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训诂略论〔一〕

三思斋文丛 作者:管雄


训诂略论〔一〕

黄季刚先生 讲 管雄 记

一、训诂之方式

训诂有本有者,有后起者,不知本有之训诂,不能说字,不知后起之训诂,不能临文。所谓后起,即引申也。如子,男子之美称也。此为引申之训诂。按像小儿生襁褓中之形,古时幼谓之子,长亦谓之子,男谓之子,女亦谓之子,《礼》有“女子子”之文,言女子的子也。后生男谓之子,女谓之女,又以力田称男,此为畜牧时代之故,重男轻女之风因是而起。《仪礼》重父而轻母,轻女之风盖盛,故子专为称男,而女不得称焉。《三国志》称孔融鲁国男子、张冲吴郡男子,释言即鲁国好汉、吴郡好汉之义也。孔子云者,即言姓孔的一个好男子也。又,《说文》:“择菜也,从,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按右,又之假借,若正宜作,故许氏以择菜解之。一曰“杜若、香”者,所以明从艸之义。若,如也,顺也,尔也,皆后起之义也。原训诂之理,不论本有与后起,不外三式:

(一)相容如元,善也。

(二)相入如至,犹善也。按善,人性之至美,故云然。

(三)相拒如體,犹分也。按體《说文》总十二属也。(头属三:首、面、头。手属三:臂、肘、掌。身属三:胸、腹、背。足属三:腿、胫、趾)总谓之体。

二、义训与声训

义训在训诂中颇少,《说文》中十之一二而已。所谓声训,字之发音有关系,音相近则宜相同,此在《说文》中为常见。今义训反通行而声训反有不及者。《说文》元,始也。《尔雅》初,始也。按元,喉音、元韵。始,舌音、咍韵。二字在声韵并无相连之处,徒以观念相同,故取以训释耳。又匹,唇音、质韵,偶,喉音、有韵,二字声韵不相涉,而可互训,故凡与文字声韵无直接之关系,而仅仅以观念相同者,皆谓之诂,如潇水、湘水何以名为潇为湘皆不可解。真正之训诂,须从声音上明其究竟,兹举数字为例:

(一)《说文》: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按《说文》“颠,顶也”。颠为一人最高之处,天为一切物最高之处,天之所以颠,犹今时言顶好的东西为顶好之比也。《易》曰:“其人天且劓。”天,刑也。故剃头亦谓之天。天有大义,有至义,有上义,皆可于声音中明之:

天,舌音,透母,光韵。

大,舌音,定母,曷韵。

至,舌音,定母,屑韵。

上,舌音,定母,唐韵。

(二)《说文》: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按《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广义言之,古写字者为史,认字者为吏。狭义言之,吏史皆刑官也。《孟子》:“为天吏可以伐之。”犹以吏为刑官也。

(吏)舌声,来母,咍韵。

(史)齿声,心母,咍韵。

吏字亦可读齿音,如列也,驶疾也。故吏字未造以前,即用史字。又,《说文》“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古时主客不分,衙门与管衙门者相同,故寺吏亦同字。

(三)《说文》:始也,从一从兀。

按《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高而上平者,至高无上之谓也。故元可释为始义。

一 喉音、影母、屑韵。

兀 喉音、疑母、汲韵。

元 喉音、疑母、寒韵。

此三字皆同音,故取以训。故义训苟取以相明而已,真正的训诂,乃在音训。

三、训诂之形成

凡训诂有三形式:

(一)互训(代诂):如元,始也,始亦元也。丕,大也,上,高也。下,底也。此以普通字解释奇殊字,谓之互训。

(二)义源:如天,颠也。天何以有颠义,因天、颠同为舌头音,凡在上之物皆读舌头音,头首之首,手足之手,古皆读天音,盖首为一身之上,手为四肢之上故也。首、头、颠、顶、题,别言有分,合言无别。颠之训天,同为舌头音,此之谓义源。

(三)义界:如“吏,治人者也”。译言即有一个治人的东西,可见不能治人者不得谓之吏。“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能事神致福者谓之礼,否则不得谓之礼,此义界也。

古今训诂,不能越此三例。

四、小学家之训诂与经学家之训诂

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说字之训诂,须将一字中之意义包括完尽,如《说文》“禔,安福也”。安福二字并行,若云安也,福也,则安福无关系矣。若云安而福也,则安重而福轻,此所以必须安福连文也(又《说文》悉详尽也,亦然)。至临文解释之时,则安福二字须分开用。禔有安义,未必有福义;有福义,未必有安义。故说字之训诂甚宽广,至解文时仅能于说字中割取一部分而已。又如《说文》“,小谨也”。临文解释须将專小谨之义分开。如专门之学无小谨义,乃专一也。故小学之训诂取其通,经学之训诂取其专,二者截然不同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