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希济(生卒年不详)

婉约词 作者:妙欢 著


牛希济(生卒年不详)

陇西人,词人牛峤之侄,五代词人。前蜀时,首任起居郎,后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前蜀亡,降于后唐,入洛。因有赋蜀亡诗“唐主再悬新日月,蜀王还却旧山川”,唐明宗称其“迥存忠孝”,得官雍州节度副使。因词而闻名后世,《花间词》称为牛学士。词风自然清新,颇有韦庄风范,名篇有《临江仙》与《生查子》。现存词十四首,分别收录于《花间集》与《唐五代词》,后王国维辑有《牛中丞词》一卷。

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词译】

在破晓时分与你道别,连绵的远山上白雾渐渐散去,收敛起夜的迷蒙,还白昼以春的青翠。白色的鱼肚于东方微露端倪,稀落的几颗晨星越发黯淡。残月西坠,最后一缕清光映着你我一夜未眠的憔悴。新一天步步逼近,我却止不住落下泪来。

话已说得够多了,整整一宿却也道不尽离情。好不容易松开了你手,狠下心来决定转身欲别,我不要看着你离去的背影,以致从此以后再也无法独自走过这条古道。迟迟缓缓地挪了两步,却又猛地一脚跨回,牵衣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评析】

上阕写景,以别景绘别情。“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点明季节、时间与词中分离恋人所身处的环境,为离愁别绪的展开打下铺垫。“收”“淡”“小”三字,不仅把词人所状之景赋予动感,更把夜色将尽时,那种缓慢的由暗至明的过程写得入木三分,同时也带着那么一点不舍,希望时间慢一些的心情。两句里暗含的别情,皆因景致变化缓慢而意蕴绵长。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这两句便点明了别意。二人相守一夜,想必定有不少互相安慰之语,但女子最终在面临离别时,仍是长泪沾襟,可见别情之苦。其中第一句虽是人物特写,但却是从侧面着笔,文思巧妙,用即将落下的残月来映衬女主人公的泪颜。让人不由思想这残月到底是多情之笔还是无情之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从形象上看,泪水与银辉相交,画面更多一份凄美,人景合一。如江淹之《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下阕写别情,“语已多,情未了”,暗示两人已相谈整宿,然而到了分别时刻,却仍是情意绵绵。她的眼泪无法断绝,叮嘱也永无完尽。千言万语诉不尽离愁,所以词人便只能用“情未了”来高度概括,正如柳永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恋人在一起时,正因情无尽而语不尽,可一朝分别,竟又无语话相思了。“回首犹重道”,如俞陛云先生所评,“可见眷恋之殷”。而且此女不似寻常,看着离人渐行渐远,“回首”二字,证明其已转身欲回。但越是如此越见离情之浓厚与苦涩,不是不愿送君千里,只是因离恨太切,若不狠心相别,便对那“终须一别”毫无承受之力。“犹重道”,正是点明了恋人分别时“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状,心头的话反复相告,却仍怎么都安心不下。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从女主人公最后的叮咛,我们可以推断出她都想到了些什么。“春草”“芳草”作为抒发离恨的一个载体,在古诗词中是尤为常见的,如《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但将芳草与罗裙首次联系起来的诗作,是南朝江总妻的一首《赋春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后来杜甫亦有诗云:“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本词中“芳草”与“绿罗裙”都是女主人公的自喻,乃是嘱咐远行人要常常睹物思人。“天涯何处无芳草”,然而女子却希望离人见芳草便思罗裙,正是痴情人语。这一言,我们便可以猜想女子复杂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对于两地相隔的恋情有着不安之心,另一方面又深切希望他们的感情能够天长地久、至死不渝。结笔缠绵悱恻,历来最为人称道。唐圭璋评此二句云:“着末,揭出别后难忘之情,以处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

  1. 烟:这里指春晓山间的雾气。
  2. 重道:反复说,再次说。
  3. 芳草:这里指词中女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