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县尉
进士及第是进入仕途的青云之梯。对于胸怀经国安民之志的年轻俊彦来说,再艰难也非得登攀不可。这登梯的第一步,便是参加吏部的铨选——考察、选拔。铨选并非只是程序,多年参加铨选而不得一官半职的进士,也并非绝无仅有。颜真卿在进士及第两年之后,开元二十四年(736),参加了吏部铨选。铨选的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书、判在先,也最重要。颜真卿对楷书的研习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符合“遒美”的标准无疑;而《对三命判》的命题尽管冷僻深奥,却依据《周礼》和《诗经》,作得恰如其分,极受称赞,擢拔萃科,评定为高等,以制度称为“平判入等”。于是,颜真卿得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开始了自己的“登梯之旅”。名授二职,实职则是校书郎。校书郎掌管校雠典籍,刊正文章,官品不高,但却是令人垂涎的、天子近旁的清静闲雅之职,是初入仕途进士的难得美差,拔擢可待,高位在望。颜真卿十分崇拜的忠耿尽职、直言敢谏、其诗雅正冲淡的新任宰相张九龄,当年进士及第之后的第一个职位,就是校书郎啊!
颜家大院里,老槐绿荫如盖,蓊蓊郁郁,生机勃然;石榴繁花锦簇,朵朵火红,状如宫灯错落悬挂。大喜临门,颜家少不了置酒庆贺一番。八十三岁的姑母颜真定,颤巍巍地向侄儿举杯祝贺,夸真卿为门庭争光。母亲殷氏高兴得合不拢嘴,虽从来很少喝酒,此刻,心花怒放,连杯而饮。众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凡在长安的——当然少不了最关切颜真卿的二兄允南、堂兄杲卿——也都回到祖宅,深情祝贺!舅父殷践猷,为外甥的高中喜滋滋地带了两坛桂花稠酒而来。贺知章伯伯说过,颜真卿自立之时,他会登门祝贺的。父亲和伯父的这位挚友,果然不负其言,闻讯而来。其隽言趣语,伴以不停点的举杯豪饮,使颜家沉浸在一派欢天喜地的幸福之中。颜真卿面对全家老小和亲友的祝贺,当众表示,自己从此以清臣为字,发誓做一位清正、清廉、清明、清白之官。大家无不夸赞清臣这个字好,表达出了真卿的志向和志气,做官就要做清官,做清正廉明的好官!
令真卿惋惜的是,伯父颜元孙晚年随着担任翼城县丞的长子春卿居住,不幸于三年前——开元二十年(732),溘然而逝,既不能够为自己曾经身兼“师父之训”的侄儿真卿进士及第而与举家同庆,更无缘享受真卿步入仕途的欣喜和快慰,令真卿不胜遗憾和哀伤。于伯父、父亲灵前痛怆惨凄地哭祭了一番,颜真卿的心头才得到了些安慰,即去秘书省著作局赴任。
校书郎十分清闲。每日应卯而来的校书郎们,常常无事可做,相聚闲谈。颜真卿不愿空度日月,翻检隋朝陆法言与自己五世祖颜之推等人所定音韵学名著《切韵》,忽地怦然心动,产生了编纂一部宏伟巨著的打算:以《切韵》为本,参引许慎《说文》,扩而展之,详尽排比其训解,将经史子集四部书中相关成句予以汇编。他将这部著作定名为《韵海镜源》,以其牢笼经史,征引穷尽,依韵次之,其多如海,故曰韵海;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颜真卿兴致勃勃、孜孜不倦地为《韵海镜源》的编纂而殚精竭智地思谋、筹划,营建着结构框架。
然而,忧乐交互,喜哀相随。时过一年,八十四岁的姑母颜真定亡故。姑母胸富“彤管之才”,“深仁而莫逮”,使颜真卿“夙承训诲”。追思姑母,颜真卿不胜哀伤。又过了一年,开元二十六年(738),母亲殷老夫人撒手人寰。颜真卿三岁丧父,能够与九位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成人,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实赖母亲“亲自鞠育”,不惮其烦地施予“慈训”。颜真卿五内俱焚,痛彻心肺,停职回乡,服丧三年。
