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马云说: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马云说:我为什么能看得更远 作者:王国章 著


发现自己的错误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有时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想要改变,也要下很大的决心。有些人会碍于面子,为了保持自己的光辉形象,不想承认自己错了;有些人则是太重视舆论,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前进,不能承认自己错了。最后的结果都是欲罢不能,一错再错,一步步地走进了深渊。

所以,能够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承认错误,哪怕无法改变什么,就已经是一种进步。虽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把握正确的方向,但是人生之路上的诱惑要远比想象的多。任何人在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犯些错误。细节上的错误及时反思,方向上的错误就要及时停止。为了一时的快乐而误入歧途并且不知悔改,最后付出的代价一定是惨痛的。

1.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马云在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也曾经用这句话总结过自己的经验教训。

万念俱灰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情绪,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一旦有了这种心态,不只是创业,想必做什么都会索然无味,毫无斗志。这样一来,人生必定会是一无所成。很多创业者在失败了几次,甚至只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遭受了一些挫折之后,就会放弃努力,万念俱灰,然后老老实实地为别人打工。其实,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放弃创业就是最大的悲剧。而马云却从未有过这种想法,他永远充满了激情,什么样的逆境都能咬牙挺过,直到迎来自己辉煌的那一天。

而一个踌躇满志的人,难免会因为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别人都不是自己的对手,这种轻视对手的心态很容易造成创业者对时局的误判,从而导致失败。一旦失败,创业者就会迅速从之前的巅峰走向低谷,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够强,就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极度自卑,甚至万念俱灰。即使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能够重新正视自己和对手的能力,但因为轻敌带来的损失也会是日后东山再起的巨大负担。

马云之所以会说起萧伯纳的这句名言,就是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踌躇满志后的失败。

在成功建立阿里巴巴之后,马云志得意满。随着阿里巴巴一步一步地顺利发展,习惯了被打击的马云渐渐地放松下来,失去了对市场的警觉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的能力。2005年,马云在杨致远的示好下,同意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

早在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马云就有着“成为中国的雅虎”的理想,所以这次并购对马云来说不仅仅是利益上的成绩,还是对自己这么多年努力的一个肯定。所以对于这次并购,马云相当自豪,评价它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行动”。阿里巴巴获得了雅虎品牌在中国的无限使用权和门户网站、搜索、即时通讯、3721业务、易拍网中的雅虎部分,还获得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和十亿美元。作为回报,马云将阿里巴巴百分之四十的股权和百分之三十五的投票权分给了雅虎。此后,在阿里巴巴董事局投票时,阿里巴巴占两票,软银一票,雅虎一票。

之所以会在2005年的时候并购雅虎中国,是因为马云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阿里巴巴良好的发展态势让马云的野心逐渐变大,他开始筹划着走向国际市场。但是这个时候想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搜索系统,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马云想到了合作。寻找合作对象的时候,马云考虑了很多企业,比如美国的谷歌和中国的百度。谷歌当时如日中天,阿里巴巴如果去谈合作,恐怕很难被看得上眼,即使谷歌同意合作,日后阿里巴巴也很有可能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而百度当时只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马云想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与百度合作的性价比太低。

雅虎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马云的视野。虽然在周鸿祎的带领下,雅虎在2004年有再创辉煌的希望,但是周鸿祎却迫不及待地要离开雅虎,这对马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收购一个在海外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可以为自己的国际化道路清理掉很多障碍,同时可以接管它在国内萎靡不振的业务,自己掌握主动权。这对当时的马云和阿里巴巴来说,简直就是送上门的肥肉。

于是马云高高兴兴地接手了雅虎中国,并在2005年8月11日举行了轰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发布会上的马云踌躇满志,对各路媒体记者说:“我觉得这次的收购行为并不亚于任何一个上市公司,所融来的资已经影响太大了,连华尔街都在震荡。”媒体们在报道时也把这个事件称为“雅巴联姻”。

不过,“婚后”的“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发布会结束之后,马云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雅虎中国举行员工大会,却在踏入雅虎中国的办公室时发现,员工的眼神里充满了敌对。而在员工大会上,即将离任的总裁周鸿祎的一番请马云好好对待自己员工的话,更是让刚刚易主的雅虎中国军心动荡。

为了稳定人心,马云提出了非常优渥的离职补助,将办公地点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办公楼,承诺当年不进行裁员,并且向留下的雅虎员工分发阿里巴巴的股票期权,甚至组织北京雅虎的员工到杭州的阿里巴巴公司联欢。但是即便如此,马云也拦不住雅虎中国的员工相继随周鸿祎离开,也挡不住猎头公司在雅虎中国的高层里兴风作浪。很快,马云就发现,收购之后的生活与自己之前所设想的完全不同。

其实马云在收购雅虎的时候,只是看到了“雅虎”的品牌知名度,却没有意识到雅虎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美国企业,雅虎总部一直对雅虎中国进行放养,交给中国本土的团队进行领导,但是另一方面却不能完全放权,对中国方面的计划战略不支持也不反对,造成了雅虎在中国市场的疲软。历经几次收购,雅虎中国的企业文化也混乱不堪。周鸿祎的到来算是对雅虎中国的一次整改,但是却不被美国总部看好,所以刚刚有点成效,周鸿祎就离开了,雅虎中国再一次失去灵魂人物。

