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晏智杰
去年初春,刘昀先生赠其所著《孤帆远影》,令人不禁大喜过望,欣慰异常,一口气读下来,顿觉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拓展和加深了我对恩师的了解。如今,又见作者赠以该书增订稿,足见作者用心之殷切,用力之勤奋,拜读之余,感觉他对陈岱孙前半生的记述和刻画更加丰满和充实了。
为陈岱孙作传,实在太有必要了。他老人家的经历看似平凡,实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时代意义,诚如作者所说,陈岱孙是“家国共命运的一个典型”。他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他忠诚敦厚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作为世纪同龄人,在将近百岁的漫长人生中,他经历了不止一次的风浪、坎坷或逆境,均能安然渡过,显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隐忍。陈岱孙的一生,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为他立传,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部作品:《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书名贴切地刻画了传主的形象和身影,也表达了作者(还有我们这些读者)对这位不平凡老者渐渐远去的怅然之感。全书所述内容限于传主的前半生,似乎不无遗憾,但我要说,在陈岱孙的一生中,最为曲折丰富和光彩夺目者,非其前半生莫属,而世人了解甚少者也恰是这前半生。当然,陈岱孙的后半生同样值得记述,同样令人怀念,其中也有许多闪光点,不过人们对此知之相对多些或容易知晓,所以眼前这部书问世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了。
这是一部好书;我相信,广大读者,尤其是遍布海内外的莘莘学子,不论长幼,无论及门或不及门弟子,都会从中获得极大教益,引致对陈岱孙的人生及国家的命运之深沉思考。
陈岱孙出身名门,学贯中西,尊崇民主与科学,终生爱国,人所共知。然而,看过该书对其家世渊源的细致追踪,对其负笈海外七年的留学生涯的生动回顾,当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具有如此品格的深刻缘由。
1952年“院系调整”后,陈岱孙任教北京大学凡45年;此前34年则一直与清华大学结缘,包括在此求学2年,作为“庚款留学生”被选送留美7年,返国后应聘清华任教25年。在清华任教的几十年间,他是经济学系和法学院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又一直参与学校高层领导和教学行政管理,抗战胜利后又奉命主持从日寇手中接收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陈岱孙的第二故乡。对于清华大学,陈岱孙可以说是生死与共,呕心沥血,心系终生。
陈岱孙的同事和朋友众多,从书中叙述可知,在那漫长岁月中,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历久而弥坚。中国现代政治和教育生活中的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还有军事家等,先后出现在陈岱孙的生活中,其中一部分为后世所熟悉,如梅贻琦、张奚若、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梁思成、林徽因、孙立人等。还有一些人的事迹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作者也都尽其所能地予以照应,勾起人们尘封已久的珍贵记忆,陈岱孙的传记于是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群英图。
陈岱孙桃李满天下。他爱学生,一直视“得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在学生们心目中,陈岱孙始终是他们敬重的良师益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白发苍苍的老学生,还是青春勃发的青年学子,无不以陈岱孙而自豪与骄傲。书中对此均有生动的记述,令人向往。
陈岱孙生长于清末民初,经历过中国从皇权瓦解、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直至走上独立自强道路的整个历史过程。本书忠实记述了在这一个个历史变迁关头陈岱孙的所思所想所为,既展现了时代曲折变迁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陈岱孙正直、忠诚和宽厚的性格特征背后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陈岱孙,陈岱孙也无愧于时代,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尽管这部书没有来得及论及陈岱孙的后半生,但我相信人们从本书对他前半生的论述中,一定可以对其后半生的“作为”以及有时候的“不作为”,得出准确的预期和深刻的启示。
陈岱孙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永存。他值得世人怀念,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可以想见,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者花费了多少心血,而这部佳作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华。没有人文历史知识的丰厚积淀,没有对过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充分把握和透彻理解,没有老练的文笔和表达功夫,要成就这样优秀的传记是难以想象的。当然,我相信,对陈岱孙发自内心的亲情和挚爱,才是推动作者创作的最大动力。
衷心希望更多读者能够及早读到这部书,也希望作者今后有更多作品问世。
2013年11月
(晏智杰: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陈岱孙文集》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