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们家乡出了个大英雄"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作者:叶福明 著


第一辑 时光碎片

"你们家乡出了个大英雄"

江总书记与湖州职工黄山邂逅

"江总书记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们家乡出了个大英雄,好,好!'"

5月24日上午,在湖州邮政大楼封发室上班的35岁女职工严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是一脸的兴奋,"能见到江总书记,真是太激动了!"

严红与同事叶小林、赵炜等人愉快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5月18日,湖州市邮政局36名职工赴安徽黄山疗养。下午5时不到,一路赏景的叶小林等人刚走到北海宾馆前,突然从前面游人中传出"江总书记,江总书记好"的欢呼声,抬头望去,一二十米开外,江泽民总书记正从山上走来,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

"同志们好!"

"总书记好!"

大家自觉地分列两旁,用掌声欢送总书记一行,场面非常热烈。机灵的赵炜回过神来,连忙举起自己的相机,拍下了总书记的风采。

第二天,在山上过夜的他们准备下山。走在最前面的严红、叶正浩、叶小林等5人乘缆车于上午10时半左右到达慈光阁。他们沿石径走了约200米,再次意外地望见江总书记一行正从山下走来。总书记身穿白衬衫、绿军裤,迈着健步走在最前面,慈祥的脸上微笑着,不住地向游人招手。

"你们好,同志们好!"

"总书记您好,祝您身体健康!"激动万分的严红、叶正浩大声向迎面走来的总书记问好。

这时,江总书记在小叶面前停下来,握住了小叶的手亲切地问道:"你们是哪里人?"

"浙江湖州。"小叶忙回答。因为激动,也可能方言重了些,总书记一时没听清这位年轻邮递员的话。

"江总书记,我们就来自'海空卫士'王伟的家乡。"一旁的严红反应很快,马上接过了叶正浩的话。

"噢,浙江湖州。"总书记紧紧握住严红的手说道,"你们家乡出了个大英雄!好,好!"总书记的声音洪亮又亲切,作为英雄王伟的家乡人,严红、叶正浩等人一颗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原载2001年5月29日《浙江工人日报》)

思念如潮慰忠魂

"海空卫士"王伟你终于回来了,威风凛凛地挺立在家乡的母亲河畔。

昨天是我军74周岁生日,浙江省、湖州市和海军某部在这里隆重举行"海空卫士"王伟塑像揭幕仪式。

"我真真地见你走过来/多少年啊一点都没改/年轻脸上飞扬的神采/永生永世都不能忘怀/告别时啊你转过头来/眼里的那份腼腆/让我的泪水倒灌心海/你去了哦你去了/可是我在我还在/平安的年代/鲜花到处盛开/听见了哦听见了/你在这片黄昏外/邻居父子的嬉笑/隐约飘过来……"

在青年歌手谭晶如泣如诉的《忠魂》中,千余名家乡群众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了龙溪港北岸的凤凰公园,瞻仰你的英容,倾吐不尽的思念!

王伟,省市党政军领导来了,部队的首长来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都来看你了。他们说,你是全国人民的光荣,是全军将士的光荣,更是家乡人民的光荣。人们将永远怀念你!

王伟,你的父母、妻子看你来了。

塑像前,一遍遍轻轻抚摸你的身躯,一声声呼唤着你的乳名,父母亲早已是泪流满面:"小宏,都盼你整整四个月了,你终于回家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才四个月,父母衰老了许多,平添了白发无数。父亲前几天旧病复发又住院了,但今天一早就起来了,"小宏,你回家了,爸妈是无论如何都要来接你一程。"

"小宏,你一年多没见小王子了,他长高了。王子今天要上学,我们不想耽搁他的学习。他天天在说,那么长时间,爸爸怎么电话都不打一个,你可是很疼他的呀,我们告诉他爸爸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很忙很忙。"父亲还带来了小王子常说起的一句话,"江爷爷说爸爸是大英雄,我大了也要当大英雄。"

"再过半个月,我们一家都要去北京了,首长关心小王子的成长,将安排他到北京实验小学上学。有我们和小琴,你尽管放心吧。妈妈放心不下的是你啊。"妈妈的心始终与儿子连在一起。

"王伟,我来了!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你。你巡航在远方,你飞得太高太远了,我用眼睛已无法看到你的身影,但我的心一直伴陪着你。今天,是你从小就为之心动的日子,又能和你在一起了,你听见我的心跳了吗?!"这是妻子的倾诉。

还有你从小就非常崇拜的青岛大表哥、五十年代的飞行员何家龙,你远在江苏的舅舅和表哥们都来了。

对了,你的外甥女静静也来了。她身着崭新的军装,你看有多英俊。静静已作为烈士亲属特招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舞蹈班学员。她在对你说:"舅舅,你曾说过我有艺术细胞,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一定像你一样,在部队争当一名好兵。"

王伟,潘家廊的老邻居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33年前的农历三月十三,你出生在潘家廊49号。尽管潘家廊两年前因旧城改造被拆了,街坊邻居仍忘不了当年那个聪明机灵、活泼可爱的小宏。

"王伟,你的好伯伯和娘娘接你来了。"与王家一前一后同住潘家廊49号长达17年的高庆文、俞水珍,是看着你长大的。你从小管高庆文叫"好伯伯",叫俞水珍为"娘娘"(姑妈)。此刻,两位老人在说:"小宏,回家了好,回家了好……"

与王家做过4年邻居的70多岁的沈末林老人也来了。"好孩子,你从小就懂礼貌,见人叫人,大家是那么的喜欢你。你每次回家探亲,总要来我家,带上礼物来看我。去年5月,你最后一次回家探亲,我家就来了两次。爷爷我是天天在惦念着你。"激动不已的沈老伯一刻不停地诉说着。

王伟,你母校龙泉小学、湖州三中、四中的老师同学都来了。你高中时的班主任王萍萍老师此刻正站在队伍中,她参加你的英勇事迹报告团的巡回演讲刚回到湖州。她想告诉你,你一定还记得三中校园里的那棵雪松,当年毕业时你还在树下摄影留念,如今这棵雪松长得可高啦,老师们都说像你一样的高大。为了让你的小校友们永远记住你的英勇事迹,三中"海空卫士王伟纪念馆"已于"八一节"前夕对外开放。

你听,王老师正在跟母校的同学们说你呢。"前阶段,'实际'、'实用'、'实惠'什么的,弥漫在我们生活的一些角落。有一些东西似乎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变得讳莫如深,譬如'理想',譬如'英雄'。但是,英雄王伟的出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王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这个时代呼唤理想,呼唤崇高,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像王伟一样的英雄!"

王伟,你航校时的同学张小卫来了。你不会忘了吧,他与你同岁,当年一起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空军飞行学校成了同乡同学。他至今忘不了你,说你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很有激情、有个性、充满理想、性格刚强的人,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生龙活虎的战士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

陈宏翔,绍兴黑骏马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前天就与妻子特地赶来湖州,为的就是来看你一眼。他是个商人,与你一样有一颗爱国家、爱人民的心,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更多地回报社会。自从你为国捐躯后,他已多次来湖,捐助英雄家乡的公益事业。

凤凰小学10岁的少先队员叶一苇向你敬队礼。前不久,他利用双休日,精心制作了一个网页"英雄王伟专辑"。短短一个多月,点击量就突破1000点,来自全国的小朋友在留言板上写道:像英雄一样成长,为祖国好好学习。

一位市民在瞻仰你的塑像后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你的生命坐标/都有你永恒的哨位/因为你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名不朽战士!王伟,家乡人民思念你!

(原载2001年8月2日《扬子晚报》)

湖州实行户籍改革 2000农村孩城里上学

本报讯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浙江省湖州市把妥善安置农村儿童进城读书作为一件大事,积极调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化解入学压力。新学期开学,2100多名农村学生已顺利进城上学。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后,进城"门槛"降低了,大量农村儿童随打工的父母迁入湖州中心城市,今年进城就读的适龄入学儿童达2100多人,接近今年湖州市区小学毕业的总人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迅速行动,从布局调整入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竭力满足就学需求。总投资3000万元的新湖州四中竣工,湖州四中初中部迁入新校,湖州四中、八中、十二中高中部合并后成立湖州十五中。各中小学校纷纷内部挖潜,扩充班级和班额,平均每个学校增加4个班。有关部门还划出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学教学楼的扩建和改造。

为让进城孩子的监护有保障,湖州市教育部门还规定,迁入湖州中心城市学校就读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在中心城市有固定住房;父母一方在湖工作或具有监护能力的亲属;学生监护人或承担监护责任的亲属与学校签订监护责任书。

(原载2001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书香田野——浙江德清县农村"千百读书"活动纪实

隆冬季节,浙江省德清县到处洋溢暖融融的春意。

1月19日,三合乡双桥村一幢新楼房的走廊上,一位40来岁的农民正手捧《水产科技情报》看得入神。他叫归毛头,当地有名的青虾大户。"趁上午没事,看点书,养虾光靠经验已经不行了。"他笑着说道。德清县连续三年在农村开展"千百读书"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农民示范户,归毛头是其中的一个。

一个受农民欢迎的好做法

1999年初,德清县对全县农民的基本情况作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从事种养业的农民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经商的农民需要法律知识的武装,先富的农民需要精神文化,而相对贫困的农民需要致富门路。

面对农民的强烈愿望,县领导开始寻求一条既能帮助农民致富,又能使农村精神文明上台阶的新路子。不久,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农业、文化、科技等部门送书上门,向1000家农户各赠送了一套农业常用知识读本,并在全县重点种养大户中选择100家作为示范户,按照他们的需求开展"专业对口"式的选书送书活动。就这样,"千百读书"活动在全县农村全面铺开。

"读书好,读了《农民创世纪》,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了提高,也学会了从市场中获得信息。"新市镇养猪大户沈锦荣对此感触很深。

当时,沈家饲养了300头肉猪,规模扩大很快,急需技术上的帮助。正在此时,《科学养猪》、《农民创世纪》等书籍送到了他家,不仅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同时使他增强了理论、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他养猪从仔猪繁育到饲料配比、从猪病防治到生猪销售,完全能够"一把抓"了。在他的影响下,目前他所在的蔡界村年出栏生猪达2万多头,成了全县闻名的养猪专业村。

户看户、村看村,学习之风很快便蔓延开去,农民学习致富经热情很高。三合乡的青虾、武康的草莓、南路的竹林鸡、城关的甲鱼,无一不是农民相互"取经"的结果。

一所没有围墙的好学校

"县里的'千百读书'活动,把好书送进农家,让我们学技术、学法律、学文化,跳出小农经济的圈子,勇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拼搏……"这是60多岁的老农民忻金山写下的读书体会。

在"千百读书"活动中,有关种养、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深受农民欢迎,理论、法律、文艺书籍也让农民读得津津有味。3年里,该县有关部门共选定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科学养蚕》等书312种。下舍镇牛蛙养殖户冯福田,每年读书活动的书籍送来后,他都要反反复复看几遍。他说:"现在发展太快,种啥养啥,都得看看书。人嘛,吃饱了总还得求点什么。"

每年农村科普宣传期间,"千百读书"活动也同时开展辅导和交流,农业实用技术因此进一步走向田头。每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农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时,"千百读书"活动都与这些活动结合,读书活动因此能经常与农民"见面"。

该县还依托县农学会、茶叶协会、水产协会等,相继成立了5个读书分会,1.5万人次参加了有关活动;同时,利用农函大、成人学校等,全县16个乡镇都先后建立了读书辅导班,举办读书辅导班112期,近1.2万人次听课;还推出了农技专家咨询热线。

一项引导农民奔向现代化的素质工程

说起"千百读书"活动的好处,钟管镇青墩村养虾大户、青年农民徐松标说,自从"千百读书"活动开展后,当地几十个养虾户,大多把书本放在虾塘边,晚上或空闲时就互相传阅,有的已不满足于县里赠阅的书籍,开始上书店找书看了。渐渐地"书香"驱散了赌博、迷信等陋习,村风村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读书活动也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的信心。尽管由于市场营销环节上的不协调等因素,农产品价格近两年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降价现象,但归毛头去年的养殖面积从70亩扩大到200亩,其中70%采用了"鱼-虾-鳖"混养模式,收入10多万元。

归毛头最得意的还不止这些。去年春天,他在一本刊物上获得了白鲳养殖信息,市场前景看好。6月初,他试养了16亩白鲳,到8月中旬,8000公斤商品白鲳全部上市,一下赚进13000多元。

农业要摆脱"小农"生产意识,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技术。如果不动脑筋,按照传统的方法依样画葫芦,势必要碰"一鼻子灰"。归毛头对此体会更深:读书,就好像有了一块指路牌,叫人干啥有目标。

三年来,该县"千百读书"活动中涌现出三合乡八字桥村支书朱阿方等一群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诞生了深谙"茶经"的青年农民沈伟平、31岁的"西瓜状元"佘国兴、"龙山果王"林厚进、"养殖秀才"徐小兵等一大批新型农民;也出现了年近花甲的"鱼博士"忻金山、60岁的"鸭司令"顾金松等一些以读书为乐的"老专家"。

该县不少农村基层干部说,"千百读书"活动实际上是一项农民素质工程。

(原载2002年2月4日《光明日报》)

裂变后的新生——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纪实(上篇)

编者按:改革为了什么?破产也好,转制也好,兼并也好,革故为了鼎新,目的在于发展,在于破除束缚生产力的桎梏之后创造和发展新的生产力,也在于让职工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关于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历程的报道,希望能让我们感受欣喜、得到启迪,从而进一步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创新办法,在企业改革破难之年,把"彻底改、改彻底"这篇文章做得更深、更透、更好。

市直二轻系统50多家企业有24家企业在过去的3年中先后实施了破产。这一数字,足以让人感慨万千。在这背后,有着太多的泪水与汗水,有着太多的苦痛与艰辛,更有着无穷的努力与希望……

在湖州,"二轻"虽不像丝绸、建材业那么耀眼,但50多家企业遍布城乡不说,这些企业的年纪也还挺大,不少厂子的历史都能追溯到解放前。可以说,二轻系统的动态同样千丝万缕地渗透在湖州人的生活与期盼中。一些企业在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文化,像伞、扇、笔、锁等制造业企业。一些产品在叫响市场的同时,也曾创下了一个个"全国第一",如南浔的电机、练市的漆包线、菱湖的皮革机械等。在不少湖州人的心里,"二轻"更是作为一种情结,沉积着凝重的分量。

"二轻"企业,背负着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包袱,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也与国有企业一样根深蒂固,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就更显微弱。

"二轻"的改革,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湖州电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曾是全市赫赫有名的税利大户,但到90年代中期后实际上已无法运转,处于停产状态长达五六年。许多有过骄人业绩的企业,情况也大抵如此,甚至更糟。

改革势在必行,可钱从哪里来,人又怎么办?面对难题,改革者没有退却。于是,联动解困的办法应运而生了——针对二轻企业小、散、多的特点和各自实际,把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筹措改革成本。

这是一段多次碰撞、不断统一思想的艰难征程:1999年,南浔皮件厂、铁马家用电器总厂等4家企业破产;2000年,川菱电气公司、菱湖电缆厂等11家企业破产;2001年,练市无氧铜材厂、宏图机械公司等9家企业破产。

"二轻"发生了"地震",且余震不断。有人甚至曾为之顿足:这下完了。

真的完了吗?

没有!

让我们先从2000年实施破产的湖州电工厂说起。一年多过去了,眼下在练市镇,原电工厂的漆包线产品已遍地开花,还新生了"三环"、"沪江"、"京润"、"飞碟"等4家规模较大的漆包线厂。原电工厂的最高销售额为1400万元,而现在仅这4家企业的销售量就已近8000万元,税利也呈良性增长态势。

电机是南浔的一大传统特色产业。就在"新铁马"、"川菱"、"宏程"等企业破产前后,"新力"、"金龙"、"鸿远"、"前锋"等一批电机企业迅速起步,年销售总量达到4900多万元。目前,南浔30多家电机厂,销售总额同样超过了过去的产量。

在水处理设备生产领域,一家湖州水处理设备厂"倒"下了,却先后有10多家水处理设备厂"站"了起来。更可喜的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受到了外商的青睐,引来了欧美公司落户湖城。

在菱湖,"京益"、"金利"等企业也是皮革机械厂破产后创建的,利润都不错,产品还有了出口。当地人印象最深的是,为了保住产品市场,老企业破产不到半年,就办起4家新企业。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二轻"的技术、营销与管理骨干走出原企业,自立"门户",执著创业,才支撑起了传统产业新的天地。

曾是练市无氧铜材厂技术骨干的胡天林,如今已是湖州三环电磁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经过几年的创业,"小天鹅"、"荣士达"、"金松"等已成为其固定客户,企业去年已创销售额4000万元、税利100万元。胡天林干劲越来越高,目前已在练市开发区征地10亩扩大生产,并准备用3年时间花700万元进口5套设备。他认为,漆包线产业的前景看好,做大做强大有可为。

浙大电机专业毕业、在原"宏程"当了多年常务副总的孙文鸿,自去年4月办起湖州鸿远电机有限公司,得管生产,管技术,还得跑销售,比以前更忙了。他坦言,像他这样从破产企业出来再创业的人,都会注重一条,那就是怎样去面对市场。目前,这家拥有百来个工人的企业已打开了局面。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今天,我们已惊喜地发现:正是改革,使企业优势技术、优势产品和技术骨干得以扩散,为原二轻产业在更高的档次、更广阔的空间筑就了一条新生之路。

南浔电机生产红火时,全国90%以上的电机产自南浔。深爱着电机行业的孙文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有很好的基础,虽然目前新生的电机企业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但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了,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强了。说句心里话,要是早两三年,今天我这家企业就大不一样了。"这话,听来让人深思,更让人看到新的希望。

阵痛后的奋起——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纪实(下篇)

市直二轻系统24家企业实施破产,3033名在职职工,除提前退休582人、协保187人,共有2264人分流。2000多人,涉及2000多个家庭的生活,这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他们现在好吗?

