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故世称“张曲江”。郡望范阳。长安二年(702)进士。历官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洪州都督、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十二年,迁中书令。二十三年,封始兴县伯。为奸相李林甫所忌,二十四年以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三,谥文献。两《唐书》有传。张九龄为唐名相,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深谋有远识。又工诗能文,为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擅五言古诗。其写景抒情诸作,以秀雅清淡为宗,实开“王孟”一派。明胡应麟曰:“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诗薮·内编》卷二)有《曲江张先生文集》传世。
感遇(二首)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欣欣此生意③,自尔为佳节④。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折?⑧
【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直到二十八年春归里。他的《感遇》诗当作于此时。诗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讽喻时政,向与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相提并论。原诗共十二首,这是第一首。全诗以兰桂自喻,表现了诗人淡泊自守、不慕荣利的高洁情操和洒脱胸襟。
【注释】
①兰:指兰草,菊科香草名。葳(wēi)蕤( ruí):草木茂盛貌。 ②桂华:即桂花。华:同“花”。 ③欣欣:草木旺盛生长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生意:蓬勃生机。 ④自尔:自然而然的。佳节:美好的季节,指春、秋。 ⑤林栖者:山林隐居之人。 ⑥闻风:仰慕其风操。《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闻风”二字本此。坐:因,由于。 ⑦草木:指兰、桂。本心:本性。指兰、桂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 ⑧美人:指“林栖者”。末二句有《归去来兮辞》序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
【评析】
此诗主旨在末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但诗人写来却转折开阖,摇曳生姿。前四句着力写兰、桂,春兰葳蕤,秋桂皎洁,生机盎然,遂使春、秋成为“佳节”。这原是自然而然的,本不欲为人知。“谁知”一转,引出人来,“林栖者”闻风相悦,已出乎意料之外;“何求”又一转折,“美人”由相悦进而攀折,实违“本心”,更属难堪。诗意愈转愈深,纯从性分中自然流露出来,作者那种美而不媚、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操,自然令读者肃然起敬了。难怪清人贺贻孙说:“张曲江《感遇》,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矣,而一种孤劲秀淡之致,对之令人意消。盖诗品也,而人品系之。‘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三复此语,为之浮白。”(《诗筏》)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①。岂伊地气暖②,自有岁寒心③。可以荐嘉客④,奈何阻重深⑤。运命唯所遇⑥,循环不可寻⑦。徒言树桃李⑧,此木岂无阴⑨?
【题解】
此为《感遇》第七首,是一首咏橘诗。以橘喻人,表现了作者岁寒不凋的坚贞节操和济世不能的抑郁情怀。
【注释】
①犹:尚,还。 ②伊:助词。 ③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隋李孝贞《园中杂咏橘树》诗:“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此为“自有岁寒心”五字所本。 ④荐:进献。嘉客:贵宾。⑤奈何:无奈。重:指山岭。深:指江河。阻重深:谓山川阻隔。 ⑥运命:命运。遇:遭遇。 ⑦循环:古人往往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寻:推寻,探求。 ⑧徒言:只说。树桃李:《韩诗外传》卷七载简主曰:“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⑨此木:指丹橘。阴:同“荫”。
【评析】
清人刘熙载说:“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陈子昂)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艺概·诗概》)屈原写过一首《橘颂》,歌颂了橘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坚贞品质。橘生南国,屈原是楚人,作者也是南方人,他被贬的荆州,即是楚国的郢都,自然仰慕屈原的为人。这首诗所表现的,即是屈原《橘颂》之意,托物言志,自况坚贞。作者是遭奸相李林甫排挤而被贬荆州的,所以诗中将丹橘与桃李对比,桃李媚俗趋势,妖艳一时,丹橘凌霜傲冬,岁寒不凋。对比鲜明,寓意深刻。《韩诗外传》卷七载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亦载简主曰:“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诗末二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正指此。可见,张九龄对玄宗任用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是隐含忧虑的。婉而多讽,含蓄蕴藉,也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李白
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排行十二。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后遭谗谤,不被重用。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他的诗现存约千首。有《李太白集》传世。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①,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②,苍苍横翠微③。相携及田家④,童稚开荆扉⑤。绿竹入幽径⑥,青萝拂行衣⑦。欢言得所憩⑧,美酒聊共挥⑨。长歌吟松风⑩,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题解】
终南山,又名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过,拜访。斛(hú)斯,复姓。山人,山居的隐士。宿,留宿。此诗作年,或谓开元十九年(731),或谓天宝二(743)、三年,或谓天宝十一载。写李白与山林隐士的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在长安的生活和思想情趣。
【注释】
①碧山:指终南山。 ②却顾:回头看。所来径:来时走过的路。 ③苍苍:指苍茫暮色。横:有笼罩意。翠微:指翠绿的山岭。 ④及:到。田家:即斛斯山人家。 ⑤荆扉:柴门。 ⑥幽径:僻静的小路。径:一作“楥(yuán)”,栏,篱笆,不与前“所来径”犯复,似较胜。 ⑦青萝:即女萝,又名松萝,呈丝状,常自树间悬垂,故曰“拂行衣”。 ⑧憩(qì):休息。 ⑨挥:振去余酒。此指举杯畅饮。 ⑩“长歌”句:谓歌声与松风交响。一说松风指乐府古琴曲《风入松》。 河:银河,银河星稀,表示夜已深。 陶然:欢乐貌。忘机:忘记机巧功利之心,指一种淡泊名利、忘掉尘俗的心境。
【评析】
王夫之评此诗:“清旷中无英气,不可效陶。以此作视孟浩然,真山人诗尔。”(《唐诗评选》卷二)诚然,这首诗质朴自然,冲淡清新,风格近似陶渊明。李曰“山月随人归”,陶曰“带月荷锄归”;李曰“美酒聊共挥”,陶曰“饮酒斟酌之”;李曰“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陶曰“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李曰“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陶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何其相似乃尔!但细细读来,李与陶又不完全相同,平和中稍露飘逸,恬淡中不乏清俊,这大概就是王夫之所说的“英气”吧!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①。月既不解饮②,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③,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④,相期邈云汉⑤。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宋本《李太白集》题下原注:“长安。”第三首有“三月咸阳时,千花昼如锦”句,所以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春李白供奉翰林离朝前夕所作,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寂寞孤独之情。
【注释】
①三人:指自己与影、月。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李白意本此。《南史·沈庆之传》:“我每游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李白语本此。 ②不解:不懂,不会。 ③将:和,共。 ④无情:忘情。无情游:指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 ⑤相期:相约。邈(miǎo):遥远。云汉:天河,此指天上仙境。
【评析】
李白爱酒,爱得特别。李白爱月,也爱得特别。大概是酒的催化,使这位酒仙诗情喷薄;或许是月的神秘,诱这位诗仙奇思迸发。月下独酌,举杯浇愁愁更愁,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要它“月徘徊”、“影零乱”、“同交欢”,并发誓“永结无情游”,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孙洙评曰:“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使我们的诗人“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从而具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①。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②。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题解】
这是一首闺情诗,写思妇在春天怀念远戍的丈夫,表达了她坚贞不渝的爱情。诗中提到秦地,当是李白在长安时所作。
【注释】
①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为诗中女子丈夫远戍之地。秦:今陕西境内,为诗中女子所居之地。萧士赟云:“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卷六)丝、枝,谐音双关,丝谐“思”,枝谐“知”。 ②君:女子对丈夫的尊称。怀归:思归。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断肠:形容相思之苦。 ③罗帏:丝罗帷帐。晋《子夜四时歌·春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末二句反用其意,与开元诗人薛维翰《春女怨》“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诗意相近。萧士赟曰:“末句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吴昌祺曰:“以风之来反衬夫之不来,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唐宋诗醇》卷四)
【评析】
此诗描摹思妇心理,可谓精妙入微。妙就妙在紧紧围绕一个“春”字,来刻画思妇的相思苦情。“春”字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更喻男女间诚挚炽烈的爱情。两地春色,两地相思,而又妙在全从思妇眼中看出,意中想出,眼见为实,意想是虚,虚实相生相激,遂使感情波澜起伏。眼前是秦地柔桑低绿,遥想燕地方才碧草如丝。碧草如丝,春尚浅也;而柔桑低绿,春已深矣!燕北方春之时,君始思归,而秦中思妇,思君已久,思君令人老,恐君归之日,妾已随春深而老矣,岂不令人断肠!这是刻骨铭心的相思,又是备受折磨的怨艾,独守春闺的思妇之苦,谁能体会得到?怜夫远戍的思妇之心,谁能触摸得到?春风轻薄,撩拨人的春思,意欲何为?岂识我心哉!我心坚贞如磐石,岂外物所能动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自警警人之语,令人肃然,亦令人凄然。思妇复杂隐秘的心态,被太白以六句三十字阐幽显微,真不愧大手笔也!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安史乱起,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两《唐书》有传。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望岳
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⑥!
