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从容淡定
1.天下有五墨墨,而臣不得与一焉
晋平公闲居,师旷侍坐。平公曰:“子生无目眹,甚矣!子之墨墨也。”师旷对曰:“天下有五墨墨,而臣不得与一焉。”平公曰:“何谓也?”师旷曰:“群臣行赂,以釆名誉,百姓侵冤,无所告诉,而君不悟,此一墨墨也;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而君不悟,此二墨墨也;奸臣欺轴,空虚府库,以其少才,覆塞其恶,贤人逐,奸邪贵,而君不悟,此三墨墨也;国贫民罢,上下不和,而好财用兵,嗜欲无厌,谄谀之人,容容在旁,而君不悟,此四墨墨也;至道不明,法令不行,吏民不正,百姓不安,而君不悟,此五墨墨也。国有五墨墨而不危者,未之有也。臣之墨墨,小墨墨耳!何害乎国家哉!”(《新序·杂事一》)
——师旷双目失明,被晋平公引为憾事。而师旷听后却一点也不感到羞愧,而从容不迫地说道,天下五桩最大的憾事中并未包括自己的目不能视。接着,师旷陈说了为害天下的五桩憾事,在师旷看来,这五大憾事皆是人君有目无睹造成的。因此,君主有目无睹才是天下最大的危险,而他自己的双目失明不能视物却对国家不构成任何伤害。双目失明而不以为憾,却借题发挥指出了人君可能的五大憾事,经过师旷这么一提醒,晋平公应当有所感触才是。
2.吴王恶乎存?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蹙。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蹙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蹙然者,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春秋时期齐国贤相晏婴出使各国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智慧如江河一样的晏婴总是从容不迫地予以化解,而将笑柄留给对方。这次出使吴国,野心勃勃的吴王夫差便企图利用这个机会称雄于天下,于是便有意为难晏婴,让晏婴称呼他为天子,让下人说天子要接见晏婴。面对吴王刻意布置的陷阱,晏婴神色坦然,从容不迫,故作惊讶地说自己是受命前来见吴王的,却因迷惑而像是走进了天子的朝廷中,请问吴王究竟在哪里呢?如此一来,吴王夫差心知戏演不下去了,只得以诸侯的身份来接见晏婴。本来是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经过晏婴这么轻轻一问,顷刻间又烟消云散了,老政治家举重若轻的风采于此可见一斑。
3.彼韩急则将变矣
赵、魏攻华阳,韩谒急于秦,冠盖相望。秦不救。韩相国谓田苓曰:“事急,愿公虽疾,为一宿之行。”
田苓见穰侯,穰侯曰:“韩急乎?何故使公来?”田苓对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何以为公之主使乎?冠盖相望,告弊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田苓曰:“彼韩急则将变矣。”穰侯曰:“公无见王矣,臣请令发兵救韩。”八日中,大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战国策·韩策三·赵魏攻华阳》)
——韩国的华阳在赵魏联军的进攻下危在旦夕,韩国向秦国求救的使者冠盖相望、不绝于途,而秦国则作壁上观,不肯发兵救韩。于是,便有了田苓的秦国之行。有趣的是,田苓来到秦国以后,表现得并不急迫,在秦国相国穰侯魏冉好奇的询问下,田苓才不慌不忙地说了一句:“彼韩急则将变矣。”意思很明白:秦国再不出兵相救,韩国就会重新站队,加入到和秦国作对的合纵阵营之中。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一句话提醒梦中人,实权在握的穰侯魏冉立刻下令发兵,帮助韩国打败了赵魏联军。兵不在多而在精,话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说到了点子上。田苓出使秦国,虽然求救之事急如救火,却依旧从容淡定,竟然四两拨千斤,收到了远比口若悬河要好的效果。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漫画般地诠释了这句格言。
5.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汉书》曰:郑崇,字子游,高密大族。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数见谏诤,陈得失。每奏事,尝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崇每以董贤贵宠过度陈谏,由是得罪。上因责崇曰:“君门如市,何乃欲禁切主上用人乎?”崇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矣。”(《太平御览·人事部·谏诤二》)
——品读这则典故,不能不对郑崇持心若水、从容不迫的心态肃然起敬。“心底无私天地宽”,郑崇不畏惧汉哀帝的严词责备,大概即是因为这个缘故。
6.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后汉书·范滂列传》)
——东汉时,忠臣范滂因为牵涉到了轰动一时的党争之中而受到迫害,在奉命缉拿他的官差到来时,为了不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而主动前往县衙投案,从容赴死,因而赢得了世人的景仰。
7.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首先让他长见识的人竟然是诸葛亮门下的一个童子。且看着童子信口应对刘皇叔的言语,便不能不令人哑然失笑。刘备在自我介绍时官气十足,将自己徒有其名的三个官职和皇叔的身份逐一说了出来,不料想那童子并不买账,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硬是将刘备的俗气给噎了回去,只得省略了名字前的一串前缀,道是刘备来访。“丞相家人七品官”,指的是丞相家人身上不知不觉沾染上了庸俗不堪的官气,是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隐士如诸葛亮的童子在主人的影响之下,身上也不知不觉地沾染上了若许道骨仙风,故而可以神闲气定,笑傲王侯。