天宝元年(742)春天,玄宗皇帝李隆基亲自策试博学文词秀逸科生徒。与进士、明经不同,博学文词秀逸科并非是常科的制举,其名望更高于进士;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登科后所授官职一般也高于进士,以后的升迁自然也将快于进士。
日丽景明,和风习习,春风吹绿了长安,春雨洒红了牡丹。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前,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尽态极妍;殿内金碧辉煌,一根根明黄大柱上的盘龙浮雕显现着皇权的威严,御座前石兽口中喷吐着的檀香青烟,弥散着幽香,氤氲着肃穆和凛然。被举荐参加策试的生徒,一个个惴惴不安地接受着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当殿御试。颜真卿对答如流,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流利、贴切、准确,恰到好处;当殿所赋诗句,也被玄宗李隆基报以惊喜与赞赏交织的眼神。测试结果,当然地名列上等。
圣旨降,颜真卿官拜京兆醴泉县尉。颜真卿心头春水荡漾,立即打点行装赴任。县尉掌管治安捕盗和县衙庶务,诸如催收租税,送往迎来,日日足底朝天,颇为繁忙,与校书郎的清闲迥然相异。醴泉近在京畿,其县尉较一般县尉更受朝廷关注,被看作升迁入朝的阶梯,也因此为一些人暗中盯视,以寻找弹劾的把柄。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在县境东北的九嵕山上。墓地为唐太宗亲自所选,依山而筑,雄伟肃穆,腾跃着充塞天地的壮阔气势。陵旁矗立着相貌如同贞观中归顺的外蕃君长的石像十几座,还有太宗所乘六匹战马——人称“昭陵六骏”的石雕。陵区之内,另有功臣密戚的陪葬墓百余座。恢弘阔大的陵园,显耀着太宗李世民的辉煌武功。朝廷每年春秋,都要派遣官员谒陵,身为县尉,颜真卿自然必须小心接待、陪同、应酬。在日常政务中,颜真卿兢兢业业,勤谨履职,洁身自励,恪守律令,清明、清廉、清正,两袖清风;至天宝五年(746)任满,以获官风“清白”之誉,而无负于自己的清臣之字,于次年迁长安县尉。
擢任御史
在长安县尉任上仅仅一年,天宝六年(747),诏命颜真卿任御史台监察御史。朝廷的任命制词说:“文学擅于登科,器干彰于实用。宜先汉简之职,俾伫埋轮之效。”高度赞美颜真卿的文才和处事本领,说现在任以草拟公文制告的官职,是为了以后发挥东汉名臣张纲那样有胆有识、忠耿刚烈的作用。张纲乃心系社稷忧患之臣,深为当时擅权外戚的飞扬跋扈而义愤填膺。汉顺帝刘保遣使巡察地方,使臣们一个个受命出发,张纲却把车轮埋在洛阳都亭,道:“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当面向顺帝弹劾专权的外戚。一时举朝惊骇,京师震撼。朝廷的制词引用张纲的故事,固然出于对御史职责的冀望,是冠冕堂皇的官场语言,而在颜真卿看来,却是对自己能够心怀天下、恪守正道、刚直敢谏、不畏权贵的严正要求和殷切希望。
监察御史的职责在于监察百官,审察刑狱,整肃朝仪,巡按州县。其官位不算高,不过正八品,但却接近于煊赫险要的皇权中心,可跻身于身在京师的五品以上文武官员之列,经常出入于天子所居的森严、神圣的九重宫禁——大明宫。大明宫,这座高高地雄踞于长安城北龙首原上的巍峨宫殿,其正南端的含元殿之高,超于前方平地四丈之多。入宫大臣们进丹凤门,行至殿前,须在左右相对的翔鸾、栖凤两阁之间,沿曲折、漫长的龙尾道而上,参见皇上,参与议事。多少天下大事,多少官员的任免升黜、生杀予夺,都在这里决定!而神州的平安与动乱、百姓的祸福与安危,甚至一代人的命运,也都源自于此!颜真卿能够以监察御史之职,出入于大明宫,心中该是多么兴奋、激动啊!但他感觉到的,不仅是兴奋和激动,更是对自己胸中耿耿忠魂和一腔正气的砥砺!