【题解】
开元二十四年(736),应试落第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他的父亲杜闲,时为兖州(今属山东)司马,省亲漫游,可谓一举两得。这首诗即是他这次漫游时所作。杜诗以“望岳”为题者共三首,望的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首望的是东岳泰山。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称。岱:始也;宗:长也。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在今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夫(fú):指代词,即实指岱宗而言。②齐鲁:周代两大诸侯国名,并在今山东境内。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青:指山色。未了:没有尽头。施补华曰:“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岘傭说诗》) ③造化:谓天地,大自然。钟:聚。神秀:神奇峻秀。④昏晓:山南向阳,故天色晓;山北背阴,故日色昏。一山之隔,判若昏晓,可见泰山之高大。割:分。 ⑤决:裂开。眦(zì):眼角。 ⑥会当:定当,表示心所预期。凌:登临。绝顶:最高峰。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韩愈《孟生》诗:“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即本杜句。
【评析】
题为“望岳”,全诗即着力突出一个“望”字,句句是望,望岳之色,望岳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正如仇兆鳌所说的:“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杜诗详注》卷一)写得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境界高远,寓意深刻。这首诗既生动地描绘了泰山巍峨的雄姿和壮丽的景象,更突出地表现了青年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是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的。他晚年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全诗写得极有气势,真可与岱岳争雄,堪称千古绝唱。所以清人浦起龙说:“公集当以是为首”,“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卷一之一)。这是说得很对的。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①。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②。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③,惊呼热中肠④。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⑤。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⑥。怡然敬父执⑦,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⑧,儿女罗酒浆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⑩。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题解】
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冬赴洛阳。二年春,从洛阳回华州,途中遇老友卫八处士,久别重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遂赋此诗以赠,极言朋友会面之难,以见与卫八相会之乐。卫八,生平不详,八是排行。处士,居家不仕的人。
【注释】
①动如:动不动就像。参(shēn)商:二星名,参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后常用以比喻双方会面之难。曹植《与吴季重书》:“别有参商之阔。” ②今夕复何夕:《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夕何夕,见此邂逅”。表示惊喜。此是喜出望外,想不到能有今夕,共对此灯烛之光也。 ③访旧:打听故旧的下落。半为鬼:大多亡故。④热中肠:为故旧的死亡而深感悲痛、五内俱焚。 ⑤君子:指卫八。⑥成行(hànɡ):众多。 ⑦怡然:和悦貌。父执:父亲的友辈。《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孔颖达疏:“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⑧未及已:还没有说完。 ⑨儿女:一作“驱儿”。罗酒浆:摆上酒菜。⑩新炊:刚煮熟的饭。间(jiàn):搀和。黄粱:即黄小米。 主称:主人说。 累:接连。觞(shānɡ):酒杯。 子:指卫八。故意:故旧情意。长:深长,深厚。 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就要和你分别,好像华山把我们隔开一样。 世事:指时局发展和个人命运。别后世事如何,你我都茫然无知,不能预料,故曰“两茫茫”。
【评析】
黄生评此诗曰:“写故交久别之情,若从肺腑中流出,手未动笔,笔未蘸墨,只是一真。然非沉酣于汉魏而笔墨与之俱化者,即不能道只字。因知他人未尝不遇此真境,却不能有此真诗,总由性情为笔墨所格耳。”(《杜诗说》卷一)真,的确是杜诗的一大特色。杜甫感情真挚,情郁于中,不吐不快,发而为诗,自然感人至深。这首诗写一别二十年的老友在战争乱离中忽然相见,乍惊乍喜,如梦如幻,“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真有九死一生之感。烛下相看,鬓发俱苍,询问旧友,半死为鬼,真是可悲可叹。而眼前所见,昔日小友,今已儿女成行,且极懂礼貌;老友情真,剪春韭,炊黄粱,罗酒浆,倾其所有,盛情相待,又令人可喜可感。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念旧情深,十觞不醉。但想到明日相别,后会难期,又不禁凄然茫然。诗将一夜的情事娓娓叙来,平易真切,质朴无华,生动自然,表现了战乱年代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的人生感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感染力。所以,吴冯栻说:“通首妙在一真:情真,事真,景真。故旧相遇,当歌此以侑酒,读之觉翕翕然一股热气,自泥丸直达顶门出也。”(《青城说杜》)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①。自云良家子②,零落依草木③。关中昔丧乱④,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⑤。世情恶衰歇⑥,万事随转烛⑦。夫婿轻薄儿⑧,新人美如玉⑨。合昏尚知时⑩,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题解】
此诗为乾元二年(759)秋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作。诗借弃妇命运,寄寓身世之感。黄生曰:“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杜诗说》卷一)浦起龙亦云:“此感实有之事,以写寄慨之情。”(《读杜心解》卷一之二)
【注释】
①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绝代:犹绝世,举世无双。《汉书·外戚传上》载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幽居:隐居。《礼记·儒行》:“幽居而不淫。”空谷:幽深的山谷,亦含“空谷人如玉”意。《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②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女子。据后“官高”句,则佳人出于官宦人家。 ③零落:犹飘零。依草木:应上“幽居空谷”。④关中:今陕西中部一带,此实指长安,天宝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丧乱:即指安史之乱。 ⑤“官高”二句:谓连兄弟的尸骨都不能收殓,官高又有何用? ⑥世情:世态人情。恶(wù):厌恶,嫌弃。衰歇:衰败失势。 ⑦转烛:比喻世事变幻,富贵无常;亦喻时间变化迅速,转瞬即逝。《佛说贫穷老公经》云:“昼夜七日七夕,水浆断绝,小有气息,命在转烛。”而《麉澞荟录》卷十四引何琇《樵香小记》作“富贵贫贱,有如转烛”。 ⑧轻薄儿:夫婿喜新厌旧,故曰。 ⑨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⑩合昏:即夜合花,又名合欢花,朝开夜合,故曰“知时”。鸳鸯:水鸟,雌雄永不分离。江总《闺怨篇》:“池上鸳鸯不独宿。”旧人:指弃妇,佳人自谓。以上四句谓花鸟尚有情有义,而夫婿却喜新厌旧,真是连花鸟都不如,正见其“轻薄”。 “在山”二句:徐增曰:“此二句,见谁则知我?泉水,佳人自喻;山,喻夫婿之家。妇人在夫家,为夫所爱,即是在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清的;妇人为夫所弃,不在夫家,即是出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浊的。”(《说唐诗》卷一)仇兆鳌则曰:“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杜诗详注》卷七)亦通。 “侍婢”二句:极写佳人生活之艰苦凄凉。侍婢卖珠,见其生活拮据。牵萝补屋,见其所居破败。萝:即女萝,一种有藤植物。 “摘花”二句:花以插发,而佳人却摘而不插,说明无心修饰,亦“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意。 “采柏”句:柏实味苦,自不能食,却常常采满一把,有清苦自甘、其苦自知意。动:常常。掬(jū):两手捧取。 翠袖:泛指佳人衣着。 修竹:长竹。竹有节而挺立,以喻佳人的坚贞操守。
【评析】
诗中佳人的形象,典型而又独特,可怜而又可敬。国难当头,家庭破败,个人被弃,遭遇是悲惨的。这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是有着典型意义的,但对一个弱女子来说,又是难以承受的。女主人公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在难以忍受的重重打击之下,没有乞怜之态,更无沉沦之想,而是坚贞自守,自强不息。“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其坚苍孤冷之节,足以傲雪凌霜,而与天寒日暮之修竹,同其劲直也”(《杜诗言志》卷五)。诗人用赋的手法叙述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孤苦生活,又用比兴的手法赞美她的高洁情操,将客观描写与主观寄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着意塑造的绝代佳人身上,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理想。所以夏力恕说:“《佳人》名篇,亦左徒(屈原)迟暮之意,盖因所见而写成,以自喻且自嘲耳。”(《杜诗增注》卷五)
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①。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②。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③。恐非平生魂④,路远不可测⑤。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⑥。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⑦?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⑧。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⑨。
【题解】
这两首诗也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肃宗至德二载(757),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因与其兄肃宗争权,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坐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乾元元年长流夜郎,二年遇赦东还。但杜甫并不知李白遇赦消息,生死未卜,忧念成梦,遂作二诗,表达他对李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遭受迫害的不平之鸣,表现了李、杜间生死不渝的兄弟般情谊。
【注释】
①已:止。吞声:饮泣。恻恻:悲痛貌。二句谓生别比死别更为痛苦。②瘴疠:南方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瘟疫。浔阳、夜郎都在江南,故云“瘴疠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指李白。二句化用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 ③故人:指李白。明:表明。二句谓故人入梦,正表明我对他思念之深。 ④平生魂:生时之魂。当时杜甫疑心李白或许死了,故曰“恐非”。 ⑤不可测:生死未明,不敢断定。 ⑥枫林:江南多枫,指李白所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关塞:指杜甫所在的秦州。同时在秦州写的《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二亦云:“数奇谪关塞。”《别赞上人》又云:“天长关塞寒。”上句谓李白魂自江南而来,下句谓李白魂又自秦州而返。魂在夜间来去,故云“青”、“黑”。 ⑦罗网:法网。羽翼:翅膀。网可罗雀,上用罗网为比,故下用羽翼。二句谓你既陷囹圄,何能往来自由呢?进一步申明“恐非平生魂”句。 ⑧“落月”二句:写梦醒后迷离惝怳的感觉。颜色:指李白的容貌。宋玉《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⑨“水深”二句:是梦醒临别之际谆谆告诫李白的话,嘱他多加小心。波浪阔:指归途艰险,暗喻政治环境的险恶。蛟龙:传说中的一种水生动物,此喻陷害忠良的恶人。《续齐谐记》载:汉建武中,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即屈原)曰:“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杜诗本此。杜甫《天末怀李白》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又《不见》诗云:“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见杜甫的担心是有根据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①。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②。告归常侷促③,苦道来不易④: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⑤!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⑦。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⑧!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⑨!
【注释】
①“浮云”二句:化用《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意。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送友人》)的话。游子:指李白。不至,故入梦;久不至,故频入梦。李、杜于天宝四载(745)在山东分手后一直未再见面。②“三夜”二句:谓一连几个晚上都梦见李白,足见李白对自己情亲意厚。与上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是就彼此两方面来说的,说明两人相互思念。 ③告归:告别。侷促:同“局促”,匆促不安貌。 ④苦道:苦苦诉说。此下三句即是李白告别时所说的话。 ⑤“江湖”二句化用《汉书·贾谊传》:“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意。楫:船桨。舟楫:即指船。失坠:船翻落水。 ⑥“出门”二句:写李白告归时神态,好像辜负了平生壮志似的。搔首:以手挠头,有所思貌。《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⑦冠盖:冠冕和车盖,借指达官贵人。京华:京城。斯人:这个人,指李白。憔悴:困顿失意貌。《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二句深为李白鸣不平。 ⑧孰云:谁说。网恢恢:语本《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恢恢:广大貌。将老:李白时年五十九,故云。身累:指李白被系狱流放。二句指斥世道不公,为李白鸣冤,故用反诘语气。 ⑨寂寞:指死后无知无为的境界。身后:即死后。二句语本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五:“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杜甫《醉时歌》亦云:“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杜甫认为李白必定名垂万古,但那是身后之事。言外之意,这与他生前遭遇不是太不相称了吗?