8.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世说新语·言语》)
——嵇中散即魏晋时期的名人嵇康,赵景真与嵇康同朝为官,口才颇佳。上述故事中,嵇康借赵景真眼睛小说事,挖苦赵景真气量狭小。听了嵇康的挖苦,赵景真不慌不忙不恼不怒,从容应对,既回应了眼睛大小之说,又令嵇康哑口无言。
9.小儿辈遂已破贼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谢安的这则轶事堪称千古绝响,后人难以企及。在惊诧谢安的从容气度时,不要忽视他说完“小儿辈遂已破贼”,送走客人后的一个动作:返回内室过门槛时,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10.何须壁后置人
二月,大司马温来朝;辛巳,诏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迎于新亭。是时,都下人情汹汹,或云欲诛王、谢,因移晋室。坦之甚惧,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决于此行。”温既至,百官拜于道侧。温大陈兵卫,延见朝士;有位望者皆战失色;坦之汗汁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遂命左右撤之,与安笑语移日。郗超常为温谋主,安与坦之见温,温使超卧帐中听其言。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时天子幼弱,外有强臣,安与坦之尽忠辅卫,卒安晋室。(《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东晋大司马桓温拥兵自重图谋篡逆,有如当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他率军前来京城时,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受命前去迎接。人们都认为谢安、王坦之一行有去无回,王坦之很是害怕,形于色,谢安却神色坦然,若无其事。席间一句“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生动地勾画出了谢安“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气度和胆识。在制衡枭雄桓温方面,名士谢安发挥了他人难以起到的作用。
11.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和王大都是东晋时的官员,王大是王恭的叔父,王恭将仅有的一张竹席送给王大的故事早已成为经典。这里,需要关注的是王恭对叔父王大做解释时的那份从容恬淡心态。“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寥寥十一个字的道白,胜过多少警世格言!
12.临死不易辞,为臣不欺君
帝使允授太子经。及崔浩被收,太子召允至东宫,因留宿。明旦,与俱入朝,至宫门,谓允曰:“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允曰:“为何等事也?”太子曰:“入自知之。”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真密旦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帝召允,问曰:“《国书》皆浩所为乎?”对曰:“《太祖记》,前著作郎邓渊所为;《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帝怒曰:“允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太子惧,曰:“天威严重,允小臣,迷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所为。”帝问允:“信如东官所言乎?”对曰:“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帝顾谓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之。”遂赦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事件发生在北魏时期。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受北魏太武帝指令共同撰写《国纪》,结果出了问题,崔浩被捕入狱。因为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便想为他开脱。于是,发生了上面记载的事情。
高允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在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仍能保持理性,不肯将自己的责任推到崔浩身上。“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高允的这份勇气终于感动了北魏太武帝,太武帝下令赦免了高允的死罪。设若高允没有在生死面前的那份从容淡定,那份绝不推诿,恐怕是很难逃过这一劫的。
13.此酒不堪相劝
宋明帝赐王景文死。景文在江州,方与客棋,看敕讫,置局下,神色怡然。争劫竟,敛纳奁毕,徐言:“奉敕赐死。”方以敕示客,因举鸩谓客曰:“此酒不堪相劝。”遂一饮而绝。(《古今谭概·越情部》)
——“慷慨赴起义,从容就义难。”王景文死前的表现堪为观止。
14.久知此事,嗟其晚耳!