亲友在牵挂,领导在牵挂,社会都在牵挂着他们。

我们先后来到练市、南浔、菱湖等地采访。"京润"的范建强、"沪江"的金汉民、"佳惠"的魏小育、"金龙"的蔡尧源、"飞碟"的殷子林、"众城"的徐雨林……说起现已自立门户的"二轻"旧部,熟悉内情的人可以报出长长的一串名字。

新力电机总经理乔继先也是其中之一。2000年川菱电气公司破产时,他是副经理。当时,这名精力充沛的汉子感到很痛心,但静下心来想想厂里存在的种种弊病,痛定思痛,"不能在家闲着!"他更感到一份责任。他与原企业的技术部长费旭升合伙,筹资1万元起家,租了一间屋,花2000元买了台高压测试仪,立马热火朝天地干上了。如今,厂里已有了60多名工人,原"川菱"10多名职工也来到了他麾下,企业最近还可喜地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尽管眼前困难仍不少,但他仍很有信心:"赚多少钱不敢想,可与患难兄弟们图个好日子并不难。"

魏小育曾是南浔皮件厂的职工。从厂里出来后,她就靠着一门手艺,带着一班行业下岗失业姐妹,开办了佳惠皮件厂,搞得有滋有味。她还把在金融部门工作的丈夫"拉下水",掌管企业的经营。他们专做外贸生意,年产量可达10多万件,在湖州已有了不小的名气。最近,夫妻俩还买下了一座厂房,企业看上去更显气派了。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厂破产了,人怎么办?这是困扰改革者的一大难题。想当初,职工们眼看着自己曾朝夕与共的企业一家家地关上了大门,除了痛苦,他们又怎能没有担心,"厂倒了,饭碗砸了,这可是事关生计的大事啊。"对此,"二轻"的改革者认识高度统一:要切实保护职工的利益,职工该拿的一定要让他们及时拿到手。

据初步测算,到目前,"二轻"共支付原退休人员费用2018.5万元;提前退休职工有关费用2360.68万元;协保人员费用921.31万元;分流职工费用3234万元。对于一个陷入困境多年的系统来说,这可不是一件易事。为了职工今后的生活,"二轻"还协调有关部门,细致周到地为他们落实优惠政策。即便如此,职工的出路问题还是让人不无担忧。

但是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裂变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的就业空间,欣喜地看到了职工的素质与能力,更欣喜地看到经历了阵痛的职工迸发着背水一战的勇气。

"二轻"职工,正在奋起。

自己办企业的,当然只能是一小部分。当关注面广量大的破产企业职工在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另一种感动:开小店的、设小摊的、出远门打工的,更多的则是在老行当、新企业中再展所长。面对现实,他们操劳着、奋斗着、贡献着。

有统计表明,市区二轻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率平均都在80%以上。在再就业职工中,从事原企业工种的约占75%~80%,而约有20%~25%的职工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

现在一家私营漆包线厂上班的胡奇虹,1972年进厂,今年50岁,原是湖州电工厂的计量和检验工。回想企业破产那会儿,她也和许多同事一起,吵过,闹过。"当时真怕日子过不下去啊!"她说。后来,到私企干了这些年,她的心境平静了很多。当初才三四百元的月收入,目前达1000元左右,厂里还给交了养老保险金。最近,她和原电工厂的丈夫正在筹建一个拉丝厂。在这名女工眼中,生活又有了新的奔头。

在练市,湖州电工厂破产后,职工大多数在新生的漆包线厂上班,平均月工资在500~700元之间。而在南浔,原企业的技术人员与熟练工成为众多新办企业争夺的对象,月收入早已是过去的两倍甚至更多。

这是可喜的。然而,更可喜的是,经历改革的洗礼,大部分职工的思想观念与创业意识已今非昔比。

"过去,企业好坏总觉得那是领导的事,反正我们干好干坏工资不少,这是国家定的。碰到淡季时,不少人觉得很高兴,这下可以轻松了。今天可不一样了,厂里好了,我们跟着好,大家在工作上都非常自觉。假如一段时间生产任务少了,说实在的,我们与老板一样着急。"吴奇虹说出了不少职工的心里话。

谈到对原企业破产的想法,乔继先这样说道:"现在想想,这好比小孩子断奶,早断晚断,总是要哭一场的,哭过了怎么办?找东西吃才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对于原"川菱"职工凌方来说,其经历可相对又复杂得多了。企业破产后,他摆过地摊,开过电瓶车,还到企业打过工,一直没闲过。前不久,他进了"新力",干起了老本行。"不管如何,我相信自己有一双手,不愁没饭吃。"说这话时,他不假思索。

为了生活,原"二轻"职工抛开了曾有过的怨气和彷徨,在新的天地里不断努力着、拼搏着。正是有了这种创业精神,路才越走越有希望。

诚然,不可否认,改革必须付出代价,大多数职工也为此作出了牺牲。不可否认,至今尚有部分破产企业职工由于种种原因还一时工作无着,生活困难。但同样不可否认,改革毕竟为所有的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业平台。

附评论:改革就是为跨越式发展构筑新的平台

去年我市企业改革"两个85%"的目标已如期完成,现在正在为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最后的改革任务而攻坚破难、不懈努力。

改革为了什么?无论是改制,还是破产,任何一种形式都只是手段,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一"破"了之,一"关"了之。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为湖州的跨越式发展打造一个新的良好的发展平台。

改革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护生产力。改革,正是为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好有坏,有生有死,优胜劣汰,本是竞争中的常见现象,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国有、集体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加上负担过重、产品老化失去竞争力,调整已在所难免,注入新的体制、机制活力已迫在眉睫。面对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必须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加快调整,优化配置资源,不断增强我市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改革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改革,正是为了切实保障职工的长远利益。不可否认,职工的生活和出路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有人也因此对改革瞻前顾后。但越是改革相对滞后的行业和企业,职工的顾虑往往越多,生活也越困难,一种依赖和为难的心理,压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也埋没了他们潜在的创业能力。只有在改革中不断破旧立新,才能真正增加职工的就业机会,给他们以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向更富于活力的领域转移,从而保障和改善职工的生活。

二轻、湖钢等的改革实践已一次次地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诠释: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不断打造新的发展平台,构筑促进湖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

(原载2002年5月9日、10日《湖州日报》)

一篇小言论引出一个大话题

老教师冒酷暑来回奔波 小事不小 市领导系民情要求整改 实事要实

本报讯 "小事"牵动书记心。本报一篇小言论反映的问题引起市委书记杨仁争的重视,并当即作出了批示。

为3桩小事,因个别部门和单位的疏忽,60多岁的退休教师高达头顶酷日,来回奔波,原本简单、容易办好的事,却让他多费了工夫,多走了冤枉路。老人有感而发,小言论《小事并不小》在本报民生版刊出。

"这几件事提得对。"7月17日,见报当天,市委书记杨仁争作出批示,"群众的事无小事。请有关部门对照检查一下做得怎么样?"

昨天,家住湖城吉北小区的作者高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很激动,"本是些小事,办事的人和给办事的人也许早已熟视无睹了,我把一点委屈写成文字,想不到党报能很快发表,更想不到市领导会如此关注。"

高达向记者介绍了事情的经过。6月27日,他从媒体上得知,从当天开始,本市参加医保人员可不凭处方直接到指定药店配取非处方药。他兴冲冲地到一家指定药店配药,不料药店员工告诉他"不能配",也没说明什么原由。结果,老人为此白跑了一趟。6月30日,他家安装自来水一户一表,上午水厂来人察看并通知去付款。下午,老人来到自来水公司交费。收款员告知资料还没输入电脑,"你明天再来吧。"7月3日,他拿着邮政部门的通知上街续订下半年报刊。结果,几天后却收到了两份同一报纸。原来老人此前已续订,接到通知时误以为没办好手续,赶紧跑了趟邮局。这下,老人不得不再去邮局退订。

"明明是为方便群众而推出的实事、好事,为什么就不能简单办成呢?这大热天的,还尽折腾人。"老人不由地沉思起来,"类似这些事,在办惯了大事的人看来是小事,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小事,最能看出对群众的真诚与否。"

据悉,市邮政局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几天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落实整改措施,把百姓小事当大事办,力求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原载2003年7月21日《湖州日报》,并于第二日起作"群众的事无小事"系列报道,获2003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同日《浙江日报》一版头条题为《"小事"牵动市委书记心》,获2003年度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一等奖,新华社7月29日播发消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先后报道)

附评论:群众的事无小事

市委书记杨仁争同志,百忙中关注本报民生版一篇小言论所反映的几桩小事,并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对照检查一下做得怎么样"。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的事无小事。

群众的事多半是小事,对他们来说,生活中的一桩桩具体的小事就是大事。如报道中所提到的,配药、订报、交费,诸如此事都是老百姓经常要遇到的,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我们一些人心目中,群众为他们自己的小事,兜两个小圈子,多跑上几趟,不足挂齿,是微不足道的。有些同志口口声声说要从群众长远利益着想,却往往忽视百姓眼前的"小事"。有些部门领导,平时只顾着忙"大事",只有等到小事情弄成了大问题,这才忙着去解决。所有这些,在新世纪新阶段,是到了该为老百姓认真想一想的时候了。今天,市委书记批示精神十分明确:群众的事无小事,就是要把百姓的小事时刻放在心上,当作眼前的大事来抓。

群众的事无小事,其内涵就是事关百姓的利益,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这段话饱含深厚的感情,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如果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办实办好,那么,广大群众就会感到"三个代表"很实在,就在自己身边。

(原载2003年7月21日《湖州日报》)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位普通市民的一封来信在湖州引发大讨论

7月下旬以来,在浙江省湖州市,一位老人遭遇的三桩小事被当地媒体披露后,因市委书记的批示,从而引发了一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讨论。

当地不少干部群众认为,这是湖州市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出现的一个新景象。没有有关部门的通知,这场讨论仍在自发地进行中。

一、老人无奈投书 书记报上批示

7月15日,湖州日报编辑中心收到退休教师高达约500字的来稿《近日纪事》,说的是作者自6月27日至7月3日的一个星期里,先后到药店配药、申请安装水表交费和退订重复报刊的一些周折。为了这三桩小事,他头顶酷日来回奔波,竟一事无成,困惑满腹之下写了短文,批评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做事马虎、实事不实的工作作风。

事情的经过,据高达老人事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6月27日,他从媒体上得知,从当天开始,本市参加医保人员可不凭处方直接到指定药店配取非处方药。于是,他兴冲冲地走到一家指定药店配药,不料药店员工告诉他不能配,也没说明什么缘由,让老人白跑了一趟。6月30日,他家安装自来水一户一表,上午水厂来人通知去付款,谁知下午到自来水公司交费时被告知,"资料还没输入电脑,你明天再来吧。"收费员就这么一句话把他打发了。7月3日,他拿着邮政部门通知上街续订下半年报刊,由于年老记性不好,忘了他此前已续订过。结果,几天后他收到了两份同一种报纸。这下,老人又不得不再去邮局退订。

7月17日,经过编辑的高文《小事并不小》在《湖州日报》第五版言论专栏"留言板"上发表。不料,"小事"牵动书记心,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当天就《小事并不小》一文作出批示:"这几件事提得对。群众的事无小事。请有关部门对照检查一下做得怎么样?"这是杨仁争在湖州市委书记任上两年多来第一次为一篇报道作出批示。

7月21日,《湖州日报》以《老教师冒酷暑来回奔波 小事不小 市领导系民情要求整改 实事要实》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并配发评论《群众的事无小事》。报道在该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有关人士认为"近年来少见"。

二、市民普遍欢迎 机关闻风而动

报道刊出后的5天里,数十名读者以打电话、发邮件、写信等方式反映他们的看法。

多数人认为,这样的"小题大做"很有必要。读者王雪海在来信中说,这体现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位姓张的老通讯员在电话中说道:"要是我们的公职人员和服务人员都能这样重视群众的小事,谁都会觉得'三个代表'很实在,就在我们身边。"

老教师高达也投书报社,畅谈感想。他说:"这样的事,其他人在其他部门,或多或少都碰到过,老百姓办点事多跑几趟,好像已成为一种'应该',大家都熟视无睹了,包括办事的人和给办事的人。"他是为了"尽自己一份责任,反映一下情况",对党报能及时反映,并引起市委书记重视,感到"深受鼓舞"。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在来电来信中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些部门办事拖沓,凡事搬弄条文,并没有把群众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有些事因涉及几个部门,扯皮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对一些一时不能办好的事,有的部门和单位也应有个说法;对有关部门如何文明执法呼声很高,反映他们在执法时,有时以老百姓的态度好坏作为处罚轻重的依据。

市委书记的批示在市级机关部门中的反响同样强烈。一些同志认为,平时不能说心里没有百姓,可总觉得能为群众办好事就够了,没想到为此而让他们多跑上几趟正是自己工作作风不实的表现。

围绕"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一些部门还顺势推出了一批亲民、便民、利民的新举措。"小事"中涉及的部门迅速整改,其他部门举一反三主动改进服务。

高达老人亲历的三桩小事,本来都是有关部门为方便群众而推出的实事、好事,但是,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关键还是有关措施没有落实。针对群众的批评,有关部门闻过则喜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从自身内部寻找工作脱节的原因,当即要求所有指定药店,立即做好对持有IC卡的参保人员可直接刷卡配药的377种非处方药的公布和宣传工作,并在本药店可供非处方药标上明显记号,以方便顾客。

发送"报刊续订通知单"本是湖州邮政部门今年推出的新的服务举措。发生读者重订现象后,局长过问,7月18日下午,该局报刊部门三人到老教师家登门致歉。第二天又专门召开相关部门会议,认真查找工作环节中存在的每一个漏洞,并针对群众反映的投递质量等热点问题举一反三,落实整改措施: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切入点,抓紧规划建设,实施社区服务中心的投递体制。

由于现场查勘员、业务接待员工作的粗心,让用户冒着酷暑跑了两趟冤枉路。此事在建设系统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在7月18日的系统年中会议上,市建设局负责人两次提到《小事并不小》一文,要求以此事为鉴,从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为切入点,加大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管理的力度。从7月21日下午起,市自来水公司对所有服务人员一律实行首问制,谁接待谁负责,并调整作业流程,接单后必须随时勘察、随时交费、随时安装。

三、就事论事不可取 切实转变重落实

一些读者同时认为这样的讨论很有必要,"能触及一些人可能已经麻木的灵魂"。当然,也有一些读者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些年来"大讨论不少,机关顽疾真正改起来非一日之功,但要是真抓,世上任何事情都是人做成的"。

在讨论中,市建设局、公安局等部门开展了"换位思考法","多想想群众的不便,少想想自己的麻烦,把方便留给群众",让大多数干部认为"这样的讨论很实在","群众的事是'大'是'小',反映的是群众利益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是干部对群众感情的一把标尺"。

其实,湖州市机关部门的讨论从一开始就不是就事论事式的,而是跳出那三桩小事,在对照检查中挖掘工作和思想作风上的问题。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的思考也越来越理性。一些机关干部认为,机关部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在思想上和工作中正确理解并把握好六个关系。即:"小事"与"大事"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群众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及时整改与举一反三的关系。

不少部门的负责人提出,关键不在出台什么新制度,而在于动真格,落实已有的各项制度。市政法委正在按"政法干警必须遵守的十项规定",一条一条地严查暗访,发现一起处分一起,严禁扰民现象的发生。市审批办证服务中心则依据一审一核、一事一评制度,由群众当场评议,当场"揭榜",以服务质量取人。

大家比较集中的看法是杨仁争的批示是"小中抓大"。对此,杨仁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事不小,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过程中,湖州各级机关部门都要以此为鉴,举一反三。群众的事是'大'是'小',反映的是群众利益在干部心目中的位置,是我们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我们要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他的心目中,"湖州作为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一,机遇很大,压力更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目前,围绕"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该市"举一反三,真抓实干"的气氛正浓。

(原载2003年8月6日《文汇报》)

湖州工业园区完成"格式化"

"广种薄收、处处开花的游击战,是打造不出先进制造业基地来的,圈而不用、开而不发的现象,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11月中旬,浙江省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该市半年多工业园区大整顿作了这样的解释。

湖州市今年在浙江省率先开始整顿工业园区。最近,市政府常务会议敲定,该市原有的49个市、县区两级工业园区,报批保留23个,整合16个,撤销10个;现有的乡级工业园区和村级工业小区全部撤销。市统计局的一位干部说:"湖州的工业园区算是被'格式化'了一次。"

一半繁荣一半荒芜

地处长三角地区"金南翼"的湖州,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近年来,该市着力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批具有一定特色优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迅速崛起。自1992年以来,该市共建起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49家,这还不包括乡级、村级工业小区。

与远离城市的乡镇相比,地处湖州南郊的道场乡因紧靠中心城市优势明显,挤出75亩土地开张了一个园区,但只能是"小打小闹"。东郊的环渚乡也曾有过一张类似的开发"蓝图"。而与这两个园区相邻的正是发挥着全市"龙头"作用的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却受制于原有的规划,一直施展不开拳脚。

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的"政绩观"作用下,各级"一把手"心目中"经济版图"无法突破自己的"行政版图"。曾当过中学数学教师的长兴县洪桥镇长沈彬兴说道:"按理,一个乡一个镇资源等各类经济要素终究非常有限,但作为一镇之长,谁不想既让自己脸上有光,又能给上面添彩?"

