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人生到处知何似:苏轼词集精读 作者:孙向杰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背景】

此词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据《墨庄漫录》载: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见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中有一女风韵娴雅,方鼓筝,二客竞目送之。一曲未终,人翩然不见。公因作此长短句戏之。

【原文】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11),依约是湘灵(12)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3)

【注释】

①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有《子野词》。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之句,世称诵之,故号“张三影”。

②同赋: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③凤凰山:在杭州之南。

④芙蕖(qú):即荷花。

⑤盈盈:轻盈美丽的样子,此处用来映衬弹筝姑娘的姿态。

⑥白鹭:鹭的一种,又称鹭鸶。此处暗指爱慕弹筝人的男子。

⑦娉(pīng)婷(tíng):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态。汉辛延年《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⑧弄:弹奏。哀筝:悲凉的筝声。

⑨苦:甚、极的意思。

⑩遣:使、教。

(11)烟敛云收:仙人在天上驾云而行,所到之处烟云缭绕。烟敛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雾,下凡到人间,此处是把弹筝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12)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洪兴祖补注:“此湘灵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此处暗指弹筝姑娘飘渺超绝。

(13)“欲待”三句: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

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清,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9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年)同游西湖时所作。

苏轼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了起来。

“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清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隽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