景杀哀太子大器、寻阳王大心、西阳王大钧、建平王大球、义安王大昕及王侯在建康者二十余人。太子神明端嶷,于景党未尝屈意,所亲窃问之,太子曰:“贼若于事义,未须见杀,吾虽陵慢呵叱,终不敢言。若见杀时至,虽一日百拜,亦无所益。”又曰:“殿下今居困厄,而神貌怡然,不贬平日,何也?”太子曰:“吾自度死日必在贼前,若诸叔能灭贼,贼必先见杀,然后就死。若其不然,贼亦杀我以取富贵,安能以必死之命为无益之愁乎!”及难,太子颜色不变,徐曰:“久知此事,嗟其晚耳!”刑者将以衣带绞之,太子曰:“此不能见杀。”命取帐绳绞之而绝。(《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四)
——发生在南朝时的这则悲剧,凸显了梁太子萧大器视死如归的胆识。因为权臣侯景图谋不轨,太子萧大器已成侯景砧板上的鱼肉,自分必死,反倒显得从容不迫,神色坦然。一句“久知此事,嗟其晚耳”,既道出了逆来顺受的了无畏惧,也道出了对人生的彻底绝望。俗云“自古艰难唯一死”,以此观之,死并非人世间最艰难的事体,只要你对自己不可逆转的归宿看得清清楚楚。
15.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曾祖思话,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封阳穆公。祖惠茜,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介,梁侍中、都官尚书。
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陈书·萧允列传》)
——古人有言:“临大节而不苟。”在国家的大劫难来临的时候,能否不存侥幸苟活之心,乃是考验人之大节的关键时刻。南梁时的“侯景之乱”,便将人们无情地逼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平常掩盖着的真面目暴露无遗。上述文字中的萧允因此而凸显在世人的面前,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楷模。在别人惊恐万端之际,萧允的心态出奇的平静,“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唯有将生死置于度外的人,才可能抱有这一心态和宁静。而品味萧允事后的解说,更是令人百感交集,思念感奋不已。
16.今为俘虏,不亦愧乎?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祖方达,齐末,为本州治中。父元真,仕梁,历东宫左卫率、东梁衡二州刺史、散骑常侍,沌阳侯。
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及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大同二年,除安康郡守。三年,加超武将军。太清二年,移镇魏兴郡,都督魏兴、上庸等八郡诸军事,袭爵沌阳侯,邑一千五百户。四年,迁持节、信武将军、散骑常侍、都督东梁洵兴等七州诸军事、东梁州刺史。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即拜使持节、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封沌阳县伯,邑千户。(《周书·李迁哲列传》)
——公元551年,南北朝无论南北政局都乱得一塌糊涂,山南豪族李迁哲多年拥兵自重的格局被打破,兵败之后做了西魏军队的俘虏。魏太祖宇文泰责问他为何不早早归顺国家,而劳师征伐,如今做了俘虏,是否感到羞愧,李迁哲却从容回答说:自己只是在为未能以身殉国而感到羞愧。“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李迁哲如此作答,原本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没承想宇文泰却大为赞赏,于是,不怕死的李迁哲又接着做了西魏的高官。
17.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也。祖和,魏太子左卫率。父升,周柱国。纯少有膂力,便弓马。在周仕历司御上士、典驭下大夫,封固始县男,邑二百户。从武帝平齐,以功拜仪同,进爵大兴县侯,增邑通前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汉曲县公,累迁骠骑将军。后以军功进位上开府。开皇末,以劳旧擢拜左卫将军,寻改封顺政县公。汉王谅作乱并州,以纯为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副使,从杨素击平之。以功拜柱国,进爵为郡公,增邑二千户。转左备身将军,赐女妓十人,缣彩五千匹。数年,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
齐王暕之得罪也,纯坐与交通,帝庭谴之曰:“汝阶缘宿卫,以至大官,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纯曰:“臣本微贱下才,过蒙奖擢,先帝察臣小心,宠逾涯分,陛下重加收采,位至将军。欲竭余年,报国恩耳。比数诣齐王者,徒以先帝、先后往在仁寿宫,置元德太子及齐王于膝上,谓臣曰:‘汝好看此二儿,勿忘吾言也。’臣奉诏之后,每于休暇出入,未尝不诣王所。臣诚不敢忘先帝之言。于时陛下亦侍先帝之侧。”帝改容曰:“诚有斯旨。”于是舍之。后数日,出为汶山太守。(《隋书·董纯列传》)
——隋炀帝杨广生有三子,长子杨昭史称元德太子,少年早逝,次子杨暕为高祖杨坚所爱,炀帝杨广即位后受封为齐王。高祖杨坚在世时,董纯颇受信任,曾经当面要董纯为他照顾好杨昭和杨暕两个孙子。等到齐王杨暕获罪,炀帝杨广迁怒于董纯,在朝廷之上严词谴责。董纯却不为所动,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巧妙地把自己从齐王一案中开脱出来。这里,不能不佩服董纯的胆略和智慧。须知,他所面对的乃是刚愎自用不喜欢臣子分辩的大暴君杨广,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与之从容应对周旋,实属难能可贵!
