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悲凉壮烈的抗战史诗

前言后语 作者:王光明 著


悲凉壮烈的抗战史诗

——简谈冯德英的《苦菜花》

一 永远的感念

谁也不会知道,二十几年前,一个逃学的山区少年,偷偷躲在后山的草丛中,和《苦菜花》中的人物一起哭着、笑着,直到沉沉的暮霭模糊了视线,耳边传来父母一声接一声的焦急呼喊……

这是我所接触的第一本厚书。那时我并不知道它是当代中国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但是,我被书中生动曲折的故事,可歌可泣的人物抓住了。从中我看到了日本鬼子和地主汉奸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所激起的悲壮反抗;从主人公母亲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一些影子;书中那对少男少女诗意的友谊与爱情,唤醒了我朦胧的情愫和美好的憧憬……书中许多动人的场面和细节,长期留在我的记忆里:那夹在杂草中、摇曳在山坡上的苦菜花,那苦难夫妇胸前的最后一颗手榴弹,那月光沐浴下死去的小女孩,那晨光中迸溅的热血……

我脑海里长久地保存着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情景和感受。一个小学三年级少年的感受免不了幼稚、肤浅,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完美和深刻。但即使我长大后重新阅读,也仍然觉得这是作者一部蘸着自己的心血和生活体验写出来的,朴素、真实而感人的书。我觉得,《苦菜花》就像山东乡村中的唢呐声,地道、醇厚、本色、凄美,里头有我们民族真正的悲凉和壮烈。

于是,在征得原著者冯德英同志的同意之后,我承担了缩写和介绍这部名著的工作。《苦菜花》原著近四十万字,它以胶东半岛昆仑山地区的农村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描写了广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抗日救国斗争。缩写本本着严格忠实原著的精神,保持了原著既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又注意开掘昆仑山地区的农民性格,既以情节曲折动人取胜又注意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特色,没有伤害原著朴素而又细致的叙述描写风格。但由于篇幅的关系,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情节发展的紧凑,缩写本紧扣母亲一家的生活和斗争,略去了个别与主干情节无大关系的内容。这对全景式反映王官庄从开始到结束八年抗战的全面生活来说,可能稍有损失,但对小说整体结构和主要人物性格来说,并没有什么伤筋伤骨的影响。这是缩写本必须向本书读者略作交代和说明的。

二 作者

冯德英,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35年2月生于山东省牟平县(现划为乳山县)小于家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七岁参加儿童团,并当过儿童团团长、少先队长。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队开展文化学习运动中,修完中学课程,其后刻苦自学并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5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苦菜花》后,专业从事文艺创作,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大型文学丛刊《时代文学》主编。

冯德英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主要来自他少年时期的特殊生活体验。他说过:“我出身于贫苦家庭,而在我出生的几天之后,突遭横祸,家破人亡,生活被地主逼的无法过下去。……七·七事变以后,党领导人民发动了起义,领导人民坚决抗日。出于阶级的本能,我的家庭在党的领导下立即卷进了革命的漩涡中。我的大姐、哥哥相继参加了革命。母亲也由于儿女的牵扯,和斗争有了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因此,他的作品大都以这些生活感受为“蓝本”。除这部《苦菜花》外,还创作了反映胶东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生活的《迎春花》,以及反映三十年代初农村斗争的《山菊花》。

冯德英的小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心理刻画细致深入,十分注意把人物放在严峻的环境中,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给予有力的表现,并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读者欢迎,并被译成日、俄、英等多国文字。

三 时代背景

《苦菜花》以抗战时期胶东半岛的昆仑山地区为背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像牛马似的劳动,可仍然摆脱不了苦难的命运。他们长期忍受着痛苦生活的磨难和权势者的压迫。在绝望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抗争,可是由于黑暗势力的强大,不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就是逃离故土跑关东去谋生或躲进深山野林,结合一伙同命运的人当“红胡子”(群众对被迫逃到深山野林中和财主作对的人们的称呼)。在内乱外患的现代中国环境中,被逼上山当“红胡子”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于是惯于忍气吞声的人们,心中慢慢地爬起一个东西:“懒汉争食,好汉争气”啊!这东西深深地埋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只要有谁抽动了它的导火线,就会引来天崩地坍的爆炸。

这根导火线终于被抽动了。“九·一八”事变的枪炮声惊醒了一个长期沉睡和忍耐着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顺应历史的潮流,及时地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农民的抗日救国斗争。他们深入广大的中国农村,发动起义、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开辟敌后根据地,把人民群众的自发抗日热情引向正确的、有组织的道路,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救国救亡壮剧。

