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文锡(生卒年不详)

婉约词 作者:妙欢 著


毛文锡(生卒年不详)

字平珪,唐末五代时人,《花间集》称之为毛司徒,因其在王建时期仕蜀,官翰林学士承旨,后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前蜀亡后,归顺后唐,不久又事后蜀孟昶。与欧阳炯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氏所赏,但实际上毛词多为供奉内廷之作,成就不高。现存词三十二首,王国维辑为《毛司徒词》一卷。除词作外,毛文锡尚著有《前蜀纪事》两卷、《茶谱》一卷。

醉花间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还相趁。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词译】

不愿别人问起,也害怕别人问起,纵使他们是出于好心,却也只能一问一添恨。

春光正好,夜里一场霏霏细雨,塘里春水便漾满碧波,那雌雄相伴的紫鸳鸯仿佛也知道时节一般,趁此良辰美景,双双在水中嬉戏不休,一阵扑腾一阵追逐,末了又相互用嘴顺羽理毛,恩爱有加。可每至夜雨后的黎明便是一场清寒,那呼啸的冷风,仿佛是从边关一路吹来。但我牵挂的守楼人,却已很久很久不曾寄信回来。

【评析】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本词开篇便采用重复且渐进的修辞手法,既引出读者疑问相问何事,又为何害怕相问,若是问了又为何添恨,同时更重要的作用是劈空道出思妇的心情,乃是“欧阳永叔所谓陡健之笔”。没有任何铺垫,便甩出三句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言语,用词也无斧凿之痕,口语清新,虽是词人代人物说话,也非常符合思妇的个性特点。评其递进,是在于“休”、“怕”与“添恨”在情感上越发浓厚与明晰。这三句虽未点明事件,留下诸多悬念,但“恨”字仍表露了思妇的心情,也为全词的感情定调。而“相问”既可能是思妇苦于周遭人的善意关切询问,害怕被旁人提及自己的伤心事,更可能是思妇想要像冯延巳笔下的女子一样,“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问一问那戍边人的安危,问一问他的冷暖……于是说是相问,实际上便是相思,说是疑问,实际上就是关怀眷恋。正如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说:“虽言‘休相问’,安能不问?越抛可,越是缠绵耳。”

接下来的“春水满塘生,还相趁”,看似宕开一笔,不再续写思妇的愁恨究竟因何而起,但事实上仍与之相联系,是以的成双成对,反衬思妇的孤独。与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用意相似。虽然写到此处,还未完全明了思妇的心事,但其独居且为情所困的情况已然明了。与鸳鸯一样,雌雄相伴,同宿共游,杜甫《卜居》云:“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对沉浮。”花间派的词人常将其视作鸳鸯来咏写,而甚至也有紫鸳鸯的别称。一个“趁”字,则写出了的惬意舒适,昨夜一场细雨,它们因之得福,有了今朝的悠游自在。但思妇却恰恰相反,感受到的是“临明寒一阵”。这里化用韩偓《懒起》诗句,“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思妇深夜闻雨,恐也睡得并不安稳,更兼黎明的寒气侵人,已是可怜无奈。自己的状况不好,思妇却“偏忆戍楼人”,可见是因自己身寒,而忆起对方的冷暖来。此情真切朴实,最平凡也最珍贵。

结尾两句解开了上阕“休相问”的谜题,原是戍楼人久未有音讯传来,令思妇揪心不已,神经脆弱,以致不堪人问,不堪己思。她信步池塘,或为排遣相思,却不料见得。她雨夜难眠,春晓觉寒,恐怕也与李煜一样,“罗衾不耐五更寒”,心寒胜于春寒。

纵观全词,贵真不贵奇,重婉约而不重雕琢,轻清且沉着。

  1.  :俗称紫鸳鸯,一种水鸟,体型略大过鸳鸯,头有缨,尾羽上矗,毛多紫色。
  2. 临明:即将破晓之时。
  3.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4. 边庭:边塞、边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