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官
我们可以低下高贵的头颅,却不能折弯坚韧的脊梁。
——题记
这些年,济南府辛赞,内心充满矛盾和纠结。
中国人讲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最为人愤恨和不耻的,是叛主求荣,屈身服侍番邦,甘为虏奴。
后世给这类人贴上一个标签,叫“汉奸”。当时尚无汉奸一词,通常称为败类。
辛赞面临着成为汉奸和民族败类的痛苦选择。
事情要从公元1126年说起。
1126年,金人携带大兴安岭的疾风暴雪,一路狂飙南下,中原狼烟四起,哀鸿遍野。次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成为阶下囚,北宋灭亡。按帝王年号纪年,北宋亡于靖康二年,所以史称靖康之难。
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异母弟赵构因当时不在东京,得以幸免于难。他在大臣的拥戴下,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政权,后定都杭州,是为南宋。为表示不忘国耻,杭州只能称作临时都城,因此改名临安。
辛赞在北宋属低品级闲官,大抵相当于现在的调研员之类。闲官有闲官的好处,没有人跟你过不去,不会带来太大麻烦。闲官亦有闲官的烦恼,大难临头各自飞,谁也顾不上拉你一把。
靖康之难中,没有人在意辛赞的生死去留,金国掳掠皇帝、大臣、美女、珍宝,对辛赞这种闲官不屑一顾。赵构逃亡南方,把这些低级别官员视为累赘,也不带他玩。
辛赞如无根之萍,一时间成了无业游民,只好回到家乡济南府。
辛赞居住在济南府历城县,现今为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辛家原为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大户,后来因为做官,踪迹不定,至辛赞曾祖辈,才安居济南。
济水从太行王屋山奔流而下,潜过黄河,折路向东,它在齐鲁平原一路高歌,汹涌入海。济南府位居齐鲁大地的心脏地带,因在济水之南,故而得名。
北宋熙宁年间,黄河鸠占鹊巢,夺济水入海,济南变成“河南”,傍河而城,百泉分涌,遍地溪流。其南部则重峦叠嶂,峰林翠壑,别有洞天。济南府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风景旖旎,赏心悦目,真乃人间仙境。
但辛赞显然无心欣赏美景。
国家存亡之秋,个人何去何从,不能不使他思虑万千。
从内心来说,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辛赞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赵宋政权。南宋在临安立足已稳,他当向南追随新君,共御外侮。但是辛家累世为官,在济南已历经四五代,故土难离,加上其家族旁支人口繁盛,携家南迁绝非易事,抛家别舍又于心不忍,辛赞因此忧虑。
辛家居陇西时,当地民风彪悍,辛家世代习武,不但武艺高强,而且精通军事,族人个个身强力壮。然而,辛赞的儿子辛文郁,人如其名,身体文弱,又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像一个男版的林黛玉,与辛家粗犷硬朗的家族性格格格不入。辛赞很担心儿子的身体,不敢颠沛流离,以免不测。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辛赞决定留下来,静观其变。
正值壮年的辛赞短暂地归隐山林,徜徉于济南府的烟霞林泉,处理家族事务,教导儿子习武强身,冲淡了亡国之恨,落得个淡泊清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给读书人指明道路,辛赞轻车熟路,乐得做一个“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陶渊明。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辛赞的陶渊明梦被金国的野蛮政策碾轧成齑粉。
金朝起源于白山黑水的黑龙江畔,初以捕鱼狩猎为生,灭亡辽国和北宋后,开始接触农耕文明,难免手足无措,不知如何统治管理。加上汉人不断起义反抗,迫使金人采取特别措施控制中原沦陷区域。
公元1133年,金太宗完颜晟下令从东北迁徙大量金人移居中原,杂居于汉人之间,担任百夫长、千夫长,监视和统治汉人。这些金人,来了就是大爷,视汉人为牛马。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就大肆掠夺和侵吞汉人的土地财产,逼迫汉人做他们的佃农,给他们打长工,中原汉人更加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辛家官僚出身,本自殷实,辛赞失去北宋的工作岗位之后,全凭几亩薄田租种出去补贴家用。如今,金人来了,掳走他家田地奴仆,辛家一下子变成无产阶级,不仅失去生活来源,而且被压迫得喘不过气。
要么在黑暗中爆发,要么在暴力下屈从。生活的窘迫迫使辛赞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除了做官,辛赞一无所能。
对于种地,辛赞犁耧锄耙分不清。对于买卖,做生意不懂行,好比瞎子撞南墙,指山卖蘑的事情,辛赞无能为力。
只好重新做官。
金国迫切需要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来巩固对中原百姓的统治。他们对北宋故吏重新出仕求之不得,这样更有利于“以汉治汉”,收服民心。辛赞表达意愿为金国效力,受到欢迎,立即被给予谯县县令这样的实职,后来又被提拔到知州、知府,先后在宿州、亳州、忻州为官,最高迁升为开封知府。
北宋时,开封为都城,称东京。到了金朝,称开封府,为陪都。辛赞在金国的官场深受信赖,顺风顺水。
辛赞重新出仕时,北宋已灭亡十多年,但南宋朝廷尚在。以汉人身份在敌对国家做官,被汉族正统士人鄙视,称之为“虏官”。换言之,就是“汉奸”。
若干年后,辛赞的孙子辛弃疾南归宋室,一心报国,却仍然不能摆脱人们对其出身的诟病,被称为“归正人”,一直为正统官僚体系所顾忌和排斥,不愿委以重任。
作为良心未泯的汉族知识分子,辛赞的内心又何尝不是痛苦万分!
用“身在曹营心在汉”形容辛赞一点都不为过。
无论在宿州、亳州、忻州还是开封,公务之余,辛赞总爱率领族人后辈,登高望远,指点中原壮丽山川,为他们讲述前朝故事,津津于大宋繁华,激发后辈爱国之心,使他们记住自己的身份渊源。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后辈中有人揭竿而起,呼应南宋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洗刷他不得不官虏仕金的奇耻大辱。
并不是所有的虏官都甘心沉沦,并不是所有的气节都要以身殉国。辛赞,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一位爱国者的忠逆情仇和民族大义。
为虏官的日子阴沉晦暗,但孙子的出世给辛家带来欢愉。公元1140年5月28日,金熙宗天眷三年,农历五月十一,一声洪亮的啼哭划破四风闸的夜空,辛赞做了爷爷,辛文郁做了父亲,辛家添丁进口,辛赞恢复中原的宏愿后继有人。
辛赞为孙儿取名“弃疾”,“弃疾”的意思就是“去病”。汉代有位大将军霍去病,多次率领汉军进击匈奴,杀得敌军四散逃窜。他收服河西,占领祁连山,又深入漠北,进军两千多里,兵锋逼近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致使匈奴远遁,从此不敢窥视中原。辛赞希望孙子不要像儿子一样孱弱多病,要像霍去病一样成为上马击狂胡的英雄,收复失地,赶走侵略者,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辛弃疾出生后不久,父亲辛文郁就因病去世。辛弃疾甚至想不起父亲的模样,他从小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高大健硕的身躯像一堵墙,为他遮风挡雨。祖父沉郁激越的内心又像一泓泉,给他滋养,让他在“金国的土地”上萌发出民族正义和责任担当。
辛弃疾没有辜负祖父的愿望,他小时候长得虎头虎脑,结实健壮。长大后更是目光棱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他目光如电,能够从中看到坚定和豪放;背胛有负,肌肉发达,足以肩负起国家的责任。
这符合一位武士的标准,天生将相之种。
辛赞也把所有的精力和希望,寄托在这个聪慧而强壮的孙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