【评析】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李、杜则不然。这两位诗坛巨星,始终是相互敬重,情深谊长的。天宝三载四月,杜甫和李白在洛阳初识,一见之下,便成知己。二人同游梁宋、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真是情同手足。四载秋,二人在鲁郡东石门一别之后,更是朝思暮想,时时系念。李白诗曰:“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杜甫诗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杜诗中涉及李白的多达十五首,对李白的人品、文才更是推崇备至,而殷切思念之情,则充溢于字里行间。杜甫敬重李白,更深知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完全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之上的。《梦李白》二首,集中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李白获罪系狱并流放夜郎后,在“世人皆欲杀”的情势下,杜甫并没有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中断与李白的深厚友谊,更没有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而是表达了他对李白命运的极大关心和深切思念之情:“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李白实际上是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之间争权夺利斗争的牺牲品。李亨是皇帝,大权在握,永王李璘被指斥为“谋反”,李白是从逆犯,自然罪责难逃。其实,李白出于爱国热忱参加永王幕府,他是无辜的。值得钦敬和赞扬的是,当时身处逆境的杜甫,并没有迎合肃宗的旨意,看上峰眼色行事,反戈攻击李白,而是为他辩诬,为他洗冤,为他鸣不平,不但不和李白划清界限,反而极力赞扬李白,深表同情。“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控诉和对那个迫害人才的社会的抗议。从杜甫对李白的深情厚谊,我们更可看出他那不同流俗兀傲倔强的性格。清人仇兆鳌说得好:“前章说梦处,多涉疑词;此章说梦处,宛如目击。形愈疏而情愈笃,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杜诗详注》卷七)徐增更说得动人:“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说唐诗》卷一)
王维
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十四载,迁给事中。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两《唐书》有传。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①,英灵尽来归②。遂令东山客③,不得顾采薇④。既至金门远⑤,孰云吾道非⑥。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⑦。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⑧。行当浮桂棹⑨,未几拂荆扉⑩。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题解】
按綦(qí)毋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而王维于开元九年谪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才回京,则此诗当作于开元九年前。落第,应试未中。还乡,《唐才子传》谓綦毋潜“荆南人”,不确,当从《元和姓纂》作“虔州人”。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县。王维又有《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虔州正在古江东区域之内。这首诗是为安慰綦毋潜落第还乡而作,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别》。
【注释】
①圣代:圣世。 ②英灵:英才。 ③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上虞(今属浙江)西南之东山,优游自乐,后出仕为桓温司马,此代指隐士。綦毋潜应试前在家读书,故以“东山客”为喻。 ④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遂以采薇代指隐居。薇:即巢菜,又名野豌豆。《晋书·谢安传》:“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二句以谢安比綦毋潜,弃隐应试。 ⑤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此代指朝廷。远:谓其落第。 ⑥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野,慨然对子贡曰:“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⑦“江淮”二句:写还乡途中经行之地。綦毋潜为虔州人,自长安回虔州,正需经过洛阳、江淮等地。寒食:节令名。《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京洛:指东都洛阳。 ⑧同心:犹知己。违:分离。⑨行当:即将。桂棹(zhào):船之美称。《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⑩未几:不久。荆扉:柴门。句谓不久即可到家。 行客:旅行之人,指綦毋潜。 孤城:指京城长安。落晖:落日。“吾谋”句:语本《左传·文公十三年》:士会行,秦人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 勿谓:不要以为。知音:《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后遂称知心朋友为“知音”。曹丕《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痛知音之难遇”。“吾谋”二句:谓綦毋潜这次落第不过是偶然失利,不要以此就认为世乏知己,无人赏识自己了。这是宽慰友人的话。
【评析】
这类应景送别之作,不易写好。但这首诗首写应试,继写落第,再写送别,最后劝勉,层次分明,娓娓道来,感情还算真挚,对落第者确能给以慰藉。所以沈德潜说:“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唐诗别裁集》卷一)送别又善写景,“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二句,“‘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青轩诗辑》)。这大概就是苏东坡所说的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吧!
送别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②?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③。但去莫复问④,白云无尽时。
【题解】
题曰“送别”,所送何人,作于何时,已不可考。或谓所送之人为孟浩然,难以确考。
【注释】
①饮君酒:请君喝酒。饮:使……饮。君:指送别的友人。临别置酒饯行,故请友人下马饮酒。 ②之:往。何所之:往哪里去? ③南山:指终南山。陲(chuí):边。 ④但:只管。
【评析】
此诗写送友人归隐,前四句平平铺叙,妙在末二句,感慨寄托,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沈德潜说:“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卷一)这自然使我们想起了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山中白云,飘忽不定,来去无迹,何等自由自在!白云无尽,岂不反证富贵有尽,仕途险恶。君不得意,归卧南山,何以为赠?看来末二句就是对友人最好的劝慰了。诗采用问答式,恐怕也是受了陶诗的影响。
青溪
言入黄花川①,每逐青溪水②。随山将万转③,趣途无百里④。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⑤,澄澄映葭苇⑥。我心素已闲⑦,清川淡如此⑧。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⑨。
【题解】
诗题一作《过青溪水作》。青溪在今陕西凤县境,王维开元二十年(732)秋冬游蜀时经此而作。或谓王维晚年所作。
【注释】
①言:发语词,无实义。黄花川:水名,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②每:常常。逐:沿着。 ③将:近。万转:形容山路曲折回环。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高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亦云:“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④趣途:前行的路程。趣:通“趋”。 ⑤漾漾:水动荡貌。菱荇:皆为水生草本植物。 ⑥澄澄:水清澈貌。葭(jiā)苇:即芦苇,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苇。 ⑦素:平素,向来。闲:安闲。 ⑧清川:指青溪。淡:恬静貌。 ⑨请留:愿留。盘石:大石。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不仕,暗用严光垂钓严陵濑的典故。《后汉书·严光传》李贤注引顾野王《舆地志》:“桐庐县南有严子陵(光字)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李白《独酌青溪江石上》诗:“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将已矣:将这样来了却一生。已:结束,停止。意谓从此将隐居以终。
【评析】
这是一首仄韵古诗。首四句写山路崎岖艰险,可谓曲径通幽。中四句描绘青溪幽美的景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可谓溪喧境更幽,正是隐居的好去处。末四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大有指水盟心、终老于斯之意。全诗写山林闲适之趣,平淡而有致,颇耐人寻味。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①,穷巷牛羊归②。野老念牧童③,倚杖候荆扉④。雉雊麦苗秀⑤,蚕眠桑叶稀⑥。田夫荷锄至⑦,相见语依依⑧。即此羡闲逸⑨,怅然吟《式微》⑩。
【题解】
渭川,即渭河,黄河主要支流之一。诗写初夏黄昏农家景色和闲逸情趣,表现了诗人意欲归隐的思想。有人认为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间,时王维在终南山麓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注释】
①斜阳:一作“斜光”。墟落:村落。 ②穷巷:深僻小巷。牛羊归:《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③念:挂念。④候:等候。荆扉:柴门。 ⑤雉雊(ɡòu):野鸡鸣叫。麦苗秀:小麦吐花,俗称“秀穗”。语本潘岳《射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而朝雊。” ⑥蚕眠:蚕老作茧。 ⑦荷锄:扛着锄头。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带月荷锄归。”至:一作“立”。 ⑧语依依:亲切絮语,不忍离去。 ⑨即此:指上面见到的情景。羡:羡慕。闲逸:闲适安逸。⑩怅然:惆怅失意貌。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发语词,无实义。微:通“昧”,指黄昏。意为日暮黄昏,为什么还不归来?此指自己向往归隐。
【评析】
这首诗前八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适温馨的农家晚归图。在这幅生意盎然的画面上,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落日洒金,牛羊归村,雉鸣蚕眠,麦秀桑稀。更有田家情深的动人场面:野老倚杖门外,等候牧童归来,有的是慈爱和企盼;田夫荷锄相遇,边走边谈不休,有的是亲切和惬意。即目所见,信手写来,不事雕绘,清新自然。此情此景,遂使诗人浮想联翩,他可能想到尔虞我诈的龌龊官场,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喟叹。前八句是宾,末二句才是主,宾为主设,情因景生,宾详主略,引人深思。高步瀛评此诗曰:“天趣自然,踵武靖节(陶渊明)。”(《唐宋诗举要》卷一)陶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王则曰:田家乐兮胡不归?面对渭川田家迷人的晚归图,王肯定和陶一样,油然产生了“误落尘网中”、“守拙归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想法。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①,西施宁久微②?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③。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④。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⑤。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⑥。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⑦。持谢邻家子⑧,效颦安可希⑨?
【题解】
此诗为王维早年作品。西施,传说为春秋时越国美女。据《吴越春秋》、《越绝书》、《吴地记》等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为雪耻复仇,遂遍征国中美女,得诸暨苎萝山下卖薪家女西施,教习三年,使范蠡献于吴王,深得宠幸。后越灭吴,西施即随范蠡游五湖而去。此诗借咏西施而别寓兴意。
【注释】
①艳色:美色。重:看重。 ②宁:岂,哪能。微:卑贱。“贱日”二句:谓西施既为天下名姝,岂能久居微贱而不被宠幸呢? ③越溪:即浣纱溪,又名西施滩,在今浙江诸暨城南苎萝山下,相传为当年西施浣纱处,今仍存浣纱石。李白《西施》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二句谓西施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一旦骤贵,即成为吴王宫中的宠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此同意。 ④“贱日”二句:谓西施微贱时,与众并无不同,一旦贵宠,大家才觉得她天下稀有。悟:有猛然醒悟意。⑤邀人:招人,吩咐人。傅:涂抹。自:亲自。著:穿。罗衣:丝绸一类衣服。二句谓西施贵显以后,身份变了,梳洗打扮,一切都有专人伺候,不用自己动手。 ⑥君:指吴王。益:更加。怜:爱怜。“君宠”二句:谓由于吴王的宠幸溺爱,西施更加娇媚纵恣,有恃无恐,也就无是非可言了。 ⑦浣纱伴:西施微贱时一同浣纱的女伴。浣(huàn):漂洗。莫得:不得。唐汝询曰:“惟恐同列之侔己,畴肯载浣纱之伴与同归乎?”(《唐诗解》卷七)⑧持谢:持此以告诫。邻家子:指效颦西施的女子。子:一作“女”。⑨效颦(pín):模仿西施皱眉头。《庄子·天运》载:西施心痛时即皱着眉头,邻里的丑女见而以为美,于是也在村里学着西施的样子捧心皱眉,结果把村里人都吓跑了。安可希:怎么能希冀得到西施那样的幸运呢?
【评析】
历来吟咏西施的诗篇,不胜枚举,而王维的这首诗,可谓独具一格,别有新意。沈德潜评曰:“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唐诗别裁集》卷一)作者借西施而写世态炎凉,针砭时弊,可从两方面来看:就西施而言,写她朝贱暮贵,既贵之后,君王宠幸集于一身,于是就恃宠骄恣,昔日同伴,完全置之脑后,大有陈涉为王之后,“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之情形。就世人而言,“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以贵贱衡人,一副势利相;至于丑女效颦,更是令人作呕。所以沈德潜又说:“咏古诗未经阐发者,宜援据本传,见微显阐幽之意。若前人久经论定,不须人云亦云。王摩诘《西施咏》……别寓兴意……以避雷同剿说,此别行一路法也。”(《说诗晬语》卷下)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曾隐居鹿门山。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两《唐书》有传。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①。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②。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③。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④。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⑤。何当载酒来⑥,共醉重阳节⑦?