扩容、整合、提升

面对"一半繁荣一半荒芜"的现象,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与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湖州市终于痛下决心,在全省率先开始清理整顿各类工业园区,实施"扩容、整合、提升"工程。经过近半年的调研和决策,他们按照"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原则和"禁、撤、整、改、扩"的方针,制订了衡量工业园区能否保留的6项具体标准。

6项标准包括园区位于省、市级中心城镇或工业重镇,园区所在区位优势明显、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龙头,投资密度高等。要求在土地征用和拆迁中,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一招是,该市提出了一个"亩产量"的新概念,即划定一条底线,每亩土地首笔投资必须达到10万美元或70万元人民币。而整顿之前,统计结果全市的平均值每亩投资仅为40多万元。

作为整顿的一部分,湖州市要求被整合撤销的园区,立即全面停止享受各类优惠政策,在限期内摘下牌子、解散机构、退出人员。对入园项目多、投资密度高、建设进度快的园区,给予一定奖励;而对于停滞不前的园区,一年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黄牌警告的予以撤销。

让活下来的活得更好

伸开十指,不如握紧一个拳头。湖州市通过大整顿,财力向重点园区倾斜,土地向重点项目优惠,产业向积聚方向发展,成效已开始显现。

今年,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接纳了相邻的西南工业园区和东部园区共20多平方公里,目前规划面积扩大到70平方公里。1~10月,该区共引进新进项目123个,其中外资项目38个,合同利用外资2.42亿美元,实到外资522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近180%、77%,已投入资金6亿元。最近,又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建立"合作招商和园区共建"新机制,活力大增。

长兴县在这次整顿中砍掉了一半园区,全县形成"一区四园"新格局,进一步整合提升了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省级的长兴经济开发区在吸纳了4个被摘牌的园区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打造"长三角一流开发区",保留的4个工业园区构筑特色化、专业化的产业平台,加快形成新型建材、新型纺织、蓄电池、机电信息这4个先进制造业基地。

当然,工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不能简单地看进区企业的数量,而应看其凝聚资源、聚合产业的能力。市委书记杨仁争提出,要开发一片成一片,以项目带动开发区的建设。

改变原有的"发展观"、"政绩观"

湖州市经委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整顿,其意义不仅只是在经济层面上,冲击更大的还在于思想观念上,事实上后者意义更大,否则今天整顿了,明天一早就会挂出更多的牌子。"

"其实解决工业园区出现的问题,重在解决发展观的问题。十六大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五个统筹',可以说是诠释了新的发展观,现在关键一点,要让每一个领导干部真正领会,并由此树立起新的'政绩观',因为新的发展观必须要有新的'政绩观'。"杨仁争说。今年,为了改变传统的"政绩观",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州市修正了对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淡化GDP因素,该项指标作用只占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2%,并决定明年全部取消对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同时新增了有关民生和社会协调发展的4条考核标准。

(原载2003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

湖州年度工作考核不唯GDP指标

本报杭州12月6日电 从明年开始,浙江省湖州市对县区年度工作考核时,将取消沿用多年的GDP指标,代之以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考核。这是湖州市改革绩效评估体系,引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重要举措。

湖州市于12月4日出台《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草案),从明年起调整现行考核指标,取消对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强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财政总收入等地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政府职能转变和办事效率提高等四方面的考核,包括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15个方面。改变以往以内部考核、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考核过程和结果将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立更为全面和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

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说,确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从改革工作评价体系入手。GDP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近年来,湖州已在县区综合考核中对GDP指标逐年淡化,2001年GDP指标所占比例由10%调减至8%,2003年已减至2%。对GDP考核的逐步淡化,促使干部以人为本,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近两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增幅都位居全省第一。

(原载2003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湖州干部考核之变

□从明年起,湖州对所属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减一加四",即取消GDP指标,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考核,并改变以往以内部考核为主、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把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

□从2001年开始,湖州便开始淡化GDP的考核,当年GDP指标占整个考核指标由原来的10%调减至8%,去年减至4%,今年只占2%。取消GDP指标考核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个逐年淡化的过程

□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改革工作评价体系入手,"减一加四"的目的只有一个: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因为"发展的质量才是最硬的硬道理"

整治耐火材料企业——"这样搞要不要发展?"

12月20日,王海荣站在工厂旁边,叉着腰,看着烟囱轰然倒下。

他是浙江长兴众利耐火器材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那天,他在现场指挥工人把自己工厂的4支烟囱给拆掉了。

此前的12月11日,长兴县召开了一个被人称为"不要发展"的会议。县领导在会上宣布,从12月20日开始到明年3月,全县187家耐火材料企业全部列入整治或整改对象,200多只烟囱限期拆除、改造。

面对限期整治,长兴县绝大多数耐火材料企业表示愿意接受。李家巷镇的39家企业中,有20座燃煤倒焰窑已主动停火转入改造,"众利"就是该镇耐火材料企业中的老大。

"我们从12月12日就开始停窑整治了。"王海荣说,厂里原本有4只烟囱,1只已经拆了,1只拆了一半,剩下的2只准备在这个月内拆平。他还说,停产整治这几天,总经理一直在外面考察选择新窑炉,寻求新产品。

不过,他们还是有点不服气。耐火材料曾给长兴带来荣耀,税收贡献在各产业中列第二。一些乡镇负责人曾这样问县长刘国富:"这样搞还要不要发展?""把耐火材料停了,不是断了政府的财路吗?"

"都20多年了,你们那里发展得怎么样?你们有没有算过成本?欠下的资源债、环保债还嫌少吗?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发展。"刘国富反问他们,急功近利的发展到底给长兴带来什么?

当地环保部门曾调查发现,长兴现有163家耐火企业的老总,几乎百分之百地搬到了环境相对较好的雉城镇安家,"老总进城有很多因素,但躲避污染这-点不容否定"。

不久前,当地环保部门的另一项调查更是触目惊心——163家耐火企业年燃煤50677吨,排出烟尘2000多吨、二氧化硫8000多吨。"长兴靠近太湖,一直是碧水青山,而耐火材料企业多了以后,这里的天空变得灰暗了,水也没有以前清澈了"。

耐火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已成为长兴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一块"心病"。

用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的一种发展模式。"这在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刘国富说,"但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们也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对这种发展思路进行反思的不仅仅是长兴,而是它所隶属的整个湖州市。12月16日,湖州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其核心内容是,从明年起,对所属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减一加四",即取消GDP指标,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考核,并改变以往以内部考核为主、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把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

取消GDP指标考核——"这样的减法符合民意"

新考核标准一出台,就受到普遍关注,其中,取消GDP指标考核最引人注意,被人称为这次改革中的"减法"。

参与起草《意见》的湖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章旭东介绍说,湖州市对所属县区实行年度综合考核已有七八年,对检查县区班子的绩效、规范他们的行政作为,确实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而考核办法本身也是在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这次决定取消GDP指标的考核,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本来就有了一个逐年淡化的过程。"他说。

在湖州,许多基层"一把手"都有这样的看法。吴兴区委副书记、织里镇党委书记杨六顺说:"从2001年开始,湖州便开始淡化GDP的考核。2001年,GDP指标占整个考核指标由原来的10%调减至8%,去年减至4%,今年只占2%。"

"这样的减法符合民意。"南浔区区委组织部长许宏说,过去的考核中,注重经济方面的内容,而GDP是最直观而醒目的指标。因此,很多干部围绕着GDP转,整天想的是如何增加GDP,结果忽视了其他很多方面的发展,"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南浔是江南古镇的典范,碧水绕街,但因为忽视环境的发展,河里的水变得不太干净了,以前常见的百姓在河边台阶下洗衣淘米的景象也消失了。"这样的GDP要了有什么用呢?"许宏说,"经济增长了,生活质量却降低了。"

今年,南浔镇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限制了一些商业设施,清理了淤泥,河水重新变清,居民们又可以到河里洗衣淘米。

"取消GDP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说,"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却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只能是协调发展。"

几年前,湖州就开始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进行探索。杨仁争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新的发展观,这就更加坚定了湖州最终取消GDP指标考核的决心。"

不单有减法还有加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

但是,杨仁争并不希望大家只看到GDP指标的取消,而是看到新考核体系中强化和增加的内容。他说,和往年的考核指标相比,新考核体系主要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考核。

同时,新考核体系对考核办法也作了较大修正。为杜绝造假,考核时将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并将考核的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不仅要看减了什么,更要看增加了什么。"杨仁争强调,新的考核体系将更重视统筹协调发展。

对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湖州市委、市政府规定必须增加四条标准: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是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扩大社会就业空间;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次调整,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同时体现了亲民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许宏认为,从单项考核到分块考核,又从线性考核到综合考核,湖州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在务实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市委、市政府施政创新的重要举措。

对政绩观的重大校正——"发展的质量才是最硬的硬道理"

新的考核体系对明年工作实效的引导性作用,现在还无法看出,但是,近年来湖州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探索实践,倒可以看出一些成效。"从实践来看,新的发展观使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得到重大校正,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风气得到有力遏制。"杨仁争说。

南浔在今年初撤镇设区时就明确提出:"为保护不一样的南浔,拒绝环保不达标的一切项目进入";"中国竹乡"安吉县环境优美,有位外商曾多次要求到安吉办一个总投资千万美元的印染厂,因环保原因被婉言谢绝。今年,安吉已拒绝总投资约5000万美元的易污染项目。

针对县区领导班子的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而领导班子工作思路的改变,也必然影响政府职能的转变进程。章旭东说:"新的考核体系很明确地告诉基层领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解决好就业和环境等问题。"章旭东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了4个月行政管理,他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提供完善的公共产品,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于政府职能的定位已大致勾勒出来。"杨仁争说,"湖州这次干部考核体系的改变,正是对政府职能回归的一次尝试。"按照他的理解,政府只要把自己的职能发挥好了,经济自然会上去,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也会得到提高。

据了解,湖州近几年一直在实施"富民工程"、"实事工程"和"安民工程"三大工程,大幅提高当地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去年以来,该市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密切关系民生的经济增长指标,在长三角15城市中夺得6个增速第一。今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湖州又有2.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其中市区为3.4%,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和低保对象均实现了全覆盖。

"发展的质量才是最硬的硬道理。希望通过科学的发展观来创造一个适合人居、适合创业的湖州。"杨仁争这样说。

(原载200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一版头条)

近年来,湖州市逐年淡化了GDP指标的考核。其中缘由究竟何在?请看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的自述——

我们为啥淡化GDP考核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硬指标,结果成了"一俊遮百丑"谈起干部考核调整这一话题,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12月11日,我们那里的长兴县开了一个被人称为"不要发展"的会。县领导在会上宣布,全县187家耐火材料企业全部列入整治或整改对象,200多只烟囱限期拆除、改造。

应当说,过去开办的这些耐火企业对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政府财政充实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限于目前的生产技术,它们又是一个对环境有破坏的产业。这些耐火企业每年烧煤5万多吨,排出烟尘2000多吨、二氧化硫8000多吨。据我了解,这187家企业的老总,几乎百分之百地搬到了环境相对较好的雉城镇安家。"老总搬家"有很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恐怕是为了躲避污染吧。

长兴县的这些故事在整个湖州都曾有过。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干部考核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原来的考核中,过于突出了GDP指标的内容,使一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这样的发展观往往使人走入发展的误区。

比如,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硬指标,结果成了"一俊遮百丑",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比如,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些地方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而这样做,即使实现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也是一种低效率、低水平、顾此失彼的增长。

再比如,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指标,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在个别地方,少数党政干部为追求任期内政绩,不顾本地实际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搞五花八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GDP不是坏东西,考核调整的"用心"在于让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我们感到,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要转动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

湖州市从实际出发,对GDP指标考核逐年淡化。从2001年开始,湖州当年GDP考核指标占整个考核指标由原来的10%调减至8%2002年减至4%,2003年只占2%。今年,我们水到渠成,取消了GDP直接指考核。

我想说明的是,我们对干部考核并不仅仅只做"减法",还做了"加法"。我们取消了GDP指标的直接考核,但增加了很多新的考核内容。从今年起,我们对所属县区的年度综合考核,强化了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内容的考核。我们把以前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用其他方式来体现,比如考核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所以,这次干部考核调整并非不要经济发展,其"用心"在于让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我觉得,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指标,GDP并不是坏东西。一方面,它能比较清楚地反映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它放到太高的位置。我们这次取消GDP直接指标的考核,并不是否定GDP,而是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原载2004年2月2日《人民日报》)

附:再次想起杨仁争先生

最近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其正式发布的公报中多少有点意料之外的没有写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提法,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中央重要文件中很少出现过。

全会公报对"发展就是硬道理"植入了新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引文到此,回到正题。杨仁争先生在担任湖州市委书记的最后阶段,因单位内部机构调整,本人很短暂地作过他的"编外文书"。说实话,作为一名随行记者,通常跟着"身后"可以,"近身"却很难,更不要说零距离采访,除非领导召见。在我的印象中,他没有"官架子",为人亲和,有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次笔者实在没听懂他说的话,又觉得是关键词,无奈之下只好实话实说,不料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表示了歉意,又拿起笔写下了他说的话。又有一回,他对我说:"老叶,其实我的很多事都是例行性的,没有新东西,你可以自主处理,而对于我一段时期内关注的重点,辛苦你了。"本人先后跟过两任书记,但这个情节印象尤其深刻。

令我更为敬佩的当属他的政治敏锐性。2003年7月21日,本报报道本不足为奇,浙江日报同日头版头条《"小事"牵动市委书记心》,在省级党报上如此显著位置发表以地市级"一把手"为新闻主角的消息,应属罕见。2003年12月初,因杨仁争的主导,湖州市在国内率先取消了县区年度考核中对GDP指标的直接考核。这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旋即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热议,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当然也包括各种各样的争议。即使今天想来,他当时的举动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身边不少人对这位书记的印象,除了对他的一口难听懂的"天台话"摇头之外,大都认为杨是"老实人",而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品质远不是"老实"二字能概括得了的。可惜,遗传性的病毒因子最终击倒了他,湖州任职也许成了他一生事业的顶点,这是后话。

其实,在此前的一个月,即2003年11月,杨仁争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叶辉老师采访时曾作了一次长谈,内容即为他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异议,当时本人也在场。我们在整理后专程给他审阅,并当面再次建议他以不发表为宜,这时我也是第一次见他大为光火:"我不怕因此丢官!你们怕什么?"

特意找出当年的旧作,不改一字照抄,全文如下:

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需要与时俱进

浙江省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提法已显得不够完整。他认为,完整的提法应是"以经济建设和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为中心"。

据杨仁争介绍,他是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产生这样的思考,今年初形成上述观点,最近通过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反复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杨仁争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这在"文革"刚刚结束,全国经济正面临崩溃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25年的发展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凝聚了党心、凝聚了民心,使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迅速改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

他认为,改革开放25年的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已显示出其不完整性。为此,杨仁争历数了如下三个理由:

一、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本"。发展经济也好,建设先进文化也好,都是围绕并实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个"本",本末不能倒置。当然,中国的经济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从战略高度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并没过时,但是作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唯一核心内容,已经显得不够完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是在总结了改革开放25年的经验,完整提出了党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指导方针,根据全会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五个统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坚持"、"五个统筹"宣示了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观、改革观,中国的一切说到底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

二、增长不等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法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导致社会状况的自然改善,在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就业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社会贫富现象没有得到很大改变,社会治安状况也没有根本好转。25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却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只能又必然是协调发展。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显然已无法涵盖十六大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

今年"非典"疫情的大规模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片面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注重社会协调发展在现阶段可能出现的结果。正是由于片面重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以更多的人力精力用于全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健全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导致"非典"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有点措手不及,无法从容应对。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全面发展的某些偏差。

三、"以经济为中心"势必导致"以GDP为中心"现象的泛滥。目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是GDP,现有的GDP统计方法是抽样调查,统计口径不一样,可报高也可报低,无法科学考核。以往几年每年75%以上省份的GDP指标高于中央,今年1至6月,浙江省的GDP增长是12.7%而11个地市的数据都高于全省平均值,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与GDP的计相比较,财政收入难以造假,财政是以税收为基础,税收高不起来,财政必然也高不起来,个别地方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报点虚数,但无法长期作假,有道是"吹牛皮要交税",在财政税收上谁都不敢吹牛。

作为一项宏观的经济指标,GDP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不能如实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更不能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状况。如森林采伐业能使GDP增加,但却不能反映过量采伐会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盖房修路建设桥梁码头,建了拆,拆了建,GDP上去了,但国民财富却不会增加,反而可能会减少。

杨仁争特别强调,"必须引起警惕的是,'以GDP为中心'到了一定阶段其后患是不能不防的"。他认为,第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容易导致忽视经济增长的效率与质量。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理解为"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不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顾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片面追求发展。第二,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容易导致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经济腾飞,环保欠债"已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并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三,以GDP取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容易导致忽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实生活中,GDP变成了一些地方用来"一俊遮百丑"的硬指标,层层化解到乡镇,并与干部的考核挂钩,出现了弄虚作假等许多不良后果。

2001年4月就任湖州市委书记的杨仁争,在他的行政实践中,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成效明显。该市在两年前提出了"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同时作为对"大城市"这一概念的诠释,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市"、"法治城市"、"文化大市"、"富庶之市"的总体目标。近年来,湖州市创造了在全省"六个增速第一"的佳绩,即财政总收入连续二年增幅超过30%,名列全省第一,2001-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0%,合同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99%,实到外资年均增长116%,并处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前茅,而这些指标都与民生密切相关。

最近,为了改变传统的政绩观,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州市委市政府正着手修正对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淡化GDP因素,该项指标作用只占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2%,明年将全部取消对GDP指标的考核,并新增4条标准: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二是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特别要加快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是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空间,不断提高全市劳动力就业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四是千方百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紧构筑面向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帮困和救助体系,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此举已引起了省内外的强烈关注。(此文已经杨仁争本人审阅。)

一年后的2004年11月,因病,浙江省委宣布杨仁争不再担任湖州市委书记,一纸公文结束了他在湖州的3年半任期。

在湖州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乔传秀代表省委对杨仁争在湖任职期间作了这样的评价:"省委认为,杨仁争同志政治上清新、坚定,大局意识强,注重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重大问题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经济工作经验丰富,思想解放,开拓创新意识强。近年来,围绕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建设的要求,结合湖州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杨仁争同志作风民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善于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注意调动班子成员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市委的核心作用和市级领导班子的整体作用。杨仁争同志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务实,勤奋敬业,为人随和,团结同志,处事公道,自我要求严格,注意廉洁自律,得到了湖州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这几年,湖州市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治、社会持续稳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了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这些都与杨仁争同志作为市委主要领导的辛勤工作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省委对杨仁争同志在湖州任职期间的表现和工作是充分肯定的。"

诚然,为官一任,除了"应景之作",能否留下一些思想、一些精神、一些启发,其意义应胜过"标志性建筑"。杨仁争在湖州任职时的实践与倡导,尤其是他的政治敏锐与勇气,至少本人十分敬佩,尽管当时评说颇多。在此,衷心祝愿他早日康复!