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马云觉得自己能够治理好这个烂摊子,于是他踌躇满志地开始对雅虎中国动手术,砍掉了大量的业务,并且重建了网站的首页,以专注搜索的新页面示人。为使雅虎中国内外焕然一新,马云不惜花巨资拍摄广告,并抢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广告播放权;为了获得更好的领导团队,他冒着军心不稳的风险,在两年之内换了四任总裁。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挽回雅虎中国的颓势,也没有帮助阿里巴巴迅速崛起,打入国际市场。

终于,在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一年之后,国内IT界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IT时代周刊》,以《雅虎兵败中国》作为封面标题,暗示了“雅巴联姻”的失败。至此,踌躇满志的马云,也遭受了阿里巴巴成立之后最严重的一次滑铁卢。

在马云早期的创业历程中,充满自信和永不放弃是他成功的关键品质,但是在阿里巴巴逐渐做大的过程中,马云却犯了另外一个错误——过分自信。从马云踌躇满志地并购雅虎开始,“雅巴联姻”黯然收场的基调就已经奠定了。

但是这次失败并没有打垮马云,反而让志得意满到差点失去理智的马云冷静了下来。马云调整了心态和战略,重新开始考虑进入海外市场。

2.永远把别人的批评记在心里

“永远把别人对你的批评记在心里,别人的表扬,就把它忘了。”这就是马云对外界评价的态度。表扬会让人自我满足,失去进取心,而批评可以让人借助别人的眼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对缺点进行不断地改进,才能有所进步,这是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根本。

但是,倾听别人的批评还算简单,想真正忘记别人的表扬却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在中国礼尚往来的习惯的影响下,两个在行业内有点名气的人见面之后难免会相互称赞一番,这对于刚刚成功不久的人或者久居高位的人来说都非常受用。但是这两类人也很容易被这些话所迷惑,产生虚荣心,影响到自己事业的发展。

对于刚刚取得成就、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的人来说,当实践证明了他的某项决策是正确的,并且带来了极大的收益时,面对媒体的称赞、前辈的表扬、同行的奉承和公众的认可,他就很容易自我膨胀,觉得自己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异于常人的天赋,进而不思进取,坐吃山空。

这种企业家往往会对自己过于自信,尤其对于给自己带来荣耀的那一点,更是会盲目地坚持下去。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不能灵活地改变策略就是坐以待毙。但是对一个盲目自大的人来说,别人不一样的意见或者批评,就是对他的能力和权威的否定和挑战,他对此根本不屑一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很多更适合企业的政策流失,制约企业的发展。

想要避免这种危害,就需要创业者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独立的思想并不是冥顽不灵,而是能在一夜暴富之后坚守自己的初心,对自己的优缺点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被别人的几句话吹得忘乎所以。除了靠着强大的自控能力始终保持清醒,别人的批评也是让自己迅速清醒的一味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这些批评听上去不好听,但是对于一个还不够成熟的创业者来说,这却是最有用的提醒。

对于在行业内久负盛名的行业大佬来说,他一定是坚持住了自己的初心,没有在刚刚获得成功的时候就被别人天花乱坠的表扬说得失去自我。但是在行业里呼风唤雨的时间久了,就难免有所放松,放弃最开始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同时会开始重视自己的名声和面子,只听得了表扬,听不了批评。

当一个已经成功了的人开始变得爱慕虚荣,那他的胸怀也就会随之变小,而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决策者的胸怀不无关系。一个胸怀宽广的决策者,可以高瞻远瞩,最大限度地接受有关市场的信息,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对市场做出评价,制定合理的战略。即使是战略出现了差错,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及时改进。而一个胸怀不够宽广的决策者,会一直沉浸在别人对自己的奉承中,只顾眼前的小利益,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势排挤那些真正提建议的人。这样一来,骄傲的心态最终会导致他们缺少对企业长久发展的把控。等到决策者发现并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时,企业往往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这时候就可以看出马云说这句话的道理。如果始终关注别人的表扬,并对它念念不忘,就很有可能渐渐地被别人说的好话迷惑了双眼,所以有一群能够给自己提意见的朋友,甚至是不停找茬的敌人,是保持自己斗志的最好方法。

但是在听取别人的批评的时候,也要有分辨能力和正确的对待态度。有很多创业者只是听到了“把别人的批评记在心里”,却没有真正理解马云的意思,于是脑子里只留下了用户的不满和同行的污蔑,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的产品不行、自己不行。心志脆弱的人,还可能在这些令自己痛苦的事情里挣扎,最后失去继续奋斗的激情和勇气。事业失败,却反过头来埋怨马云误导自己。其实,这都是片面理解成功者言论的结果。因为除了这句话,马云还有一句话表明了他对待批评的态度:“一辈子被别人狠狠批评过是个好事。”这句话就是让大家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批评,不要片面地沉浸于自己的不成功。

