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先贤重教传统
毛泽东在读私塾时所跟随的6位老师中,有4位即毛咏薰、毛宇居、毛简臣和毛麓钟为本家族的人。1904年秋,毛泽东在关公桥私塾跟随毛咏薰读书,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906年秋,他在井湾里私塾拜堂兄毛宇居为师,阅读了《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1909年下半年,他在乌龟井私塾从毛简臣点读《汉书》《通鉴纲目》等古籍;1910年上半年,毛泽东又在东茅塘面山楼私塾跟从毛麓钟学习《史记》《日知录》等著作,也翻阅了许多时论和新书,还包括毛兰芳、毛麓钟的诗词作品。正是在这些家族先贤们的引导下,毛泽东步入国学之林,初步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初步具备了作为读书人的涵养和习性。时移势易,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毛泽东未能像他的先辈那样走八股应试的道路,可是,读书求知的精神却已积淀在他的心窝里。
据毛宇居和其他韶山老人回忆,毛泽东读书很认真,尽管对经书不喜欢,但仍能熟读它们。他最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和关涉现实的时论及新书。少年毛泽东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到处借书来读,包括和尚的经书。韶山冲的书读完了,就跑到湘乡外婆家去借。在停学在家的两年中,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还坚持读书到深夜。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毛泽东的心飞驰得很远,走出家园的梦想时时萦绕在他的脑际,开始强烈要求要走出闭塞的韶山村。
毛氏家族先贤们的求知精神和重教传统,对毛泽东走出韶山起到了重要作用。1910年,毛泽东听外家表兄文运昌介绍后,想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毛泽东向父亲讲了自己的打算,但父亲坚决反对。那时,毛顺生拟把毛泽东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希望儿子日后充当他在生意上的帮手。哪知毛泽东的志向不是经营一个小店,而是要经营天下。毛泽东为说服父亲,特意把毛麓钟、毛宇居等老师请到家里为自己说话。毛麓钟、毛宇居等认为毛泽东善于读书,将来大有可为,还历数读书的种种好处,劝说毛顺生送儿子上学。毛顺生讲不过大道理,但他很现实地说:“泽东是湘潭人,到湘乡读书只怕有界线。”毛麓钟马上答道:“现在中国人到外国留学的都很多,何况只到湘乡呢?”在族亲的推动压力面前,毛顺生不得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1910年秋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在表兄文运昌的陪伴下,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从家族的文化背景中走出的毛泽东,终生博览群书。毛氏家族先贤们的熏陶,成为毛泽东经纶天下的重要启蒙条件。
(参见王恕焕:《毛泽东的人生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