(2010年10月26日)

在长兴中学,有一群被冠以"导师"之名的老师。在平等、亲和的气氛中,他们与选定自己的学生默默地进行着种种心灵对话,以真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叩开孩子们的心扉

编者按:思想道德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针对以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部长周济一语中的:"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事实上,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今天教育的任务,不能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作为孩子们成长阶段的领路人,必须教会他们如何判断,教会他们怎么去做,教会他们如何去沟通,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做了,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导师。长兴中学两年多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教育实践为此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十六七岁是人生的花季——高中三年应该洒满阳光——那是通向人生又一里程碑的快乐行程。可如今,神圣的园丁们却发现,有些中学生的眼神透露出的却是敏感、忧郁、脆弱、灰色。

身处当今这个充满诱惑、信息横流的社会,一些青春期的大孩子们手足无措;面对竞争和升学压力,他们孤独地体味着郁闷和无奈;被捧着长大的独生子女们,又习惯于用烦躁和"反叛"来回应父母既简单又沉重的爱……

"重要的是创新我们的管理模式、教育方式,千方百计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心交心,叩开他们的心扉。"长兴中学的老师们正是抱着这样的意愿,开始了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是学生的呼唤让我们清醒:必须从过去侧重处理事务的'管、卡、罚'中跳出来,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来,把'管'变成'导'"

4月28日,记者走进长兴中学,感受到的已不只是现代化校舍的气魄,更多的是浓浓的教育氛围。长兴中学是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现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近2400名。作为长兴教育的龙头,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很大,压力也可想而知。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搞教育再也不仅是每年考上多少、有多少学生考取重点大学那么简单了。"校党总支书记潘仲二对记者说,"当时提出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实上在具体工作中只是一句口号,包括老师在内,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政教处、校团委管理的事,而学生对老一套的办法又不买账,德育工作面临严重挑战。我们的思考和探索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校政教处副主任徐荣农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长中任教,陪伴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他的话更直接:"今天的学生再也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那么老实听话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当你走近他们的心灵去感受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感性层面上什么都懂,可是在玻璃房里长大的他们在理性上又很不成熟,他们既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又无力自我解决,独自在心里苦苦地折腾着。"

翻阅学校存档的材料,中学生的一个个心结令人触目惊心——

"死亡在迫近!"5个用圆珠笔写就的大字,平静地躺在高一某女生的周记本里。看得出,这名女生文笔优美,习惯于用童话、意识流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死亡"在她眼里是一天天迫近的期中考试。

"在小学、初中时年年拿第一,那时多么荣耀,当我一跨进这所重点高中大门之后,名次好像从此与我无缘,叫我如何面对父母的期望!"曾经的骄子,此时已感到无路可退,只是习惯用怀旧的心态来回忆过去的骄傲。

"我怎么啦,痛苦啊!"考前一个月,一名女生在准备艺术专业考试时,因为与一男生的朝夕相处已让她难以自拔,无法让自己静下心……

"顾头顾尾谁顾中间?成绩好的有老师宠着,成绩差的有老师管着,我们呢?唉!"校园网上,一名学生这样表达着失落感。在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下,中等人群一直是被忽视的地带。

……

"是学生的'呻吟'和呼唤让我们清醒:必须从过去侧重处理事务的'管、卡、罚'中跳出来,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来,把'管'变成'导'。"校长张向前对记者说。

2002年3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长兴中学推出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由2至3名任课老师担任小组成员,协助班主任进行管理工作。一年之后,学校将这一制度定名为"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首批由10名富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老师担任德育导师。导师和受导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通过面谈、书信、电子信箱等与受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分担学生的喜怒哀乐。

"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不是靠一种简单的形式、一二次简单的谈话就能解决的。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们终于成功地叩开了孩子的心扉""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担任了德育导师后,包伟蓉老师对于师生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叩开孩子的心扉,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开始几次,都是我唱独角戏。虽说导师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愿意打开心扉。"

"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放下架子,坦诚相对,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包老师跟她的学生说起了自己:丈夫在部队,平时难得回家,小孩才上幼儿园,工作压力那么大,作为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也常有困惑。"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听着导师的心里话,孩子们开始劝导起老师来,也开始谈起了自己。就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对话再无拘束。

一位较有个性的高三女生,试着给自己的导师钦国强写来长信:高三学得那么痛苦、牺牲了那么多爱好,这样做真有那么大的意义吗?……一封求助信得到了钦老师充满人情味的回信,师生间从此书信、电话往来不断。去年,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你们心目当中的爱情是什么?""你们相不相信有一生一世的爱情?"……

座谈时,对于敏感的话题,陈缨老师先开了口:一切真挚的感情,都应该被尊重。正是老师的一句话,让刚刚进入高一的女生,在激烈争论之后,竟能轻易地达成共识:人生任何阶段都有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抓住主流,眼下的重点无疑是学业。其实,高中阶段朦胧的感情本来就是纯真的,说清楚了就没什么好神秘的。不久,一名女生在周记里留下了一段话:将来的天空依然灿烂,如果现在把握不好,可能将来的天空会有阴影。这是对陈教师这位年长几岁的大姐姐诉说的人生感悟。

实行导师制后,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的责任感明显加强了。班主任老师林建明说:"以前,碰到上课时学生表现不好,一下课就到班主任那里告状,再由班主任出面,把学生叫来骂一顿。现在,这种做法在我校已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谁也不会一推了事。"

"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导师们同样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关怀和体贴。更重要的是,情感上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形式和方式的创新毕竟容易,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育人之路任重道远"

两年多来,长兴中学已发展德育导师135名,受导学生675人次。"先育人,再育才",他们因势利导,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效果明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业余党校先后招收学员11期,1000余人结业,111名中学生入党,在校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240余名,被誉为"党建摇篮"。

可是,随着双方交流的深入,导师们也感受着不少的困惑,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感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一名老师向记者说起这样一件事:一高一学生成绩优秀,是班上的干部,痛苦中向导师倾诉了自己的不幸,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婚了,他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老师,初三的时候,疼爱我的爷爷死了的那一天,我也好像死了。"他在信上是这样说道,"每逢双休日,同学都回家了,可我不想回到我那死气沉沉的家,为此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尽管经过多次长谈,这名学生的情绪开朗多了,但老师讲起此事仍不无担忧:"他的路长着呢。"

一些老师在访谈时认为,个性化、亲情化的德育模式容易被学生接受,但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处理不当,导师容易被推上"准亲人"的角色,产生解脱不了的依恋感。德育导师制推行了两年多来,其间许多学生已经升入高校,少数学生进入高校后,一时难以丢掉德育导师的拐杖,去独立承受风雨。

"形式和方式的创新毕竟容易,德育导师制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让每一位需要关爱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中渗透和折射的爱,如何使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全面发展的辅导员,成为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我们还有很多课要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育人之路任重道远。"长兴县教育局局长刘秋平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原载2004年5月2日《湖州日报》,获2004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5月19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位置以《以心交心,叩开学生心扉》为题刊发并配编者按)

附后续报道: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推出新"配方""

套餐"加上"自助餐"

本报讯 "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养分。"从上周开始,长兴中学向学生推出了德育导师制的一份新"配方",一时间成为校园内的新热点。

据该校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陈光明介绍,这项名为"自主选择导师制度",定期推荐优秀导师,在校园网及其他宣传栏上公开亮相,介绍他们的指导特长和联系方式,任由需要辅导的学生自主选择。这是他们于上学期末开始酝酿,经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后,为扩大受导面而推出来的。

原有的方式是经双向选择后,由一名教师与五至六名学生结成固定的受导关系,双方进行定期交流与沟通。学校为确保取得实效,规定把导师和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5之内,现有的113名导师固定的受导学生只能在600人之内,受导面比较小。"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创新的事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把这个载体推向深入。"陈光明说。为便于区别,学校给这两种方式分别取了个形象的说法:"德育导师套餐"与"德育导师自助餐"。

记者随即打开了该校网站,只见首页上有一份"长兴中学自主选择德育导师目录表",第一位亮相的是刘老师,上面标有"性别:女;专业:教育学;可以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容:如何自信地与别人交流生活、学习中心理困惑",下面还有电话、电子信箱、QQ号码等联系方式。

本学期开始,长中德育导师制在内容、形式和导师的选择上都有了创新,从过去的侧重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扩大为针对学校所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或学生中比较突出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提高优秀生的抱负水平与心理素质、合作互助精神"、"心理挫折的克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科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学生间的异性交往"、"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导师对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进行转介或"会诊",并邀请有关专家以讲座、座谈等形式进行集体辅导和沟通。

同时,该校开始聘请校外有特长、能指导学生发展的专业人士为德育导师,县教育局副局长刘月琴成为该校第一位校外德育导师。"一开始并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通过写信、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已认可我这个刘老师了。"她对记者说,"长中德育导师制最近被中央文明办评选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一等奖,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目前导师制已在全县推开,并根据各校实际各显神通,重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原载2005年3月21日《湖州日报》)

湖州新年推出"456"民生工程

本报讯 2004年12月30日召开的浙江省湖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徐福宁宣布了一项重要承诺,新年推出"456"民生工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据悉,"456"民生工程即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安全、治安防控四大体系,切实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难、就医难、住房难、办事难、保护环境难等五大问题,完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公共服务六个方面的便民利民政策。

近年来,该市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先后建立38家公益劳动力市场、67家职业中介机构、213个再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劳动用工信息员、社区就业援助员制度,86%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职业指导或免费培训,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扩大就业成效明显。"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进一步巩固,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月足额发放。全市72所农村敬老院现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780名,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为86.9%,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比较完善。通过审批办证内容网上行、168语音查询系统、12345网上受理系统和市领导接听日制度等,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验收,"平安湖州"建设顺利推进,"一小时公路交通圈"已形成,农村"百千工程"受益面达55.51%,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卫生得到进一步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91.34%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据介绍,这项民生工程的主要内容有按照"强化扩面征缴、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管理、健全服务体系"的要求,逐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救、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原载2005年1月4日《光明日报》)

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习近平来湖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本报讯 1月26日至2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副省长金德水,省政协副主席张蔚文及省委秘书长李强等来到湖州,和市领导徐福宁、黄萌、吴水霖、叶寒冰等,走访慰问了困难职工、基层干部、困难群众和乡镇敬老院老人,为他们雪中送炭,排忧解难,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26日,寒风中裹着丝丝小雨,天气显得格外寒冷。习近平一行专程来到地处苏、浙、皖交界的长广集团公司,先后慰问了查扉矿和七矿困难职工许维忠、应寿德。许、应都是因家人患病致贫的普通职工,习近平每进一家就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他们表示慰问,并鼓励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

接着,习近平等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和矿灯,乘罐笼来到离地面920多米深的井底,慰问一线采煤工。在千米井下,习近平说:"我心里一直牵挂着长广煤矿,很早就想来井下看看大家,今天终于如愿。"省、市领导和采煤工人一一握手,致以新春的祝福,并通过他们向煤矿全体干部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习近平关切地询问井下生产、安全等情况,在详细了解瓦斯监测仪使用和有关安全监督等情况后,又关照随同下井的公司领导,煤矿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抓好安全生产,爱惜每一位矿工的生命,让大家高高兴兴下井,平平安安回家。中午,习近平等在七矿职工食堂与煤矿工人同吃快餐。

27日一早,习近平一行又冒雨来到吴兴区织里镇敬老院慰问。该院集中供养了76名老人,占这个镇现有农村五保老人的94%。习近平向生活在这里的孤寡老人拜年,送上慰问金,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并要求当地领导一定要尽力为老人搞好服务,让他们开开心心过新年,高高兴兴度晚年。接着,习近平走访了优抚对象、残疾人家庭等,对他们说,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党和政府惦记着你们。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在爱山街道残疾人王国荣家里,习近平向他全家表示慰问,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更要多一份关爱,切实关心和帮助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习近平等还看望慰问了基层困难干部。在潜庄小区易小平家里,习近平在详细了解了他和儿子的病情和生活情况后说,你既是转业军人,又是乡镇干部,为党和人民做出过贡献,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的。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对基层干部工作中、生活上出现的困难,要设身处地加以理解,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扎实有效地进行帮助,特别要关注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易小平对省、市领导的关怀十分感动:"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会努力做好工作。"

(原载2005年1月28日《湖州日报》)

展翅欲飞杭宁带

编者按:当前,各地都在酝酿、调研、规划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湖州忽然间成为各方关注的新视点。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三极",沪宁、沪杭、杭宁"三边"构成核心区的发展格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积极推进,这一区域进入了全面、整体、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相对为长三角"弱边"的杭宁城市带,专家预测将依赖自身厚实的后发优势,面临迅速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发展最快、最活跃、对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实力贡献最大的区域之一。

面对难得的机遇,我市顺势应时,提出了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湖州在长三角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市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跳出湖州看湖州,把湖州放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去比较,放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快建成长三角的节点城市、交汇城市、枢纽城市。此举很快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兄弟城市的强烈共鸣。

阳春三月,万物猛长。走在杭宁线上,每个人都强烈感受到,这是一条潮涌澎湃的"动感地带"。

感受杭宁带:寻找各自战略定位

与长三角各城市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一样,争先抢位、快速崛起,已成杭宁带沿线城市的一个同期声——

六朝古都南京依然端庄、大方,踏上宽阔洁净的街道,体验的不仅是凝重悠远的文化底蕴,还有急促有力的发展足音:融入长三角、打造南京都市圈、实施沿江开发战略……

南京郊县溧水,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力争"三年大变化、五年新跨越",成为南京新郊区和南京南部区域中心,实现"融入南京主城、融入苏南板块"目标。

地处"吴头楚尾"文化交汇点的高淳县,高速公路将其与南京的距离缩短了一半以上,正谋求通过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给"10年后南京的富人区在哪里"找到一个答案。

镇江市早在润扬大桥通车前就打出"桥牌":"好中求快,难中求进,小中求大,特中求强",向"经济强市"冲刺。而有着"道教宝地、佛教福地"之称的句容市今年恰逢建市10周年,为此提出"建市10周年、财政超10亿",全面争先、跨越发展的目标。

经历了"铁本"事件,常州市去年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5.5%,名列江苏省前茅,"常州经济发展正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下辖的溧阳市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山水型资源型生态型旅游名城,目标锁定"长三角后花园"。

无锡市精心打造"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年初还异乎寻常地开了个"宜兴发展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宜兴腾飞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其中的一翼,宜兴市适时提出"在全国、长江三角洲和苏南区域层面的竞争格局中来准确定位,争先进位",以做强实力、做优结构、做美环境,实现腾飞发展。

体味杭宁带:空气都是甜的

让人感受最深的,杭宁带是一条靓丽的生态带。

由北而南,山水相依,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宣溧山脉、天目山脉延绵起伏,北有长江、南有钱塘江,太湖、固城湖、石臼湖、天目湖、西湖、千岛湖镶嵌其中。

不谋而合,沿线城市都选择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与都市型特色农业产业,致力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高淳人"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生态,用商人的眼光经营生态",建设生态湿地区、生态产业区和生态观光区,连续4年为一只螃蟹办节,创下4个全国第一,每年产生100个百万富翁。

溧水县有个傅家边农业科技园,今年梅花开时,创下一天150万元门票收入的新纪录,自创的"梅花节"成为"南京人的节日"。

溧阳在对天目湖保护的同时,从"天目湖砂锅鱼头"这个"小鱼头"开始,注重发散、延伸天目湖品牌效应,目前该市以"天目湖"品牌命名的产品共有10大系列50多个品种。有意思的是,记者在天目湖畔喝上了刚出炉的"安吉白茶",却已改了名号"天目湖白茶"。

宜兴人用了"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来概括本地的自然资源,营造"魅力宜兴"。

浙江大学教授、浙大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去年沿线进行调研考察,发现"沿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旅游景点",便下了这么个结论:"这条旅游线路一旦开发出来是绝不亚于杭州到黄山的旅游线路。"

"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高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孔祥顺在描述该县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时不无骄傲。事实上,记者沿线采访中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

对话杭宁带:呼唤为长三角镶"金边"

250多公里长的杭宁高速公路去年全线贯通,由此拉开了沿线城市竞争发展、谋划崛起的序幕,也掀起了长三角杭宁城市带的研究热潮。

"相对于沪宁、沪杭两条强边,杭宁城市带是'弱边',这是客观事实。"南京市建委研究室高级经济师陆玉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去年8月,他成为国内呼唤为长三角镶"金边"的第一人。

"杭宁城市带的崛起是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陆玉龙认为,杭宁带纵跨江浙两个经济大省,生态自然基础优良,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长三角由上海'一枝独秀'转变为沪宁杭'三足鼎立',变'一极'为'多极',将具有更大的辐射功能,为'泛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高,文化积淀比较深,人的整体素质比较好,市场培育比较成熟。"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尤传礼如是列举杭宁带崛起的条件。

宜兴市市长吴峰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审视长三角区域发展动向,加快发展杭宁带,眼下现实优势、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都已十分明显,加大研究和开发是时候了。"

"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低成本,高速公路无疑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干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教授对记者说,"目前杭宁带已进入政府决策、学界研究的视野,这不只是杭宁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带来的结果,也是长三角进一步发展需要有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地荒"、"电荒"、"水荒"、"技工荒"警报频现,在这一背景下,杭宁城市带后发优势凸现。

陆玉龙在其《宁杭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杭宁带拥有南京、杭州两个特大城市,湖州一个大城市,宜兴、溧阳、句容三个中等城市,永阳、淳溪、雉城、递铺、武康等5个县城镇及283个建制镇,自然条件相近、历史文化相通、经济密切相连,又有高速公路贯穿其中,一个以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合体已清晰可见,呼之欲出。"

展望杭宁带:湖州担负排头兵角色

谋划杭宁带崛起战略,产业基础与城市化水平分工与合作是大家更多的关注点。

有关人士一致的看法,杭宁带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空间较大,紧邻皖赣和苏北,经济腹地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浙江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约达8000亿元,南京科技实力雄厚,名列全国第三。发展杭宁城市带,为浙江民间资本北上、南京科技力量南下,促进两者全方位融合,将提高民间资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这既是杭宁城市带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杭宁城市带崛起的根本动力之一。

陈建军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开发杭宁带的发展定位:"提升杭宁城市地位,构筑浙苏合作平台,拓展民企成长空间,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异曲同工的是,陆玉龙提出:"建立以两个超特大城市为主导,九个大中城市为主体,一大批小城市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带。"

他们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制定杭宁城市带的总体发展规划,统一城市带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区域纵向交通建设,城市间大流量快速交通体系,杭宁城际轨道交通等必须尽快加以实施。

