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代前言)

文化自信与中国外国文学话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 作者:王春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代前言)

2017年9月23日至2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80多所高校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进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玉泉教授和学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分别致欢迎词和开幕词。刘玉泉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将加强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之间的学术联系,也将对西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刘建军会长指出,学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下属的二级学会和常务理事单位,接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领导、管理和约束,此次学会换届选举工作正是在高等教育学会章程指导下开展的,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更加有利于学会的长远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大会发言、青年专场和小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文化自信主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 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研究中国话语建构的理论思考

刘建军教授认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要建立文化自信,需要理论建设自觉和话语建设自觉,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亦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吸收一切优秀文化,进行观念更新和方法更新,建设好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认为,在我国当下的民族振兴运动中,外国文学研究要更加重视中外文学和文化比较,更多地帮助我国文学界向外推介,配合汉语和中华文学、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在21世纪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者应自觉地认识与把握中国立场,从中国的视角进行教学与研究,辅导学生从中国视角学习和认识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指出,我们当前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大国但不是强国,要积累文化自信还需要做扎实的学问。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探讨了当前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区域倾向问题,指出区域研究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人类由近及远的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表示,文化自信绝不是封闭的概念,我们要像先辈那样“两脚踏中国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用实事求是、客观严谨的学术研究确立起真正坚实的文化自信。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教授呼吁国内学界高度重视外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和研究,寻求积极有效的路径推进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事业。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认为,过多从西方话语出发,疏离本土经验和本国读者的现象,使国内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不能登高望远,走出国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山东师范大学王化学教授认为,一个国家对包括文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看法如果失去了主体性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应培养建立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学派的自觉意识。

二 外国文学具体研究领域的中国学术话语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表示,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彰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使得我国的文学批评得以摆脱西方批评理论的桎梏。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以法国当代批评家巴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为重点,介绍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视界,强调中国学界要多方位地看世界。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认为,俄罗斯的中国儒学研究大体经历了由基本肯定到排斥,直至学术性的研究全面展开三个阶段。广州大学冉东平教授指出,中国在戏剧的对外交流中并非强国,倡导推动中国戏剧走出去,获得文化话语权。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分析了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在发展历史上鲜有交叉的原因,指出叙事学的伦理转向正是二者相互补充的可能性及具体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认为,《简·爱》是一个具有丰富政治隐喻的文本,作品中的英格兰乡村世界、以伦敦和巴黎为代表的都市世界、爱尔兰世界和海外殖民地世界,勾画出了19世纪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其臣民的世界想象。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认为,朱东润的4篇《莎氏乐府谈》是现存篇幅最长、论述最细致、最早独立成章的完整的莎士比亚评论。复旦大学孙建教授认为,我国的北欧文学研究,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学者和中国戏剧家的文化自信。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认为,20世纪我国东方学学者校释整理古代丰富的东方文献,为世界各国的东方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梳理了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指出学术史研究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术传承和现实启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介绍了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对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解构和批判,及其在重建后现代道德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探讨了库切的翻译观,分析了译者创伤心理的后果及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东北师范大学袁先来副教授梳理了美国文学视野中摩门教形象的流变,揭示出美国文学对摩门教充满恐惧、焦虑以及有限“认同”的观念和定位。西北师范大学蒋贤萍副教授分析了A.S.拜雅特的《隐之书》中连贯一致的叙事对过去历史的重构功能。西北师范大学张宝林副教授考察了现代中国文人生产世界文学知识时明显依傍或搬用外来话语的现象。

三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中国立场

天津师范大学郝岚教授分析了“马工程”教材推广使用之后,外国文学教师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将要面临的知识结构的挑战和理论素养的挑战。为此,郝岚提出了三点制度化的应对措施,即出版配套的《外国文学作品选》、组织编写《外国文学教学辅导书》和建设资源共享网站、开发教学中的各种技术手段。河南大学王鹏副教授认为,国内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者应该用中国的价值观念重定、重估经典,尝试用中国的理论来分析外国作品,以适应国情,长足发展。新疆大学李先游老师认为,外国文学教学中经典文本阐发的例证设计要实现经典的个性化阐释与科学化认知双重效果。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马卫红老师主张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构建“对话”模式。天津师范大学齐欣老师认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应融入远程协作、校际协作和教育信息技术。大同大学臧新华老师认为外国文学教学应在课堂引入中外文学比较意识和研究方法。天津师范大学张璐老师认为CBI主题模式在整合外国文学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推广价值。

本次会议同时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和学会领导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南京大学董晓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当选为副会长。会议任命北京大学张冰教授为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王春雨教授为副秘书长,北京大学魏丽明教授为学会监事。会议增补王诺、汪介之、陈建华、金柄珉、孟昭毅、聂珍钊、郭继德、梅晓云为荣誉理事。会议选举马海良、王芳、王化学、王立新、冉东平、朱振武、刘研、刘亚丁、刘建军、刘树森、刘洪涛、孙建、麦永雄、苏晖、李正荣、李永平、李伟昉、杨丽娟、杨金才、杨莉馨、杨慧林、吴笛、宋炳辉、张冰、林精华、郑体武、查晓燕、董晓、董洪川、傅星寰、葛桂录、蒋承勇、曾思艺、曾艳兵、戴从容、魏丽明等36人为常务理事。会议还选举了82人为理事(名单后附)。

大会闭幕式上,刘建军会长就与会学者的发言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他强调,建立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在理论自觉、学术创新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做出扎实、持久的努力。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我们从中选择了35篇,编成此论文集,向学界展示一个阶段以来学会会员的研究成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