲的口中,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想法突然让她察觉到自己的不是。这一刻她才突然醒悟,这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地位和尊重算什么呢?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求男丁,而对其他孩子不负责,自己该是一位多不称职的母亲。

姑姑开始像年轻时的小英一样,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小婷交流,鼓励小婷读书。这才让她感受到自己是一位真正的母亲。

小婷说自己现在可以继续读书,考到大学,全因妈妈的鼓励。即使自己的妈妈学历不高,只会说:妈“妈永远都支持你读书,不管别人说什么,妈妈付出多少。只要你愿意读下去,妈妈把房子卖掉都可以。”年少的她感受到了妈妈的难处和爱。

在计划生育管制严格的时期,姑姑的第二个女儿小杉出生。为了躲避计生人员的监察,小杉自出生后没几天就被送到了她奶奶家里,连一口母乳都没吃过。

对于这段经历,二女儿小杉本该没有记忆。但每当小杉住到她奶奶家的时候,她奶奶就跟小杉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小杉在学校写作文的时候,清晰地引用了她奶奶对她说的话:我“妈妈是个狠心的人,只喜欢姐姐,只为了生男的,我是家里最不受照顾的一个孩子。我小时候连一口母乳都没喝过。”小杉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在学习上非常自觉,令姑姑欣慰的是,小杉以优异的成绩从普通初中保送到重点高中。然而对于姑姑在她小时候疏于照顾的事,时至今日,小杉每每和姑姑起争执时都会提起,这大概会成为母女间永久的裂缝。

如今姑姑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了整个家,内外家务事她都亲力亲为,还自己管理了一片菜地,自给自足。在她身上,总能看见小英的坚毅。她也牢记小英的嘱托,“带着信仰,做事总不会差。知足者常乐”。

故事背后的故事

制作完成这部纪录片的时间是2014年,还没有二孩政策。虽然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短片,我们也还是担心如果放在公共平台播出,会不会对姑姑以及姑姑超生的孩子们产生不好的影响。

没想到世界变化快。现在到处都在鼓励多生娃,姑姑似乎也从“落后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生娃模范。

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实在太少了,尤其就女性而言。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生育能力,特别是生育男孩的能力,仍然是判断很多中国女性价值最主要的指标;牺牲和服从仍然是很多女性人生的主旋律。如果你恰巧生在海南或者福建等省份,要服从的除了长辈和族人,还有供奉的各路神仙。

姑姑在香火中成长。对各路神仙的笃信支撑她走过所有人生的苦难,也让她信命,安命。从小英到姑姑,再到下一辈的孩子们,不知道哪个时代能让更多的女性不用随波逐流,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有可以说yes或者no的机会。

因为纪录片导演范俭的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我有机会认识诗人余秀华女士。在传统中国女性中,余女士与众不同。虽然身患疾病,但是她的女性意识,她对爱情的渴望,并没有因此有任何的削弱。她在一个非常残酷的生存空间里,顽强地保持思想上的独立,在诗歌中表达她的挣扎,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幸福抗争。在中国,虽然有很多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但能够像余秀华这样努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同样生长在海南的王颖淇是个幸运的姑娘。她也是家中的大姐姐,小弟弟只有几岁,但是她和姑姑的命运截然不同。她硕士毕业,父母给予了她很好的培养和教育。颖淇特别爱自己的弟弟,一家人和乐幸福。

很多的家庭悲剧源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桎梏。一旦观念转变,会让很多人的成长记忆除去阴霾,阳光灿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