18.岂独为陛下,乃社稷计耳
陈叔达,字子聪,陈宣帝子也。少封义阳王,历丹杨尹、都官尚书。入隋,久不试。大业中,授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高祖西师,以郡听命,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管机秘,方禅代时,书册诰诏,皆其笔也。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
叔达明辩,善为容,每占奏,缙绅属目。江左士客长安,或汩滞,多荐诸朝。尝赐食,得蒲萄,不举,帝问之,对曰:“臣母病渴,求不能致,愿归奉之。”帝流涕曰:“卿有母遗乎?”因赐之,又赉物百段。贞观初,与萧瑀争殿中,坐忿谇不恭,免官。未几,居母丧,又有疾,太宗忧之,遣使禁却吊者。丧除,为遂州都督,病不拜。顷之,擢礼部尚书。
始,太子建成等阋间太宗,帝惑之,叔达极意救辩,至是谓曰:“武德内难,卿有谠言,故以此报。”叔达谢曰:“岂独为陛下,乃社稷计耳。”后闺薄汗漫,为有司露劾,帝以名臣为护掩,授散秩归第。卒,谥曰缪。久之,赠户部尚书,更谥曰忠。(《新唐书·陈叔达列传》)
——陈叔达出身于皇族贵胄,是陈宣帝的儿子。归顺李唐王朝以后,陈叔达依旧尊荣备至,先后为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所信赖。智慧过人的陈叔达在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便官居纳言,在太子李建成一派诬陷秦王李世民的当口,敢于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为李世民辩解,因而赢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李世民即位后,很快便任命陈叔达为礼部尚书。从召见陈叔达时李世民直言不讳的言辞中,不难看出李世民此举乃是投桃报李。而陈叔达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一句“岂独为陛下,乃社稷计耳”,便将当年为李世民辩解之事轻轻划过。“斯人也,而有斯语也!”陈叔达的淡定恰恰赢得了李世民更多的敬重。
19.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亦召王珪、韦挺于巂州,皆以为谏议大夫。(《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李世民和魏征一直被世人誉为君臣关系的楷模,殊不知,魏征投到唐营时是太子李建成的属下,官居太子洗马,因此魏征起初站在太子一边,曾经劝告太子及早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发生后,魏征做了李世民的阶下囚,故而才有了上述对话传世。
胜利者李世民曾经有过受制于太子的经历,因而对经常为太子出谋划策的魏征恨之入骨。如今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权在握的李世民自然不会轻易放过魏征。在太子阵营中的人们个个性命不保的当口,魏征的处境更是命悬一线。面对李世民咄咄逼人的责问,魏征的应对振振有辞:“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于是,没有放弃尊严反戈一击乞求活命的魏征,反倒赢得了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的尊重和赏识,不仅没有治罪,反而委以重任,授以詹事主簿。在随后的岁月里,魏征更是成了李世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被一步步提拔到宰相的位置上来,辅佐李世民开创了令世人称道不已的贞观之治。魏征的成功因素固多,而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风度气质,无疑在其中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20.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事。时吉顼与元方同为吏部侍郎,顼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顼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迁监察御史。累授中书侍郎。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于人一等。”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卒诛死。时象先与萧至忠、岑羲等坐为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赐封户二百。
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于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帝寤,善之。时穷治忠、羲等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当时无知者。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新唐书·二玮陆二李杜列传》)
——陆象先出身名门,是唐代的职业官员,活了72岁,赠尚书左丞相,谥文贞,连名字都是唐睿宗所赐。“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画龙点睛般地说明了陆象先为官处世理政淡定从容的心态。这个为史家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为政主张“仁恕”,反对严酷,反对庸人自扰式的官僚作风,故而深受百姓和衙门里的吏员所喜爱。
21.为人臣者当识逆顺
卢弈,黄门监怀慎少子也。疏眉目,丰下,谨重寡欲,斤斤自修。与兄奂名相上下,而刚毅过之。天宝初为鄠令,所治辄最,积功擢给事中,拜御史中丞。自怀慎、奂及弈,三居其官,清节似之,时传其美。俄留台东都,兼知武部选。
