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花果山闲话 作者:金道赋


3

写昭君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其中既有诗词,也有曲赋,还有戏剧。细细品咂,许多作品表述贴切,情感真挚,思想纯洁。但也不乏闲来隔庭赏花、驾公车载私货和牵强附会之作,折射出各个人不同的身份、人生际遇、心境与思想感情,这真正应了往日那句“什么藤结什么瓜”的老话。

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以上分别是南朝梁国文学家江淹《别赋》与《恨赋》中的句子。这是较早写昭君的作品,字里行间饱含着非常浓厚的情感,真实地反映出了昭君离别时的痛苦情景与作者对她无比深切的同情、惋惜。而以贴切情感叙写昭君怨的还有同时期吴均的《西京杂记》和元、明两朝的杂剧、传奇及后来的昆剧、京剧等。其中尤以元朝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最著名。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先是铺叙出跌宕起伏的剧情,将这则故事演绎得摄人心魄、感人至深,仿如在人们心里掀起一股冲天巨澜。之后,让其徐徐平缓下来,潜为绵绵不尽的哀怨,久萦不绝,使人们的心灵在受到极大的震撼后流于牵肠挂肚,从而对昭君之怨永铭难忘。只是,此剧说元帝是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显然不符史实。不知道这位马老先生出于什么目的而对历史做这样的改撰?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比较而言,文学家们最理解昭君,对她的同情也最真挚。如我们再梳理一下对昭君怨的另一种看法与态度,即非常清楚。

北宋王安石于仁宗在位时因怀才不遇,曾以《明妃曲》(因晋避文帝司马昭之讳,将昭君改为明君,后人沿袭遂又称其为明妃)为题创作了两首诗。其中第一首这样写道:

明妃初入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首被人极力称道的诗的前四句是写昭君之美。从其手法来看,显然与前人有别,不是直接壮写,而是以其最不“美”的时候都使得君王不能自持这种假退实进方法来进行夸张。接下来的四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讲元帝认为这样从没见过的美人被误嫁外人,是画师捣鬼所致,而下诏治其罪。之后,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大转折表达出另一层意思,即说昭君的意态美没画出不是画师故意所为,以替毛延寿鸣冤翻案。毋庸讳言,介甫这样写的本意是想要思想艺术高于一筹,不落前人窠臼,但不承想却进入了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毛延寿本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尤善工笔描绘人物肖像,而且能将别的宫女画得比真人还好,为什么不贿赂他的昭君的意态美就画不出来呢?这种为贪腐小人鸣冤叫屈的做法实让人不能接受。其情形倒如一个人去扶躺在阴沟里的人,结果,不但没能扶起,反溅了自己一身污泥浊水!

再看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前四句可以说平淡无奇,没什么可说的。往下他假托家人之口,劝昭君安心胡庭,不要牵挂怀怨,并表面以陈阿娇失宠于汉武帝,深层却隐含着自己不受仁宗重用作比,说人生失意到处有,你的怨艾算不了什么,从而达到了一种借鸡生蛋的目的。自然,该作也正因为是这一题旨,所以综观全诗就几乎感受不到对昭君之怨有同情、怜惜的成分。

无独有偶,南宋的陆游也写过一首题为《明妃曲》的诗,并且也基本上是借鸡生蛋。但不同的是,他非常愤恨汉皇和亲之举给昭君造成的痛苦,在诗中发出了“万里风尘妾何罪”因不平而鸣的严厉责问。所下的蛋也是自己一贯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的爱国主张“公卿谁悟和戎非”!因而,此蛋便非彼蛋,不是借古排解个人私情郁闷。仔细对照,倒是放翁的胸襟和思想境界很是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像清人乔守中咏珍珠潭的诗则又更趋疏淡,已纯粹属公子哥儿览胜赏景之作,直白空泛,不带一点情感。这或许是时间作的祟吧。

可以看出,以上所写昭君的作品,不是重情感轻史实,就是借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绪,未能既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又贴切表现昭君怨艾心境。而做到这些的,恐怕只有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很显然,少陵的这首七律咏史诗写得气势恢宏,意念旷然,墨虽淡韵却浓,古朴苍凉,绝不是上述作品可以比拟的。细吟此诗,冷峻中饱含悲伤悼念之情,简叙里埋伏遗恨。由从“群山万壑赴荊门”,到“独留青冢向黄昏”短短二十八个字呈现的昭君悲哀人生,莫不令读者生出一股撕心裂肺的伤怀、痛惜之情,悠远绵长,久驻于心。而他紧跟着道出的造成昭君之怨的真实原因,则使人在极端鄙视贪腐小人与寻聆那支耻笑、怨恨昏庸君王的琵琶曲中沉入一种深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