【题解】
诗题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又作《秋登万山寄张文儃》。兰山,据《清一统志》载:江苏常州、山东沂州、四川资州,都有兰山。四川叙州石门山,亦名兰山。但孟浩然没有到过这些地方。岘山,在襄阳南,诗中不当云“北山”。万山,正在襄阳西北,一名方山,一名蔓山,又名汉皋山。故题中“兰山”当为“万山”。张五,一说即张子容,非。张子容行八,孟浩然有《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可证。一说即张,曾隐少室山,与王维为诗酒丹青之友,王维集中有与张赠答之作计七首,《戏赠张五弟三首》其二云:“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闭门二室下,隐居十年余”。孟浩然与王维交善,疑“张五”为张近是。诗为重阳登高怀张五而作。
【注释】
①北山:指万山,因在襄阳西北,故云。隐者:孟浩然自谓。怡悦:喜悦。二句化用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②登高: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二句谓佳节思念张五,所以才试着登高相望,自己的心也随着秋雁向远方的朋友飞去。 ③兴:兴致。发:激发。孟浩然《和贾主簿升九日登岘山》云:“逸思高秋发。” ④沙行:在沙滩上行走。渡头:渡口。 ⑤荠(jì):荠菜,一种野菜。洲:一作“舟”。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云:“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二句即从薛诗变化而来。 ⑥何当:何时。载酒:携酒。 ⑦重阳节:古人称阴历九月九日为重九节,九为阳数,故又称“重阳节”。俗以此日登高饮酒为乐。
【评析】
诗写重阳佳节登山怀友,精心地选择了“薄暮”这一易于抒发愁思的特定时刻。诗人登高相望,急盼友人前来欢聚,可能焦心地等了一天,可友人终于没有来。暮霭沉沉,秋雁南飞,更加增人惆怅;但见村人暮归,滩头待渡,都在急切地回家团聚,愈益引起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秋高气爽,正是激人诗兴的时候,诗人遥望天际,远树如荠,俯视江畔,沙洲如月,在一片薄暮空濛之中,失望的诗人不禁发出了“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美好祝愿。这是喟叹,又是希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们之间深挚的友谊。全诗情景交织,浑融一体,平淡见真醇,高远兼清幽,富有艺术魅力。“天边树若荠”二句,摹写物象,更是入神如画,化用前人诗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①,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②,开轩卧闲敞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④。感此怀故人⑤,终宵劳梦想⑥。
【题解】
辛大,孟浩然集中有关辛大的诗共四首,诗中称他“辛居士”(《都下送辛大之鄂》)、“世外交”、“林中契”(《张七及辛大见访》),当是一位隐士。孟又有《西山寻辛谔》诗,中云:“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看来辛谔也是一位隐士。与孟交厚,因称“故人”,证之此诗“感此怀故人”云云,疑辛大即辛谔。“大”为排行。南亭,当为孟浩然隐居处之小亭,《张七及辛大见访》诗亦云:“便就南亭里,余樽惜解酲。”
【注释】
①山光:指傍山而落的太阳。 ②散发:古时男子束发戴冠,暇时常将头发散开,闲适自由,不受拘束。 ③轩:长廊之有窗者,此指窗。闲敞:清静宽敞。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云:“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二句写闲情逸致,与陶相似。 ④鸣琴:《张七及辛大见访》诗云:“居士好弹筝。”是辛亦知音,故取琴而思辛。知音:用伯牙、钟子期故事,详见前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勿谓知音稀”注,此指辛大。赏:赏识。《淮南子·修务训》:“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 ⑤故人:指辛大。 ⑥终宵:整夜。终:一作“中”。
【评析】
这是一首夏日怀人诗。前六句叙夏夜南亭纳凉情景,恬静闲适,如诗如画。后四句写怀友人,情由景生,形诸梦寐,可见彼此相知之深、交情之厚。“恨无知音赏”,于平淡中寓不平,所谓“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孟山人亦非浑身静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向被誉为佳句,王寿昌更盛赞其“当与日星河岳同垂不朽”(《小清华园诗谈》卷下)。所以妙绝者,乃在此二句逼真地描绘了夏夜纳凉静谧闲适的意境。“开轩卧闲敞”,静卧养神,何劳睁目四视,但荷香而微,风送时闻;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完全诉诸人的嗅觉听觉,“羲皇上人”夏夜纳凉悠闲自得的形象活现眼前。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①。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②。樵人归欲尽③,烟鸟栖初定④。之子期宿来⑤,孤琴候萝径⑥。
【题解】
这是孟浩然隐居襄阳时的作品。诗题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业师,名业的和尚,师是尊称。山房,即山寺。丁大,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丁凤进士”,孟浩然又有《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诗,当即此人,姓丁,行大,名凤。
【注释】
①壑(hè):山谷。群壑:即群山。倏(shū):忽然。暝:幽暗。 ②风泉:指风吹泉流的声音。 ③樵人:打柴的人。 ④烟鸟:暮霭中的归鸟。栖:栖息。 ⑤之子:这个人,指丁大。期:相约。 ⑥萝径:悬垂女萝的山径。
【评析】
作者与朋友丁大相约在山房聚会,但丁大却到时没来。全诗写的是“待丁大不至”,着力渲染的是一个“待”字,待人之情,待人之景。而那焦急等待之情并不明说,而是从待人时所见之景中自然流出。日落西山,群山忽转幽暗,诗人期待的心情,大概也和这薄暮蒙蒙的景色一样。月升天际,凉风习习,风声泉声,声声贯耳,诗人此时的心情愈加不能平静。樵人归家,飞鸟归巢,一个“尽”字,一个“定”字,括尽入夜万物皆归景象。而此时此刻,丁犹不至,诗人不禁“搔首踟蹰”,有点按捺不住了。于是他就抱琴走上山路,依然痴痴地在那里伫望等候,此时他的心情正像那悬垂在山路上的女萝一样,怅然若失。一个“孤”字,就把诗人那种期友不至、孤寂怅惘的心情表露无遗。或许,诗人在山路上抱琴相候已经很久,那由日落而月上而鸟栖的由暮入夜的景色,全是诗人抱琴相候时所见。抱琴候知音,知音终不至,那种黯然销魂的苦涩心情,只能请读者去细细品味了。沈德潜所说“山水清音,悠然自远”(《唐诗别裁集》卷一),张谦宜所云“不做作清态,正是天真烂漫”(《斋诗谈》卷五),尚属皮相之见。
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或谓698—757),字少伯,行大,郡望琅琊,一作太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尉。后以事贬岭南,北归后改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世称“王江宁”。天宝中,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又称“王龙标”。安史乱起,避乱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两《唐书》有传。王昌龄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有“诗家天(一作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时与李白并称。清人宋荦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漫堂说诗》)现存诗一百八十多首,有《王昌龄集》传世,还有《诗格》等著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①。清辉淡水木②,演漾在窗户③。荏苒几盈虚④,澄澄变今古⑤。美人清江畔⑥,是夜越吟苦⑦。千里共如何⑧,微风吹兰杜⑨。
【题解】
从弟,堂弟。一本“弟”下有“销”字。玩月,赏月。崔少府,即崔国辅,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十四年(726),与储光羲、綦毋潜同登进士第。后授山阴(今浙江绍兴)尉。少府,即为县尉的别称。孟浩然于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时,曾作有《江上寄山阴崔国辅少府》、《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国辅少府》等诗,王昌龄诗亦当作于此时。
【注释】
①帷:帘幕,此指窗帘。初吐:初升。 ②清辉:皎洁的月光。淡:摇荡貌。 ③演漾:波光摇荡不定貌。 ④荏(rěn)苒(rǎn):一作“苒苒”,指时光渐渐推移。盈虚:指月亮圆缺。 ⑤澄澄:澄澈明净貌。变今古:指世事变迁。 ⑥美人:贤人或所思慕的人,此指崔少府。清江:指曹娥江,在今绍兴东。 ⑦越吟:喻指思乡。战国时越人庄舄仕楚,富贵不忘故国,病中犹作越吟。见《史记·张仪列传》附《陈轸传》。王昌龄《江上闻笛》亦曰:“迁人悲越吟。” ⑧千里共:谓作者在南斋与崔少府在山阴虽远隔千里,但可共赏明月。语本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本此。 ⑨兰杜:兰草和杜若,皆香草名。江孝嗣《离夜》:“兰杜向含风。”风吹兰杜,馨香远闻,以喻崔少府美名远扬,遥寄思慕之情。
【评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作者由观赏明月而感悟岁月流逝,世事变迁,触景生情,而思念友人远隔千里,不能欢聚,情苦意深,耐人寻味。“清辉”二句,写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的景象,颇为生动。“荏苒”二句,写盈虚今古之感,富有理趣。
丘为
丘为(703?—798?),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与王维、刘长卿相友善。历官主客郎中、司勋郎中、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事继母至孝,闻名于世。卒年九十六。现存诗十余首,多写田园风物,格调清幽淡逸。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②,窥室惟案几③。若非巾柴车④,应是钓秋水⑤。差池不相见⑥,黾勉空仰止⑦。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⑧,自足荡心耳⑨。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⑩。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题解】
诗题一作《山行寻隐者不遇》,观其情趣,当为晚年所作。
【注释】
①茅茨:茅屋,指隐者所居。 ②扣关:敲门。关:指门闩,代指门。③窥室:从门缝中看室内。 ④巾柴车:即驾柴车。巾:作动词用,有整饰意。柴车:简陋粗劣的车子,隐士所乘。 ⑤钓秋水:《庄子·秋水》载:庄子钓于濮水,不愿接受楚国官职,而宁愿隐居。此用其意。 ⑥差(cī)池:不齐,此指彼此错过,故不得相见。 ⑦黾(mǐn)勉:勉力,努力,有殷勤意。仰止:向往,钦仰。《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⑧契:契合,惬意。幽绝:清幽绝美的景色。 ⑨荡:开畅。荡心耳:犹言心旷神怡。 ⑩清净理:清静无为之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常清常静,道自然得。 兴尽:暗用王子猷雪夜访戴事。《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之子:指西山隐者。
【评析】
诗通过作者访隐者不遇这一具体事件,感悟隐逸之趣与清静之理,写得别有新意。作者艰苦跋涉三十里山路,攀登绝顶,寻访西山隐者,那无限钦仰之情与急切求道之心溢于言表。可是及至绝顶,扣关寻问,隐者已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那怅惘失意之情是可以想见的。但作者却意不在此,而是宕开一笔,着力写盘桓绝顶的幽情雅趣,隐者居处清幽绝美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世俗尘垢为之荡涤无余,感悟到清静无为的理趣。人未遇而心深契,末用王子猷访戴故事,表达了作者任性自然的旷达胸怀。“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大有得意忘言之妙。
綦毋潜
綦(qí)毋潜(692?—755?),字孝通,排行三,虔州(今江西赣县)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郎。天宝初,弃官归江东,王维有《送綦毋潜弃官还江东》诗。后任右拾遗,终著作郎。与王维、李颀、储光羲、韦应物等人相友善。王维称其“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别綦毋潜》)。李颀称其“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送綦毋潜三谒房给事》)。可见时负诗名。他的诗清丽雅秀,“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①,此去随所偶②。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③,隔山望南斗④。潭烟飞溶溶⑤,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⑥,愿为持竿叟⑦。
【题解】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风景优美,向为游览胜地。此诗写春夜泛舟若耶溪的情景,当是归隐后的作品。
【注释】
①幽意:犹幽兴,指寻奇探幽、放任自适的兴致。 ②偶:遇。随所偶:随其所遇。 ③际夜:傍晚。际:接近。 ④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为越分野,绍兴属古越地。 ⑤潭烟:水上的雾气,水深为潭。溶溶:宽广貌。 ⑥生事:人事,世事。弥漫:渺茫无际。 ⑦持竿叟:即渔翁。竿:钓竿。化用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富春江事,因在附近而思及。
【评析】
