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图说天下·文化中国:飞花令里读诗词(夏) 作者:琬如 著


001

首夏南池独酌

唐·白居易

春尽杂英歇[1]初芳草深

薰风自南至[2],吹我池上林。

绿苹散还合[3],赪鲤跳复沉[4]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5]

依然谢家物[6],池酌对风琴。

惭无康乐作[7],秉笔思沉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1]杂英:指各色花卉。

[2]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3]绿苹:又称为浮萍。

[4]赪(chēng)鲤:赤色的鲤鱼。

[5]残莺:指晚春时的黄莺。

[6]谢家:指谢安家,亦代指高门世族之家。

[7]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白居易早年的作品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几乎是“惟歌生民病”“句句必进规”。晚期作品则多为山水诗、抒情诗,这首诗是其晚年所作。

开篇两句点明季节:春日的流逝,带走了百花齐放的盛景,而夏季的来临,带来了草木葱郁的勃勃生机。诗人通过“杂英歇”和“芳草深”的对比,写出了两个季节的特点与变化。

接下来的八句着力于描写周围的景物和情境:独对南池小酌的诗人,感受着那薰然柔和的习习南风,看水面因风吹而泛起阵阵涟漪,林间树木的枝叶也因风而轻轻拂动,绿色浮萍时聚时散,鲤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仿佛在嬉戏玩乐,新长出的叶子颜色鲜艳可爱,间或有黄莺之声清脆婉转,十分悦耳动听……

如此美景,如此情境,怎不令人诗兴大发?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秉笔思沉吟”,却无奈“境胜才思劣”,虽然写下了此篇,终究不是称心的佳作。

末尾四句固然是诗人的自谦之语,同时也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情,因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置身山水间的心旷神怡,又怎是人力雕琢的文字可以尽述的呢!

002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江村风日清[1],檐牙燕雀已生成[2]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3],嘈嘈虚枕纳溪声[4]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江村:村镇。

[2]檐牙:古时房屋屋檐间伸出的互相勾连的部分,因形状像牙齿,故有此称。诗中指屋檐下。

[3]落落:稀疏的样子。

[4]嘈嘈:杂乱的声音。

《夏日三首》是张耒罢官后闲居乡里时所作,本篇为其中之一。

全诗的诗眼在于一个“清”字,前三联着力描写了乡村环境的清爽、清幽、清趣:在白日长长、炎热难熬的夏季,身居乡村的诗人却觉得那热风、炎日都是“清”的。远离了红尘繁华、官场忙碌的他,终于静下心来闲看那屋檐上的小燕雀,花枝上翩然起舞的蝴蝶,屋角悠然织网的蜘蛛……而夜里,他伴着帘上疏疏落落的月光,听溪水嘈嘈,恬然入梦……一切是那么清净、安宁,所以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只愿能做一个樵夫或渔翁,在乡间安度晚年!

诗人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用燕雀等动态事物来烘托乡村的恬静,就连月影、溪声也用“邀”“纳”两字,化无情为有情,化无形为有形。通过这些精妙的意象撷取,以及精巧的炼字,田园生活的清闲自在仿若历历在目,而诗人心境的清闲自在也跃然于字里行间。

003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木繁[1]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2]

静拂琴床席[3],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1]阴:通“荫”。

[2]篱落:篱笆。

[3]琴床:指琴案、琴几。

白居易的诗作素来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这首生活诗亦是如此,无论写景色或生活场景,都如信口吟来,自然无雕琢,令读者如亲眼所见。

正是晚春初夏时节,诗人于某个傍晚漫步于池畔。池塘因雨水充沛而充盈,池边的树木绿叶繁盛,绿荫交错,不远处随意横卧着几只小船,周围人家的门前篱笆疏疏落落,这一切都给人闲适恬静之感。

而诗人的日子也过得十分闲适,没有觥筹交错、俗世纷争,闲暇时静静地抚一抚琴,取一杯佳酿闻香品味,不时与稚龄孙儿说笑逗趣——一个“慵闲”,一个“娇”,将诗人含饴弄孙的闲居生活刻画得鲜明而传神。

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

唐·韦应物

却足甘为笑,闲居梦杜陵[1]

残莺知[2],社雨报年登[3]

流麦非关忘[4],收书独不能。

自然忧旷职,缄此谢良朋。

[1]杜陵: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所在。

[2]残莺:指晚春时的黄莺。

[3]社雨:社日时的雨。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4]流麦:典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妻在庭中晒麦,令他持竿护鸡,天时暴雨,凤专注读书,麦随水而去。后以此为专心读书的典实。