马云深知,当自己把“永远把别人的批评放在心里”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的时候,肯定会有人做出片面的理解,然后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淖中无法自拔。这对阿里巴巴进一步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更不是马云希望看见的。所以在阿里巴巴,马云又建立了一套“倒立文化”,要求在阿里巴巴任职的员工,在两周的时间内学会靠墙倒立。

当时有很多阿里巴巴的员工不能理解马云的这种做法,并想方设法地让马云放弃这个无厘头的决定。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确实帮助阿里巴巴的员工建立了与马云相似的价值观,能够让他们更加完整地理解马云的理念。

建立“倒立文化”的本意,是想让每一个阿里巴巴的员工通过可见的行动理解“颠覆”,实现空间上的“颠覆”后,看世界的角度改变了,应用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淘宝网当年打败易趣网,就是通过这种反常规的精神找到了对方的漏洞。另一个方面,具有两个视角的阿里巴巴员工,可以更加客观理智地面对别人的表扬和批评。听到表扬后,他们可以笑一笑就淡定地翻页;听到批评和质疑之后,也不会当成是侮辱,而是将之转化成阿里巴巴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助推器。

所以,在一个创业者真正成功之前,是可以没有足够大的胸怀和气量去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和质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批评。马云在淘宝建立的初期,就用“倒立文化”调和了这种矛盾,让每个员工都可以用反转的眼光看待创业途中的挫折,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正是在马云的引导下,阿里巴巴的业务才蒸蒸日上。

3.成功取决于你试错的速度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锋,阿里巴巴虽然被收入了哈佛MBA的案例中,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仍然犯过很多错误。“我觉得网络公司一定会犯错误,而且必须犯错误”,很显然,马云并不觉得曾经犯过错是一件不堪的事,反而认为犯错是成就阿里巴巴的关键,“发展就是试错,成功取决于你试错的速度。”

马云决定在互联网行业大展宏图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几乎还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马云仔细地分析了走这条道路所具有的优势和困难。因为没有探路者,所以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像传统的企业那样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优势也在这里,因为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公众对这个产业也不了解,所以态度相对就会宽容许多。即使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也能很快被人接受。另外,互联网行业是轻资产运营,不用像传统企业那样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灵活性也让它在犯错之后可以及时改正,损失相对较小。“互联网是一个不需要经验的产业”,许多年之后,马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对记者说。而阿里巴巴也正是从完全没有经验,通过试错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同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领导人的搜狐CEO张朝阳,曾经提起过那段时间的无奈。作为先行者,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品牌效应,给人们留下印象深刻,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但与此同时,更大的麻烦让这些互联网公司备受挫败,还有些人知难而退。因为那个时候国内没有多少人接触过互联网,更没有多少人懂互联网,这不仅仅意味着推广有难度,还会导致融资困难。即使有人投资了,也会自恃股东的身份一直干涉创业者的计划,一个门外汉的意见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但碍于投资者股东的身份,创业者又不得不听,虽是无奈,却也犯了很多幼稚的错误。

不过马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住,而是积极应对。幸运的是,阿里巴巴在创业初期碰上的投资者,是美国的高盛和日本的软银,在互联网的经验方面,他们显然是比马云多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帮助马云实现了日后全球化的目标。但即便如此,高盛和软银也只是对美国和日本的互联网产业有所了解,对于中国的市场,还是要靠马云自己一点一点地试错来摸索经验。

虽然马云在成功之后说“发展就是试错,成功取决于你试错的速度”,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来说,犯错都是一件成本极高而且非常挫伤大家积极性的事情。不过与其他急功近利的创业者不同,马云认为,想要在一个崭新的行业中生存下去,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有些错误,晚犯不如早犯。在错误发生之后,能够及时纠正反思,才是最能促进企业甚至行业发展的选择。因此,马云结合以前创业的经验,把错误大概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是执行中的错误,这是创业企业的通病。因为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层没有足够的经验,导致管理的时候沟通不足,管理层制定好了战略、计划,却无法完整正确传达给一线员工;又或者是管理层粗暴的管理方式引发了员工的不满,员工只能阳奉阴违,最终导致效率低下。

弥补这种错误看上去很简单,因为已经成功的公司有着各种成套的管理方式,好像随便套用一下就可以。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却有着巨大的区别。大公司成功后的经验,是建立在资金雄厚、背景深远的前提下,比如用高福利或者公司的名气吸引求职者,但这些经验基本是不能用在一个创业公司中的。其他创业公司的成功案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源自经验,在中国根本无法实现。此外,剩下的案例便寥寥无几。

所以,结合自己的企业文化调整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才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下去的根基。简单套用别人的经验,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同时也埋下了隐患。马云作为一个具有长久眼光的创业者,肯定不会做这种自掘坟墓的事情,所以他自创了一套“西式管理,中式精神”的管理方式。

在实践这种管理方式的早期,马云也曾经犯过走极端的错误——盲目引入海外的人才,甚至还下过这样的死命令:在阿里巴巴担任主管及以上职务的人,必须在海外受过三到五年的教育。不过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在给阿里巴巴带来收益的同时,更是制造了很多麻烦。这些人才虽然都是行业内顶尖的人才,但是由于海外教育背景,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中国市场,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为了留住这些人,马云不得不支付相当高的薪水给他们,最多的时候,阿里巴巴香港总部二十几个人的薪水,就超过了北京二百多人的薪水。这对一个还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所以马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用人理念,虽然公司的高级职位还是倾向于任命有海外经历的人,但已经不是必须的条件。中层及以下就更放松了要求,甚至开始青睐之前一直不看好的应届毕业生。