从当年秋天起,颜真卿在监察御史任上连续三次出使。
第一次是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赴太原、灵武一带巡察。唐代的工部主持着屯田,御史对屯田的监督被称为“覆屯”。“试覆屯交兵使”,责在检查边远地区的屯田,以及刑部的复审案件、疏理囚徒。颜真卿受命朝廷,满怀神圣感、庄严感,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体察下情,察看屯田兵士的冤屈疾苦,弹劾统管屯田官员的非法作为。其一切行为、举措,无不合情合理、确切妥当。
第二年,颜真卿又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赴武威、西平一带巡察。久旱不雨的五原郡,有冤案多年得不到昭雪,民怨沸腾。颜真卿到达后,追踪蛛丝马迹,明察秋毫幽微,终于真相大白,得以使负冤者伸冤、作恶者绳之以法,获得了百姓的一片赞颂之声。此时,甘霖普降,大雨播洒,百姓欣喜不尽,高呼为“御史雨”。从“御史雨”的呼叫声中,颜真卿得到了巨大的鼓励、无穷的力量。一种清明、正大的浩然之气,在胸中升腾,一种为民做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身涌动。
到了天宝八年(749),颜真卿第三次再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出巡于太原、灵武一带。听闻有郑氏兄弟三人,官做到县令或京畿尉,母亲死后,却停棺于太原佛寺空园之内,时过二十九年还没有安葬。颜真卿写状上奏,弹劾其不孝,使其官职被黜免,放归田里,终生不得再出仕。此事颇得朝野好评。
回到御史台,颜真卿遇到一桩事:一向受玄宗皇上恩宠、执掌宫中和京城巡警的左金吾卫将军李延业,召蕃客内宴,竟炫耀其阔,大逞其威,私自动用宫廷车驾、仪仗,而不按规矩报告御史台。御史台责问,李延业不但不承认过错,反而有恃无恐,气焰熏天,大吵大闹,恶言诘问。颜真卿不惧其权势,愤而写表弹劾。同僚得知,担心颜真卿会招引祸端、贻害自身,因而诚切劝阻。颜真卿却正气凛然,置自身安危于度外,毅然危冠入朝,呈表上奏,面折廷争。在场的正直官员,莫不暗自为颜真卿的义正词严而失色、冒汗,不胜担忧。颜真卿却面无惧色,寸步不让,弹劾之语句句入于大理、条条扣合律条,以致使玄宗李隆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将李延业这个飞扬跋扈之徒外贬出朝。此事震撼朝堂。颜真卿如不怕虎的牛犊一般,锋芒初露,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胆识和品格,莫不为人敬佩。
这年八月,颜真卿迁殿中侍御史。此时,二兄允南任谏官左补阙。冬至、元日朝贺,走过长长的龙尾道登殿的几十名朝臣之中,颜氏兄弟两人俱在其中,令颜真卿深为自己的家族而荣耀和喜幸。
求师张旭
在醴泉县尉任上,天宝三年(744),伯父和父亲的生前好友、曾对颜真卿寄予厚望的太子宾客贺知章,这位年八十六岁、旷达不羁的风流名儒,在儒、释、道三教同行的文化氛围中,上疏请求度为道士,回归越州永兴老家,得到玄宗皇帝许可。颜真卿得知,赶赴长安为之送行,胸中不胜留恋怅惘之情。但他并不因贺知章的入道退隐而灰心、颓丧,仍然雄心勃勃,奋发自励。在醴泉县尉任满而尚未得到新的官职的天宝五年(746)那些时日,曾赴洛阳向著名草书家、吴郡张旭求教笔法。
自幼在家族的德行、书翰、文章、学识家风中成长的颜真卿,酷爱书法,在伯父元孙、母亲殷氏、二兄允南以及舅父殷践猷的训教、指导下,苦练书法,留下了“以墙为纸”的佳话。伯父元孙、母亲殷氏、二兄允南、舅父殷践猷的书法,无不得自于真卿的舅爷——著名书家殷仲容。殷仲容之书,上承褚遂良,以痩硬清挺、雍容婉畅而著称。颜真卿进士及第之前,其书法已与母亲、伯父、二兄和舅父,难分轩轾,颇富功力。然而,他并不满足,并不裹足不前,仍在孜孜不倦地苦练着,摸索着,探求着,希望能进入新的境界。随母亲南下苏州,山水灵秀之气的濡染,使他笔下的点、横、竖、撇、折、捺,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启悟。
进入仕途,颜真卿并未放弃书法进取,一有闲暇,仍忘不了孜孜不倦地执笔习书。而恢弘雄大、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足迹所至的广阔,所见所闻的繁富,又开阔着他的胸襟,捶打着他的魂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城内所见“三绝”——有“诗仙”之誉的李白的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吴带当风”之誉的“画圣”吴道子壁画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以及裴旻将军剑舞的“随风萦且回”的气象和风神、精神和韵味的感染;出巡塞外,“北风吹断天山草”、“胡人向月吹胡笳”的辽阔和雄浑景象的感触;加之“俾伫埋轮之效”的朝廷判词所寄予的期待,五原百姓“御史雨”的赞誉和鼓舞;还有贺知章、陆象先等前辈的风采,萧颖士、李华、岑参、高适等才俊好友的勃发英气、激烈壮怀、云天奇志的洇染……种种般般,都凝聚为颜真卿书法得以不断有所提高的元素和前进力量。
还在应制考试之前,经贺知章引荐,颜真卿曾经在长安见到过名满京师、有“草圣”之誉的书法家、左率府长史张旭。张旭与贺知章为从表兄弟,二人与“诗仙”李白等人,同是杜甫所谓“酒中八仙”之一。杜甫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颜真卿进士及第后结交的来京应制科试、落落有奇节的好友高适,也这样描写这位“草圣”:“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也许,诗名颇高的进士李颀的描写更为传神:“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这位书家“脱帽露顶”,不修边幅,无视世俗,放眼青云,庭院荒草,陋室寒风,嗜酒豪饮,纵情恣肆,放荡不羁,却挥毫如云烟、似流星,落笔震惊人寰,超绝古今。
