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若虚

唐诗指津 作者:张志勇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训词释典】

①甸:郊外之地。

②汀:水边平地,小洲。

③青枫浦:地名,在今湖南浏阳县境内。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④扁舟子:漂泊江湖的游子。

⑤离人:指思妇。

⑥相闻:互通音信。

⑦碣石潇湘:碣石、潇湘一北一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析文赏艺】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历来为此题作诗的文人不胜枚举,但只有本诗成为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诗人也凭借着这首作品流芳百世,可见本诗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之高。

春、江、花、月、夜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通常代表着浪漫、朦胧、美好的意境。在这里,诗人将五者结合起来作为题目,未着笔就将人带入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诗开篇扣题,以一种雄浑的笔力铺陈出一幅辽阔高远、波澜壮丽的画面,这画面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为虚景。在这里,“江”和“月”融为一体,共同构筑了一个宏大的背景。“江流宛转绕芳甸”句写“花”和“月”,花草茂盛的原野在月光下仿佛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白色,显得清新别致。“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细致入微,写尽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一种幽静恬美的意境。

看着这轮明月,诗人不禁遐想联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里充满了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探索。诗人写道,人类生命短暂、代代更迭,江月年年相似不曾变化,二者却在世界上共存共生,绵延不息。从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中,诗人既有人生短暂的伤感,又带有一丝欣慰。“不知江月待何人”句承上启下,从上篇的写景转到下篇写人间事。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游子和思妇两地思念,“白云”飘忽不定象征游子,“青枫浦”代指离别之情,“谁家”“何处”说明这样的离别处处都在上演。“可怜楼上月裴回”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不从思妇的角度而从月光的角度写:月光徘徊不去实际上是思妇辗转难寐,一直望着天上的明月;而这月色又引起思妇的惆怅,“卷”和“拂”两个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思妇心中的烦闷。“愿逐月华流照君”句写思妇的美好愿望:希望可以像月光一样跟随着思念的人啊!最后八句写游子,他是如此思念家乡,连做梦都梦到回家了。“可怜”的不仅是即将逝去的春天,还有游子的青春和幸福。家乡如同碣石、潇湘一样相距遥远,归期不知何时才能到来,深刻表达了游子内心的忧伤与孤寂。“落月摇情满江树”写迷蒙的月色将离人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在一起,洒落在江树上,显得情韵袅袅、余味悠远。

本诗是齐梁绮丽文风向盛唐清丽文风改变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后世诗人影响甚远。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评价:“不着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论世知人】

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