殷璠云:“(綦毋)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唐诗纪事》卷二十引)这首诗就是一个显例。诗人紧扣题目,着力渲染一个“泛”字,泛舟所经,泛舟所见,泛舟所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春夜泛舟图:晚风习习,夹岸花香,作者驾一叶之扁舟,任情地泛游于水清如镜的若耶溪上,入溪口,转西壑,望南斗,水雾飘流,扑面而过,舟行飞速,林月甩向船后。此情此景,宛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写的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真像置身仙境一般。想到世事的渺茫难知,想到严光隐居垂钓的高洁情操,诗人不由得发出“愿为持竿叟”的心声。这心声又照应了开头的“幽意”,遂使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大概就是殷璠所说的“善写方外之情”。
常建
常建,生卒、里籍、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官盱眙(今属江苏)尉。后隐居鄂渚西山(今湖北鄂城西)。与王昌龄有交往。常建诗颇为时人推重,殷璠编《河岳英灵集》首列其诗,并称赞:“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常建诗多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意境恬淡清迥,语言洗练自然,风格质朴清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作家。今存诗五十余首,有《常建集》。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①,隐处惟孤云②。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③。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④。余亦谢时去⑤,西山鸾鹤群⑥。
【题解】
常建与王昌龄同登开元十五年(727)进士第,交情颇深。王昌龄曾隐居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常建曾任盱眙尉,盱眙在今江苏境,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鄂渚西山时,或曾渡淮至石门山访王昌龄隐居,时王昌龄不在,遂作此诗以寄托自己的隐遁之志,并欲招王昌龄偕隐。
【注释】
①深:非指清溪水深,而是指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 ②惟孤云:是说王昌龄不在,惟见白云,益觉其孤。孤云:暗用齐梁隐士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诗意,易“多”为“孤”,益见王昌龄之孤傲清高。陶渊明《咏贫士》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③君:指王昌龄。主人不在,清光犹照,益增对友人的思念。 ④药:芍药的简称。滋:生长。苔:青苔。种植芍药的庭院长满青苔,可见主人不在已久。 ⑤谢时:谢却世事,指辞官归隐。 ⑥西山:即鄂渚西山。鸾鹤群:与鸾鹤为伍。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诗意。
【评析】
这是一首深含隐逸之趣的怀人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重在写景,景中见人,景中寓情。涓涓清溪,幽深山谷,孤云来去,青松微月,茅亭花景,药院苔痕,处处深印着隐居者孤傲高洁的情怀,逸情雅趣,深深叩击着寄宿者的心扉,使他顿离尘世,急欲归隐。而此时王昌龄已经出仕,且仕途坎坷。脱离神仙境,误落尘网中,迷途知返胡不归?作者委婉规劝友人弃官偕隐的意向也就不言自明了。作者后来在《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诗中,更直接了当地劝其归隐:“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但由于过于直露,反不如此诗隐约含情,耐人寻味了。胡应麟说“常建语极幽玄,读之使人泠然如出尘表”(《诗薮·内编》卷二),指的正是这类诗。
岑参
岑参(715—770,或谓717生),排行二十七。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其家三世为相,但自伯父岑羲伏诛后,家道衰落。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八载,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十三载,又在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迁支度副使。西北多年的军旅生活,是岑参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重要时期,他的边塞名篇多作于此时。安史乱后,参始东归。至德二载(757),为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乾元二年(759),出为虢州长史。大历二年(767),赴嘉州刺史任,故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卒于成都旅舍。岑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因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唐才子传》卷三),深有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读来令人慷慨感奋。殷璠评其诗曰:“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今存诗约四百首,有《岑嘉州集》。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①,孤高耸天宫②。登临出世界③,蹬道盘虚空④。突兀压神州⑤,峥嵘如鬼工⑥。四角碍白日⑦,七层摩苍穹⑧。下窥指高鸟⑨,俯听闻惊风⑩。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题解】
高适,见后《燕歌行》作者简介。薛据(70l?—767?),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永济)人。开元十九年(731)进士,授永乐主簿,迁涉县令。天宝十一载(752),任大理司直。慈恩寺,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祈福而建,故名“慈恩”。寺中浮图(佛塔)则是永徽三年(652)三藏法师玄奘所立,这就是有名的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郊,为当时长安的游赏胜地之一。天宝十一载,岑参、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五人同登慈恩寺塔,据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原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是高、薛赋诗在前,岑、杜、储和诗于后,除薛据诗已佚外,余诗俱存。
【注释】
①如涌出:如从地下喷涌而出。语出《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 ②孤高:孤特高耸。天宫:指天上。 ③世界:犹世间,人间。出世界:犹言超尘出世。 ④蹬道:塔内攀登的阶梯。蹬:石级。盘:盘曲,盘旋。⑤突兀:高耸貌。神州:指中国,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⑥峥嵘:高峻貌。鬼工:犹鬼斧神工,极言建造技艺之精妙,非人力所能为。 ⑦角:一作“方”。碍白日:妨碍太阳运行。 ⑧摩:摩擦。苍穹(qiónɡ):青天,天空。杜甫诗:“高标跨苍穹。” ⑨窥:从内往外看。高鸟:高飞之鸟。高鸟本应仰望,此却下窥,可见塔高。 ⑩惊风:疾风。 “连山”二句:谓由塔顶俯视,但见群山连绵起伏,犹如波涛奔涌,滚滚东流。木华《海赋》:“波如连山。” 驰道:即御路,天子驰走车马之路。宫观(ɡuàn):犹宫阙。玲珑:分明貌。 苍然:秋色苍茫貌。关中:今陕西中部地区,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中,故曰“关中”。 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在渭水北岸今咸阳附近。濛濛:迷茫貌。 净理:即佛理,佛家清净之理。了可悟:了然彻悟。 胜因:胜妙的善因。《佛说无常经》:“胜因生善道。”夙:向来。宗:钦仰,尊崇。 挂冠:指辞官归隐。典出《后汉书·逸民列传·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觉道:即佛教大觉之道。佛陀:简称佛,本义为觉,将以觉悟众生。资无穷:受用不尽。
【评析】
对这次同题共作诸诗,后人评说不一。沈德潜曰:“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适)、储太祝(光羲)皆不及也。”(《唐诗别裁集》卷一)高步瀛曰:“气象阔大,几与少陵一篇并立千古。”(《唐宋诗举要》卷一)二人对岑诗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单就登塔写景而言,岑诗是很出色的。开头两句写塔下所见,突兀而起,雄伟不凡;接下“登临”四句,写登塔感受,奇妙真切;“四角”以下十二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从塔顶纵目所见,仰观、俯察、远望、近看,将塔四周景象写得惊心骇目,气势飞动;而“秋色从西来”四句,更是感今怀古,雄健无匹。难怪施补华激赏曰:“雄劲之概,直与少陵匹敌矣。”(《岘傭说诗》)岑诗至此,本可圆满结束,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可惜的是,诗人偏要“卒章显其志”,把他皈依佛教的消极出世思想作为全诗的结束,从而把以上对登塔所见景物的生动描绘与佛家教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可谓狗尾续貂。所以黄子云批评说:“上下文不称,末乃逃入释氏,不脱伧父伎俩。”(《野鸿诗的》)而全诗多“用教乘中语义”(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亦不足为法。
元结
元结(719—772,或谓715生),字次山,自号元子、猗玗子、浪士、漫郎、漫叟、聱叟。先世为鲜卑族拓跋氏,到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安史乱起,逃难入猗玗洞。乾元二年(759),授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以讨贼功进水部员外郎,任荆南节度判官,曾一度代摄节度使事。后历任道州、容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大历四年(769),加左金吾卫将军。后奉诏回京,病逝于长安。《新唐书》有传。元结为干才,有政绩,关心百姓疾苦,有忧道悯世之心。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称赞他:“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诗风朴拙无华,韵味稍逊,对后世颇有影响。尝编选时人诗为《箧中集》。有《元次山集》传世。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①,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郡②,不犯此州边鄙而退③。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④?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⑤,山林二十年⑥。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⑦。井税有常期⑧,日晏犹得眠⑨。忽然遭世变⑩,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21)。
【题解】
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二月,西原蛮(居今广西境内)攻陷道州(今湖南道县),据城五十余日而去。第二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永州(今属湖南),陷邵州(今湖南邵阳)。道州与永、邵邻境,西原蛮却不犯境而去,是因为伤怜道州州小民贫。而官府“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元结《舂陵行》序),限期催缴赋税,横征暴敛,有增无已。元结有感于此,遂作此诗。贼,是对西原蛮的诬称。官吏,即指横征暴敛的官府“诸使”。
【注释】
①癸卯岁:即代宗广德元年(763)。 ②永:永州。郡:一作“邵”,是,即邵州。 ③边鄙:边境。 ④诸使:指征敛赋税的各种官吏。⑤昔年:指安史之乱前开元、天宝时的太平盛世。 ⑥山林:指隐居。⑦“泉源”二句:谓隐居之地面山临水。作者《述居》云:“天宝庚寅(九载,750),元子得商余之山,山东有谷曰余中,谷东有山曰少余。”“泉东南合肥溪,溪源在少余山下,溪流出谷,与潨水合汇于滍。将成所居,故人李才闻而来会”,“故相与占山泉,辟榛莽,依山腹,近泉源,始为亭庑,始作堂宇,因而习静适,自保闲”。 ⑧井税:指田赋、赋税。古代行井田制,分田为井,中为公田,周围八家共养公田,故后称田赋为井税。有常期:有一定的限度。 ⑨晏:晚。 ⑩世变:指安史之乱。 戎旃(zhān):军旗。亲戎旃:指亲身参加军旅生活。元结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判官,招募唐、邓、汝、蔡等州义军,降贼五千;又守险泌阳,抗击史思明叛军,全十五城;后又任荆南节度判官,坐镇九江,直至宝应元年(762)辞官归养。“数年亲戎旃”指此。 典:主管。斯郡:指道州。 山夷:指西原蛮。纷然:骚扰。 使臣:指朝廷派来催征赋税的官吏。将王命:奉朝廷命令。 被:一作“彼”,是。彼:那些。征敛者:即指“使臣”。 谁能:怎能,岂能。绝:弃绝。绝人命:谓不管百姓死活。时世:当代。时世贤:乃讽语,对上(皇帝)为“时世贤”,对下(百姓)则虎狼吏。 委:舍弃。符节:古代朝廷使臣或外官所持的凭证,唐刺史亦持节,元结《舂陵行》云:“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竿:竹篙。刺船:撑船。二句谓弃官归隐。 将家:携带全家。就:从事。鱼麦:指耕钓。 (21)归老:归隐终老。
【评析】