那时,颜真卿曾经向张旭请教,但张旭总是如同面对众多求师者那样,只是大声笑一笑,“即便草书三纸五纸”,乘兴走开,没有告诉一句关于用笔结体的真谛之言,给你个软钉子碰。这个性情狂放颠逸、超绝古今的“草圣”张旭,对楷书的笔法极为精通、详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至高境界。颜真卿有这样的记忆:自己早年曾接待过张旭,多次得到张旭的诚切劝导,“屡蒙激劝,告以笔法”。但由于自己那时还年轻,不够聪敏,加上有许多琐事、俗事缠身,没有弄懂、掌握他的传授,一直没有多大长进。颜真卿又是说在张旭面前碰软钉子,只得到“即便草书三纸五纸”,又是说“屡蒙激劝,告以笔法”,这似乎有点儿矛盾,但也许“即便草书三纸五纸”的内容,正是“屡蒙激劝,告以笔法”。不过,无论如何,事实是:并未得到多少实际收获。对此,颜真卿耿耿于怀,很不甘心,于是利用这个受任新职之前的空暇,携带陈年杜康老酒两坛,亲赴洛阳,再次向张旭拜师求教。
当时,张旭借住在一位向自己求学书法的好友家中。见到颜真卿,张旭不胜吃惊。你不是已经进士及第了吗?不是已经走上仕途,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了吗?不是已“楷书遒美”了吗?却长途奔波,投奔鄙人门下,不觉屈尊吗?如今,只要得到一官半职的,哪个还有心思自找苦吃学书法呢?颜真卿却风尘仆仆地远道而来,双手将陈年杜康捧给张旭,谦恭而恳切的眼神告诉张旭:我颜真卿无论遭遇如何,无论当官为民,也无论身在何处、所操何业,都不会放弃对书法的钻研、琢磨和进取的。请长史务必接受我这个学生,传授我以自己的笔法真谛。“草圣”张旭深为眼前这个三十多岁的进士的真诚、恳切和谦恭所打动,明白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将可翘楚书坛的志士,一位将青出于蓝的后学,欣然接受了颜真卿的请求。
然而,当颜真卿询问笔法时,张旭仍然只是说,加倍努力临摹书帖,就会自然悟知的。如此月余,颜真卿每天都在夜以继日地临帖习书。即将告别回京之时,颜真卿毕恭毕敬地恳请老师道:学生如能得知先生的笔法要诀,将孜孜不倦,终身学习,以期达到最高妙的境界。学生真诚地感戴于心,永世不忘!
张旭许久不说话,看看左右近旁,忽地起身走去。颜真卿小心地跟着老师走到竹林院的小厅堂内。红日高照,清风徐来,竹影摇曳。张旭盘腿打坐床上,指着对面的小榻命颜真卿坐下,开始就相传为钟繇所述笔法十二意——“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锋谓未”、“力谓骨体”、“轻谓屈”、“决谓牵制”、“补谓之不足”、“损谓有余”、“巧谓布置”、“称谓大小”,让真卿一一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颜真卿逐次对答为:令纵横有象;不令邪曲;间不容光;不令其疏;以未成画使其锋健;点画皆有筋骨;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结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趋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令其平稳,或意外字体令有异势;大字蹙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张旭认为颜真卿的回答都接近正确,便鼓励道:按照这个理解,“工精勤悉,自当妙矣。”——勤奋加上用心,功夫到家,字自然会写得漂亮。
张旭还传授了舅父陆彦远从褚遂良得到的用笔妙诀——“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张旭还说,自己起初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在江边见到平净的沙地,产生了在上面写字的念头,于是用刀锋画沙,画着画着,忽地内心豁然开朗,领悟了用笔藏锋,才能点画沉着、力透纸背的真谛。还告诉真卿:“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如果写正楷或草书,笔笔都像画沙一般,那么你的书法之道就达到至高境界了!
竹林小院中,阳光忽地明亮了许多,天蓝如洗,云白如练,棵棵翠竹上闪烁着耀眼的光斑。颜真卿得到“草圣”张旭真传,顿觉天高地阔,双目朗然,激动得心潮翻卷,久久难以平静,连声施礼感谢,表示将永远铭刻在心。随后,留恋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了西去归途……
小试牛刀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出于对尉迟迥人格的敬重,相州刺史张嘉祐为北周大臣尉迟迥建庙立碑。尉迟迥于北周宣帝刘赟时身兼将相,能征善战,好施爱士,位望崇重。宣帝驾崩,杨坚以丞相独揽大权,掌管天下兵马事,同时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密谋策划。尉迟迥愤而起兵讨伐,但寡不敌众,兵败而自杀身亡。尉迟迥虽无补天之力,未能挽救北周的灭亡,而以身殉国,其忠诚品性,却为后世之士,留下了光昭日月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