除了执行中的错误,第二类错误是对方向判断上的失误。这种错误考验的是企业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和宏观思维,虽然马云曾经办过翻译社,建过中国黄页,但是因为当时的互联网行业是新兴产业,所以对马云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正如同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如果是前人做过的实验,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资料很容易地完成,但是一个新提出来的假设,就要从设计实验开始做起。虽然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会模拟出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所以实验的设计者必须在错误中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当时的互联网产业就像是一个全新的实验,马云就是这个实验的设计者,他不断试错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这个产业的后来者。

除了这些明显的错误,马云还要在各种不同的理念中寻找平衡,这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错误,但也是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和工作效率的因素。趁着公司还没有做大,问题还处在初级阶段,改进的成本和所需要的时间,都要远远低于形成规模之后再动手,所以马云才会说“有些错误,晚犯不如早犯”。

4.把别人的错误变成自己的营养

“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只有一两点。”在参加《赢在中国》谈到成功学时,马云这样说道。

正如马云所说的,成功的人和企业都有着各自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天时,就像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年,社会的变革让很多人放弃了原来的“铁饭碗”,转而“下海”经商,很大一批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就是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也可能是地利,创业的人针对市场的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而且前景广阔的项目,经过一番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有可能是人和,碰到了热心的投资人进行指导,或者找到了与自己互补的合伙人。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创业企业需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成功,而成功学却总是忽略了客观的情况,过分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久经沙场的马云自然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对待成功学的态度就很淡定——不反对,但也不支持。如果阿里巴巴有员工去听成功学的讲座,偶尔一次他还是支持的,因为这些讲座确实可以鼓舞人心,让人获得极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来就是人变得更加乐观,工作更加积极。但是如果迷信成功学,甚至把它当成是自己生命的全部,一有时间就听,还把成功学作为自己的榜样,那“这人就废了”。

“真正的成功学是用心感受的,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成功者,那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这就是马云站在一个成功者的角度看到的成功学,不过他并不是否定成功学,而是对成功学提出质疑,让众多梦想成功的人理智地面对现实。“如果创业成功了,创业时不顺利的人,就是通过了意志的磨砺和对能力的考验;创业时顺利的,就会被说成是天赋异禀。当然,一般情况下,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历经磨难才取得成功的,每一个还在奋斗的人,都会在这些讲座或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看到别人的成功,自己也就充满了斗志。”

正是因为成功学的这种思维方式,马云才对它敬而远之。因为他认为,成功的经验是无法被模仿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走了一条独一无二的路,只有失败才是可以被拿来借鉴的。相比较虚无缥缈的“成功经验”,“失败经验”更加值得珍惜。而获得“失败经验”的途径,一方面是自己试错自己总结,另一方面是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失败的原因。虽然马云不以犯错为耻,但是犯错毕竟是有成本的,有别人的前车之鉴作为参考和警示自然是最好的事情。

淘宝上线的时候,面对的对手就是占据了百分之九十的市场份额的eBay易趣。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看好淘宝,所有人都觉得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淘宝是没有任何挣扎余地的。eBay易趣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用了对付雅宝的方法,想要依靠自己雄厚的资金在广告宣传上取得优势,从而拖垮淘宝。

但是马云却丝毫不感到紧张,他能够做出看似是螳臂当车的事情来,肯定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迎接这场战争,马云研究了eBay易趣的历史和它所有的竞争对手,尤其重视在中国本土上作战的雅宝,并详细分析了雅宝失败的原因。

其一,两家企业的体量相差太大。雅宝可以算得上是中国C2C领域的第一家公司,在中国也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因为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较晚,所以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与eBay易趣相比,雅宝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相差太远,而这正是eBay易趣能够克敌制胜的关键。现在看来,当时eBay易趣的手段简单粗暴,就是加大广告方面的投入,纯粹靠资本压制。很快,雅宝就销声匿迹。

其二,雅宝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独特经营方式,而是一味套用国外已经成功的经验,所以在网站的经营上与eBay易趣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一旦曝光率下降,用户很容易就转移到相对更加有名的同类网站上。

马云看到了雅宝失败的原因,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制定了特定的应对策略。当时的阿里巴巴虽然初具规模,但是淘宝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小网站。对eBay易趣来说,又一个自不量力的雅宝来挑战了。

因为淘宝有阿里巴巴的背景,所以eBay易趣没有轻敌,而是未雨绸缪,率先与各大门户网站签订了广告合同,并附加了一个条件——不能接受同类型网站的广告。马云跟门户网站谈广告碰了一鼻子灰,就把目光放到了三线四线的小网站上,利用“流氓技术”强弹窗口,抢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流量。

