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情思
十年前,拜谒了这座仰慕已久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如今故地重游,感受往圣情怀,顿生一种莫名的庄严。这里曾经有过宁静的聚会,一种无法言说的斯文与神圣;千年来,这里有幸不被滚滚红尘淹没,在历史与政治漩涡中能保存下来且发展壮大。如今青砖石地,粉墙玄瓦,一派肃静,没有丝毫的世俗硝烟,依旧一脸安详静静地盘踞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千年间,日月东升西落,春秋交替变换,唯有莘莘学子,老师夫子,在此汇聚。岳麓书院集天道、地脉、人缘、文气于一体,树人无数,兴盛千年,乃中国文化的幸事,湘江文化的清源。进入讲堂,见壁上嵌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倍受感染。仿佛光阴追回至八百年前,和汇集在此的八方学子,默默肃立,聆听着朱老夫子的教诲。讲堂的大厅,挂着清康熙皇帝赐的匾书“学达性天”,讲堂里面正中设有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旁边那两把红木雕花的座椅仿佛让人感觉朱熹与张栻两位大师曾经的讲学。该书院里最吸引我的是讲堂,让两位老师同时讲课、辩论,及门口的“实事求是”与讲堂内众多的木匾等,无不传递了岳麓书院严谨的治学作风。而这优秀的传统,现已鲜闻少有。当下学术界有的是“专家”们相互吹捧,无实事求是的作风;而现在的教学也偏离了岳麓书院的宗旨,高考这个指挥棒把填鸭式教育发挥到极致,让学子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纵观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历史,曾涌现出无数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豪杰君子,从这里走出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历史史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不愧为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张栻、朱熹、王明阳等大师,在这里讲的不仅是先贤圣典,更重要的是想讲述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洁身自好、正直做人、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早已成为灰烬,唯有一座座书院,坚强地存续下来,同时也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下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此次来书院梦想过能否让我碰上一场魂牵梦绕的好讲座,当然未也。看来想在这座千年学府里亲聆大师的谆言,亲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会成此生一大遗憾!十年前离开此地时,买了一本《智者的声音——岳麓书院演讲录》,爱不释手。
进门时一身喧嚣,出门时却身心清静,如果让我捧着书,行走于这座千年庭院,徜徉于幽静与神圣,流连于精美的建筑,挺拔的翠竹,潺潺的流水,去舔吸书的甘露,可谓是修心养生之大福也!
从岳麓书院的后门上山即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岳麓山,山脚便见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当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革命志士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年候”。沿着上山的路,古木参天,林壑清幽,但景色秀美或许不是它的主题,这座山峦被伟大的心灵与圣洁的思想包裹,镌刻在心底的是深厚的人文情怀。“青山有幸埋忠骨”,一座座土灰色的墓碑庄严肃穆,周围一片寂静。黄兴、蔡锷、陈天华等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长眠于此,这里没有奇峰怪石、飞泉流瀑,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它蕴含着这些忠骨的灵魂,体现着民族脊梁的精神。来到这里,不管是否懂得历史,或多或少地都能得到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些革命志士来自湖南的四面八方,但最终都安葬在这座山头,岳麓山用它的博大容纳这些伟岸的忠魂。而今天有多少人还能道出这些烈士的名字?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青峰黄土之下埋藏的那百年前的精神?
下山时,又途经那座躺在林海中的岳麓书院。湘江、橘子洲与岳麓,披着一层薄纱,带着朦胧的优雅与神圣,静谧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继续为我们提供最厚重的中华文化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