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封建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国家,广大分散的农村一直处于闭塞、保守、落后的状态中,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农民基本上没有受过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这就决定了昆仑山地区人民的斗争,不单纯是一场反抗异族入侵的生死斗争,同时也是一场反对封建经济和精神压迫,求得自我解放的斗争。

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这两方面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和封建地主势力又明明暗暗地结合在一起;而人民作为历史传统的承担者和体现者,不同的人从传统中承继的东西是不同的。这些,是《苦菜花》这部小说的基本思想背景。作者努力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背景下描写胶东昆仑山地区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苦菜花》既描写了这场斗争的大背景:如日寇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疯狂进攻,国民党反动派和汪精卫汉奸集团的卖身投靠;共产党团结抗战的政策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昔日“红胡子”在民族危难面前,在共产党团结、争取和改造下的变化和成长等。同时,又没有用普遍性代替个别性,没有以一般理念代替王官庄的具体农村斗争环境。生活在王官庄的男男女女们,既与全民族的抗战形势的发展有着息息相通的关联,又有着自己的斗争历程和成长觉醒过程。在这里,日寇的疯狂扫荡,地主分子的公开投靠,固然给王官庄的村民们带来了无数家破人亡、人头落地的灾难;然而更加直接、阴险的敌人,则是有着汉奸和汪精卫党徒的双重身份、长期受过敌特训练的披着羊皮的人狼。他见过世面,善于利用共产党的开明政策,伪装进步,钻入抗日民主政府内部;同时,他又对当地农民十分了解,惯于利用落后农民的弱点和传统的习惯势力。这就使王官庄的斗争形势显得特别严峻和残酷。王官庄这个抗日根据地和它的人民,就是在这样严峻和残酷的环境中,在反对公开的敌人,在识别、清除隐藏在内部的敌人的斗争中,同时也在克服自己的弱点和封建习惯势力的影响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四 内容提要

作品的情节主要安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一开始以生动的情节描写了广大农民在重重压迫下,濒临无法生活的境地。封建地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冯仁义兄弟为了反抗地主恶少王竹的兽行,哥哥的房屋被烧,全家被杀;弟弟只好撇下还在做月子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深夜出走跑关东。日本鬼子打来后,封建地主王唯一和儿子王竹投靠了日本人,找到了东洋主子,更是耀武扬威了。贫苦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秘密组织起来,王官庄和周围的几个村庄同时举行了抗日武装暴动,公审和处决了地主汉奸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然而斗争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更严峻地展开了。王唯一的儿子王竹当夜逃走当了伪军中队长。王唯一的叔伯兄弟王柬芝受汪精卫汉奸集团的指派,带着电台回到了王官庄。他表面上装得很进步,献地、献粮、义务办教育,使人们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暗中则领导和联络了一批党羽,窥视时机,配合日伪反动派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破坏。他还利用自己妻子和长工畸形的爱情关系,通过抓奸将他们紧紧攥在自己的手心里。由于王柬芝一系列的阴谋活动,七子夫妇在反扫荡中被出卖,他们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娟子在山道上遭到敌人的埋伏,英勇搏斗负了重伤;陈政委被害;王官庄根据地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一些区、村干部被屠杀,母亲被严刑拷打,她最小的女儿嫚子被鬼子、汉奸摧残致死;最后,王柬芝的电台被杏莉发现后,他又残忍地用匕首刺死了她。

面对敌人这些阴险的告密、毒辣的陷害,疯狂的屠杀;王官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出了十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正如书中的象征意味“苦菜”一样,“苦菜的根虽苦,开出的花儿,却是香的”。这里,有一对农民夫妇悲壮的战斗和牺牲;有铡刀下的从容就义;有自己忍下一切艰难,让儿女全心全意抗战的平凡而感人的日常生活;有面对严刑拷打和女儿惨死守口如瓶的英雄壮举;有泼出一腔青春热血染红晨曦的英勇搏斗;有经过蒙骗、迟疑、矛盾后的觉醒……漫长的艰苦卓越的斗争,锻炼了王官庄的男男女女,他们迅速成长起来,终于识破和挫败了敌人明里暗里的阴谋,活捉了王柬芝及其党羽,在几年前公审王唯一的地方,公审了他们,并投入了新的斗争,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苦菜花》的故事情节十分曲折紧张、扣人心弦,但作者的叙述有张有弛。既有严酷、悲壮的战斗,也有温情脉脉的家庭温馨和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象;既有思想的成长发展,也有感官的觉醒和成熟;既有战斗中孕育的爱情和友谊,也有禁锢中产生的野性和畸形的结合。从而展现了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物的立体感,完成了一批厚实饱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