在与记者对话时,陆玉龙、张颢瀚、陈建军等专家都特别提到了湖州在杭宁带的角色。他们认为,湖州率先崛起是杭宁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内涵和目标之一,没有湖州的中间率先崛起,就不可能有杭宁城市带的全面崛起。杭宁城市带的崛起进程中,湖州担负着排头兵的角色。

"我们坚信,杭宁城市带必将崛起,必将为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镶上一条崭新的'金边'。我们一样坚信,湖州必将实现率先崛起,成为这条'金边'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展望杭宁城市带发展前景,陆玉龙强烈的信心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原载2005年5月12日《湖州日报》,获2005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率先崛起正当时

感受着长三角杭宁城市带的脉动,我们回到湖州。

此行的收获,不只是一组"来自杭宁城市带的报道",更有意义的是从中体会着杭宁城市带展翅欲飞的发展趋势。正如一位学者解说,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地区不渴求发展,问题是除了主观努力,重要的是必须遵循规律、把握趋势、抢抓机遇。我们无意拿湖州和其他城市作比较,只是试图通过"跳出湖州看湖州",以事实寻求一种答案。

——采访感言

这一回,一向感性的湖州人,激情中有着更多的理性:

"把湖州放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来谋划。"

"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快建成长三角的节点城市、交汇城市、枢纽城市,加快实现湖州在长三角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湖州人以创新破难的精神,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上下同欲,追逐新的目标。

顺势应时的战略取向

"走在前列,率先崛起。"湖州人这样的思考和选择,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湖州是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多年以来,一直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自身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去年12月30日,市委书记徐福宁在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上首次引进"杭宁城市带"这个概念,提出了湖州作为杭宁两大城市间唯一的省辖市,顺势应时,加快发展,真正成为杭宁城市带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个重要的枢纽城市、节点城市,更好地接轨上海、辐射苏皖广阔腹地,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作出贡献。

徐福宁对湖州的发展目标作了这样的描述:"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最佳、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功能完备、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最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

这是他担任湖州市委书记后,经过近二个月的密集调研,并与他的同事们反复研讨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经市委全会讨论通过,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今年1月27日,省委书记习近平来湖调研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再次提出"作为融入长三角的新举措",要求湖州"认清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这条边的发展中担当起非常重要的角色"。

浙江大学陈建军教授提出"两个趋势":一是长三角地区继续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要素资源集聚的主要区域,二是长三角沪宁、沪杭两条边现阶段呈现了集聚和扩散均衡化的趋势。他说,这为杭宁带和湖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江浙部分专家认为,纵跨江浙两个经济大省的杭宁线,通江达海,空间广阔,经济科技文化实力雄厚,生态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杭宁城市带的迅速崛起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这在江浙两省已达成共识。

提及湖州在杭宁城市带的角色,黄萌市长多次提出他的观点:"湖州是加快杭宁城市带开发建设整体联动发展的战略支点。"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促进的结果。杭宁带的发展离不开湖州的崛起,湖州的崛起离不开杭宁带的发展,就像一条街的兴旺离不开大店的带动,整条街旺了,自家的店面自然也旺起来。"湖城一位商界老板这样说。

3月22日,浙大陈建军教授等10多位专家来湖调研,认为湖州提出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战略定位,"切合长三角区域发展趋势,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湖州战略已引起高层领导和上级规划部门的重视与认同。"市发改委主任李建平前天对记者说。据他透露,国家发改委最近在杭召开了长三角区域规划工作会议,杭宁城市带发展成为与会专家和江浙沪有关负责人讨论的热点,并达成共识。

最近,浙江大学长三角区域和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提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实施"湖州崛起"战略拓展浙江发展空间的建议》,很快引起了省主要领导的关注和认同,习近平书记、吕祖善省长、章猛进常务副省长、王永明副省长先后作了重要批示。

国内第一位呼唤"杭宁城市带崛起为长三角镶上'金边'"的学者,南京市建委研究室高级经济师陆玉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开头便说:"请允许我真诚地向湖州市领导致以崇高敬意。"他认为,"湖州作出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决策,将对宁杭城市带发展起着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创新破难中率先崛起

"苏湖熟,天下足。"湖州人对于自己的过去一向津津乐道。占有南太湖肥沃的土地,靠天风调雨顺,靠人精耕细作,在过去上千年的农业文明社会里早早过上富庶生活。岁月无情,在向工业化前行的路上,"百坦"的湖州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别人拉开了距离。"多年了,湖州人在自负与自嘲之间摆动,急一阵又闷一阵,关键还是自身的定位不准。"本市一位社科工作者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湖州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是发展的一个基础,但不是直接的条件。"曾来湖州讲学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教授认为,"发展经济需要冒险、开拓、开放、竞争,需要重利,而传统文化恰恰是重义轻利,看重仕途,追求有地位。"他认为:"从政府到企业,到普通的市民,都必须更新观念,多一些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激活内在实力。"

阵痛过后是新生,湖州人再次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寻求自身的发展坐标。徐福宁用15个字概括了湖州的比较优势,即:"地方好、文化厚、生态优、基础稳、社会和。"湖州人依然十分清醒的是,尽管这些年湖州经济社会各项重要指标的增长率比较高,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张颢瀚教授也认为,"湖州是杭宁城市带的核心部分,但目前还没有核心地位。"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这些差距,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着力破解的难点。"

面对机遇与挑战,今年1月中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各县区、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家近百人专程赴镇江、扬州、泰州学习考察。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始了一场以"创新破难、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推进活动。

最近,市委理论中心组举行了为期3天的读书会,提出了湖州要进一步以创新破难的精神和能力,力求在"杭宁城市带"加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

据李建平介绍,围绕新的战略目标,我市各项研究论证工作正在深入细化,发展规划体系正在调整完善。湖州崛起的最大优势是区位与生态,"生态立市"已成为全民共识。目前我市正加快交通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支撑体系,彻底改变"空间距离近、时间距离远"的状况,让区位优势成为发展优势。市民关注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湖州段,克服种种困难,现已完成工程量的一半以上。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增长点。"李建平说。围绕加快形成"长三角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继续打造"长三角大都市圈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供应中心",快速构建"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和长三角内外区域物流中心"等,都已被摆上突出位置,目标是加快产业建设,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

"湖州要率先崛起,在杭宁城市带中间发挥带动作用,必须依托长三角,借助杭宁城市带,利用区域性市场,以交通优势来凸现地理优势,以产业优势来凸现生态优势,以开放优势来凸现人文优势。"张颢瀚教授以长三角发展为视角说明湖州的选择是对的。

聚精会神,众志成城。眼下,湖州人正满怀发展的激情,正如徐福宁所言:"走在前列,率先崛起,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形势所迫,群众所求。"

(原载2005年6月2日《湖州日报》,为"来自杭宁城市带的报道"系列的结束篇)

湖州定位

●"多年了,湖州人急一阵又闷一阵,关键还是自身定位不准。"一位社科工作者评价湖州道

●"要把湖州放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顺势应时,真正成为杭宁城市带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城市、节点城市。"湖州市委书记徐福宁说

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近日确认落户浙江省湖州市。他们看中的,"是这里良好的区位优势、投资环境和湖州人很强的开放意识。"

时下,在湖州叫得最响的口号是:"在杭宁城市带率先崛起。"与此相得益彰的,是一连串"接轨大上海,首尾呼应杭州、南京"的举措。

在百舸争流的长三角城市群,地处核心区域的湖州如何发展?湖州市委书记徐福宁说:"要把湖州放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来谋划,顺势应时,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目标和路径。"

历经阵痛后的探寻

"苏湖熟,天下足。"湖州占有南太湖肥沃的土地,靠天风调雨顺,靠人精耕细作,在上千年的农业文明社会里早早过上富庶生活。发端于发达蚕桑业的湖州丝绸,早在明末清初就造就了一大批湖商。而依赖本地丰富资源兴起的建材业,至今仍通过著名的长湖申航道源源不断地将产品打进上海市场。

然而,岁月无情。在向工业化前行的路上,一向不慌不忙的湖州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别人拉开了距离。丝绸与建材两大支柱,仿佛在一夜之间不再是他们手上的金饭碗。由制作湖笔、羽毛扇等起家的轻工业,也结束了曾经火红的历史,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不起眼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湖州人在一波又一波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中提出过不少求发展的口号。"事实上,我们也努力了,但与兄弟城市的差距依然没能缩小。"退下来的老同志多半有这种遗憾。

"多年了,湖州人在自负与自嘲之间摆动,急一阵又闷一阵,关键还是自身的定位不准。"一位社科工作者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一个城市的定位,需要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需要不断研究并把握更大区域的发展趋势。"历经阵痛的湖州人再次寻求自身的发展坐标。

去年11月初担任湖州市委书记后,徐福宁经过两个月的密集调研,在年底召开的湖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上首次引进"杭宁城市带"这个概念,提出湖州要顺势应时,加快发展,真正成为杭宁城市带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个重要的枢纽城市、节点城市,更好地接轨上海、辐射苏皖广阔腹地,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作出贡献。

崛起杭宁带的论证

"整条街旺了,自家的店面自然也旺了。"湖州一位商界老板这样解释他对湖州新定位的理解。

去年下半年,经济学家呼吁"杭宁城市带崛起为长三角镶上'金边'",认为只有相对于沪杭、沪宁还是一条"弱边"的杭宁城市带崛起,由"金三边"构成的长三角地区才能整体步上新的发展平台,才能经由杭宁带的带动,辐射皖赣等内陆地区,以呼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

这样的呼吁与湖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光不谋而合:作为杭宁城市带中间唯一的省辖市,又是承接上海辐射苏皖腹地的一个重要节点,湖州率先崛起的意义超越了自身发展。没有湖州的中间率先崛起,不可能有杭宁城市带的崛起。在这一进程中,湖州担负着排头兵的角色。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湖州调研时提出,"作为融入长三角的新举措",湖州要"认清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这条边的发展中担当起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年上半年,浙江大学一项调研成果《关于实施"湖州崛起"战略拓展浙江发展空间的建议》,引起了省主要领导的关注和认同。

最近,在杭州召开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杭宁城市带发展"。

"率先崛起"会有时

重新定位后的湖州,局面在迅速改观。在长三角地区普遍出现外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湖州上半年引进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9个,实到外资负增长的局面已被扭转。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湖州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湖州年年都要在上海举办大型活动,搭建合作平台。下辖三县二区在主动接轨上海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杭宁带的发展动态。

为让区位优势成为率先崛起的优势,湖州下决心构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支撑体系。在建和准备开工的高速公路工程共有5个,今年确保完成投资20.5亿元。其中,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湖州段已完成工程量的一半以上,申嘉湖(杭)高速湖州段、杭长高速一期工程都在加快建设中。同时,湖州已成为浙江省11个市及长三角15城市中第一个与长三角各市全部开通快客班线的城市。

生态是湖州的一大优势。"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如此清丽的诗句,描写的是过去的湖州。多年来的石矿开采,令湖州一些地方一度出现"西塞山前沙石飞"的景象。痛定思痛后,湖州铁腕整治矿山企业,并划拨专项财政资金实施矿山复绿工程。

最新统计表明,湖州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勃勃生机,部分指标增幅走在全省前列:GDP增长14.4%,增速列全省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24亿元,增长22.6%,其中工业性投入累计120.32亿元,增长24.0%,增速均列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9.79亿元,增长32.5%,增幅全省第一,销售产值466.71亿元,增长32.2%,列全省第二。

"走在前列,率先崛起。"这已成为今天湖州人的目标。

(原载200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一版头条)

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省委决定

孙文友任中共湖州市委书记

本报讯 昨天下午,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省委关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

省委副书记乔传秀参加会议,宣布省委决定:孙文友同志任中共湖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黄萌主持会议。

会上,乔传秀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对湖州市委书记人选的选配,省委经过多方面、多形式地听取意见,多层面、多人选地反复酝酿比较,在认真听取省委委员的意见基础上,做出了这项人事决定。

乔传秀介绍了孙文友同志的简要情况。孙文友,江西上饶人,1954年12月出生,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入党,上海同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先后担任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省委政策研究室二处处长,中共澳门工委经济部一处处长、经济部副部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副秘书长,2004年4月担任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孙文友思想政治好,政治敏锐性强,大局意识和党性观念强,在重大问题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维清晰,思维层次较高,知识面较宽,比较熟悉宏观经济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强,严谨务实,勤奋敬业,为人正直,处事公道,对自己要求严格。省委认为,孙文友同志担任湖州市委书记是合适的。相信他到新的领导岗位后,一定会严格要求,努力学习,尽快熟悉情况,在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一班人,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湖州市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辜负省委的重托和湖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

乔传秀充分肯定了湖州过去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是好的,是符合湖州实际的。她指出,近年来,在湖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湖州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协调发展。今年以来,湖州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1%、27.1%、2.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等分别位居全省第三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湖州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过硬的。

乔传秀对加强湖州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要求。一要统一思想,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切实维护和支持省委的决定。二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进一步维护和实现领导班子的团结。三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四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务实创新这四种能力。

新任市委书记孙文友在讲话中说,省委决定让我到这样一个重要岗位上来工作,非常感谢组织上的信任和重托,坚决拥护和服从省委的决定,同时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说,湖州是浙江的富庶之地,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人民勤劳智慧,自古以来英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湖州作为长三角"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全省范围来看,湖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经济基础比较好,人文素质比较高,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最近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全省"十一五"发展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力争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湖州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繁重。但我深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市委一班人的团结奋斗和人大、政府、政协等几套班子的密切配合,有老同志的关心、支持,有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对湖州的发展充满信心。

他对自己提出了加强学习、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发扬民主、廉洁自律五条承诺,并表示将认真履行,真心诚意地接受班子成员的监督,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

孙文友提出,要按照原来的安排,按照各自的职责,抓好年底前各项工作的落实。要认真谋划和理清明年工作的思路,抓紧制定完善"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同时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奋力拼搏,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确保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并为明年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萌表示,一定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孙文友同志的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尽责抓好市政府的各项工作,为促进我市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作出积极的努力。

参加昨天会议的有: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中级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湖州师院党委书记;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纪委副书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副秘书长;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市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曾担任过副市级以上职务的离退休老同志。

(原载2005年11月22日《湖州日报》)

德清唱响新版《游子吟》——听文化名流"读"游子文化

立夏前的德清,文化话题在这里再次成为热点。

旨在探讨全球化时代"游子文化"新的内涵,海内外文化名流余光中、余秋雨及著名女作家、德清外甥女张抗抗等近日会聚孟郊故里,摆起游子文化论坛,在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穿针引线之下,一起谈古论今,注解"游子吟"。

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越开放,人的流动性就越大。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游子现象"愈加普遍。1992年在香港举行的"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民意测验中,《游子吟》名列榜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向各国推荐《游子吟》为中小学生必修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孟郊身后1000多年,"游子文化"新概念在他的故乡破茧而出。

故乡情是从古到今各类民族、各种文化中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情结。

"乡愁是这样的,有家归不得才有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老先生曾两度远游,深深了解作为一个游子的心情,一首小诗《乡愁》,以其对浅浅海峡那边的思乡情引起了全世界游子的共鸣。他对游子的故乡情结作了这样的阐述:乡情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乡愁,这是属于地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就是孺慕,即对父母的仰慕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是属于人文方面的,两者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游子对故乡特有的具有无比向心力的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子概念的外延也越来越大,而向心力使中华文化得以持久地传承下去。"他说。

"外婆家在我心目中永远美丽。"张抗抗回忆说,德清那青青的桑叶、清澈的小河、夏天的荷花,还有外婆的竹篮里总是少不了的烘青豆、老菱、鱼干,在她19岁离开家乡远赴北大荒后,时时涌现在她的心头,浓浓的乡情化作了她在艰苦环境里生活的精神力量。"孟郊的《游子吟》寄托了所有人思乡、怀念母亲的感情,维系千年的'慈母手中线'既温暖又坚韧,绵延了千年,牵动了很多的往事,唤起了我们内心遗失的情感。"她说。

"游子走在路上,总是在思考着、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留下了'游子吟'。"喜欢行走天涯的余秋雨说起了他在约旦沙漠的见闻,旅行中遇上一位开中国餐馆的同胞,问他是否想家。"餐馆开到哪儿,我就把中国带到了哪儿。"主人的话让余先生感慨至今,"真是走得越远,看得越远。"

"仅仅思乡是不够的。"余光中先生对今天谈论游子情有其独特的看法。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去世要守墓3年。现代社会在变,不光是年轻一代在变,老一代的观念也在变,同时在变就有利相处。人好比一棵树,他的叶在向上发展,离根越远,这颗树才会越大。如果所有树枝树叶都守住根,那他就是一棵小树。所以,一方面认同家乡孝顺父母,另一方面发展自己的才华也很重要。

余光中先生说:"游子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如果感性太重,因此而自艾自怜、自暴自弃,那是一种病态。要是你在他乡有了一番作为,让家乡因你的成就而更有名,这就是你对家乡更好的回报。"

余先生的见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法国华侨陈建勇在国外长大,从小就会背诵《游子吟》,前些年出于好奇到孟郊故里寻"根"。很快,他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环境打动,如今已是这里一位重要的投资者。在他的影响下,先后有10多家欧洲侨资企业回归故里,目前正在筹建德清服装基地。"这些年来德清投资的'游子'一年比一年多。"德清县一位同志介绍说。

(原载2006年5月9日《湖州日报》)

这一刻,见证一个创举

——写在市校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签约之际

昨天16时39分,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和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举全校之力!"

"举全市之力!"