安禄山陷东都,吏亡散。弈前遣妻子怀印间道走京师,自朝服坐台。被执,将杀之,即数禄山罪,徐顾贼徒曰:“为人臣者当识逆顺,我不蹈失节,死何恨?”观者恐惧。弈临刑,西向再拜而辞,骂贼不空口,逆党为变色。
肃宗诏赠礼部尚书,下有司谥。时以为洛阳亡,操兵者任其咎,执法吏去之可也,委身寇仇,以死谁怼?博士独孤及曰:“荀息杀身于晋,不食其言也;玄冥勤其官水死,守位忘躬也;伯姬待姆而火死,先礼后身也。彼死之日,皆于事无补。然则禄山乱大于里、丕,弈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保姆;逆党兵威,烈于水火。于斯时也,能与执干戈者同其戮力,挽之不来,推之不去,全操白刃之下,孰与夫怀安偷生者同其风?请谥曰贞烈。”诏可。(《新唐书·忠义列传上·卢弈》)
——“临大节而不苟”,历来是古人所崇尚的崇高气节。唐代官员卢弈在安史之乱时任职于东都洛阳,洛阳沦陷时没有逃命,被叛军俘虏后神色坦然,从容赴死,“为人臣者当识逆顺,我不蹈失节,死何恨?”真实地道出了卢弈的人生价值观。
22.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
二月,丁未,以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度在中书,左右忽白失印。闻者失色,度饮酒自如。顷之,左右白复于故处得印,度不应。或问其故,度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服其识量。(《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
——唐代名相裴度的雅量令人叹为观止。做官丢了官印,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而裴度却能泰然处之,以缓应急,“饮酒自如”。有趣的是,等到听说找见官印之后,裴度依旧神色淡定,不喜不惊,不问缘由。直到人们再三询问,裴度才道出了他的定见:“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因为胸中有定见,故而神色淡定气度从容。言谈举止看修养,信然信然!
23.世受国恩,何以从贼?
时溥献黄巢首并姬妾,僖宗御大元楼受之,宣问姬妾:“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以从贼?”居首者答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皆戮于市。人争与之酒,其余俱悲恸昏醉,居首者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坦然。(《益智编·辩才》)
——黄巢起义是唐朝晚期天翻地覆的大事变。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唐朝的丧钟也敲响了。唐僖宗本来是想在被俘虏的黄巢的姬妾们面前显示一下威风的,没想到却被不怕死的姬妾从容不迫的反唇相讥弄得灰头土脸。
24.但徐缓即不能测矣
及晋祖入洛,以道为首相。二年,契丹遣使加徽号于晋祖,晋祖亦献徽号于契丹,谓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道无难色。晋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道曰:“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道在契丹,凡得所赐,悉以市薪炭,征其意,云:“北地苦寒,老年所不堪,当为之备。”若将久留者。契丹感其意,乃遣归,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犹更住馆中月余。既行,所至留驻,凡两月方出境,左右语道曰:“当北土得生还,恨无羽翼,公独宿留,何也?”道曰:“纵急还,彼以筋脚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脱,但徐缓即不能测矣。”众乃服。(《旧五代史·周书·冯道列传》)
玄德闻公孙瓒已死,追念昔日荐己之恩,不胜伤感;又不知赵子龙如何下落,放心不下。因暗想曰:“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更待何时?”遂起身对操曰:“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矣。”操笑曰:“来日奏帝,即便起兵。”次日,玄德面奏君。操令玄德总督五万人马,又差朱灵、路昭二人同行。玄德辞帝,帝泣送之。
玄德到寓,星夜收拾军器鞍马,挂了将军印,催促便行。董承赶出十里长亭来送。玄德曰:“国舅宁耐。某此行必有以报命。”承曰:“公宜留意,勿负帝心。”二人分别。关、张在马上问曰:“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玄德曰:“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因命关、张催朱灵、路昭军马速行。
此时郭嘉、程昱考较钱粮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进兵徐州,慌入谏曰:“丞相何故令刘备督军?”操曰:“欲截袁术耳。”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郭嘉曰:“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望丞相察之。”操然其言,遂令许褚将兵五百前往,务要追玄德转来。许褚应诺而去。(《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五代时的政坛不倒翁冯道确有过人之处,其出使契丹时的表现可圈可点。冯道能够在契丹安然脱险,靠的就是自己的从容淡定。且看他脱离险境后对随员所言,便可知他对于契丹君臣的心理了如指掌,所采取的对策也极其高明:“纵急还,彼以筋脚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脱,但徐缓即不能测矣。”而《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挣脱曹操魔掌的一段文字,恰恰与之相映成趣。一代枭雄刘备可没有老油条冯道那份从容淡定,一旦受命出征,便急不可待。他对关羽、张飞所说的几句话逼真地道出了他的心情:“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当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手无缚鸡之力的冯道与饿虎一般的刘备各自所处的环境、对手不同,采取不同的对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25.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