除了在宣传上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与eBay易趣对抗,马云还宣布淘宝网的服务将会永远免费。这对于用西式思维思考问题的eBay易趣来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但是在中国用户中却很受欢迎。于是,很多用户从易趣网转移到了淘宝网。这一招让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eBay易趣傻了眼,为了挽回自己的用户,易趣也展开了降价攻势,但还是无法对抗淘宝的完全免费,反而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没多久,eBay易趣就偃旗息鼓,无力再战了。

淘宝网这次以小搏大的战争,就是学会借用别人的错误的最好例子。商场如战场,何况对手这么强大,如果这个时候还一根筋地想要通过试错总结来弥补不足,可能阿里巴巴赔光老本也无法挽回败局;而如果盲目地相信成功学,根据别人成功的经验做决策,马云可能会选择加大广告投入,这样做的收效也必然不会高。而马云在雅宝败北的事件中,找到了eBay易趣的软肋,一击必中,最终拖垮了eBay易趣。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反思别人失败的原因,思考哪些错误是人们一定会犯的。”在被问到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发展成今天这个规模的时候,马云说道,“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倒下了,只有把别人的错误变成自己营养,才能成为那幸存的百分之五。

5.把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写成一本书

2009年6月,在北大国际MBA的毕业典礼上,马云发表了演讲。在这次的演讲中,马云却说出了一段让人惊讶的话:“等你们知道了别人为什么会失败的时候,才能真正懂得成功是如何开始的。刚刚有人跟我说,现在成功的企业家都流行自己写书,但是从来没见过我写的书,也没见过采访我的书。所以我想,假如我以后有了机会,就写一本名叫《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的书,把我曾经犯过的错都写进去,给更多的人带来启迪。”

一般情况下,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受到邀请做演讲报告的时候,都会分享一些正面、积极的内容。比如自己当初是怎样走向创业之路的,又是如何挑选创业方向的,在遇到困难之后是如何奋斗,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除此之外,很少有人会讲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即使有人问起,一般也都是淡淡一笑,敷衍过去。

但是马云却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在演讲的时候主动揭开自己的伤疤,还打算将这些错误集结成册,供后来者引以为戒。这就是同样是成功的企业家,马云受到的尊敬要远远超出别人的原因。

马云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在阿里巴巴成功之前,也曾经借鉴了很多其他先行者失败的经验。但是因为当时的人普遍对自己的失败避而不谈,所以能够了解到的内容非常有限。更有很多企业家在走出困境之后,对自己当初还不够致命的错误进行无底线地美化甚至抹杀,导致自己的失败失去了参考价值。面对这种社会环境,当时的马云就有了将自己的错误记录下来的想法,为的是给大家“带来启迪”。

那为什么要记录错误,不记录正确的决策呢?除了因为错误具有不可避免性和规律性,还是因为错误的决策往往会带来企业的悲剧。在文学艺术方面,喜剧通常只会让受众感受到快乐,放松心情,很难产生进一步的思索;而悲剧却能够在受众心中产生波澜壮阔的情感起伏,深深地触动受众的内心。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给人看。”这种心灵上的震撼会让人没齿难忘,并反复回味。

与文学艺术同理,通常情况下,对自己成功的宣传和回忆就像是一出喜剧,可以鼓舞人心,激发斗志,但却很难让人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对错误的总结就像是悲剧,可以让人看到一个项目功败垂成,看到一个公司由盛转衰,看到一个企业家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些才是真正有助于后来者反思的经历。

在马云看来,只有坦然面对错误,才能够正视错误。能否将自己的错误讲述出来,考验的是自己和自己员工的责任心。成功和失败总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只有承担得起失败考验的人,才能获得成功的青睐。

除此之外,对待错误的态度还展现了一个人的反省意识。通常情况下,犯过错误的人会做出三种选择,这三种选择就代表了三种心态,体现了三种不同级别的反省意识,它们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誓死不承认自己曾经犯过错。马云始终觉得这种人是不够坦诚的,也是他不喜欢的。

马云曾经非常欣赏一位CEO,认为他的商业头脑和战略眼光是首屈一指的,在公司的管理和用人方面也很有一套,直到这位CEO接受了凤凰卫视的采访,马云对他的这个印象才发生改变。在采访中,这位CEO表示,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之前设计好的,所以自己几乎没有犯过错误。而马云认为,无论事先想得多么周全,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些意外,可能这些意外没有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而不承认这些错误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员工、对用户的欺骗,还会给后来的创业者留下“成功者不会犯错”的错误印象,导致创业者不能坦然面对错误,甚至产生恐惧心态,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种,自己承认错误,并在内部进行反思,但是对外却不主动提起,被问到的时候也基本都是敷衍了事。

这种心态不只存在于创业者中,有很多普通人也在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诺基亚的衰落明显就是高层的骄傲轻敌所导致的决策失误,但是决策者却迟迟不肯承认。虽然高层也对企业的商业策略进行了反思,但是碍于行业领跑者的身份,为了保持自己高傲的自尊,一直不肯跟市场妥协,几番挣扎之后仍然不温不火。