两位书记的话语,用了同一种坚定的语气,表达同一层意思。

多年来,浙大与我市的合作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国性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双方的手握得更紧了。正如孙文友书记在致辞中用"一拍即合"这一个词,道出了双方寻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共同心愿。

这一刻,见证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创举。

刚刚签署的协议,正式启动了市校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在临水报告厅见证这一时刻的,有省委副书记周国富,有双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学者和大学生代表,还有23位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这是一个创举,目前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校109周年校庆日真是喜上加喜了。"浙大校长办公室主任任少波研究员指着喜气洋溢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说。长兴县县长刘国富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这无疑将对湖州的产业发展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这一刻,将在湖州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邵健忠教授说:"这次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了科研工作者一个舞台,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相信通过此次合作,会推动浙大高新技术在湖州的推广、应用,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一刻,意味着浙大这所全国一流大学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湖州的长期合作翻开新的一页。

近两个月来一直为此忙碌的浙大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张明方告诉记者,3天后,浙大一批学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将到湖州,与有关方面进行新一轮面对面的对接活动,"我们需要不断对接,在对接中产生新的思路,成熟一批,合作一批,第一阶段确保完成100个重点合作项目的推进。"

一个小时的仪式,拉开了市校合作共建实验示范区的大幕……

(原载2006年5月22日《湖州日报》)

湖州农民:不花钱看大戏

在浙江省湖州市,有一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文化大篷车"。

"文化大篷车"以一辆多功能流动舞台表演车为平台,以市广播电视艺术团为班底,奔走在乡镇阡陌之间,直接为基层、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文化大篷车"半年里赶赴全市12个乡镇举行了文艺演出,观看、参演的基层群众3万余人,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以"点"促"面","文化大篷车"探索了公共文化投入效益促进机制,已成为湖州市文化服务的一个新品牌。

公共文化投入怎样多出效益:流动舞台"零费用,纯公益"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首要的是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都领跑全国的浙江来说,湖州属于"经济小市",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有74.24亿元。文化投入自然要算细账。

如何把有限的资金投入转化为文化服务?湖州市选择了流动舞台表演车,协调筹资75万元购置了相关设备。

湖州市还明确规定"文化大篷车"每年下基层演出不少于60场,其中"零费用、纯公益"演出不少于30场。2006年、2007年两年,由宣传部另行筹资40万元,有关部门配套20万元,按公益演出的场次、观众多寡,补贴广播电视艺术团演出所需。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有效供给:让外乡人过快乐年

湖州创立"文化大篷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基层群众,他们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有效供给的主要路径,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吴兴区织里镇是湖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最密集的镇,有10万人之众。"文化大篷车"到织里镇大港村进行了首演,让这些为湖州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外乡人过一个快乐的文化年。

满足群众口味,优化节目"菜单",努力增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一方面,实行"定餐制",编制"文化大篷车"节目库,含声乐、舞蹈、戏曲及曲艺等四类87个节目,在演出前供基层选择预定。另一方面,实行"加餐制",根据基层宣传文化活动需求,通过提前预约,编排特别节目。

群众免费享有,各方参与"埋单",努力体现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大篷车"下基层,坚持"不花农民一分钱"原则,让基层群众免费享有、不添负担。至于维持演出必需的费用,则动员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埋单"。除有关部门筹资购买30场"零费用、纯公益"演出外,其余场次则按乡镇出资、区县配套、企业赞助"三个一点"的方式为基层群众"埋单"。

公共文化服务怎样经常化:送戏下乡

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送"是基本形式。

湖州市早在2004年就探索开展了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至今已连续实施3年。其中,2005年全市累计引进高雅艺术演出54场,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362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2765场,下村放映电影11159场。

为了进一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经常化,湖州"文化大篷车"引进统筹方法,探索"送"文化下基层的新路径。

比如,在演出时把乡间文艺骨干自编自演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节目请上舞台,营造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城市演员与基层群众同娱乐的良好氛围。以此发现基层文艺人才,培育基层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促进基层文化长远发展。

让"文化大篷车"同时承载宣讲形势送政策的功能,也是湖州市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的新探索。今年以来,"文化大篷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结合实际编演小品《小康路上》;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创编大型音乐情景剧《为了平安》。眼下,正围绕贯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着手创作快板《知荣辱、树新风》。这些节目寓教于乐,也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

(原载200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把研究点或研究所建在田间地头

浙大湖州共创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

本报讯 "湖州与浙大创建的市校共建模式是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在地方的一个生动实践。"近日,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教授在浙江省湖州市调研时这样评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赞同这一看法,他们都期待浙大、湖州共同创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

据悉,浙江大学与湖州市最近正式签约,决定"举全校、全市之力",全面开展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战略性合作,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3个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8大工程,并推出"百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个地级市与高校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浙大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说。

对市校合作,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用"一拍即合"形容双方寻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共同心愿。他说:"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浙江大学学科众多、门类齐全,在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目前,双方合作进展顺利,浙大已数次组织专家教授来湖考察、对接,直接参与项目的技术指导。

挂职是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式。挂职担任长兴县科技局副局长的浙大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史锋,承担着"泛长三角地区珍稀濒危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库"等项目。6月21日,正在为资源库内一级保护植物、濒危树种能否挡住炎热的"烤验"忙碌的他说:"目前国家重点保护的8种珍稀濒危树种,我们基地已拥有5种,这里良好的自然条件为浙大科研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湖州,像史锋一样的科技人员有几十个,而合作的项目已超过100个。

把研究点甚至研究所建在田间地头,这是浙大教授热衷的新形式。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最近被农业部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点。利用当地传统的枇杷种植业,"枇杷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今年该村的枇杷比其他产地每公斤贵3~5元。村党委书记鲁玉根连称"多亏了浙大教授的技术支持"。

该县乾元镇的神农氏葡萄园这几天开始采摘上市。"真没见过这么大的葡萄,到底是教授种的,干脆叫'教授葡萄'吧。"村民捧起一串串颗粒大的葡萄赞不绝口。这个去年建起的葡萄园占地150亩,是浙江大学的一个农业示范区,由该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教授藤元文负责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指导栽培的。

高校的科技力量正使湖州焕发新的活力。湖州市所辖的竹乡安吉最近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同时全县有12个乡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数量位列全国县(市)第一,其奥秘是:依靠科技力量力保生态优势。

采用分散湿地处理和管网收集集中湿地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原理让污水变清水,这是该县与浙大合作开发的项目。有了这人工湿地,臭气没了,苍蝇和蚊子也少多了。

安吉农民企业家胡林福从一份资料上了解到,废弃的竹叶中可以提取"价比黄金"的竹叶黄酮,而浙大教授张英正在进行竹叶黄酮提取的课题研究,于是双方合作,创建了安吉圣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并成功研发出竹叶黄酮及竹叶抗氧化剂。安吉大量的废弃竹叶因此有了极好的出路。

湖州市委农办副主任姚红健认为,不能从根本上变革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改革现有的农村管理方式,新农村建设很难最终获取成功。这次市校共建实验示范区,需要探索实验的方面不少,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原载2006年7月24日《光明日报》)

寻求与农民的无缝对接——一位挂职我市的浙大教授一周工作台账

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经过3个多月的平台搭建,现已进入"破题"阶段,重点寻求与农民的对接。

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史锋,曾在美、英主攻生物化学工程,去年10月来湖挂职长兴县科技局副局长。现年43岁的他自称"浙大湖州的联络员",长兴一位县领导说他是"实验示范区的突击队员"。

8月15日上午9点半,记者按事先约定来到长兴行政中心。门开着,人不在。20来个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桌、一对沙发、一排书柜,除了一叠文件、几包方便面,桌上一本摊开的16开笔记本,很显眼。

约半个小时,史锋来了,行色匆匆,肩挎一个大大的黑色电脑包,脸上汗滴清晰可见。

正值暑期,史锋暂时放下课程,将在长兴的每周3天工作制自动改作周五制。

"能看看您的笔记本吗?"

"可以,随便记记的,也算是我的工作台账吧。"

接过笔记本,我们先是翻阅他的工作笔记,然后作了一天的采访。现征得同意,整理他最近一周的记载,并加以必要说明。

[台账①]8月7日,星期一,立秋日,26~34℃。台州学院林院长今天带队来参观,他在植物分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早上7点直奔泗安、林城、水口等乡镇踩点,落实接待事宜。

上午,林院长带30多人到长,考察了泗安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实践基地、水口梅园和林城的红梅基地。一路与林院长相谈甚欢。晚上8点多送走客人,回宿舍准备中国濒危植物园规划材料。

传统技术加上新的想法,结合新的材料,这也是科研。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在高端上研究,科研的目的是产生生产力,不是要带到棺材里去的东西。研究推广一些实用技术,立足现有条件量身定做的科研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尤其需要。

他们对我的观点很赞同,呵呵。

[记者按]史锋很看重这次活动,认为是一次交流、合作的好机会,"学识无门户之分,更没有校园之隔。"为此,他前一天下午话别妻女,离开杭州的家,坐快客到长兴,准备第二天的接待。

[台账②]8月8日,星期二,高温依然。一大早,赶到办公室准备资料,关于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实践基地的未来定位及发展规划的上报材料,是县委主要领导交待的事。上午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联络。吃了点,去局里开会,关于长洽会的筹备。

4点钟会议结束,赶洪桥镇,已经约好镇委书记王文中,调研他们的水产示范园情况。示范园有标准鱼塘2000多亩,准备与浙大合作运用立体化水产养殖技术,成功后可由目前的每亩3000~4000元收入增加到7000~8000元。关键还是要利用本土资源,以新技术来增加附加值。这是当前农民最需要的。

[记者按]当晚,史锋与王文中聊到零点多,这才赶回他在县委党校的宿舍。

[台账③]8月9日,星期三,25~35℃。省高校学生工作部处长会议在长兴召开。是个好机会!

利用自己的身份,开了个会后会,通过县教育局约了10多位中学校长,与浙大、浙工大、浙理工、浙师大,浙林大、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10所大学的学生工作处长座谈,讨论了中学素质教育理念、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如何为大学学习生活做好思想上、心理上的准备等话题。

长兴没有高校,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络,用好高校资源。

[记者按]访谈中,史锋对他的这个策划很得意。"就这次会议,长兴有关方面结识了更多的高校,又落实了几个培训项目。"他说。

[台账④]8月10日,星期四,高温。电话催得急,一早赶到泗安基地,解决生产工艺技术上一些问题。又赶到镇农技站,黄主任约我到水稻田里看一下。和几位农民谈了谈,要保这个绿色食品的品牌,交待他们一定要从源头上保,在栽培管理过程中保"绿色"。

晚上10点多回到县城,和几位县里和部门领导与参加省高校工作会议的同志见面,至凌晨2点。

[记者按]原来,这里的大米绿色品牌是在史锋的帮助下,从申报、送审一直到验收,并获得成功。泗安大米基地是他一直关注的一个项目,从插秧开始,经常去看看水稻的生长状态,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台账⑤]8月11日,星期五,25~36℃。上午与县农办徐主任、泗安镇管镇长见面,继续商量讨论关于植物园规划的方案。他们同意我提出来的观点,将中国濒危植物园建设,跟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融入"教育休闲观光"理念。下午形成一个新方案,准备再讨论、再修改。

接到女儿的电话,她哭了。今天是周末,又不能回家了。女儿心疼我,上回见面,说"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你都保证不了,我都认不出你了,又黑又瘦,人也老了很多,嗓子也哑了。"有点难受,对不起!

[记者按]14岁的女儿读初三了,因父亲来长兴挂职,她也做了住校生,约定一周见上一面。事务一忙,史锋已多次失约。

[台账⑥]8月12日,星期六,26~37℃。老同学来长兴考察投资环境,做他向导。和泗安苗木基地一拍即合,双方达成投资意向。又是一大收获!

[记者按]当天下午4点多,史锋送走同学,踏上了回家的路。8月13日晚,又匆匆赶回长兴,因为第二天一早,县里将召开植物园规划方案论证会……

[附录]从办公室到他钟情的基地、园区、示范点及餐桌,记者与史锋教授一直聊着一些话题,这里实录其中的几段:

记:您认为,省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当务之急该做些什么?

史:目前双方的热情都很高,下阶段还需要在高校与地方之间寻找一个着力点,搭一座桥,让高校有劲使得出,政府想扶扶得起。

记:双方的合作眼下有困难吗?

史:说实话,双方的思维方式毕竟不一样,落实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我们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的经济效益好起来,必须尽快与他们对接,寻求显现他们主体作用的路径,特别是要顺着他们跟风意识很强的思维习惯,建一批见效快的示范点。

记:据我们所知,目前双方的数十个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史:我认为,这远远不够。我们首先要真正了解农民的需要和困难,从地方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转化为双方合作的一个个项目,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直到解决问题。

记:搞了那么多年的科技推广,总觉得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至少在农村。

史:目前的一些科技推广活动有个误区,总是想着要把自己认为好的技术、项目引过来,不问是否这里具有产业基础、农民是否需要,又是否与本土的经济活动环境相符。送科技、送服务上门,不问农民需要,谁要?

记:能举个例子吗?

史:例子很多。一次,我和一批学生游玩,发现一大片油茶树,树林荒芜,显然是没人管了。事后,有农民对我们说,怕花工夫,连挖也懒得挖了。"这都是财富呵!"我告诉他们,像这么粗的云南山茶花至少得长100年,要是采用高位嫁接技术,让油茶树变成山茶花,这可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市场上没有指导价。说干就干,一星期嫁接成功,你知道身价多少?3000~4000元一棵。长兴境内现有油茶树数千亩。

记:能谈谈你在长兴近一年工作的感想吗?

史:来了以后,跑了所有的乡镇,接触了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民。这里的干部非常有事业心、责任心,但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需要。农民期望值、积极性都很高,但真正具有发现财富能力的还不多,也需要我们的帮助。

记:史教授,看了你的工作台账,觉得你很不容易。

史:我在这里没有固定安排,需要就是我的工作,说忙也是自找的。记得春节前,泗安几位老妈妈送来一篮自家产的鸡蛋,感动得不得了,尽管牺牲不少,想想自己也值得了。

(原载2006年8月20日《湖州日报》,获2006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一核六带"给湖州带来什么

编者按:今年以来,我市奋力实施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提升,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面看好。为进一步谋划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举措,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将于明年3月召开的市第六次党代会充满期待。在这样的时刻,传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完成送审稿的编制不久将颁布实施的消息。这对于多年来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谋求率先崛起的湖州人来说,实实在在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

大家关心的是,《规划》会给湖州带来什么?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将在哪里?湖州应如何抢得先机?本报从今天起刊发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年根岁末,长三角新一波热潮涌动的信号,同样激荡在湖州人的胸膛:

——11月15日,在沪举行的湖州崛起与长三角协调发展恳谈会上,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专家透露先声:正在编制中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积极培育杭湖(湖州)宁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

——11月21日,第六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披露:《规划》历经两年的编制日前完成送审稿,8个方面内容已基本敲定,其中"五十字定位"和"一核六带"发展格局成为今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路线图;

——11月24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在江苏泰州召开,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规划》编制作了迄今最权威的解释,与会16城市市长热议《规划》,区域内协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12月1日,沪苏浙三省市领导会聚江苏扬州,讨论修改完善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相关问题,共商加强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大计,共谋促进联动与和谐发展良策。

连日来,一向内秀的湖州人难捺兴奋,关注着、思考着……

湖州发展战略切合国家战略部署顺应长三角大势

仿佛一夜之间,"一核六带"成为湖州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新名词。

"一核六带"到底会给湖州带来什么?

机遇,这是湖州人的第一反应。

"重大机遇"——"利好消息"——"运道来了"……

不同身份的湖州人,以不同的言语表达出同一层意思:国家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无疑是湖州谋求率先崛起的福音。

"机遇首先来自于我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发展战略切合国家的战略部署与决策。"我市有关人士认为,国家重点、优先发展长三角,要素资源的配置和政策导向势必有所倾斜,为湖州实施发展战略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长三角是我国目前参与国际竞争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正如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介绍:区域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文化科教发达,城镇体系完备,社会经济联系密切,是我国最具条件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作为我国第一部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是国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大举措,使之在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

《规划》的编制同时也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央政府对近年来长三角16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实践,是充分肯定,更是全力支持的。

1997年以来,长三角16城市联动发展的态势,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走向经济一体化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有关资料表明,长三角地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到全国总量的17.2%,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区域之一。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桂山说,伴随着中国和平发展的步伐,东部三大都市圈尤其是长三角,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强劲。

作为长三角一分子的湖州,综观长三角发展大势来谋划自身发展定位早已是我们的决策视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谋划"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和思路的过程中,运筹帷幄,精心布局,组织研究,科学决策。

去年底,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为湖州的发展战略树立了旗帜:进一步增强"三力",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

"真是不谋而合,国家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其推动力不可估量,是湖州率先崛起的强劲东风。"一名曾参与我市"十一五"规划起草工作的同志说得干脆。"湖州融入长三角新一轮发展,又呼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未来的空间让人可以无限想象。"

"一核六带"进一步凸现湖州的区位和生态优势

对于"一核六带"的定义,据陈宣庆介绍,"一核六带"是规划纲要中对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格局的简称。

根据《规划》,强化上海这个核心的同时,国家将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积极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沿线、沿江、沿湾、沿海、沿边、沿湖'六带',我们湖州是三带环抱。"我市一位研究规划的人士说,"加上我们离核心城市上海仅150多公里,将来有了城际轻轨,仅是半个多小时的行程。"

他对记者比划着作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沿湾与沿湖像湖州的两个翅膀,杭湖宁发展带就好比湖州的腰杆。他认为,"一核六带"进一步凸现了湖州的区位和生态优势,强化了湖州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有关业内人士分析,湖州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又是较早高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大旗的城市之一,开放、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产业与人才的积累比较厚实。

如今,湖州的经济触角早已遍及长三角。到目前为止,全市二成的内资引自长三角,三成的科技人才引自长三角,四成的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五成以上的游客来自长三角。

湖州在长三角的地位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完全吻合。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杨朝光认为,"十一五"期间加快杭湖宁沿线的发展,将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一大崭新亮点。

杨朝光提出,目前沪宁、沪杭发展带沿线经济相对密集,但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城市发展和产业空间有限。杭湖宁沿线虽然实力相对弱些,但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并随着民航、城际铁路等通道建设的不断完善,其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条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认为在杭湖宁发展带上,湖州最有条件成为启动发展的"增长极",能够担当起杭湖宁发展带的排头兵角色。

不断更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必将带来新的动力

长三角规划的实施,除了显而易见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等,我市有关业内人士十分看重将带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不断更新,这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和举措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今天。

不难发现,多年来伴随发展的过程,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最近召开的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上,曾经一度"划地竞争"的16城市市长们,现在是习惯性的一坐下来就谈论合作的话题。

于是,"分工合作"、"区域融合"、"功能互补"、"共同繁荣"等成了会议的热门词语。会上顺利签订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泰州)协议》,就交通一卡通、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和建立信息中心等专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专家分析,这一系列合作专题的破解和落实,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开始进入了实质性的层面。

错位发展理念,在业界近期讨论中同样被赋予新的涵义。国家发改委国土所专家杨朝光认为,长三角在拉近区域内城市间的"距离",加快产业、市场和科技人才对接的过程中,也使各地的错位层次逐步清晰。今后的发展态势,总体而言将进入一个区域结构的加快调整期,各地的错位发展将为调整提供充足的空间。

曾多次来湖调研的杨桂山研究员也认为,长三角地区未来应该在区域内以错位发展为指导思想,寻找新的战略空间,从"错位"走向平衡,其中蕴含很大的机遇,后发优势突出的湖州应精心谋划抢得先机。

在长三角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区域结构的大调整,未雨绸缪。顺势应时,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抢得先机谋崛起——"一核六带"给湖州带来什么(下篇)

机遇,千载难逢。

机遇,稍纵即逝。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谁把握了机遇,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如何抓住国家即将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大好时机,发挥自身整体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发展大潮,提高区域创新力和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兴奋之余,是被动坐等还是主动出击,考量我们的胆识,是被动接受还是开怀拥抱,考量我们的胸襟,是打无准备之仗还是抢占制高点,考量我们的智慧。"我市一位对宏观经济颇有研究的人士出于专业的敏感性,自然看得更远。

让我们的思维与"一核六带"一起跳跃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湖州走在前列,成效显著。

湖州之所以成为长三角的一分子,是以自己脚踏实地的步伐融入这一大循环中的。

市委、市政府作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决策后,先后制定了《湖州市接轨上海发展战略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工作意见》,完成了省"十一五"合作交流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子课题《湖州市接轨上海参与"世博会"、加强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合作交流的思路研究》等。

1997年至今,我市连续举办了4届"接轨上海活动周"活动,活动质量和影响逐年提升;2004年,我市又率先在沪设立了服务上海世博会工作办公室……

如今,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我市一些干部对自己提出了问题:"对接长三角规划的战略构想,对接'一核六带'的布局要求,我们在思想上、物质上准备好了吗?"