谓恶准、迪,必欲置之死地,遣中使黸敕赐二人。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于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于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及赴贬所,道险不能进,州县以竹舆迎之,准谢曰:“吾罪人,得乘马幸矣。”冒炎瘴,日行百里,左右为之泣下。既至,吏献以图经,首载州东南门至海岸十里,准恍然曰:“吾少时尝为诗曰:‘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今日思之,人生得丧,岂偶然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八)
——小人平常总是竭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在得志的时候才肆无忌惮。宋代奸臣丁谓就是如此。在将自己多年的恩师寇准排挤出朝廷以后,丁谓还想趁机结果了寇准的性命。迫于寇准的声望,丁谓想出一条毒计,企图通过使者暗示朝廷将处死寇准的小伎俩,令寇准自行了断。不料,久经仕宦的寇准面对使者的暗示神色坦然,竟然平静地索要敕书。正是因为寇准从容淡定,奸臣丁谓的诡计才没有得逞。
26.子将去矣,来报子尔
初,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霖笑曰:“别子一世尚尔邪,是岂知世间有傅霖者乎?”咏问:“昔何隐,今何出?”霖曰:“子将去矣,来报子尔。”咏曰:“咏亦自知之。”霖曰:“知复何言。”翌日别去。后一月而咏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宋史·张咏列传》)
——从北宋人张咏和老同学傅霖的这个掌故中,可以品味出古人对待友情和生死的态度。少年时,张咏和傅霖是好同学;成年后,张咏投身官场,而傅霖则选择了隐居不仕,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张咏功成名就以后多次请求傅霖出仕,傅霖却始终避而不见。直到张咏的人生之旅将要走到尽头时,傅霖才不请自来,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于傅霖关于他将不久于人世的坦诚相告,张咏表现得从容镇定,告之以“咏亦自知之”。由此看来,体悟人生之真谛,未必一定要选择终身隐居,在朝为官同样也可以探索真理,——只要能持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
27.少年人亦不可无此气节
陆五台为吏部,逢朝觐之年,考核群吏,忽有一县官堂下大呼,言曰:“五台老矣,曷不退休?罔自固宠,久塞贤路。”五台不怒亦不奖,第曰:“好好,少年人亦不可无此气节。”其人自觉色沮,五台竟置之平等不问。及五台挂冠,人以浮躁抑前县,而五台不闻也。(《智品·雅品》)
——“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既是天下之大勇者的表现,也是天下之有大涵养者的表征。宋人陆光祖为吏部尚书时遭遇一位县令当众嘲讽,却不为所动,以一句“好好,少年人亦不可无此气节”敷衍过去,称得上是有大涵养之人。
28.福不可求而得,祸可惧而免耶?
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客或劝大中通侂胄书,大中曰:“吾为夕郎时,一言承意,岂闲居至今日耶?”客曰:“纵不求福,盍亦免祸。”大中曰:“福不可求而得,祸可惧而免耶?”侂胄既召兵畔,大中谓:“今日欲安民,非息兵不可;欲息兵,非去侂胄不可。”(《宋史·林大中列传》)
——南宋名士林大中因为不肯和权贵韩侂胄套近乎而归隐林田,闲居12年而不改初衷,面对朋友“纵不求福,盍亦免祸”的善意提醒,林大中不为所动。“福不可求而得,祸可惧而免耶?”表达了林大中坚定而又清醒的生死祸福观。
29.吾贫如此,何备为?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金史·文艺列传上·胡砺》)
——“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金人胡砺此言,既有对盗贼心理的精准把握,也有对自身人格的坚信不疑,故而才能发出如此从容淡定之语,做出如此从容淡定之举。盗贼如鬼,“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个中缘由,如出一辙也。
30.何时无盗,今以谁命而诛之?
三十年冬十二月,驿召至自大同,世祖不豫。明年正月,世祖崩,伯颜总百官以听。兵马司请日出鸣晨钟,日入鸣昏钟,以防变故,伯颜呵之曰:“汝将为贼邪!其一如平日。”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伯颜曰:“何时无盗,今以谁命而诛之?”人皆服其有识。(《元史·伯颜列传》)
——“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老皇帝去世,新君即位,即是朝廷发生重大变故的关键时刻。公元1294年冬天,在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元老重臣伯颜临危受命坐镇指挥。面对兵马司官员和宰执的神经过敏,伯颜以静制动,以平常心态应对不必要的过度紧张,委实体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宰相气度。元成宗能够顺利继位接班,主持大局的伯颜举重若轻,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31.汝曷敢抗我师,独不惧死乎?