第三种,不仅承认错误,还会向外界披露自己的错误,让舆论监督自己改正。

2011年,阿里巴巴因为出现欺诈事件辞退了当时的CEO卫哲和COO李旭辉,并且在媒体报道之前主动披露事件的真相,不仅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还重新取得了用户的信任。对阿里巴巴来说,发现错误绝对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事后,阿里巴巴对这次涉事的员工进行了惩戒,并对B2B管理层进行了整顿。

马云想要写一本《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能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守住自己最开始的准则,用舆论来督促自己,永远不停下奋斗的脚步。另一方面,他也是希望用自己犯过的错,为后来者选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假如我成功了,我会去哈佛教书;假如我失败了,我会去北大教书。”马云在这次演讲的最后说,“我希望将我为什么失败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阿里巴巴走到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到了别人失败的原因。”

6.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向

“绝大部分的人在为失败找借口,却很少为成功找方向。”说到现在的创业者们,马云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应该自己为自己完善社会行为,来证明商人、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会发出各种抱怨,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理由开脱,比如没有钱、没有投资人、别人不理解等等,但就是不考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造成了融资失败、被人误解。所以这样的失败经验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失败者如果重新创业,也是很难成功的。

马云在欧洲考察的时候,曾经专门观察了欧洲的年轻人。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欧洲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但是欧洲的年轻人眼里也充满了迷茫。“在找到自己的出路之前,年轻人迷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迷茫过。”

马云上大学之前,曾经找过三十几份工作,有充满正义的警察,也有默默无闻的餐厅服务生。但是无一例外,每次应聘都是无功而返,有的嫌马云太瘦小,做不了体力活;有的嫌马云长相不好,不适合服务行业……那个时候的马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直到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

对比马云当时的情况,现在年轻人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年轻的创业者依然在抱怨自己想创业没人帮忙,需要资金却无法融资,有创意却没有人赏识。“只有一个创意怎么会成功?想要成功,起码要有一百个创意,然后筛选掉五十个不切实际的,剩下的五十个一个一个尝试,有四十九个失败,剩下的那个才是能够带来成功的好点子。”马云说,不是每个创业的人都会一次成功,只不过他们失败的经历是鲜为人知的。如果因为害怕失败不敢继续创业,那就永远不会成功。

为了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和成就感,马云给出了两个方向上的建议,希望能对年轻的创业者有所帮助。

第一条建议,找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赚钱的。

很多创业者都很急功近利,创业的时候把能否赚钱设定成了衡量一个项目意义的唯一标准。这样做的话,企业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盈利,但是很难长远发展下去。因为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决策者,是很难顾及到整个市场的变化的,在行业最火的时候进入行业,竞争也就是最厉害的。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一旦市场变得惨淡,因为盈利入行的创业者就很难进行转变,继而导致创业的失败。

马云在当大学老师的时候,也有人曾经用高出学校工资数十倍的薪水聘用马云,但是马云为了自己曾经的承诺,始终留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六年的承诺期满,当年想要挖墙脚的企业再度蠢蠢欲动,用更高的薪水邀请马云,但是马云并没有心动。那时候的马云已经在国外接触了互联网,并被互联网所吸引。回国后,他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创业中。最开始的几年,马云的客户屈指可数,即使他凭借着自己的好口才说服了客户,最后拿到的钱也被美国的合作者分走了六成。在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马云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利益转行,而是坚持下来,几经磨难,终于做出了一番事业。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他们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也知道到底什么样的项目适合自己。但是对于普通的创业者,在创业开始的时候,难免会因为项目选择陷入纠结。可能有些项目可以迅速收回成本,但是却不适合自己;还有些项目市场比较小,但却是自己喜欢的行业。在这两种选择中,马云倾向于后者。

一个创业者选择创业的最原始的愿望,就是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一个项目只能带来利润,却不能带来满足,那对创业者来说,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能够创业的人多少都是有能力的人,想找一份工资福利比较好的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只要求物质满足,创业就只会带来各种麻烦。而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就会调动起创业者的全部积极性,让他拥有无穷的动力。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创业者会主动了解这个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目光会变得更加长远,甚至会投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到自己的事业中,这些都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第二条建议,找最适用的,而不是听起来最“炫”的。

除了急功近利,还有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不够务实,看到一个点子很酷就被吸引过去,完全不考虑这个方案的可操作性,最终偏离了自己的创业方向,走上了迷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完全依赖创意成功是几乎不可能的,踏踏实实地做好分内的事,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获得回报,才是大多数创业者成功的模式。

马云在《赢在中国》的舞台上对选手进行点评的时候,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掀起一阵淘金热,无数的年轻人来到了美国西部,希望能通过淘金一夜暴富,李维·施特劳斯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旧金山的。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与早期的环境不同,现在的旧金山已经到处熙熙攘攘,真正能依靠淘金赚钱已经是难上加难,所以他转变思路,开始关心淘金者的需求。很快他就发现,因为工作的原因,淘金者的衣服很容易损坏,淘金者也经常抱怨,希望能买到质量更好的衣服。施特劳斯抓住这个需求,用搭帐篷的帆布做出了一条牛仔裤,在旧金山风靡一时。