"毫无疑问,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是他们的共同答案。

"真正意义上的融入长三角,仅有长三角的概念是不行的,需要顺势应时,主动融入,重要的是要有新研究、要有新思路、要有新谋划、要有新举措。"我市一位研究规划的人士说。

这已不是个别同志的体会,有关专家认为,对接"一核六带"必须跳出目前的三大误区——重视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引进为核心的"硬接轨",忽视市场环境与观念层面的"软接轨";招商引资工作的重"量"轻"质";承接产业转移"以大为美",不去分析自身资源、产业优势,"承接战略"缺乏系统观。

究竟如何"接轨"——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招商引资,还是需要更为深远的发展战略和转移布局?接轨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思想观念、市场环境?这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敞开胸怀去拥抱长三角,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紧紧跟上长三角发展的节拍。"市发改委一位研究人员的话不无启发。

让我们的谋划与"一核六带"贴得更紧

长三角要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识之士还呼吁,16个城市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步调一致向前走。

对于湖州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我们的谋划需要与"一核六带"贴得更紧。——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这一发展带的目标是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带和城镇聚集带,以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

——积极培育杭湖(湖州)宁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杭湖宁沿线县市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其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以及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

——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

——进一步完善其他沿路发展轴带,重点建设湖(湖州)锡(无锡)泰(泰州)南北拓宽轴。这是《规划》送审稿中有关湖州至关重要的几段表述,无疑将是我们谋划今后的重要依据。

"湖州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要在杭湖宁发展带的形成中实现率先发展;二是要以皖南城市群为依托,发挥'连东接西'、'拓展南北'的通道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杨朝光说。

机遇在眼前,挑战紧跟着,关键是我们要在认真研究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在长三角的坐标体系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主动地调整对接,细致务实地练好内功,自我修炼,借势借力,真正让湖州的两个"翅膀"硬起来,让湖州的"腰杆"挺起来。

让我们的举措与"一核六带"实打实对接

对接的"先行者"是交通。

10月30日,素有"接轨上海第一路"之称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全线通车。预计到2007年底,该条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标志着湖州将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构建大交通圈是让区位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优势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下一轮发展赢得更大空间。"一位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筑好路,市里是下了大决心的;用好路,市委、市政府也早已胸有成竹。高速通车后,湖州与上海的距离近了,这对湖州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机遇多了,但不能发展空间没了,我们首先要规划好、控制好,为未来的发展预留好空间;要素流动方便了,尤其需要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将周边的要素吸引过来。"

转化潜在优势,强化现有优势,都是我们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的重要路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认为,落实规划还必须做好对接的文章,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产业基础问题。一个城市只有拥有自身的优势产业,才能吸引到资金和项目。与此同时,对接不应该是盲目的对接,而应该是一种系统的、有着宏观战略与统筹布局的对接。

调整与创新,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态势。据相关专家的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直接腹地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完成了城市功能的集聚,新兴市场要素正在注入,传统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溢出,核心区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趋于下降,这时候跨区域的调整将是必然趋势。

有关人士认为,湖州不仅具有区位、生态优势,农业基础良好,社会和谐程度高,而且产业特色和特点都比较鲜明。全市拥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毛竹,境内有太湖、南浔古镇、莫干山、江南第一湿地和古生态等六大旅游品牌,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已具备发展体系。新鲜优质农产品、旅游资源等正在成为长三角核心大城市市场上的鲜亮特色,新兴"轻型"绿色制造业、旅游服务业和生态产业相结合已成"错位"发展形态。

与此同时,加快城市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势在必行。我市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定位清晰,下一步重在落实。

"我们还必须寻找新的亮点,这方面湖州也是走在了前列,如与浙大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有效等等。"我市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说,"当然,我们也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发展是无止境的。"

"时不我待啊!"市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已经开始,体制上分工、机制上互补、内容上融合、成果上共享,通过项目的推动,机制也在进行衔接。湖州要承担起历史职责,在新的机遇面前,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更新发展理念,提升驾驭发展的综合能力,拼抢机遇,抢得先机,坚持看准了的要勇跨大步,先行一步。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幅壮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我们坚信,湖州一定能率先崛起于杭湖宁发展带,为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2006年12月11日、12日《湖州日报》,获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

湖州怎样挺"腰杆"

一夜之间,"一核六带"成为浙江湖州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

何为"一核六带"?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刚刚通过《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规划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格局是:在强化上海核心的同时,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积极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人们简称为"一核六带"。

"一核六带"让湖州人激情澎湃。

12月18日,湖州市四套班子成员聚集在行政中心会议室,出席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市委书记孙文友匆匆赶回湖州主持这次会议。

"长三角区域规划明年颁布实施,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将全线开通,杭宁城际轨道正式启动,我们面临'一核六带'的历史性机遇。"同事们发现,平时比较严肃的他今天透出兴奋,"我们必须精心谋划,第一时间与规划对接,完善思路,抢得先机,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率先崛起,早日让湖州的腰杆挺起来"。

"小湖州"谋求大作为

孙文友的兴奋代表了湖州人近日的好心情。

"重大机遇"、"利好消息"、"运道来了"……上月下旬,长三角区域规划送审稿浮出水面,不同身份的湖州人以不同的言语传递他们的第一反应,表达了同一层意思:国家即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无疑是湖州谋求率先崛起的新机遇。

其实,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上,就实力而言,还只能说是"小湖州",但湖州人谋求大作为之心由来已久。

作为长三角体系中的一颗行星,多年来,湖州高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大旗。在湖州人看来,他们的地理位置相当有趣而有利:东邻上海、南接杭州,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距离杭州70公里、上海150多公里、南京220公里。

而湖州人更急切地希望这种地理区位变成经济区位优势。2004年8月,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有关地市及部门做好加快杭湖宁沿线发展、实现长三角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查,湖州市即与浙江大学合作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关于实施"湖州崛起"战略拓展浙江发展空间的建议》。《建议》提出,湖州要顺势应时,加快发展,真正成为杭湖宁发展带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个区域性支点城市、枢纽城市,更好地接轨上海、辐射苏皖广阔腹地,呼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作出贡献。湖州人把谋求强势崛起杭湖宁发展带,作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未来空间让人无限想象"

"融入长三角新一轮发展,湖州未来空间让人无限想象。"一位湖州市民在网上的这句留言充满憧憬。

"沿湾、沿边、沿湖,一核六带,湖州是三'带'环抱。"湖州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倪跃田说,"加上我们离核心城市上海很近,将来有了城际轻轨,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行程。"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沿湾"与"沿湖"好比湖州的一对翅膀,杭湖宁发展带就像湖州的腰杆,同时又是长三角的腰杆。

对于这个"腰",一些学者和官员也充满期望。

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杨朝光认为,"十一五"期间,加快杭湖宁沿线的发展,将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一大新"亮点"。他提出,目前沪宁、沪杭发展带沿线经济相对密集,但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城市发展和产业空间有限。杭湖宁沿线虽然实力相对弱些,但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随着城际铁路等通道建设的不断完善,其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条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强调,在杭湖宁发展带上,湖州最有条件成为启动发展的增长极,担当起杭湖宁发展带的排头兵。

"着力在两个支点上实现对接"

"湖州的发展要在两个支点上实现对接,一是要在杭湖宁发展带的形成中实现率先发展;二是要以皖南城市群为依托,发挥'连东接西'、'拓展南北'的通道作用。"这是湖州市领导给城市定位所明确的方向。

强化现有优势,让区位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湖州人正"勒紧裤带"筑路。

素有"接轨上海第一路"之称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其浙江段10月30日提前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预计明年底全线贯通,湖州将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也有了快捷的通道。而据湖州市交通局局长吴哲勇介绍,申嘉湖杭、杭长两条高速公路湖州段正在快速推进中,明年全市三县两区都将实现高速公路通达。杭宁城际轻轨、湖嘉乍(浦)铁路等工程明年也将上马,湖州人对构建大交通圈的渴望两三年内可变为现实。

转化潜在优势,则是湖州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的又一重要路径。

湖州产业特色和特点都比较鲜明。全市毛竹储量占国内1/10,境内有太湖、南浔古镇、莫干山等6个旅游品牌。此前,湖州的经济触角也已遍及长三角——两成内资、三成科技人才引自长三角,四成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五成以上游客来自长三角。

如今,湖州产业发展走新兴"轻型"绿色制造业、旅游服务业和生态产业相结合之路,逐步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内"错位"发展的形态。

"但我们还必须寻找新的亮点,在长三角的坐标体系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主动地调整对接。只有这样,才可能让湖州的'翅膀'硬起来,让湖州的'腰杆'挺起来。"湖州市发改委主任李建平说。

(原载2006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湖州模式"的标本意义

背景:2006年5月21日,湖州市与浙江大学正式签约,双方决定举全市、全校之力,开展全面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探索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

一年多来,浙大和我市各地及市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扎实工作,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着眼体制机制创新,合作项目推进顺利。截至目前,双方共签订合作项目181个,完成26个,项目总投资约118亿元,完成投资11多亿元。

省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扎实推进,现已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又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初步形成"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确立了全力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年前,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与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积累经验 探索规律共创校地合作新载体

"三农"问题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及信息社会迈进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坎",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国性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规律,浙大和湖州市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地貌结构多样,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村经济发达,农民比较富裕,城乡发展相对协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

市委提出,加快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必须发挥优势、创新举措,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借助社会各界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浙江大学学科众多、门类齐全,是我国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著名大学,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浙大又具有长期为"三农"服务的优良传统,全国涉农的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有24个,浙大就占了4个,在"三农"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各类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践积累。

正是各自具有互补的优势和条件,双方先行一步,一拍即合。

市委书记孙文友在去年的签约仪式上指出:"此次合作,我们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力共建,全面启动'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个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围绕上述八大工程实施百项重点建设项目。"

"共建实验示范区,是基于我市实际与浙江大学的优势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思路。"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这一思路最大的亮点在于高瞻远瞩,着眼长远发展,来定位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将对湖州的发展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科技的介入,使得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有可能开辟新的路径。这也是在解决'三农'问题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体现。"我市一位科研人员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共建实验示范区的意义。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建设系副教授朱宇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高校高层次的设计理念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既让科研人员的设计得以开花结果,落到实处,又通过我们给农民提供的科学设计,对新农村村容村貌的规划和建设,都具有推进作用。"

创新机制 创造特色走共建新农村新路子

回顾过去一年多时间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的脚步,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围绕产业导向,按照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要求,通过县区认真排摸筛选、市校共同协商,确定了涉及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以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高新技术应用、各类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200多个项目,并建立起了动态管理的市校合作项目库。

双方建立高层会晤机制,积极搭建平台,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对接活动。各县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了以合作共建促发展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恳谈会、洽谈会。乡镇、企业主动上门对接,浙大师生深入基层调研考察,经过努力,181个项目确定了合作关系。

同时,我市对确定和浙江大学进行合作的项目,进一步落实领导联系制度、部门跟踪服务制度、督查通报制度、推进考核制度、建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措施。

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吴兴、南浔两个区按比例配套,建立了市区市校合作项目专项奖励补助资金。三个县也都落实了每年30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用于项目推进的扶持和奖励。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现已形成了工作重心前移的工作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项目运作机制,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强化了合作的有序性,促进了合作层次的提升、合作领域的拓展。

长兴与浙大合作,成立了"县校合作技术推广示范中心"。该中心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承担地校合作事项的协调、指导合作项目的实施、负责项目管理、包装及申报国家、省、市技术开发、资金筹措等工作。中心下设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公司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应用和对农民的培训。迄今已建立三个项目基地(公司),即野生药用植物推广应用示范基地、胚胎鱼种苗供应基地、濒危植物园基地。

吴兴区与浙大合作,建立了"浙江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目标建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创业中心,成为加快引进、研发、消化与吸收农业高新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辐射中心"和加快集聚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合作平台。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合作共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根据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合作程度、不同作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安吉县以白茶产业为依托,通过雍和茶业有限公司与浙大的合作,在白茶制作工艺、夏秋茶的开发利用、茶叶的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同时正在加大浙江大学美波生态农业园建设推进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市校合作共建这一创新模式,引发了我市广大规模企业、省市党政部门和驻湖部队的积极参与,融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投入到了新农村建设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

"村企心连心,共建新农村。"充分挖掘民营企业的地缘、乡情和亲情,鼓励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动、直接参与、合作开发等,创造出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形式。美欣达集团结对6个经济欠发达村,还出资1000万元建立"美欣达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升华集团投资350万元将德清县钟管镇医院改造为省级农村中心镇示范卫生院。

"双拥模范城"又奏新乐章。驻湖部队与我市共同组织开展了"百连结对百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驻湖部队共有103个连以上单位,与驻地乡镇、村结成共建对子,特别是组织61个连队和331个民兵连帮助1648户困难群众改造了危房,取得了老百姓、地方和部队三满意的效果。最近,湖州军民共建新农村的工作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的高度重视,南京军区政治部专门下发了学习推广湖州军民开展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基本做法的通知。

市级部门和群众团体参与共建。市妇联开展"新农村、新女性、新家园"活动,团市委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动员广大妇女和团员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科协组织有关学会结对百村,组织千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对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市公安系统积极构建"三好六有"农村警务新模式,强化农村社会治安。

我省党政部门也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省林业、民政、科技、卫生等15个省直部门已将我市或有关县区、乡镇村列为实验示范区、试点、联系点;省发改委等42个省直单位,分别在水产业发展、优质农产品发展、工业技术创新、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电力建设、外贸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尤为可喜的是,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围绕实施"1381"行动计划,我市与浙大一起积极探索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为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课题组,经过在我市的深入调研,在《中央党校研究报告》刊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州模式"》的调研报告,其中核心内容就是充分肯定了实验示范区建设中已初步形成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他们认为:"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约,双方决定进行全面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在湖州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这是高校与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上的一次携手共进和有益探索,在全国既是首创又值得借鉴,对湖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提升景气 扩大示范显现美好明天新希望

我市充分发挥与浙大合作共建的优势,以建设"三个平台"为支撑、以实施"八大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实验区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经济景气日益提升,示范作用十分明显,开始给广大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增长14.3%;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随着双方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长兴县吕山乡南阳村水产种苗研发基地去年与浙大开展合作,聘请浙大陈国安、舒妙安教授为基地水产种苗研发顾问,投入100余万元,使水产种苗研发基地由传统的四大家鱼苗种繁殖,向名特优水产苗种拓展,新开发荷兰蟹、鳜鱼、淡水青虾、泥鳅等新特品种繁育,特别是引进荷兰纯种"中华绒螯蟹",有望使"中华绒螯蟹"恢复原有品种纯度,有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欧诗漫集团与浙大材料化工学院合作的纳米珍珠粉加工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实施,其产品已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仅去年就创产值800万元。德清县东洲食品有限公司与浙大联姻,共同开发早园笋的保鲜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旺季来不及加工而淡季无原料供应的难题,为早园笋走向国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市环保局与浙大的"农村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南太湖前置库净化能力保护技术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近400万元,进展非常顺利,这些项目的有效实施,必将对湖州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罗安程在安吉组织实施了1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方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使全县年处理生活污水达到70余万吨,处理费用几乎为零,许多村庄呈现空气清新、水流洁净、道路整洁的面貌。

项目的实施,也有效促进了我市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德清县与浙大合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10个项目的建设,其做法已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领导的肯定。

一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湖州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显现出"标本意义"。

(原载2007年6月27日《湖州日报》)

遭遇50年来最高纪录积雪

浙江湖州力保群众生活如常

本报湖州2月2日电 从1日上午至2日早上,浙江省湖州市遭遇新一轮强降雪,目前累计积雪平均29厘米,其中湖州城区已达32厘米,山区雪深超过60厘米,为50年来最高纪录。

面对新的灾情,浙江省省长吕祖善1日专程来湖州视察灾情,市委书记孙文友等领导深入一线组织抗雪,15万被困群众被紧急转移安置到安全场所,驻湖某部千余官兵紧急增援地方破冰除雪。交通部门加强调度,增加运力,利用雨雪间隙突击运送,仅1日一天发送旅客12.2万人次。目前,该市物价稳定,群众生活秩序正常,主要交通干线仍保持通行,电力、通信和水、气供应正常,城市公交照常运行,市场年货供应充足,物价稳定。