王楫,字巨川,凤翔虢县人。父霆,金武节将军、麟游主簿。楫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府。寻用元帅高琪荐,特赐进士出身,授副统军,守涿鹿隘。
太祖将兵南下,楫鏖战三日,兵败见执,将戮之,神色不变。太祖问曰:“汝曷敢抗我师,独不惧死乎?”对曰:“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帝义而释之,授都统,佩以金符,令招集山西溃兵。从大军破紫荆关,取涿、易、保州、中山,军次雄州。节度使孙吴坚守不下,楫入城喻以祸福,吴遂以城降。(《元史·王楫列传》)
——王楫原本是金国的臣子,受命担任副统军,把守涿鹿隘。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尽管王楫忠勇善战,与蒙古太祖铁木真的军队鏖战三日,还是“兵败见执”,做了蒙古人的俘虏。面对太祖铁木真“汝曷敢抗我师,独不惧死乎”之问,王楫显得非常从容:“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设若寻常贪生怕死之辈,是断然说不出如此气冲霄汉的豪言壮语来的。正因为如此,不怕死的王楫得到了铁木真的赏识,转而成了铁木真麾下的名将。
32.松江太守明日来
赵豫为松江府太守,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故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来,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譬解,因而息者多矣。比之钩巨致人而自为名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冯梦龙评:李若谷教一门人云:“清勤和缓。”门人曰:“清、勤、和,则既闻命矣,缓安可为也?”李公曰:“天下甚事不自忙里错的。”“明日来”一语,不但自不错,并欲救人之错。
陆子静九渊知荆门军,尝夜与僚属坐,吏白老者诉甚急。呼问之,体战,言不可解。俾吏状之,谓其子为群卒所杀。陆判“翌日至”。僚属怪之。陆曰:“子安知不在?”凌晨追究,其子盖无恙也。此亦能缓之效。然唯能勤而后能缓,不然,则废事耳。(《智囊全集·上智部·通简》)
——常言说:“忙中出错,事从缓来。”明朝人赵豫堪称是个中高手。在松江府太守任上,赵豫在人们口里的外号“明日来”,由贬义词而变为褒义词,表现了人们从不理解不接受太守赵豫的办案方式到理解和接受到由衷钦佩的过程。冯梦龙所引李若谷教授门人的“清、勤、和、缓”四字诀,颇为详细地阐释了“缓”字的真谛。在陈述宋代大儒陆九渊的轶事后,冯梦龙所云“唯能勤而后能缓”数字,更是对“勤”“缓”辩证关系的精辟阐释。
33.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少读书,辄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四川佥事张世则进所著《大学初义》,诋程、朱章句,请颁天下。攀龙抗疏力驳其谬,其书遂不行。
……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杨涟等群击魏忠贤,势已不两立。及向高去国,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并居要地。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攀龙发其秽状,南星议戍之。呈秀窘,急走忠贤所,乞为义儿,遂摭谢应祥事,谓攀龙党南星。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
顷之,南京御史游凤翔出为知府,讦攀龙挟私排挤。诏复凤翔故官,削攀龙籍。呈秀憾不已,必欲杀之,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攀龙晨谒宋儒杨龟山祠,以文告之。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闻周顺昌已就逮,笑曰:“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入与夫人语,如平时。出,书二纸告二孙曰:“明日以付官校。”因遣之出,扃户。移时诸子排户入,一灯荧然,则已衣冠自沉于池矣。发所封纸,乃遗表也,云:“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复别门人华允诚书云:“一生学问,至此亦少得力。”时年六十五。远近闻其死,莫不伤之。(《明史·高攀龙列传》)
——晚明时期的直臣左都御史高攀龙和名臣赵南星等志同道合,竭尽全力与朝中的恶势力抗争,故而遭到了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更猖狂的反扑。在魏忠贤、崔呈秀、游凤翔等的交相诬陷下,高攀龙被贬官、削夺官职,随后又面临着锒铛入狱的劫难。在大劫来临之际,饱读诗书的高攀龙自知必死,反倒更为从容,在对后事一一作了安排以后,坦然自尽。“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透过这句话语,可以隐约遥望见高攀龙伟岸的身影。
34.出则死于兵,不出死于火