这首诗以质朴平直的语言,怜民如子的心情,将今与昔对比、“官”与“贼”对比,抒发了作者愤世忧时的仁者情怀。昔日,太平盛世;如今,世乱民贫。民贫缘于诛求征敛。“贼”犹城小不屠,伤怜人贫,不犯境而去;“官”却横征暴敛,迫如火煎,不管百姓死活。“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二句,乃全诗画龙点睛之笔,两相对照,反问有力。正因“官”不如“贼”,所以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虎作伥,思欲弃官归隐。这在封建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难怪同此怀抱的诗圣杜甫读后感慨深沉地说:“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朝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并盛赞曰:“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施补华评曰:“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岘傭说诗》)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出身名门望族,十五岁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安史乱后,失职流落。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德宗建中二年(781),擢尚书比部员外郎。三年,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世称“韦江州”。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四年,出为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约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韦应物为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众体兼擅,尤长于五言。白居易评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韦诗题材广泛,而以山水田园诗最著。后人往往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或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又将其与陶渊明并称“陶韦”。《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五言古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刘熙载又将他与元结并提,认为“元、韦两家皆学陶”,而“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有《韦苏州集》(又称《韦江州集》)。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①,燕寝凝清香②。海上风雨至③,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⑤,未睹斯民康⑥。理会是非遣⑦,性达形迹忘⑧。鲜肥属时禁⑨,蔬果幸见尝⑩。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题解】
德宗贞元五年(789),顾况自京贬饶州司户,途经苏州,时韦应物任苏州刺史,于郡斋宴请顾况等,因作此诗,顾亦作《奉同郎中使君郡斋雨中燕集之什》。刘太真有《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三使君皆有郡中燕集诗,辞章高丽,鄙夫之所仰慕,顾生既至,留连笑语,因以成篇,以继三君子之风焉》诗。燕,通“宴”。
【注释】
①兵卫:护卫的兵士。森:排列。画戟:古兵器,因加彩饰,故称画戟。常列于官府门前,以为仪仗。 ②燕寝:公余休息之所,即指郡斋。清香:李肇《国史补》卷下:“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③海上:苏州东近海。 ④烦疴:烦闷不舒服。时当五月,天气酷热郁闷,故云。近:即,立刻。 ⑤崇:高。居处崇:犹言高高在上,指位至刺史。 ⑥康:安乐。 ⑦理会:领悟事理。遣:排遣。 ⑧性达:性情旷达。形迹:指世俗束缚人们行为的繁缛礼节。 ⑨鲜肥:鲜鱼肥肉。时禁:有关季节性保护环境的禁令。《荀子·王制》:“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唐会要·断屠钓》:“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敕:自今以后,每年五月,宜令天下州县,禁断采捕弋猎,仍令所在断屠宰,永为常式。并委州府长吏严加捉搦,其应合供陵庙,并依常式。” ⑩幸:幸好。 仰聆:恭听。金玉章:美称与宴诸文士所作诗章。语出《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吴中:此指苏州,苏州本古吴国国都所在地,故云。盛文史:文化发达。群彦:众多有才之士,即题所谓“诸文士”。汪洋:喻“诸文士”所作“金玉章”气势汪洋恣肆。 大藩:犹大郡、大州,此指苏州。 财赋强:赋税收入多。言外之意人文也昌盛。
【评析】
这首诗雅丽整饬,而又情致畅茂,当时颇为传诵。三十七年后,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特作《吴郡诗石记》,盛赞此诗:“韦在此州歌诗甚多,有《郡宴》诗云‘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最为警策。”并为刻石,以“传贻将来”。明杨慎则力诋最后四句“乃类张打油、胡钉铰之语”,“乃吴中浅学所增,以美其风土,而不知释迦佛脚下不可着粪也”(《升庵诗话》卷八)。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①,泛泛入烟雾②。归棹洛阳人③,残钟广陵树④。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⑤,沿洄安得住⑥?
【题解】
这是作者由扬子津乘船归洛阳时寄给友人元大的诗。扬子,即扬子津,长江北岸渡口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南。元大,或谓即元载长子伯和,时贬扬州兵曹参军。耿有《春日书情寄元校书伯和相国元子》诗。校书,唐弘文馆、秘书省都设有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文字。
【注释】
①凄凄:悲愁貌。亲爱:指知心朋友,即元大。 ②泛泛:漂浮貌。③归棹(zhào):乘舟归去。洛阳人:作者自谓。 ④广陵:今江苏扬州。 ⑤“世事”句:谓世事如水上行舟,飘浮不定。 ⑥沿:顺流而下。洄:逆流而上。
【评析】
此诗写离别眷恋之情,真挚动人。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二句,写诗人乘舟独归洛阳,不忍离去,舟行渐远,广陵树色依稀可辨,钟声渐微,但独处舟中隐约可闻,眷恋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接写世事莫测,后会难期,语意近道,耐人寻味。故沈德潜评曰:“写离情不可过于凄婉,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唐诗别裁集》卷三)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①。涧底束荆薪②,归来煮白石③。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题解】
全椒,县名,唐属滁州,今属安徽。山,当指神山。《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滁州》:“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韦应物于德宗建中三年(782)四月除滁州刺史,秋到任,兴元元年(784)冬罢任。此诗写于刺史任内,诗云“落叶满空山”,当是秋天作。
【注释】
①山中客:即指道士。 ②荆薪:柴草。 ③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道家修炼,服食石英,有所谓“煮五石英法”(见《云笈七签》卷七十四)。以上二句,写全椒道士生活清苦。
【评析】
全诗由“冷”字引起,就“念”字生发,一己一彼,交互递进,高妙超逸,一片神行,堪称绝唱。刘逸生说:“韦应物这首诗,画面构成的是一幅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自然,细读这诗,也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另一层用意,那就是对于宦情的冷淡和对于隐士品格的欣慕”(《唐诗小札》)。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①,衣上灞陵雨②。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③。冥冥花正开④,飏飏燕新乳⑤。昨别今已春⑥,鬓丝生几缕⑦?
【题解】
冯著,河间(今属河北)人,行十七。大历三年至七年(768—772),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李勉幕府录事,韦应物有《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诗。大历末,曾任著作郎。建中中,摄洛阳尉。兴元元年(784)至贞元初,任缑氏尉。后官左补阙。与韦应物交善,韦有赠冯著诗多首。这首诗可能是大历末年韦应物在长安,冯著自广州回,二人相遇时作。
【注释】
①客:指冯著。 ②灞陵:又作霸陵,即霸上,因汉文帝墓霸陵在此,故改名。地在长安东。 ③采山:采伐山上树木。此句喻冯有归隐山林之意。 ④冥冥:晦暗貌,指春雨蒙蒙中繁花盛开的景象。 ⑤飏飏:鸟飞貌。燕新乳:初生的小燕。 ⑥昨:从前。韦大历四年(769)《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诗云:“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昨别:或指上次送别。 ⑦鬓丝:鬓上的白发如丝。
【评析】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但情深意长,表现了对失意朋友的亲切关怀与深切同情。所以高棅评此诗曰:“不能诗者,亦知是好。”(《唐诗品汇》卷十四)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①,停舫临孤驿②。浩浩风起波③,冥冥日沉夕④。人归山郭暗⑤,燕下芦洲白⑥。独夜忆秦关⑦,听钟未眠客⑧。
【题解】
德宗建中三年(782),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此诗当为由长安赴滁州途经盱眙县时作。次,止宿。盱(xū)眙( yí)县,唐属泗州临淮郡,今属江苏,北临淮水。
【注释】
①逗:停留。淮镇:临淮水的城镇。 ②舫:船。驿:驿站。 ③浩浩:风浪盛大貌。 ④冥冥:日色昏暗貌。 ⑤山郭:山城。⑥芦: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色白。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诗》:“芦花霜外白。”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月明全见芦花白。”⑦秦关:即关中。韦为长安人,故忆秦关而思乡。 ⑧客:指作者自己。
【评析】
诗写夜泊思乡之情。落帆栖孤驿,日暮风波涌,舟行之苦已自不堪,而目睹人归燕宿之景,恰引旅人乡关之思,独夜思乡,遂致彻夜难眠。诗境自然清妙,蕴含深婉之趣。
东郊
吏舍跼终年①,出郊旷清曙②。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③。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④,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⑤,遵事迹犹遽⑥。终罢斯结庐⑦,慕陶直可庶⑧。
【题解】
此诗作年不详。或谓大历十四年(779)任鄠县令时作,或谓滁州刺史任上作,并坐实“缘涧”之涧为沣水西涧或滁州西涧,皆难遽定。
【注释】
①跼(jú):身体蜷曲,此有拘束、束缚意。 ②旷:心胸开朗。清曙:清晨。 ③淡:冲洗,滤清。 ④霭:原指云气,此指微雨迷茫貌,有笼罩意。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⑤乐幽:喜欢幽静,指隐退闲居。止:阻止。 ⑥遵:奉行。事:王事,指做官。遽(jù):匆忙。二句谓自己本想隐退闲居,欣赏大自然的幽美景色,但因官身不自由,俗务缠身,行迹匆匆,故退闲的愿望几次都不能实现。 ⑦罢:指辞官。斯:这里,指东郊。 ⑧陶:指陶渊明,东晋大诗人,曾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即辞官归隐。庶:差不多。二句谓终有一天我会辞官隐居于此,那么,仰慕陶渊明的愿望差不多就可以实现了。
【评析】
何良俊曰:“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即陶渊明)。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余韵者,独左司一人。”(《四友斋丛说》)施补华亦曰:“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淡,有以契之也。”(《岘傭说诗》)此诗有意学陶,不仅思想情趣似陶,遣词用字亦学陶,读来真有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感觉。开头“吏舍跼终年”一句,即把官场樊笼一笔抹倒,以下七句则大笔渲染春游东郊所见大自然赏心悦目的美好景色。韦的这种“乐幽心”,就是陶的“性本爱丘山”,故最后慕陶辞官、结庐隐居就是很自然的了。但细细读来,终觉韦之学陶,尚未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其五)纯真自如的化境。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①,出行复悠悠②。女子今有行③,大江溯轻舟④。尔辈苦无恃⑤,抚念益慈柔⑥。幼为长所育⑦,两别泣不休⑧。对此结中肠⑨,义往难复留⑩。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21)。
【题解】
这是一首嫁女诗。韦应物的长女嫁给杨姓人家,古时妇随夫姓,所以称“杨氏女”。诗作于在滁州时。
【注释】
①戚戚:悲愁貌。 ②出行:指出嫁。悠悠:忧思貌,形容忧愁不绝。《诗经·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③有行:指出嫁。《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④溯:逆流而上。⑤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shì):无母,失去依靠。《诗经·小雅·小旻》:“无父何怙,无母何恃。”韦应物大历末年丧妻,两个女儿尚小,他写了近二十首悼亡诗,如《送终》云:“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往富平伤怀》云:“但闻童稚悲……顾尔内无依。”可见“苦无恃”情状。 ⑥“抚念”句:就己说,因念及幼女无母,于是对她们更加慈爱亲热。正如《伤逝》诗云:“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⑦幼:指妹妹。长:指出嫁的姐姐。原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⑧两别:指两姐妹分别。⑨结中肠:犹言悲痛欲绝,令人肠断。《送终》诗云:“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⑩“义往”句:谓女大当嫁,义难再留。 阙:通“缺”。内训:即母训。原注:“言早无恃。” 事姑:侍奉(公)婆。二句谓女儿因从小缺乏母教,做父亲的担心她不会侍奉公婆。 赖:幸赖。令门:对夫家的敬称,犹言好人家。 任:一作“仁”。恤:体贴。尤:过错。 资从:指嫁妆。周:齐全,完备。 孝恭:恭谨孝顺。容止:仪容举止。猷(yóu):法则,规矩。 何秋,犹何年。居闲:平素闲居。自遣:自我排遣。 临感:亲临感受。《伤逝》诗云:“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21)零泪:落泪。缨:系在颔下的帽带。
