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宋代蕲水人(今浠水县麻桥龙井村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宋名医,医术高超,“医能启扁鹊之所秘,法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庞安时医迹遍布江淮(湖北、安徽、河南、江西等)各地,并誉满江淮,当世就已称庞安时为“医王”。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子之一张耒写七律诗为证:“德公本自隐襄阳,治病翻成客满堂。懒把穷通求日者,试将多病问医王。”
庞安时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熟读医术,通晓医理,常悟出新意。虽18岁时患病耳聋,其志弥坚,仍然刻苦钻研《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等经典医籍,融会贯通“经传百家”所涉及的医理,医术精湛。庞安时医德高尚,能急患者之急,行医不谋私利,还在家乡浠水县龙井村创设“病坊”,对远道病重登门求医的患者,腾出房间让他们居住,亲侍汤药,悉心护理,治愈后才允其回家。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住院部”,视庞安时为世界上住院部的创始人。
庞安时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及有“苏门四学子”之称的张耒、黄庭坚交往密切、交情甚深,佳话流传甚广,其事迹在相关史料及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他们都称道庞安时医术高明,并在多处记有庞安时的医迹。苏轼贬官到黄州,患上左手臂肿的疾病,听说蕲水麻桥庞安时善医,慕名而去,发现庞安时虽耳聋,但聪慧过人,两人以手画字,未尽数字,庞安时已全懂其意,苏轼戏语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庞安时用针灸疗法,一针而疾愈,从此两人成为好朋友。两人曾同游浠水清泉寺,寺中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甘甜,下临蕲水西之兰溪,水西流!二人吟诗豪饮,尽兴而归,苏东坡就作了一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记载的是他与鄂东名医庞安时的一段友谊佳话。苏轼曾评说庞安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汉代名医张仲景,相传曾任长沙太守)遗旨”;张耒说:“淮南人谓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可见当时庞氏的医术医道之高深。尤其是苏轼写下了不少与庞安时和蕲水相关的诗词、文章,这些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诗文墨宝,而且也有助于庞安时的声名远播、千古留芳。当地人感于庞安时的业绩,曾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可惜均已被毁。
庞安时还善著书,著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伤寒总病论》等书籍,惜仅存《伤寒总病论》一书,该书为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他精于《伤寒论》,以善治伤寒闻名当世,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六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在药理、医理、医疗诸多方面,为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仲景伤寒进行补亡,力倡寒毒学说,但尤重于“毒”;提出经方运用须重视三因制宜加减;倡导辛凉解表,增补妇儿伤寒证治,开创方论先河;重视体质因素,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须兼顾体质因素,强调服药剂量、剂型、煎煮方式、用药原则等亦须兼顾体质状况;提倡伤寒六经经络学说,强调脾土功能决定预后转归;力倡寒温分治,区分一般温病与特殊温病(天行温病)的不同,提出“异气”“乖气”致温观点,指出呼吸道为温疫传播重要途径,明确天行温病有大、小流行之分;并意识到温病有非伤寒三阴三阳传者。此外,推崇治温运用寒凉药物,尤好重用石膏,且注重以清热解毒、表里双解及养阴生津之法治温,并倡导辨证使用煮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如后世余师愚重用石膏治温、吴又可“戾气”病因说、刘完素火热论、朱肱经络学说及三因制宜说,以及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温邪从口鼻而入的观念等,与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学术思想均一脉相承。尤其是庞氏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提倡寒温分治,为后世医家治疗温病跳出伤寒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为温病学的创始人之一。
庞安时注重师承学习,他的学生众多,达六十多人,据宋·罗愿《鄂州小集》记载:“张扩……从蕲水庞安时游,时同学六十人。安时独喜扩。”弟子中,不少成为医学大家,其中有名可查、名气较大的当属张扩(字子充,新安学派代表人物)、王实(字仲弓,信阳太守)、胡桐薇(字道士,江西名医)、李百全(字几道,安徽桐城名医)、魏炳、杨可、熊觉、王寔、栾医生(栾仲实之父)、屠光远、庞瓘(庞安时长子)、庞琪(庞安时次子)等人。
我作为湖北浠水籍人,全面介绍、宣传庞安时,使他的学术成果、医术、医德发扬光大,义不容辞。同时我也为我们家乡有这样一位北宋时期就已成为医王的伟大的医学家感到无比骄傲。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上学时,就了解到庞安时的医学贡献,当时已经非常崇拜和仰慕,那时就产生了一个写庞安时传的冲动和想法,可惜没有条件实施。到后来考上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随着对庞安时医学贡献认识和理解的增多,这个愿望也愈来愈强烈,可是,三十多年过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一愿望始终都未实现。直到2017年,在湖北省、黄冈市领导和浠水县委书记黄强胤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省市县多位领导的帮助下,我决心开始实现这一愿望。于是我就率领我们的研究团队采集素材,包括教授、博士、硕士等一起,抽出时间多次进行实地考察,查阅和参考了大量有关庞安时的历史文献和有关学术研究资料,开始进行汇集、编写,对庞安时的一生及对中医发展所做的贡献做了全面的回顾,其中对庞安时的出身家世、童年生活、读书学习、从医经历、成长及成才之路、医案故事、授徒教学、著书立说及与当世名家苏轼等的交往都做了描写,很多故事、医案鲜为人知。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所写内容均基于历史事实或历史资料,我们希望通过此书的详细记述,凸显出庞安时作为一个著名古代医学家的光辉形象,同时为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中医名师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和养生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大力弘扬庞安时优秀传统中医药精粹,是弘扬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重要行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医学研究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书的编写参考了叶贤恩的《庞安时传》,熊传海的《鄂东四大名医》,毛德华的《庞安时史料汇编》《浠水文化》等多部书籍和期刊,对此表示感谢!还要感谢为编写此书不辞幸苦做出贡献的人员:唐庆教授、段雪云教授、李红卫院长,刘星星、张丽娟、刘与进、喻婷、吴慧、楚思、朱凤、高菲、冷雪媛、何红霞、王景博、董亚兰等博士、硕士的不辞辛苦!同时感谢王炳田、段雪梅、龚浩然三位老师的审阅,提出了不少的宝贵意见!更要感谢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本书写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范恒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