五 人物形象

《苦菜花》写了几十个各具特点的人物,作者擅长把人物放在险峻、紧张的环境中,通过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哪怕像七子夫妇、区妇救会长星梅、“红胡子”柳八爷等着墨不多的人物,也能给人们留下较深的印象。处于情节中心的母亲和她的女儿们、王柬芝、杏莉母女等主要人物,更是写得成功,具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和生动的个性特点。

作品中的母亲,是作者着墨最多、倾注了无限深情的一个人物。他是中国新文学中第一个比较丰满、完整的革命母亲的形象。

这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村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具有旧中国一般劳动妇女的特点:勤劳、善良、忍耐,受封建礼教束缚,胆小怕事,听凭命运的支配。因此,当女儿参加革命时,她有些恐惧。然而,由于被逼得家破人亡,她为苦难和仇恨所武装,所以在公审王唯一时,她怒火中烧,抓起沙石狠命向王唯一打去,并支持女儿当了村妇救会长。开始的时候,母亲更多是凭着一个苦难妇女的朴素感情和善良人性来欢迎眼前发生的变化,支持革命的。但在严峻激烈的斗争中,她从自发走向了自觉。儿女们参加革命后,家庭生活担子全压在她肩上,她何尝没有想过,有儿女在身边自己就轻松多了;但她知道革命要紧,孩子的前程重要,不仅咬着牙挑起了家庭的全副重担,而且不让儿女们知道她有一点痛苦,使他们能全心全意投身抗日救国事业。在描写母亲时,有许多细节是感人至深的。例如,由于儿女们都参加抗战工作了,全家就她一个人下地干活,身体又不好。有一次,种地瓜秧挑水时重重地摔了一跤,裤腿被血染红了,沙子攒进肉里,但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而且当见到有人走来时,还下意识地将摔坏了的腿压在另一条腿下面,轻轻拍打掉身上的泥土,努力装出从容的样子;过后,又洗掉变成黑赭的血迹,抠出攒进肉里的沙子,半桶半桶地把水提到地里去。苦菜花,苦菜花!根苦花香的苦菜花,母亲就是最香的一枝。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与革命精神的崭新结合!

作者在刻画母亲的感情、心理变化方面,也是极其真实细腻的。她把孩子一个个送上抗战和革命道路,内心并非没有矛盾斗争,但她战胜了个人情感上的巨大痛苦,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不但挺住了敌人对她健康上的摧残,而且经受住了刀割般的精神伤害与折磨。当敌人摧残和杀害她小女儿时,她如万箭穿心,但她克制住了极大的悲痛,没有向敌人屈服。敌人的凶残,更激起了她的仇恨,更激起了对革命和苦难同胞的爱。她把对子女和亲人的爱推及到抗日干部和战士们身上,她的家里成了“干部招待所”;她对苦难的妇女姐妹倾注了无私的关心,帮助她们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她的身上,萌发和成熟了一种更伟大和高贵的人性。她的成长过程,代表了千百万劳动妇女在抗战风云中的觉醒和成长。

六 壮美的史诗

《苦菜花》所描写的,不过是中国广大土地上风起云涌的抗日救国斗争的一个片段,一个插曲,就像一支乐曲的一个小小音符。但它史诗式的主题、真实严酷的环境,可歌可泣的人物,却不愧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战的一个缩影。它在相当深广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在近代史上历受列强欺凌和压迫的民族,在苦难中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就如书中“苦菜花”这一象征形象一样:它虽然夹挤在杂草中,“根虽苦,开出的花儿,却是香的”,只要看见阳光,就能生长、成熟、开出金黄色的花朵来。

“苦菜花”这一形象和作者对它所作的诠释性描写,是我们理解与把握这部小说的入门钥匙。它暗示我们,这部壮美史诗的主人公和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那种超凡入圣的传奇人物,不是那些靠强力和精明算计称雄的人,而是浮沉在生活海洋里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民众。人民,就是这部抗战史诗的主人公。是他们,在共产党的引导和组织下,将朴素的反抗情感和“懒汉争食,好汉争气”的人生理解,上升为谋求国家和民族生存,争取自由解放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广大分散的中国农村最广泛而又有组织的群众动员,汇入了人民战争的广阔海洋。这海洋使他们的子弟兵如鱼得水(正如小说作者富有意味地把一位八路军团长命名为“于得海”一样),而对他们的敌人却是葬身的坟墓。

