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作者:董森,杨卓 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解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十六岁的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感情笃厚。但王弗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汴京(今开封)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祖茔。十年之后,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苏轼在梦中重又见到王弗。由此,他写下这首非常著名的悼亡词,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

小序中的“乙卯”,指熙宁八年,也就是苏轼到密州的第二年。

alt

《溪亭独眺图》局部 清代·查士标

句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已是十年光阴。生者和死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生死”二字,用语沉痛,“茫茫”则写出作者无限怅惘、失落的情怀。

柳永词中有“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的句子,那是青年人相恋的热烈浪漫。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则带有更多的人生况味,看似平淡,却分外深远厚重。父亲苏洵曾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一起承担忧患、经历风雨的夫妻,感情真挚而弥久,久而弥笃,即使生死异路,也不会被消磨掉;即使不去思念,妻子的身影、共度的时光,也会时时萦绕在心,让人无法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妻子的坟茔远在千里之外的眉山,纵然心中有万般凄凉,也无法互相诉说。这凄凉,既是指作者自己,也是他想象中的亡妻的境况。妻子在身边的时候,可以抚慰自己饱经沧桑的心灵。妻子逝去之后,九泉之下若有灵,她也是孤孤单单,该是多么凄凉!但是,即使坟墓真的近在身边,难道就能和妻子互诉衷肠了吗?这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比理智的抒写更令人动容。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作者的假想:就算是生者和死者的世界可以沟通,十年过去,死者依然如故,但生者呢?妻子见到我,恐怕也认不出来了,因为我已是风霜满面,两鬓斑白,不复是当年的模样。

多年来,苏轼被卷入围绕王安石变法而起的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漩涡之中,不断被外放、左迁,历尽艰辛与沧桑。这三个长短句,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在“相逢不相识”的假设中,隐含了多少辛酸和忧愤!其感情深沉而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这首词本因梦而作,但是词的上片并未提及梦境,而是写了对妻子的朝思暮想之情。到了下片这里,才开始“记梦”。虽然由现实转入梦境,但词中的深情却是贯通的。正是由于那种刻骨铭心、魂牵梦萦的思念,妻子才会出现在作者的梦中。在梦里,作者忽然又回到了故乡,那是两人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窗下,妻子正对镜理妆,情态容貌,依稀当年,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熟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在梦中,梳妆的妻子转过身来看见了作者,夫妻对面相视,良久无语,只有泪水无声地流淌。这梦中的相逢不是充满喜悦,而是满含着苦涩和悲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无言”中,包括了千言万语,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使相逢的梦反比相思的苦更加令人感到凄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