【评析】
这是一首嫁女伤别诗,写得满纸泪痕,深挚感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由女儿的出嫁想到了她早死的母亲,格外伤感。“尔辈苦无恃”一句,为全诗关键,诗中所述都是由此引发出来的。韦应物和他的妻子感情很深,《伤逝》诗云:“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他们相敬如宾,共度患难,家中“百事”全仗妻子料理,实在是一位贤内助。妻子的早亡,使他“永绝携手欢”(《过昭国里故第》)、“对案空垂泪”(《出还》);妻子的早亡,更使两个幼小的女儿过早地失去了母爱,缺少了母训。而妻子死后,幼女是由长女抚育成长的。因此,当长女出嫁时,做父亲的更是恋恋不舍,悲痛万分。但女大当嫁,“义往难复留”,于是临别之际,做父亲的对女儿千叮万嘱,谆谆告诫,惟恐她到婆家后有过失,受委屈。临嫁教女,这原是母亲的责任,而现在却由父亲独自承当,“临感忽难收”,更是悲不自胜。长女已出嫁,而“归来视幼女”,将来亦复如此,更是不敢往下想了,“零泪缘缨流”,实有难言的隐痛。全诗质朴无华,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排行八,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迁蓝田尉。十九年,拜监察御史里行。二十一年,擢升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召回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十四年,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两《唐书》有传。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和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虽然“文掩其诗”,但其诗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是山水记游之作,向与韦应物并称“韦柳”。其诗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苏轼称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现存诗一百六十余首,有《柳河东集》。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①,清心拂尘服②。闲持贝叶书③,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④,妄迹世所逐⑤。遗言冀可冥⑥,缮性何由熟⑦。道人庭宇静⑧,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⑨。淡然离言说⑩,悟悦心自足。
【题解】
此诗作于被贬永州时期。诣,到。超师,永州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禅经,即佛经。
【注释】
①汲井:从井中打水。 ②尘:既指尘土,又喻尘世。佛教有“六尘”之说,指人之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根”)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六根相接,即产生种种嗜欲,导致种种烦恼和罪恶,故又名“六贼”。六尘能引人迷妄,故又称“六妄”。章燮曰:“‘清心’句言,漱井水,内可以清心;拂尘服,外可以去垢。谓内外洁净诚心,方可读禅经也。”(《唐诗三百首注疏》) ③贝叶书:即佛教经典。古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佛教经文,故佛经又称贝叶经。④真源:谓佛教真谛。柳宗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云:“浩入性海,洞开真源。”了:完全。 ⑤妄迹:指世俗的欲望和认识,如声色、名利等,即前所谓“六妄”。世:世俗,世人。逐:追逐。二句谓佛教的真谛在一无所取,而世俗所嗜欲追逐者皆妄也。 ⑥遗言:指佛家经典,即题所云“禅经”。柳宗元《送琛上人南游序》:“佛之迹去乎世久矣,其留而存者,佛之言也。言之著者为经,翼而成之者为论,其流而来者,百不能一焉,然而其道则备矣。”冀:希望。冥:冥合,契合。 ⑦缮性:修心养性。缮:治也。何由:什么途径。熟:精熟,完美。二句谓佛经所言冀其与心契合,方才晓得怎样修心养性才能达到完美境界。 ⑧道人:指超师。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 ⑨膏沐:润发之脂。《诗经·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何焯曰:“日来雾去,青松如沐,即去妄迹而取真源也。故下云淡然有悟。”(《义门读书记·河东集下》) ⑩淡然:恬静貌。离言说:非言语所能形容。悟悦:悟道之乐。
【评析】
佛教,特别是禅宗,在唐代很盛行。柳宗元虽然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但并不反佛,甚至好佛。他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序》)。又说:“浮屠诚为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甚至说:“法之至莫尚乎般若,经之大莫极乎涅槃。世上士将欲由是以入者,非取乎经论,则悖矣。”(《送琛上人南游序》)这首诗就是写他读经悟道的感受。首四句写他晨诣僧院,汲井洗漱,清心拂尘,捧读佛经,何其郑重,何其诚敬!中四句写其读经有得。最后六句,写他由观赏超师院中宁静恬淡之景顿悟禅理,其怡悦之情难以形容,其禅悟之理亦难以言说,真如陶渊明说的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诗二十首》其五)宋人范温称:“其本末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毫发无遗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诗眼》)元好问亦赞其“深入理窟,高出言外”(《木庵诗集序》)。
溪居
久为簪组束①,幸此南夷谪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④。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⑤。
【题解】
溪,指愚溪,在今永州市芝山区西南。柳宗元贬永州后,于元和五年(810)十一月《与杨诲之书》云:“方筑愚溪东南为室,耕野田,圃堂下,以咏至理,吾有足乐也。”此诗当作于迁居愚溪之初。
【注释】
①簪:冠簪。组:冠带。簪组:谓官服,此指做官。束:束缚,一作“累”。②南夷:指永州。谪:贬官。章燮曰:“谪而曰幸,不怨之怨,怨深哉!”(《唐诗三百首注疏》) ③山林客:指隐士。偶似:因贬官而似,不真正是。 ④榜(bànɡ):进船。 ⑤长歌:放歌。柳宗元《对贺者》曰:“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可作此句注脚,有长歌当哭意。
【评析】
这首诗写迁居愚溪后的闲散生活,貌似恬淡,实含郁愤。沈德潜说得好:“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①,八月萧关道②。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③,皆共尘沙老④。莫学游侠儿⑤,矜夸紫骝好⑥。
【题解】
《塞上曲》,《全唐诗》作《塞下曲》,共四首,此为第一首,下面一首为第二首。其他各本亦多作《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属《横吹曲辞》,为唐新乐府辞。《乐府诗集》卷九十云:“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这首诗为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前漫游西北时作。
【注释】
①空桑林:一作“桑林间”。 ②萧关:唐属原州平凉郡,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③幽并(bīnɡ):幽州和并州,指古燕、赵一带。《隋书·地理志中》:“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人性劲悍,习于戎马”。 ④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⑤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裴骃《集解》引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唐代游侠之风甚盛,如李白即好任侠。但游侠有恃勇骄纵的一面,故诗云“莫学”。 ⑥矜(jīn)夸:骄傲夸耀。紫骝:骏马名。杨炯《紫骝马》:“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评析】
前四句极写边地之寒苦萧条,后四句用对比手法,批评“游侠儿”的恃勇骄纵,赞扬“幽并客”的战死沙场。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渲染,正是为了突出幽、并健儿以身许国的忠勇。五、六两句,亦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也,可见盛唐人的悲壮情怀。
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①,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昔日长城战③,咸言意气高④。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⑤。
【题解】
此首《国秀集》题作“望临洮”,与上首为同时作。按此诗所述,当为追忆薛讷大破吐蕃事。开元二年(714)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武则天久视元年置,即今甘肃临洮),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今属甘肃)。玄宗诏薛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晙等率兵邀击之。十月,薛讷领众至渭源,遇吐蕃战于武阶(街)驿(在临洮军东),大破之。追奔至洮水,又战于长城堡(在临洮军北),杀获万人,尸相枕藉,洮水为之不流。玄宗闻捷大悦,即派人往贺,叙录功状,拜薛讷为左羽林大将军,封平阳郡公。王晙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清源县男,兼原州都督。
【注释】
①水:指洮水。时当八月,故云“度秋水”。 ②黯黯:日色昏暗貌。临洮:指临洮军。许多注本谓临洮即今甘肃岷县,非。今岷县,唐属岷州和政郡溢乐县。岷州,曾称临洮郡,隋义宁二年(618)改岷州,开元间仍称岷州,天宝元年改和政郡,亦不称临洮郡。 ③长城:当指长城堡。昔日长城战:即指薛讷大破吐蕃之战。 ④咸:都。大获全胜,故曰“意气高”。⑤“黄尘”二句:薛讷大胜,玄宗“诏紫微舍人倪若水临按军实战功,且吊祭战亡士,敕州县并瘗吐蕃露胔”(《新唐书·吐蕃传上》)。二句当指此,谓阵亡将士黄土埋忠骨,名垂千古。但残酷的战争使蓬蒿掩白骨,终令人凄然。情调煞是悲壮。
【评析】
周珽曰:“少伯慧心甚灵,神力亦劲。此篇及《少年行》,与新乡(指李颀)此题诗,极简、极纵、极古、极新,俱在汉魏之间。”(《唐诗选脉会通》卷二)所谓“汉魏之间”,即指格古气雄,读来悲壮苍凉,但不衰飒,更不消极悲观。
李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①,苍茫云海间②。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汉下白登道④,胡窥青海湾⑤。由来征战地⑥,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⑦,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⑧,叹息未应闲⑨。
【题解】
《关山月》,为乐府《横吹曲》名。《乐府诗集》卷二十三引《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仍用乐府古题以写征戍伤别。
【注释】
①天山:《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伊州》:“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罗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有雪。……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新疆哈密、吐鲁番以北。王琦曰:“月出于东而天山在西,今曰‘明月出天山’,盖自征夫而言已过天山之西,而回首东望,则俨然见明月出于天山之外也。”(《李太白全集》卷四) ②云海:指苍茫空阔、海天遥接处。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何堪万里外,云海已溟茫。” ③吹度:吹过。玉门关:在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为唐通往西域的要道。李白《子夜吴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④下:指出兵。白登:山名。《汉书·匈奴传》载:汉高祖刘邦率军攻匈奴,至平城,“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平城即唐河东道云州云中县,白登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即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⑤胡:指吐蕃。窥:暗中偷看,此指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湖,为唐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⑥由来:从来。⑦戍客:戍边的战士。 ⑧高楼:指代思妇。 ⑨未应闲:未曾停息。二句为戍客设想之辞。徐陵《关山月》:“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评析】
这首诗是李白用乐府古题来写战士的戍边思乡之情。开头四句,以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阔的万里边塞图。中间四句,又在从古到今的历史长河中,揭示了边境战争的残酷。纵横交错,跨度极大,愈显出戍边的艰苦卓绝。在这样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最后四句,归结到戍卒和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就使戍边思乡的复杂感情,变得格外深沉而动人。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①,万户捣衣声②。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③。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④?