(原载200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附评论:大雪映文明

昨天早上,湖城中兴大桥桥面上竖立着一面鲜红的党旗,相信所有途经的人都会行一个注目礼:一队武警官兵在挥汗铲雪。

联想到前晚9点多钟笔者回家时看到的一幕,两户邻居老小一齐清扫通道,一样令人感动的情景。

突如其来的大雪和可以预见的冰冻,无疑考验着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这些维系城乡经济与民生的"生命线"。

是的,雪情即命令,连日大雪成灾,牵动着领导与群众的心,在考量社会抗灾减灾应急能力的同时,也考量着我们的文明程度。

你随处可见到:交警一边指挥一边扫雪,城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马路上汽车远远地跟着骑车者后面慢行……

你随处可听到:一声"当心",一声"慢行",一声"走好",在相识与不相识的人之间传递,像一股力量激励着大家前行……

你也可想象到:有多少人在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当然,人们也在一脸不屑地谈论这两天的士突然间少了,"帮忙"跑趟织里要价120元。但是,相比"雪上加霜",大家更看重"雪中送炭",因为不仅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也是公众在风雪中对于"温暖"的期许。一场大雪就是一场大考,你我理当一起撑起一片阳光。(原载2008年1月29日《湖州日报》)

为了总书记的重托

湖州紧急动员全力生产救灾帐篷

本报湖州5月23日专电 今天,浙江湖州市德清县经济开发区内的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近千名员工低着头飞快地缝制帐篷,运送材料和帐篷的小推车来回穿梭。满头是汗的公司副总经理赖晓烜说:"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公司考察时的急切心情和殷切勉励,使全公司员工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分忧,为受灾群众解难,坚决超额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湖州银格户外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也一样超负荷运转着,这家专业生产高档、大型帐篷的民营企业自接到3.6万顶帐篷的生产任务后,一刻也没耽搁,迅速下达"争分夺秒完成国家下达的紧急救灾物资生产任务"的紧急动员令,并成立由公司董事长为组长的紧急生产调度指挥组,立即停止所有外销定单生产,转入救灾任务生产,腾出生产能力,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确保按时完成国家紧急救灾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托牵动着湖州全市各个部门同志的心。5月22日,湖州市委、市政府连夜学习传达胡锦涛总书记当天下午来湖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再次作出动员,全力以赴,支持生产企业。市委书记孙文友强调:"我们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的要求,把全力以赴组织好帐篷等急需物资生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来抓,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救灾帐篷生产任务,决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让党中央放心。"

目前,湖州市主要生产帐篷的企业有3家,承担着民政部累计下达的紧急生产10.3万顶救灾帐篷和20万套帐篷钢架的艰巨任务。从5月25日开始,湖州市每天将有1000多顶帐篷运往灾区。

(原载2008年5月24日《文汇报》)

湖州首批1000顶帐篷启运四川广元

一顶帐篷一份情 一顶帐篷一个家

本报湖州5月25日电 "放心!保证48小时内送达广元,万无一失!"今天晚上11时,有着15年驾龄的36岁司机王盛长长地按了一声喇叭,驾驶着大型集装箱卡车开出湖州银格户外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的大门,目标是2000多公里外的地震灾区四川省广元市。

望着车辆远去,"银格"董事长唐业两眼含泪自言自语道:"一顶帐篷就是一个家啊,受苦受难的同胞此刻比我还急!"

这是湖州市首批救灾帐篷点对点运往灾区,此后的一个月时间内,该市的3家指定企业将每天发货。

自胡锦涛总书记22日考察了这家企业,3天来唐业一直忙在车间里,车间所有的设备24小时运转,平时每天600顶的产能一下子增加到1500顶,民政部下达的生产任务也由3天前的3.6万顶基础上追加了0.9万顶,必须在6月2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厂里一条长长的横幅,道出了公司600多员工的心声:"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急中央所急,急灾区所急,千方百计,坚决完成中央下达的紧急生产任务!"

帐篷牵动众人心。"银格"一半以上员工是四川人,他们把对家乡的牵挂化为力量,认真仔细,分秒必争。不少员工还将事先准备好的千纸鹤、小卡片塞进完工的帐篷里,上面还写着"平安"、"祝福"、"怀念家乡"、"四川挺起"等。重庆籍员工何快灾后回了老家,在得知企业紧急生产救灾帐篷后迅速赶回公司,还带来了两个儿子、儿媳和女儿,扔下包裹就钻进了车间。"灾区的父老乡亲更不能等啊!"他说。连日来,有近60名志愿人员赶来帮忙,一位在嘉兴打工的安徽民工特意请了半个月的假赶来帮忙。

据在场的湖州市有关领导透露,为了缓解灾区所急,该市计划至6月前生产17.4万顶帐篷,这将超过原指标近7万顶。为此,湖州金融部门已向有关企业紧急贷款9000万元,10多家企业加足马力生产帐篷配备产品。

(原载2008年5月26日《光明日报》)

"为了支援灾区,我们不怕累"

——湖州救灾帐篷生产点银格公司车间见闻

"这两天,我简直连汗都来不及擦!"浙江湖州银格户外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业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接受记者的采访,在车间奔进奔出时回头说道。

不过,唐业还是告诉了记者一个好消息:经过30多个小时不间断急驶,银格公司运送救灾帐篷的车队一路顺畅,27日中午到达四川省广元市,将1000顶帐篷送到灾区群众手中。自从首批救灾帐篷25日晚上11点多启运灾区后,唐业一直是"心挂两头",一边是厂里的争分夺秒赶制,一边是2000多公里直线距离的长途运输。此后的20多天里,4.5万顶帐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位于浙江湖州经济开发区内的银格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高档、大型帐篷的民营企业,现有员工600多人,其中四川籍员工占60%,产品多为外销,主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公司积极参与民政部救灾专用帐篷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标准制订,每年都参加民政部用于救灾专用帐篷储备的政府采购,并以较好的成绩中标,先后为民政部生产救灾专用单棉帐篷3.8万顶,是民政部救灾专用帐篷的重要生产企业之一。

四川灾区帐篷告急!5月15日下午,银格公司接到民政部下达的紧急任务,要求公司在6月20日之前保质保量完成3.6万顶救灾帐篷的生产任务,并及时送往灾区。

"一顶帐篷就是一个家啊!"接到任务后,银格公司立即紧急动员所有干部、员工,企业立即处于"临战状态"。所有设备24小时运转,还从其他企业紧急抽调了100多名熟练缝纫工,支援企业生产。平时每天600顶的产能一下子增加到1500顶。唐业告诉记者:"我们停止了外销订单,将所有的员工都投入到救灾帐篷的生产上,并紧急派人到处采购原材料。"

唐业向记者介绍,企业的员工令他非常感动。由于企业四川籍员工比较多,地震发生后,企业主动关心四川籍员工,他们都纷纷表示,要坚守岗位,加紧生产,用自己的劳动为家乡救灾做贡献。

"灾区的父老乡亲不能等啊!"重庆籍员工何快还带来了两个儿子、儿媳和女儿,一家6口来到车间,每天干17个小时。"为了支援灾区,我们不怕累。"老何说。"情系灾区,心系灾区群众,加班加点,努力生产!""千方百计,坚决完成中央下达的紧急生产任务!"在银格公司生产厂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

入夜,车间内灯火通明。记者在现场看到,下料、裁剪、缝制、包装……每一道工序都在争分夺秒:来回穿梭的下料工人一路小跑,负责裁剪和缝制的数百名工人敏捷的操作令人目不暇接,一顶帐篷下线后从整理到打包,两名工人仅用时40秒。

25日深夜,首批帐篷终于启运,车间里一片繁忙,员工们不忘将事先准备好的千纸鹤、小卡片塞进刚刚完工的帐篷里,上面写着"平安"、"祝福"等字样。"加油四川!"车间主管吕建平说:"我也是四川人,在这里不能为家乡父老做什么大事,只能用昼夜奋战赶制帐篷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一刻,这位放弃休息、连续3天奋战在车间不叫一声累的男子汉,靠着卡车,眼眶湿润了。

一顶帐篷一份情,顶顶牵动众人心。湖州市交通、电力、质监、民政等部门都成了企业的"保障部",金融部门紧急发放贷款4000万元,另有多家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帐篷配备产品。连日来,有近60名志愿人员赶来帮忙,一名在嘉兴打工的安徽籍青年特意请了半个月假赶到这里,他找到车间负责人说:"只要能帮上忙,干什么都行,不要一分钱。"

(原载2008年5月29日《经济日报》)

供电部门教客户节电省钱

湖州电力向企业推出人性化专业化服务项目

本报讯 "供电部门教我们如何节电省钱,当时的确是没想到!"10月17日,在湖州达多集团公司,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周政明说,"在经济处在调整期内,电力部门送服务上门,让企业每月节省电费近2万元,真是雪中送炭。"他所指的是,湖州电力部门利用现有的营销系统、负荷监测系统等资源,通过对大客户用电情况分析,通过技术援助,优化中小企业用电方案,实打实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据了解,湖州电力局市区供电部门在今年8月推出企业客户经理制以来,已为8家企业制定优化用电建议书,其中达多集团、天外印刷、中科英华等4家企业已落实优化方案措施,平均每家企业年均可节约用电成本50万元以上。

据城西供电所党支部书记、企业客户经理高剑翔介绍,他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由于节能意识和专业技术的欠缺,存在无功管理、变压器有功负荷利用率、峰谷系数利用率、谐波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导致耗电现象。他还列举了湖城一家企业的用电浪费情况,实际电费核算每千瓦时达1.2元,也就是说,该企业每使用1千瓦时电增加费用接近0.5元。"仅用电这一项,企业节能降耗的空间大着呢。"他说。据悉,在该所管辖的区域内,5万多用户中企业为2000多家,大客户的用电量占78%。

他们的服务为湖城中小企业创新和节能降耗打开了新渠道。达多集团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下属6家企业,去年每个月电费在六七十万元,高峰期达90万元。这次,仅塑料制品公司一家通过优化用电,一年省下电费25万元,这让集团班子十分惊喜,全集团科学用电的方案正在制定中。在谈到优化方案所花成本时,周政明说:"经初步匡算,5元的投入,可产生50元的效益。"

天外印刷现拥有2000千伏安和16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两台,高产最大有功负荷为950千瓦。经过详细勘察和论证,该企业配变总容量设置偏大,实际最大有功负荷为950千瓦,明显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在执行了用电优化方案后,该企业每月可减少基本电费4.61万元,减少峰段电费1.83万元,等于每千瓦时平均电价降低了0.38元,一年可节省75万元的成本。

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这同样让电力人十分兴奋,他们正在细化措施,并专门为中小企业开辟快捷通道协助客户办理各项流程,以便逐步推开。说到初衷,湖州电力一名负责人说,企业兴旺,是电力部门发展的重要支撑,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市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压缩成本,共渡难关,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原载2008年10月19日《湖州日报》)

研究生当村主任助理直言"不屈才"

长兴258名大学生"村官"初长成

本报讯 "5个月时间,我完成了从硕士到村民的角色转换。"26岁的湖南小伙子稂勇峰,今年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现在长兴县古城街道金莲桥村当主任助理。作为该县目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9名"村官"之一,昨天,面对记者的3次提问,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小稂语气一次比一次坚定:"在农村工作同样有作为,研究生当'村官'并不屈才。"

为新农村建设加快输送紧缺急需人才,该县2006年3月出台《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工作的意见》,同年招录大学生61名,第二年录用94人。今年6月,又专程赴京面向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招聘"村官",吸引了清华、北大等高校的400多名毕业生"赶集",当场签协44份,其中硕士生22人。这样,3年共纳才272人,长兴县提前两年实现省里提出的"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目标。据县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介绍,现在岗的25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研究生39人、本科125人,党员104人,有效地改善了村干部的队伍结构。

该县为此推出导师传帮带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管理、培养和跟踪考核机制,而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更是激励着新时代的大学生。稂勇峰于8月12日来到这个"体育强县",从当村巡逻队员开始,虚心向村民学农活、学方言,用他的勤奋和能干赢得了村民的褒奖,这名年轻党员现已成为村支书的好助手。这几天,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筹备村民运动会,争取在春节后举办。"把体育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是我的任职目标之一。"他说。在龙山街道渚山村任村书记助理和团支书的范燕飞是长兴首批"村官"之一。"我当初是怀着好奇心应聘的,在我们村建设实验示范村的过程中懂得了怎么当一名合格的村干部,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让我的市场营销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她这样概括了3年"村官"的经历。

"农村真是太需要这样的大学生了!"夹浦镇环沉村主任臧银元告诉记者,"小雷成了村里的宝贝了,她有头脑、肯吃苦,村里的电脑也不再是摆设了。"他说的小雷是今年25岁的北师大金融系应届毕业生雷敏,这位四川姑娘看中了长兴"全国百强县"的优势,自任村主任助理以来,几乎每天都捧着电脑在村里串门。"来前我作了充分准备,有信心把'村官'当好。"她说,"我们村轻纺业发达,但档次比较低,特别是今年遇上金融危机,如何为村民补上金融这一课,努力提档升级,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个课题。"

据悉,3年中,14人因考取公务员离开"村官"岗位。这表明这里的大学生"村官"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湖州:危机下的新布局

今年上半年,湖州市与其他兄弟市一样,克服了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交上了一份比较满意的"期中考卷":全市生产总值505.63亿元,同比增7.2%,增幅比一季度回升1.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4.41亿元,同比增4.7%,增幅比一季度上升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1.9个百分点。

创新因子增强企业续航能力

早在去年12月,中共湖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到重要的位置。不久,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南太湖精英计划"实施意见》等,把强化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有关部门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资金,加大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鼓励力度,进一步形成了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7月24日,位于长兴县雉城工业园的浙江超威电源公司自主研发的"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用储能胶体铅酸蓄电池"项目通过验收。几乎在同时,该企业通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国家强制检测,完成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电池中试。

"这三项新的成果,意味着我们公司顺利实现了企业向新能源领域转型、产品向高科技项目升级的目标。"公司董事长周明明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超威公司不仅没有捂紧钱袋等待观望,而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在新能源领域就累计投入科研资金7500余万元。到目前,他们已成功研发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太阳能风能发电储能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远远领先国内同类产品,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已经完成中试,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今年9月,"超威"总投资4亿元的绿色能源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将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年内动工兴建,全部投产后,至少可新增销售额15亿元,新增利税2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长兴县的另一家重点蓄电池企业——天能集团同样抛出大手笔,6月底在该县吴山乡投资18亿元建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园建成后将达到年产600万KVAh动力能源及风能、太阳能用储能电池,将成为全国动力、储能蓄电池生产和铅酸电池循环利用的重要基地之一。该项目还立足环境保护,无害化回收处理废铅酸电池,每年可将15万吨废旧电池变成10万吨可被循环利用的再生铅。

经济危机中,湖州市一大批企业抢抓机遇、创业创新,有力地提升了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全市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优化。据统计,今年1~5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7.03亿元,实现利税13.1亿元,整体保持平稳;新能源及节能、电子信息等产业稳步增长,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逐月回升。

产业集群化实现"弯道超越"

最近,总投资8000万元、年产1200吨甲砜霉素原料药的浙江豪森药业三期生产项目在安吉经济开发区健康产业园内开工建设。

"甲砜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原料药,去年已经完成试生产,到目前,该项目已为公司新增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据豪森药业负责人介绍,三期工程投产之后,企业年产能将在12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安吉县内的华东康润制药年初投资2500万元技术改造的项目也已完成。"天草生物"、"百泰科生物"等一大批新医药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吉县新型医药产业快速成长,发展势头强劲。截至7月底,全县新型医药产业完成生产总值3.4亿元,同比增长46.13%,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产值。

利用独特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医药产业,是安吉县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重大举措。事实上,安吉的这一新产业只是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新基地。

经过近30年的创业和积累,湖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打独斗到初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集群,一跃成为支柱产业。产业类型逐步向现代生物医药方向发展,从生物农(兽)药及饲料添加剂拓展到生物诊断试剂与生物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与细胞治疗技术等生物医药前沿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格局。

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共有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8家,去年完成工业产值达118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利税11.4亿元。

伴随产业链的形成,一批优势龙头企业也脱颖而出,位列全国同行中的"第一梯队":升华拜克生物公司是全国生物兽药农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物芯片及其诊断试剂领域首屈一指;展望药业、中维药业等新型药用辅料企业则为湖州市赢得"买辅料,到湖州"的美誉;佐力药业公司因乌灵菌产业化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位于湖州经济开发区的协和华东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是从事干细胞技术研发应用的企业,其技术可将脐带血干细胞储存在温度低达零下190℃的"液氮深低温罐"中。

"我们公司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实验室是国内一流实验室,'自体存储'技术走在国内前沿。目前,公司正在开展细胞培养基及消耗品、干细胞工程相关产品的研发、产业化等,并即将设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这位负责人说,公司目前已具有50万人份脐带血储存能力,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标准化干细胞库。

"湖州拥有这么多生物医药企业,许多企业是其细分领域中的'领头羊',这不仅能推动湖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促进湖州工业经济整体转型升级。"该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筑巢引凤"抢占发展先机

"咣当、咣当",打桩机发出强烈的撞击声,震得长兴县经济开发区内一大片土地微微发颤。这片正热火朝天、日夜加班建设的新厂区,是长兴县刚引进的央企——中钢集团投资25亿元兴建的中钢集团新型石墨材料公司,这里不久将建起石墨材料领域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企业。

在德清县,我国机械行业的骨干国有企业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日前正式落户,总投资达到10亿元,并将在该县乾元镇建立大型空分设备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这是今年德清县签下的最大内资项目。

"向西部大型国有制造企业招商,是我们近年招商内容之一。这一项目的落成,对于保增长、促转型,特别是加快德清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意义深远。"该县负责人说。

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大、好、高项目落户,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悉,1~6月湖州全市共批外资项目163个,完成合同外资7.51亿元美元,实到外资2.86亿元美元,分列全省的第四和第五位。

虽然引进项目数量同比有所减少,但是项目质量仍在提升,其中世界500强投资的安吉太星铁塔制造、长兴阿尔亚斯纺织等15个大项目投资总额均超过2500万美元,这些"拳头项目"必将为下一轮发展抢占先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