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烧陶
相传春秋时,范蠡帮越王灭掉吴国后,弃官逃到了如今的宜兴,同西施在鼎山(今丁山)一个叫作台山的村子里隐居下来。范蠡发现当地黄龙山的泥土很细腻,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窑烧陶。他做了很多坯,等干了以后,就围着坯筑起一个圆墩,顶上留一个孔洞,从孔洞里把柴草、树枝塞进去烧,一边烧,一边看,看到火小了,再把柴草添进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范蠡虽然把陶器烧出来了,但烧的都是“败火”,不是货歪,就是货黄,更伤脑筋的是烧出了许多有裂缝的破货。他想啊,想啊,一直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有一天,他无事在家里歇息,看西施做饭,见她先在锅底下垫三块石头,把锅子垫得高高的,然后点起柴草。范蠡见火苗蹿得很高,心想这柴草不是浪费了吗?他就把这三块石头拿掉了。西施讲,锅子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三块石头拿掉以后,火就萎下去。接着,一股一股浓烟从灶膛里直冒出来,呛得他们眼泪直流。等到锅子重新垫好,火又旺了起来。范蠡捋着胡子想:假如烧窑辰光,泥坯不着地放,而是把它垫空了烧,泥坯不就容易烧透了吗?
哈,真是个好主意!等到下次烧窑时,范蠡把泥坯全用石头垫起,烧出来的陶器黄货少了,再加上整个坯体受热均匀,歪货也少了,破货也少了。后来,人们就称这种石头叫“脚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生活回来,西施正好在烧饭。烧着烧着,饭锅滚了,锅盖被蒸汽顶了起来,饭汤冒了出来,西施赶紧把灶膛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柴头在里边。范蠡问:“饭烧好了?”西施说:“没。”范蠡奇怪地问:“那为啥要把柴夹出来?”西施说:“烧滚后先要焖一焖,等歇还要‘还火’。”范蠡说:“何必要做两遍手脚?”西施说:“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夹生饭,时间长了饭烧焦。”等到西施还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吃到嘴里又香又韧。范蠡吃着吃着,心里突然一亮:这烧陶器跟烧饭恐怕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烧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烧裂了。假如烧烧,焖焖,多几遍手脚,不是既可烧透,又不破裂吗?
后来,范蠡经过几次试验,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终于烧出全是当当响的陶器。他把这些办法教给当地百姓,大家都照着做,从此鼎山窑场就兴旺起来了。后来,人们都尊奉他为陶器的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塑了他的像。每年阴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时,都要隆重纪念他。
唐炳生 史炳生 讲述
缪亚奇 鲍建南 搜集整理
- 货歪:是陶器变形。货黄:是陶器没有烧透。
- 还火:煮米饭时为避免夹生,停一停再点火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