【题解】
诗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属乐府清商曲之吴声歌曲。《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子夜》:“旧史云晋有女子曰子夜所作,声至哀。……后人依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吴声也。”故曰《子夜吴歌》。原四首,此为第三首,题《秋歌》。
【注释】
①一片月:犹一轮月、一弯月。 ②捣衣:朱金城云:“古时裁衣必先捣帛,裁衣多于秋风起时,为寄远人御寒之用,故六朝以来诗赋中,多假此以写闺思。”(《李白集校注)卷六) ③玉关:即玉门关。 ④良人:丈夫。《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停止。
【评析】
《子夜歌》原本四句,李白仿其体制而加以创造,改为六句。此歌多写男女爱情之事,尤以恋歌为多,而李白增进平胡罢征的内容,使其社会意义更为深广。沈德潜曰:“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卷下)王夫之盛赞“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卷二)。确是好评。而田同之“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以为是狗尾续貂,则未免矮人观场。太白心系家国,岂屑于儿女之私情而专作小女子语耶!平胡罢征,实有画龙点睛之妙。唐汝询评价说:“此为戍妇之辞以讥当时战伐之苦也。言于月夜捣衣以寄边塞,而此风吹不尽者,皆我思念玉关之情也,安得平胡而使征夫稍息乎?不恨朝廷之黩武,但言胡虏之未平,深得风人之旨。”(《唐诗解》卷三)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①,折花门前剧②。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③。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④。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⑤。十五始展眉⑥,愿同尘与灰⑦。常存抱柱信⑧,岂上望夫台⑨。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⑩。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题解】
长干,地名。《文选·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刘渊林注:“江东谓山冈间为干。建邺之南有山,其间平地,吏民居之,故号为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属,疑是居称干也。”建邺,即今江苏南京市,据考,大长干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小长干在今南京凤凰台南,西通长江。六朝乐府西曲歌有《长干曲》,仅四句,李白衍为长篇名《长干行》。原二首,此为第一首,另一首或谓张潮作,或谓李益作。此诗约为李白开元年间初过金陵(今南京)时作。
【注释】
①初覆额:古时女子十五岁,方以簪束发如成人,称及笄。初覆额,指未束发时头发散遮前额的样子。 ②剧:嬉戏。 ③竹马:小儿把竹竿放在胯下当马骑着玩耍。床:此指坐具。弄:耍弄。二句即为成语“青梅竹马”之出处。 ④嫌猜:嫌疑。封建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以避嫌疑。无嫌猜:即无嫌疑猜忌之心,正见天真无邪情状。 ⑤羞颜:害羞的容颜。以上四句,写初婚时的羞涩娇媚。 ⑥展眉:舒展眉头,形容心情舒畅。白居易《寄元九》诗:“展眉时笑谑。” ⑦尘与灰:指人死化为尘灰。此句谓愿同生死,永不分离。 ⑧抱柱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即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即以“抱柱”为守信的典范。 ⑨望夫台:传说古有丈夫久出不归,其妻每天登高而望,盼其归来,久而化为石,遂称望夫石,李白有《望夫石》诗,亦称望夫台、望夫山,传说有多处,大概皆以山石形状附会成说。 ⑩瞿塘:峡名,为长江三峡之一。滟滪堆即为屹立瞿塘峡口江流最急处之巨石,在今重庆奉节县东,因碍于航行,新中国建立后被炸掉。 不可触:李肇《国史补》卷下:“蜀之三峡……四月五月为尤险时,故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猿声哀:《水经注·江水二》:“自三峡七百里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迟:迟留;一作“归”。二句谓丈夫离家时留下的足迹,都一一长满了绿苔,可见离家之久。江总《姬人怨服散篇》:“自悲行处绿苔生。”李白《自代内赠》云:“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与此意近。 黄:一作“来”。白居易《秋蝶》:“秋蝶黄茸茸。” 坐愁:犹言深愁。 早晚:犹何时。陶渊明《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李白《口号题杨征君》亦云:“不知杨伯起,早晚下关西?”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今属重庆。《华阳国志·巴志》:“(刘)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今重庆),以固陵为巴东(今重庆奉节),徙(庞)羲为巴西(今重庆合川)太守,是为三巴。” 书:家信。 不道:犹不管、不顾。 长风沙:地名,又名长风夹,俗称鸭儿沟,今名长风镇,在今安徽安庆市东郊二十九公里处长江边上。陆游《入蜀记》卷三:“太白《长干行》云:‘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盖自金陵至长风沙七百里,而室家来迎其夫,甚言其远也。”
【评析】
这首诗用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口吻,次第井然而深情绵邈地叙述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青年男女,由恋爱而结婚,感情深挚,爱情美满。可是结婚才两年,丈夫就远出经商,而且是到舟行极为艰险的三峡,这就使女主人公格外担心和思念。独居的寂寞与凄凉,蝴蝶双飞的撩拨和引惹,更使她痛感青春空逝,愈增其对丈夫的刻骨思念,于是渴盼丈夫早寄归信,她将不辞长途跋涉之苦,亲往迎接丈夫回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善良钟情、热烈执着、大胆勇敢的可爱的女主人公形象。这种带有市民意识和反礼教色彩的艺术形象,在李白以前的诗歌中还是很少见的,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李白的敏感和卓识。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安丘)。少隐嵩山,称处士。屡试不第,贞元十二年(796)中进士,时已四十六岁。四年后方调溧阳尉,又四年辞官家居。元和元年(806)冬,郑余庆为河南尹兼水陆运使,奏孟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后郑余庆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召孟郊为其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携妻赴任,途中暴病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两《唐书》有传。孟郊潦倒一生,但颇有诗名,时与韩愈并称“韩孟”。为诗刻意苦吟,思苦奇涩,韩愈称其“刿目心,刃迎缕解,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所以苏轼称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其二),并将他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稍寓贬意。而张戒则曰:“世以配贾岛,而鄙其寒苦,盖未之察也。郊之诗,寒苦则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词意精确,其才亦岂可易得!”(《岁寒堂诗话》卷上)差近公允。孟郊诗今存五百余首,有《孟东野诗集》传世。
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①,鸳鸯会双死②。贞妇贵殉夫③,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④。
【题解】
《列女操》,属乐府《琴曲歌辞》,《乐府诗集》卷五十八引《琴集》曰:“楚樊姬作《列女引》。”诗题一作《列妇操》。列,同“烈”。
【注释】
①“梧桐”句:梧桐雌雄同株,或谓梧为雄树,桐为雌树,比喻夫妇,故曰“相待老”。 ②鸳鸯:鸟名,雄曰鸳,雌曰鸯,偶居不离,故以之比喻夫妇。会:定要,终当。 ③贞妇:犹节妇,指从一而终、夫死不再嫁的妇女。一作“贞女”。殉夫:即从夫而死。封建礼教宣扬“贞女不更二夫”。④古井水:喻人心寂然不动,止如古井之水。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二句谓烈女矢志守贞,心如古井之水,永远不起波澜,意即不改嫁。
【评析】
假如是赞扬坚贞不渝的爱情,尚有可取之处。但看来不像,意在宣扬好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那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①。谁言寸草心②,报得三春晖③。
【题解】
《游子吟》,属乐府《杂曲歌辞》,《乐府诗集》卷六十七:“汉苏武诗曰:‘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又有《游子移》,亦类此也。”《全唐诗》题下自注云:“迎母漂上作。”按:漂为“溧”之误。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谓孟郊“为溧阳尉,迎侍溧上”。孟郊于贞元十六年(800)为溧阳(今属江苏)尉,二十年去官,诗当作于此期间。
【注释】
①迟迟:时间长久貌。 ②寸草心:小草的嫩芽。 ③三春:春天,春季三个月,故云。晖:阳光。
【评析】
这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绝唱,千百年来传诵人口,历久弥新。开头二句,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中间二句,通过一个缝衣的特写镜头,集中地表现了母亲对即将远行的亲生骨肉怜爱难舍、关怀备至的复杂心情。“密密”、“迟迟”,连用两个叠字,更使这种深笃之情尽在不言中,令人回味无穷。最后二句,运用比兴手法,将伟大的母爱比作春天和煦的阳光,将子女比作在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将平常的母子之情升华为宇宙间育物无私、知恩厚报的真淳感情。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质朴自然,明白如话;语浅情深,亲切感人;以小见大,深寓哲理。宋长白曰:“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柳亭诗话》卷二十六)刘辰翁曰:“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唐诗品汇》卷二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