这是诗人在休假闲居时写呈县中同僚的诗。

诗人于开篇两句写自己虽然为休假感到开心,但心里仍然想着如何为国为民,连睡觉都在“梦杜陵”。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所在地,这位帝王当政时亲政爱民,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诗人便以梦见他来表明心迹。紧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深信百姓今年能有个好收成的愿望,因为“社雨”已经昭示了今年的丰收。

然而,尽管诗人关心着庄稼的情况,关心百姓的生活,却不得不继续赋闲在家,于是他只能以此诗感谢同僚好友暂时替他分忧了。

感遇·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1],芊蔚何青青[2]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3]

迟迟白日晚[4],袅袅秋风生[5]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兰若:即兰草、杜若,皆香草。

[2]芊蔚(qiān yù):含有草木茂盛和香气盛多双重含义。蔚,通“郁”字。

[3]朱蕤(ruí):红花。

[4]迟迟:渐渐地,慢慢地。

[5]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陈子昂的《感遇》组诗共三十八首,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多以感怀身世和时政为主旨,此为其中第二首。这种组诗形式继承了阮籍《咏怀诗》的传统手法,托物言志,寄意深远,颇具汉魏古风。

此诗虽未脱离《楚辞》中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的传统模式,却有所创新。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咏叹兰草和杜若,同时暗喻自己,但全诗只有比体没有喻体,因而情感表现上更为含蓄蕴藉。

首句自汉末古诗“兰若生春阳”句脱化而来,与接下来的三句一起着力描绘了兰若之美。“芊蔚”和“青青”本是同义词,此处通过一个“何”字叠用,更写出了兰若的茂盛与香气浓郁。而“幽独”二字则不仅赞美兰若秀丽的风采让林中群花失色,也隐见孤芳自赏的意味。

诗的后四句转为感叹兰若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下的凋零:入秋后,白日渐短,曾经秀美无比的香草只能“袅袅”于秋风之中,渐渐地,终究敌不过芳华零落的命运……若将诗歌结合陈子昂一生屡受排挤的际遇,和年仅四十一岁便被害的悲剧读来,更是令人慨叹不已。

紫薇花

唐·白居易

紫薇花对紫微翁[1],名目虽同貌不同。

独占芳菲当,不将颜色托春风。

浔阳官舍双高树[2],兴善僧庭一大丛[3]

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

004

[1]紫微翁:唐开元时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此为诗人自称。

[2]浔阳:郡名,江州郡,本九江郡,天宝元年更名。在今江西九江。诗人曾在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官舍(shè):官员办公的衙门,亦指住所。

[3]兴善僧庭:指兴善寺里的院子。兴善,指长安靖安坊兴善寺。

这首七言律诗是为紫薇花写的赞歌。

若想更为深切地解读诗意,先要了解首联中的第一句“紫薇花对紫微翁”。

在古代天文学中有紫微星垣,因此从汉代起,就多被文人用来比喻帝王所居的皇宫。至唐代,“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一时间,紫薇花也因音同形近及其独特的魅力被移植于皇宫中。白居易曾担任中书舍人,故而在诗中自称紫微翁。

颔联两句“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是咏紫薇花的名句。紫薇开在夏秋少花季节,确实“独占芳菲”,且花期长达半年之久,被誉为“百日红”。其花朵无论是深红、淡红、白色或正宗的紫色,都在枝头开得如火如荼,一团团,一簇簇,艳丽繁复,惹眼至极。

颈联两句承上,写紫薇受人喜爱,所以诗人在“浔阳官舍”“兴善僧庭”皆可见其芳踪。而眼前的花树也勾起了诗人的回忆,忍不住想起从前苏州居所的紫薇花……“花堂栏下月明中”,既是对美景美花的回忆,又何尝不是对往事的回忆?

白居易另作有一首同名《紫薇花》的七言绝句:“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则是以花衬己,以紫薇的繁盛热闹,反衬自己的孤独寂然,百无聊赖。

005

紫薇花又名“满堂红”,在我国民间有一个关于紫薇花来历的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野兽,异常凶猛,伤人无数。因此触怒了紫微星,紫微星下凡把它锁入深山。为了人间长久的平安,紫微星化作紫薇花留在人间,时刻看管着年。传说如果你家周围开满了紫薇花,你将获得不尽的幸福与美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