与做一条裤子相比,淘金明显是更“炫”的工作,但是因为大量从业者涌入这个行业,所以每个人获得的利益都明显地减少了。施特劳斯先别人一步看到了市场的衰退,开始谋求其他的出路,寻找最适用的创业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的他不仅被人称为“牛仔裤之父”,还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创业确实很难,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是成功的。”马云说,在创业的时候,他曾经一家一家地去银行申请贷款,但是都被拒绝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也没有抱怨什么,而是转变策略。“创业者应该学会为成功找方向,方向对了,成功指日可待。今天已经不是我去敲银行的门,而是银行来敲我的门了。”

7.社会是创业者最好的大学

马云在参加《赢在中国》的时候,见到了很多学历并不高的创业者,他们没有MBA,也没有名牌大学的学习经历,但是他们都已经小有成就。有人在网络上质疑这些创业者,觉得他们的事业会受到学历的限制,但是马云却不这么认为。“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哪怕是初中生,只要能在社会上历练自己,时常总结反思,未必不如名校高学位的毕业生做得好。社会才是创业者最好的大学。”

学校中学习到的学识和能力,在日后的生活中看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步入社会之后,残酷的社会环境会让人迅速成熟起来,处理事情的能力会突飞猛进。“如果只是死读书,而不进行实际的应用,那博士生就是比硕士生多做了三年模拟题,硕士生就是比本科生多做了两年的模拟题,没有多大的作用。其实我自己读的书也不是很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也吃过很多亏,但是经过反思总结,我也有了很多的经验,肯定比刚毕业的博士生要强多了。”

在面对社会上的种种陷阱之前,创业者们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向别人推销自己。如果自己的想法不能让别人理解,那就无法成功融资、无法成功销售,创业注定就会失败。马云在建立海博翻译社的时候是水到渠成,没有在宣传上太费心,但是中国黄页却让他操碎了心。在推广中国黄页的过程中,勤于反思的马云总结出了推销自己的方法,有了这套方法,才让他在今后的商业之旅中游刃有余。

面对投资者的时候,创业者要了解投资人的需求与目的,要清楚地知道对方希望与什么样的创业者合作,然后投其所好,用最快的速度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得到他们的认可。当初阿里巴巴拉到软银的巨额投资,就是因为马云着重讲了自己的想法和阿里巴巴未来的规划。与当时其他企业管理者动辄一小时的演讲相比,马云六分钟的演讲实在是短得有些不像话。但是在这六分钟之中,马云抛弃了其他演讲者侃侃而谈的行业现状,只是充分介绍了阿里巴巴的业务和发展,内容简单务实,反而像是一股清流,让在座的投资人精神一震。正是这个简短的演讲,让孙正义在冗长的会议中看到了希望,当场拍板,决定投资阿里巴巴。

面对员工的时候,创业者就成为了企业的领导者,是员工们的精神领袖。马云作为一个“明星企业家”,在阿里巴巴员工心里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但是马云也说到,在团队成员把自己当成英雄之前,千万不能自己把自己当成英雄,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领导者就会在自己的团队之间制造出一道无法弥合的裂痕,用不了多久,英雄就会变成“狗熊”。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从来不提自己的贡献,而是把公司的成就归功于每一个员工。分享成功,分享梦想,甚至分享失败,这是马云激励阿里巴巴员工最好的方法。

面对客户的时候,创业者则要展现出一定的蛊惑性。当年马云初到北京,到处吃闭门羹,没有人愿意听这个来路不明的人的宣传,甚至有人把他当成骗子。为了能顺利地推广自己的互联网产品,马云认为首先应该让公众了解互联网,让他们知道互联网是一个有前途的东西。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编了这样一句话,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互联网将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街头巷尾都是讨论互联网的声音,大家都对互联网产生了好奇心,开始关注相关的信息。这个时候马云再去推广自己的互联网产品,就轻松了很多。

有人觉得马云这样做是欺骗,违背了诚信的原则,但是在产品的宣传上,适当地进行夸大是常用的手法。而借助另一个知名的品牌或者人物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则被马云称为“王妃原理”,就像戴安娜嫁给了查尔斯,所以成为了王妃,否则她永远都是一介平民。对于年轻的创业者和年轻的企业来说,在宣传的时候,一定要放开自己的思路,用技巧去提升自己的品牌。如果一直死脑筋,坚持以一己之力去做推广,就很容易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难以施展拳脚。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能够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找到助力,也是创业者必需的一种能力。

面对媒体的时候,创业者就要始终清楚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媒体是每个创业者塑造自己形象的窗口,也是宣传自己的机会,但有很多技术人员出身的创业者会有些害怕媒体,总是尽量减少自己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次数。这样虽然减少了自己的压力,但是却失去了与媒体沟通和宣传自己产品的机会,得不偿失。

而马云就几乎不放过这样的机会,在各地的网上见面会上,他都是亲自出席,并且发表精彩的演说。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他没有隐藏在幕后,没有把形象塑造的任务交给宣传团队,而是自己走到前台,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同时,马云还凭借着自己的口才与媒体处理好了关系,间接地替阿里巴巴在社会上争取到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舆论导向,逐渐建立起了真诚、热情、充满魅力的形象。在这种形象的影响下,马云也就更容易吸引投资人和客户,进而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些与人交往的技巧,是上多少年学也难以学到的。总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但是对于一个想要自主创业的人来说,大学与真正社会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即使能言善辩如马云,大学的时候担任过很多学生职务,在创业的开始阶段,也因为太单纯而吃了很多亏。所以创业者在实践中用最快的速度摸索出各种门路,并且学以致用,才是能够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关键。这些门路绝非是拿了几个文凭,多读了多少年书就能掌握得了的,这也就是马云说“社会是创业者最好的大学”的原因。

