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之行
观澳门
或许是那首“七子之歌”有点诱人,十年后与她再相会。十年前感觉她还是个落后的小渔村,回到母亲的怀抱至今十七年,在妈妈的关爱下长成如同十八岁的姑娘,美丽多姿,与十年前的面貌天差地别,简直是天上人间。这突飞猛进,这纸醉金迷,Macau,除夕之夜,真该感谢祖国母亲与兄弟姐妹,只有爱国爱家爱母亲,才能幸福安康。
过大年,要说年味,澳门或许比我们大陆要够味,中国元素民族风处处弥漫,但殖民地葡萄牙的痕迹遗风也斑斑点点,友好程度与服务态度、总体素质与品位有待提高。
澳门的冬天暖如春,澳门人好聪明,背靠大树好乘凉,不像个别港儿那样闹。博彩业是当地的金饭碗,其收入超过拉斯维加斯的七倍,2008年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四亿万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澳门,这里四通八达的免费巴士将你带入世界最声色犬马的赌场,最大的赌客群体来自中国内地,仅2011年就有1600万内地游客进入澳门。内地游客对这片地的贡献超过当地人的80%,1999年回归后至2013的14年间,GDP上涨557%。一家赌场老板声言:“我只喜欢拥有赌场,却从不驰骋赌场。”澳门只有60万人口,每年来自内地的游客一千多万,1000多万养这60万,岂不优哉!可是这等美事不少港澳同胞还不见得领情!天地良心,回归真好,回家多好!恩重如山,不期盼感恩,但总不能一家子说两家话吧!
珠女如斯
珠海,这个山与海缠绵组合的都市,除了海还有寂静,它有着春天般的冬季。岸上,律动着季节的生机,漫步海堤,是那样的淡然与安详,闻着腥味,见海浪一层一层追逐而来,海水带给我蓝色的心情,那是一种未知的语言,表达我深藏的情思,蕴藏着我埋植的希望。渐渐地,夕阳的浅红染黄了海水,海风掠过这初春黄昏的幽梦,似从梦中走来,走过那片海,走在情侣路的海滨上。波光中,伫立着美丽的渔女,那么多年了,你站在这片海,站成了风景,流年里,默默地守望海上的渔舟。夕阳西沉,忽见海水绽开朵朵漪涟,哦!雨中的小城犹如一首朦胧的小诗,描述你笑意中的含蓄与神秘。相逢异乡,有多少丰实留在了路上,留在我旅途的骚动里……
白云山上白云悠
白云山,山不高也不太大,路旁层林叠翠,鸟鸣山幽,上方缆车牵过,道旁人流壮观,还见一位80来岁的老人一路赤脚徒步。喜欢白云山的宁静,走在林间的小道上,陶醉着芬芳,吸着润肺的空气,上了摩星岭的最高峰,举目群峰,顶翠披绿,万木葱茏,山花烂漫,都市建筑星罗棋布,珠江自西向东,蜿蜒在千里平原之中。歇息在“白云晚望”旁,看云舒云卷,山上烟霞,任时间从指缝间如诗般流过,多么惬意!
下了山,只见白云山公园鲜花似海,灿烂夺目,温暖明媚的阳光下,是一张张幸福欢快的笑脸。是啊,今天的鲜花与笑脸足以告慰长眠于黄花岗的英烈们。虽然“三二九”起义以失败告终,但那些年轻的生命为我们的今天奠定了基础;虽然时代变迁,但黄花岗精神不该褪色,那种自我牺牲,以解放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精神不该抛弃,还应重拾。
头上白云飘浮,脚下鲜花遍地,一幅来之不易该加倍珍惜的画卷!
文武两校思当年
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是游广州的两大目标,这是当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人才,创办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在人类的军事史上,没有一所军事院校像中国的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巨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当年这里,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影响深远,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那副门联依旧醒目:“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黄埔一游,深感此军校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
观罢黄埔军校,即去中山大学,迎面是古色古香、庄严大气的中山大学牌坊,气场回荡。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幽静的校园、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蓬勃生机的色彩,以一片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胜地傲立在美丽的南国,当然最夺目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十字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孙中山先生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也是对今天教育模式的启示: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校训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在四季青葱的中山大学校园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静静矗立在校园中轴线上,观时代变幻,看坚守不离。
凭吊两位大师
冼星海、马思聪的纪念馆与墓地在广州未被列入旅游景点,在度娘的指引下,来到大致的方位,向附近人打听,问了一筐人,不是摇头就是纳闷,甚至连冼星海与马思聪是人是物都一脸茫然,真是奇事一桩,令人唏嘘,想必若是问个周杰伦什么滴,估计大多会眉飞色舞。的士拒载,走得精疲力竭,口干舌燥,经几番周折打听才好不容易先来到马思聪先生的纪念馆。纪念馆很安静,有他的塑像与小提琴,作品手稿及遗物。静谧中感觉那哀怨深沉的“思乡曲”在回荡,还想起当年系上红领巾,唱着马思聪谱的那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那首歌的庄严至今挥之不去。
马思聪为中国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于1967年至美国,85年病逝于美国。在《思乡曲》问世三十年后,自己也成了思乡之人,“苏武牧羊”了19年。2007年,魂归故里,骨灰终于撒在祖国的土地上。在马思聪墓前,我想起徐迟在纪念马思聪逝世一周年悼文中的那段话:“他保持了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最美的音乐个性。他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不幸他没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
随后游览了星海园,星海园依山傍水,树木葱翠,环境幽雅。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的题词“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致哀”,大理石基座上安放着冼星海半身塑像,基座底放有冼星海先生的部分骨灰。展厅内有他的生平图片、《黄河大合唱》手稿及遗物,我们都仔细过目。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他以慷慨激昂威武豪壮的气势,舒缓沉着的旋律,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震惊中外乐坛的音乐,其作品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70多年里仍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特别是《黄河大合唱》为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源远流长,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里程碑。
我想说:有的音乐,仿佛来自高山之巅,它悠久深沉宏伟磅礴,气吞山河令人热血沸腾。它沉淀所有的波澜壮阔,每一个音符下面都埋藏着一颗平静而坚韧的心灵;从沉重的喘息声与波涛声中倾听到了民族的咆哮,时代的强音,这就是我们的冼星海。
在冼星海墓前,耳边回荡起光未然在《星海园沉思录》中的那几段:
“白里透红的花岗石胸像,
背靠浓绿的竹林松柏林。
作曲家深沉期待的目光,
凝视着远道来访的人们。
不错,这是冼星海在沉思,
思考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他花岗石般刚强的品格,
也像劲松翠柏四季常青。
啊,星海,苦命的战友,
这白云山下多么安静!
你一生不停地奔波流徙,
终于拥有花香鸟语的园林。”
瞻仰,缅怀,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