为此,小说没有把人民军队与侵略者浴血战斗作为情节的主线,而是着墨于王官庄最普通的农民,描绘他们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斗争历程,他们的觉醒和成长,他们面对疯狂的屠杀、阴险的告密、毒辣的陷害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性格。站立在我们面前的英雄,都是平时很不引人注目的良善百姓,然而在敌人面前,却个个视死如归。像七子夫妻:他在乡亲们面前软绵绵的像个老妈妈;他的妻子呢?又细又矮,逃难到王官庄与他成了亲。然而当他们被汉奸出卖后,却像换了一对人,在秘密地洞里英勇反击着敌人,直到手榴弹只有一颗的时候,“……七子把手榴弹送到妻子跟前;七子嫂就在丈夫手中掀开它的盖,拉出它的弦,两人用全力使劲拥抱在一起,手榴弹紧挤在他们的心窝上。夫妻对视了一眼,像是互相最后记住对方的模样。听着哧哧的导火线的燃烧声,他们闭上了眼睛……”又如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来不及跑出去的人们,全被敌人赶到南沙滩,被敌人逼着供出兵工厂的机器,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屈服;刚遭受爱人牺牲的沉重精神打击的星梅大义凛然地走向了铡刀;从没离开过家门几十里,在山区长大的姑娘兰子视死如归。人生的惨苦莫过于坐视儿女被当面摧残至死,五岁小女儿嫚子被吊打的哭声,“像最锋利的钢针,扎在母亲的心上”,可母亲没有屈服,她把悲痛化成了仇恨的火焰……小说中有许多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十分有力地揭示了: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是我们民族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

普通群众的英雄品格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不仅在不怕牺牲和流血方面得到了感人的表现,同时也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得到了十分真实生动的描绘。像母亲,我们在前“人物”一节中曾作简单的介绍,这里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她在艰苦而漫长的生活中自然而然显示出来的自觉牺牲精神,对于苦难的承受力和劳动者的自尊心,仁慈的情怀等,丝毫不比一时一地刚烈的英雄表现逊色。这是一种默默无闻,不是要显得伟大而是从禀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英雄品格。正是由于有许许多多这样一声不吭地承受着生活的艰难和战争的创伤,一个又一个地把自己的儿女送上疆场,同时把每一个抗日战士都当作自己儿女的母亲,才有千千万万驰骋在疆场上轰轰烈烈地建功立业的英雄出现。甚至杏莉母亲,这个像一棵背阴处的草屈辱地活了大半辈子的女人,在难以想象的不幸中,也做出了不一般的英雄行为,虽然她和王长锁畸形的爱情关系,至多只能说是对于封建婚姻和生命禁锢的本能的、自发的抗议;虽然她给被押的母亲送饭和主动参与对母亲的营救,不像进步群众那样具有革命的觉醒意义,然而,她在警戒森严的伪军中队部和王柬芝的眼皮底下营救母亲,以及后来被敌人发现后硬气地死去(这个情节与七子夫妇牺牲的情节大致相同,故缩写本没有收入),不也同样表现为一种英雄主义吗?!莎士比亚曾经说:“勇敢要看机会。”艰苦严峻的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千千万万普通平凡民众的英雄主义,显示了我们民族坚强的素质和生命力。

还必须进一步提到的是,《苦菜花》中描写的英雄主义具有丰富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内容,写出了人物的博大和仁慈的情怀。如同作者没有把书中的英雄描绘成为刀枪不入、智力盖群的超人一样,他们也不是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相反,作品生动地描写了日寇入侵对中国广大乡村田园诗意的破坏,给一个个家庭、一对对夫妻带来的灾难;描写了残酷环境中平凡英雄身上人性的诗意闪光和温馨美好的情感。硝烟战火下也有家庭美好的情感交流和僻静处战士的情语,就像禁锢与屈辱下也有独特的爱情一样。像七子夫妇与情爱水乳交融在一起英勇牺牲的场面;像德强与杏莉一路上初恋的对话与心理描写;像母亲一家那两夜家庭生活小景的刻画,都传达出人性和人情的美好,大大地丰富了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母亲的形象,更是这种人性,人道精神,以及博大、仁慈情怀的充分体现。她不仅把对子女和亲人的爱,推及到一切抗日干部和战士身上,而且能超越阶级感情和偏见,爱一切遭受苦难和不幸的人们。母亲帮杏莉妈说情这一情节是很感人的,尤其表面上杏莉妈是一个地主家的闺女,王长锁又当过王柬芝阴谋活动的“腿子”,但母亲凭自己朴素眼光认准了他们是“两个老实人”,就主动自觉地、毫无顾忌地替他们向区委书记说情,并且想得周到不亚于对自己的儿女。从母亲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人类之爱的博大感、无私感。所以《苦菜花》中的母亲,不仅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宁死不屈的性格的人,同时也是靠伟大的心灵和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感动的人。在千千万万这样普通平凡的英雄人民面前,丧尽人性的日本强盗难道还能在中国土地上站稳脚跟吗?

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就是史诗的主人公。

(冯德英原著,王光明缩写《苦菜花》,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