项淑美,淳安人,适方希文。希文好蓄书。杭州不守,大帅方国安溃兵掠江浒,数百里无宁宇。希文避山间,载书以往。会幼子病疹,希文出延医,淑美与一妪一婢处。
是夕,乱兵突至,纵火肆掠。婢挽淑美衣,欲与俱出,正色叱曰:“出则死于兵,不出死于火,等死耳,死火不辱。”时妪已先去,见火炽复入,呼曰:“火至,奈何弗出?”淑美不应,急取书霍左右,高与身等,坐其中。须臾火迫,书尽焚,遂死。
贼退,希文归,则余烬旋而成堆,若护其骨者。一恸,灰即散,乃收骨瘗先兆。(《明史·列女列传三·项淑美》)
——生逢乱世,明末女子项淑美的不幸命运令人一读三叹。而项淑美在死亡来临之前的那份清醒和淡定,更是让人为之动容。“出则死于兵,不出死于火”,左右都是一死,不存侥幸心理、抱定了必死之心的她随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宁可死在大火之中而不忍受贼人的凌辱。
35.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光绪二十四年,召入都,奏对称旨,擢四品卿、军机章京。四人虽同被命,每召对,嗣同建议独多。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令嗣同拟旨,必载明前朝故事,将亲诣颐和园请命太后。嗣同退谓人曰:“今乃知上绝无权也!”时荣禄督畿辅,袁世凯以监司练兵天津。诏擢世凯侍郎,召入觐。嗣同尝夜诣世凯有所议。明日,世凯返天津。越晨,太后自颐和园还宫,收政权。启超避匿日本使馆,嗣同往见之,劝嗣同东游。嗣同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卒不去。未几,斩于市。著有《仁学》及《莽苍苍斋诗集》等。(《清史稿·谭嗣同列传》)
——谭嗣同从容就义,使得晚晴时的戊戌变法多了几许悲壮。“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谭嗣同在就义前并不绝望,坚信自有后来人会去完成他所未竟的变法大业。
36.陈赓的机敏
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总指挥是蒋介石,陈赓担任总指挥部护卫连连长。
战役中,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冲击下,蒋介石不得已向后撤退。眼见蒋介石已无力奔跑,陈赓就背起蒋介石拼命地跑,一直跑到安全地带才放下他。为此,蒋介石一直很看重陈赓。后来,蒋介石开始大肆抓捕“围剿”共产党,陈赓不幸被抓。
蒋介石亲自出马劝降,很关切地说:“你瘦多了,共产党那里太苦,来我这里吧。”陈赓并不屈服,开玩笑地说:“校长一直教育我们,瘦吾身而肥天下,是我们革命者追求的目标,可是,我看校长却胖了,天下却瘦了,这是为什么啊?”弄得蒋介石有火发不出来,只能尴尬地笑了笑。不久,陈赓被救走。
延安整风运动时,很多人都拿他救过蒋介石的命说事,特别是康生,在批斗大会上,直接指着陈赓的鼻子说:“如果当年你不救蒋介石,趁机毙了他,现在哪要打这么多仗,你就是叛徒。”
这时,陈赓也不着急,看了看康生,然后大声地回答:“那蒋介石不就立刻成了烈士,跟廖仲恺一样了,我也立刻成为反革命被处决,你就没有机会诬陷我了,不遗憾么?”
大家都笑了,康生也不能再问下去,批斗会在喧闹的气氛中结束。(《人民政协报》第10版·2015年1月15日)
——上述两则轶事,读来令人大快朵颐,不能不由衷地钦佩陈赓大将的幽默和机智。不论是当时雄霸天下的蒋介石,还是居心叵测专以整人为能事的阴谋家康生,在陈赓的幽默诙谐应对面前,都只能张口结舌,败下阵来。
37.为了多会一首歌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一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唱那首歌。
监牢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苏格拉底回答道:“这样,我死的时候就会多一首歌。”(《苏格拉底轶事》)
38.写信人只记得署名,忘了写内容
一次,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公开场合演讲,从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笨蛋”。
丘吉尔知道,台下有人等着看他出丑,便神色从容地对大家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只记得署名,忘了写内容。”
39.我只是在摇自己的头
丘吉尔参加保守党期间,一次,与他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在会议上发表演说,看到丘吉尔摇头,心中很是不快,便提高嗓门说:“我想提醒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了威廉的话,议员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丘吉尔。接下来,丘吉尔从容地说道:“我也提醒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自己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