8.用一流的执行水平拯救三流的点子

马云曾经在跟软银创始人孙正义聊天的时候谈到创意与执行力的关系,相比较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力,两人都选择了三流的点子和一流的执行力,这与其他创业者极端追求创新的想法有很大出入。对此,马云有自己的想法——“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总比优柔寡断或者没有决定要好得多,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现在是网络经济时代,与之前的工业时代大有不同。在工业时代,发展都是靠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一个创意投入生产以后,如果再进行改动,造成的损失会非常大。所以在工业时代的老式思维中,能否想到一个一鸣惊人的点子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网络经济时代,创意和执行力的关系被颠覆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所有的产品都成为了信息化的产物,成本相对低廉,而且可以轻易地随着市场的改变发生改变,所以能否以最快的速度将一个创意具象化然后推向市场,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哪怕是三流的点子,先推向市场,再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改进,也可以一步一步地变成一流的点子。为此,马云把阿里巴巴团队称为“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所以这个企业的执行力,就是这个团队的执行力。而一个团队的行事方式,基本就是它的决策者的缩影。如果决策者优柔寡断,那这个团队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效率就会很低;如果有了一个好的决策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和制度,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加上在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又能够当机立断,这样就能很好地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阿里巴巴的领导者,马云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重执行而轻想法的人。所以阿里巴巴一路发展过来,都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哪怕是三流的创意,也要用一流的速度做出来,在市场的反馈中一点一点修正自己的错误。

在阿里巴巴面世之前,马云曾经跟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一起前往长城。这次长城之行不但奠定了日后阿里巴巴收购雅虎的感情基础,还给马云提供了建设阿里巴巴的创意。

在长城上,马云看到了游客们刻在城墙上的“某某到此一游”,因而深受启发。虽然在古迹上刻字留念是不对的,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互联网应用都是源自于人们这种留念的欲望,做到“前可以见古人,后可以见来者”,BBS就是这样的一款应用。当时正在准备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马云从中得到了启发,阿里巴巴的雏形也就诞生了。

不过当时的网络公司基本是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阿里巴巴这样新奇的模式大家还没有见过,所以在最初执行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员工是不抱有太大希望的。但是马云却认为,新浪、搜狐已经渐渐成了气候,如果这个时候跟风做门户网站,就很可能一直被它们压死,所以应该寻找一种新的网站模式。于是,马云第一次发挥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要求员工们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自己设想中的这个网站。在马云的一再努力下,阿里巴巴的员工开始投入到阿里巴巴网站的建设中。

当阿里巴巴以一种大家闻所未闻的模式上线之后,很快就吸引了大量互联网用户的目光。他们慕名来尝试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并且发起了各种相关的讨论,一时间,阿里巴巴风头无两。但是因为没有这类型网站的先例,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无法考虑到所有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信息鱼龙混杂,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又比如页面简单,让习惯了门户网站的互联网用户感觉这个网站的信息含量太小。等到互联网用户的新鲜劲过去了,阿里巴巴论坛的流量就缩小了很多,阿里巴巴的员工心里有些犯嘀咕,担心阿里巴巴会变成是昙花一现,于是有人建议马云趁早换一个方向。

但是马云并没有放弃电子商务,阿里巴巴的盈利确实不尽如人意,那就找问题,看看到底是哪里让用户不满意。经过马云自己的使用,他发现,因为阿里巴巴网上论坛没有行业分类的功能,所以对于当时还不怎么会上网的中国商人来说,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各种无用信息充斥在首页,实际使用起来效率非常低。找到原因后,马云第二次发挥了他雷厉风行的风格,立即着手改革,要求技术人员给网站内容加上行业分类信息,但却遭到了阿里巴巴员工的反对。他们觉得这违反了互联网自由的原则,因此拒绝进行这样的改进,认为应该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几次邮件沟通无果之后,马云直接给技术部门打了电话,在电话里,马云愤怒地咆哮道:“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在马云的强硬态度下,阿里巴巴网站的模式进行了改进,流量也随之增加。员工们重新找到了对电子商务的信心,阿里巴巴的发展方向也就此确定下来,并获得了有效的执行。

在阿里巴巴的发展过程中,马云并不是一个专制的独裁者,有意见或者建议,可以给他提,甚至拍着桌子吵也无不可。但是马云一旦做了决定,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一旦下了命令,就更要“立刻、现在、马上”地去执行。正是马云的这种态度,让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BBS式的电子商务社区,虽然建设一个这种“四不像”的网站并不是一个一流的点子——这种网站当时也并不被人所看好,但是它却凭借“新鲜”赢得了第一批用户。随后,阿里巴巴团队用最快的速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改进,与时间赛跑,最终留住了这些用户,逐渐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