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德语文学大花园 作者:杨武能


前言

德语文学泛指用德语写成的文学,历来包括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以及瑞士德语文学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因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而联系在一起,然而又相对独立,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毋庸讳言,德国的文学构成了德语文学的主体,但也绝不能因此忽视奥地利文学、瑞士德语文学乃至一度兴旺的布拉格德语文学,低估它们的作用和地位。因为从古至今,奥地利和瑞士不只产生了无数令德语文学增辉添彩的作家和作品,而且还从总体上使它变得更加气象非凡。很难设想,德语文学怎么少得了卡夫卡、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穆西尔和斯蒂芬·茨威格,怎么少得了凯勒、迈耶尔、斯皮特勒、弗里施、迪伦马特和汉德克。正因为系由三个各具个性、特色的部分融合而成,德语文学大花园所呈现的五色斑斓、多彩多姿的迷人景象,就很少有其他文学堪与比拟。

从发端到现在,德语文学的发育成长经历了一千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出现过一次次影响深远的高潮,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杰出作家和作品,因而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牢固地占据了一个显赫而突出的地位。在这些高潮中,笔者以为最值得重视的为以下几次:

第一,18世纪后30年至19世纪前30年,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狂飙突进和古典时期。

歌德时代魏玛群星

134204673682

歌德时代魏玛群星(高品图像供图)

第二,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以海涅、毕希内尔、冯达诺、凯勒、施笃姆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

image005

施笃姆

image007

E.T.A.霍夫曼

image009

海涅

image098

凯勒

第三,20世纪上半叶,以卡夫卡、里尔克、托马斯·曼和黑塞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时期。

image013

卡夫卡

image015

里尔克

image017

托马斯·曼

image019

黑塞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以布莱希特、西格斯、伯尔和格拉斯为代表的流派众多的当代文学时期。

image021

布莱希特

image024

伯尔

image025

格拉斯

需要说明的是,德语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都异常复杂,文学潮流和代表人物的认定绝非易事,笔者在这里仅仅是概而言之,可以推敲、商榷之处自然不少;有的问题在后文中说得较为深入、详细一些。

总之,悠久、多变、高潮迭起的发展历史,跟前文说过的它历来包括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个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学一样,也增强了德语文学富有变化、蕴藏深厚、多姿多彩的特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德语文学丰富多彩这个突出而重要的特点,却常常被我国的读者乃至于专家所忽视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德语文学的这个特点,被它另外一个更加突出、更加触目也更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削弱了、掩盖了、遮蔽了。这个更加突出、更加触目也更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就是德语文学,特别是它公认的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往往都内涵深厚,富有思辨色彩,往往给人的都是深沉、庄严乃至于冗长、滞重的印象。

这个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印象,在我国广泛传播,人云亦云,结果不知始于何人何时,一说德语文学,买书的读者就会讲“不好看”,做书的出版社和卖书的书店就会讲“不看好”。这就不能不造成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出版越来越少,传播、接受越来越困难,实在令人遗憾。

果真“不好看”“不看好”么?全都“不好看”“不看好”么?显然不是!完全不是!

人们之所以对德语文学产生误解,形成偏见以至于轻视和歧视,是由于对德语文学缺少了解,或者至少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责任当然不在读者和出版社,不在任何别的人,而在我们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和译介的人。

正是为了尽自己一份责任,弥补一下自己的过失,笔者于是欣然应命,不揣浅陋,不辞辛劳,于繁重的教学之余来赶造这座“德语文学大花园”。如果您,亲爱的读者,可敬的出版家,在这座院子里转过一圈之后能开始对德语文学刮目相看,能减少对它的轻视、歧视,我这老园丁便会感到无比的宽慰,无比的荣幸。

请随我跨进这座风光绮丽、异彩纷呈的德语文学之园中来吧,说不准儿您会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乐不思出呐!

  1. 这是2005年笔者在巴黎拍的一张合影。站在格拉斯身旁的女士,是笔者的妻子王荫祺女士。望出版者和读者谅解海涵,拙作采用这张照片,是为了纪念与笔者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近半个世纪的亡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