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

钱江学术文丛: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 作者:万晴川 著


绪论

无论在何时何地,宗教信仰都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与文学艺术之间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艺术确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就是说,宗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甚至可以涵盖艺术。黑格尔的话虽有武断之嫌,因为文学艺术自有其独立的价值,不能等同于宗教;但是,宗教与文学艺术在本质上确有相同之处,宗教是许多文学艺术母题的源泉,在某种情况下,文学艺术甚至成为宗教的一部分,宗教是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维度,文学艺术则成为宗教弘传的重要工具。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信仰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宗教借用小说的叙事手法传播教义,小说家或将宗教文学作为创作的范本,或在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等方面受到宗教思想的渗透。因此,探讨宗教信仰与小说叙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诚然,现代叙事学打破了“传统批评过分依赖社会、心理因素和主观臆断的倾向,强调叙事作品的内在性和独立性,恢复了作品本文的地位”,“使人们对叙事作品,尤其是小说的结构形式取得比以往远为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却不免走向极端,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言结构等形式因素,作家可有可无,甚至已“死亡”(罗兰・巴特语);意义效果也是作品的副产品,不值一提;作品的形式结构才是唯一值得关注的东西。后来虽有布斯、费伦等出来矫正,强调作家和情节、人物的重要性,但笔者总觉得西方叙事学有时就像屠夫的剔骨析肉而不是中医的器官解剖,显得琐碎而毫无意义。而国内学术界则一度削足适履,“搬运”或“套用”西方叙事学理论,显得生硬、滑稽。中国文学叙述不但与西方文学的叙述有着迥然不同的叙述谱系,就是本传统内部的叙述传统也不能互为混同。这样,把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形成、结构分析和故事传播与本土宗教文化渊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叙事学理论就有重要意义。

陈平原曾指出:“开掘某种小说类型基本叙事语法的文学及文化意义,才是类型研究的中心任务。”叙事学研究,“既强调历时性的历史叙述,又注重共时性的形态分析,借一纵一横一经一纬来把握一种文学类型”。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其发展和传播的过程,无论是从历时性——小说“史”,还是从共时性——小说体式、流派等而言,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经一纬,庶可编织成一部小说史或宗教史;而发掘影响小说叙事的宗教文化因素,对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就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因此,该课题是实现文学叙事研究目的和意义的最好范本之一。

所谓叙事即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一种完整的叙事,包括“事”、“叙事者”、“受述者”及“叙事模式”等几种重要元素,它们在叙事过程中互相牵制、互为影响,共同构建成叙事之“叙”的层面。叙事主体可能是作者,可能是叙事者(或称叙述者),也可能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谓叙事者,亦即叙事文本中组织文字、讲述故事和表达见解的信息传递者,不能与作者混淆或等同;叙事模式则是叙述主体同受述者、故事以及叙事人称、视角、结构、策略、话语等诸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并且整合构成的叙事实现方式。中国叙事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早期主要是对西方叙事理论的介绍,如《叙事学研究》、《当代叙事学》等译著的出版;其后有学者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叙事理论来介绍叙事学,如徐岱的《小说叙事学》、罗钢的《叙事学导论》、申丹的《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再后则有学者开始根据中国自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尝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叙事学理论,如杨义的《中国叙事学》、傅修延的《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此外,还有西方学者以他们的文化视角研究中国叙事学的著作,如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韩南的《中国白话小说史》等。总之,这些著述多以中国古代小说为研究对象,近年来,中国叙事学研究又有向宗教、绘画、音乐、广告等领域拓展的趋势。

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乃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大论域,而古代小说与宗教的研究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初以来,有关古代小说叙事与宗教信仰的研究成果难以数计。

关于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孙逊师的《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涉及佛教、道教对古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拙著《巫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了巫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母题形成的影响;拙著《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论析了命相学、占候学、占星术、谶纬等与古代小说的关系;朱迪光的《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探索》,主要用民俗学及母题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特点与小说中的母题及其叙事的关系;吴海勇的《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对佛经文学题材进行介绍并与中土传统文学进行比较,探讨佛经文学的民间性及宗教性特性、佛经文学的形式研究、佛经文学偈散结合的语言方格及多种叙事功能,佛经翻译理论与古代文学理论的关系等;台湾学者李丰楙的《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涉及道教文化与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叙事结构的关系;王立的《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研究了佛经故事对古代小说母题的影响;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对中国古代小说中11个宗教故事类型的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对其原型、发展变化的历程进行深入的梳理,进而探究这些宗教类故事在文化学、叙事学层面的意义与价值。孙福轩的论文《占卜与叙事——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文化学研究》,研究占卜对古代小说预叙形成的影响。

概而言之,宗教信仰与古代小说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阐发古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内涵,到研究宗教信仰对古代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如何渗透,再到宗教信仰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的演变递嬗。每一次研究范式的变迁,都从不同角度拓展与深化了古代小说的研究。然而,目前宗教信仰与古代小说叙事的研究多限于正统宗教,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与古代小说叙事的关系只是粗略论及,普遍流于宽泛,没有充分展开。

古代小说和宗教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宗教对小说家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小说的题材、体裁、语言、结构等,都有着巨大影响,而文学又以审美的形态为宗教的弘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等诸种不同宗教类型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试图对宗教信仰与小说的叙事关系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宗教还是文学的研究,都或许有所借鉴作用。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8页。
  2. 张寅德为其编著《叙述学研究》所撰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3. 乔国强:《中国叙述学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4.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196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