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香港第一大电力集团——“港灯”

李嘉诚传:通达与从容 作者:李阳 著


第二章 华商崛起,执掌“港灯”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儿,便可赢得多一点儿。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短跑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儿,便是赢。

第一节 香港第一大电力集团——“港灯”

自香港开埠以来,英资财团一直垄断着香港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华商崛起,大大冲击了众多英资财团。之前一直由英国人控制的九龙仓公司、和记黄埔集团、会德丰集团,以及香港电灯公司,先后落入华商之手。英资企业老牌洋行怡和虽然躲过一劫,却走向没落,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发展前景都大不如前。著名的“港灯易主”事件就是长江实业和置地财团实力逆转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1977年,李嘉诚收购美资永高公司。与此同时,他还在市场上暗中收购英资青洲英坭公司的股份。1979年,李嘉诚购入青洲英坭4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董事局主席。1981年,李嘉诚成功吞并和黄集团,正式成为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后,便将目光转向了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的供电企业——香港电灯有限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成立于1889年1月24日,创始人为英国商人保罗·遮打爵士,股东为各英资洋行。1890年12月1日,港灯有限公司正式向港岛供电,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外一家是由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掌管的中华电力集团。“二战”之前,后者实力更强,“二战”之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港灯集团的用户激增,盈利不断攀升,很快就超过了中电集团。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营收一直很稳定。当时,香港政府计划出台用电收费制——用电越多越便宜——鼓励居民增加用电量。该消息发布后,港灯的供电量也随之增长,盈利状况自然越来越好。

如此一来,港灯就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怡和洋行、长江实业、佳宁集团等,在1981~1982年这两年当中,都有意愿收购港灯。当时,怡和系海外投资失利,目光再次转向香港,想要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番重组和调整。于是在1982年,置地囤积大量资金,以每股6.3~6.7元的价钱收购了港灯35%的股份。据说当时除了置地,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佳宁集团也都蠢蠢欲动。但李嘉诚向来不喜欢“买古董”,不愿意与对手正面交锋,于是按兵不动,静等时机。

1982年4月,置地决心收购港灯的消息传开了,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港灯的股票也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港灯股价每股比上周收市时的5.13元高出一块多。怡富公司代表置地,以每股6.3~6.35元的价格收购了2.22亿股港灯股份,并用9.40元的价钱从市场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总发行量的20%。

有传言说长江实业和佳宁集团也会参与其中,因此两家的股价和置地、港灯一起被炒高。谁曾想最后只有置地一方出手,长江实业和佳宁集团丝毫没有动静。原来,当时佳宁集团正面临危机,早已自顾不暇。而李嘉诚向来不喜欢和人针锋相对,宁愿成全置地。

购入港灯后,置地系势力迈开了扩张的脚步,之后又收购了电话公司,投得了中环地王。一连串的大动作之后,置地系不但没有摆脱日渐衰退的趋势,反而因为经济不景气,耗尽了企业的资金储备,并欠下大量债款。本来,以置地系当时在香港的市场信誉和庞大的资产规模,这些负债根本影响不了它。只要熬过低谷,等到经济恢复后,资本雄厚、坐拥中环地王的置地,依然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可惜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意外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摔了一跤。这一跤摔碎了香港英资的最后一丝幻想。

据香港媒体报道:1982年秋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中方商讨香港的政治前途。谈判中,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对香港的未来发展存在分歧严重。撒切尔夫人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遭到邓小平的回绝。邓小平态度强硬,声明不管中英谈判进展如何,中国政府将在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主权。

这是一场事关重大的谈判。一旦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英国人在香港的特权就不复存在,英资企业势必受影响。当时在香港的英国人惶惶不安,唯恐数年心血毁于一旦,众多企业开始转移资产,众多香港居民开始移民,同时带走的还有大量的资金,信心危机席卷香江。早已疲惫不堪的股市、楼市应声而跌,工商业前景黯淡,房地产无人问津,香港经济处于疾风骤雨之中,摇摇欲坠,如大厦之将倾。

在这样的背景下,置地系想要依靠当时香港政府的庇护而安稳度过经济危机,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了。不但如此,置地系大量资金被冻结。没有流动资金,公司就无法进行业务拓展,也就丧失了主动权。

一篇题为《港灯易手时移势转》的文章明确指出:“本来大举负债对置地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场火热,经济前景明朗,资本雄厚的置地系不愁没有钱赚。但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了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更糟糕的是,熬过1982年后,香港地产业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全面崩溃的趋势。置地系手中的大量资产严重贬值,几乎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1983年,房地产彻底崩溃,整个香港陷入空前的债务危机。据年度财政记载,1983年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怡和系作为它的母公司,难免不受置地的影响,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1982年,李嘉诚洞悉置地危机,主动向怡和提出收购置地旗下的港灯、牛奶公司、惠康超级市场等股份,但因为双方分歧严重,该项目始终没有谈下来。听不见怡和系的回音,李嘉诚并不着急,将此计划放置一边,着手进行其他项目。

第二节 欲擒故纵,坐看怡和陷入危机

置地陷入空前危机,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要求纽璧坚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辞去怡和置地两家公司董事会主席的职务,黯然下台。1984年,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彻底离开怡和洋行。

纽璧坚在接受英国路透社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说:“香港的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放弃这里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商就越来越强大。这让我想到美国扶持日本这件事。自己怀中的婴儿,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成了一只雄狮……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殊不知困住自己的并非婴儿的手,而是狮子锋利的牙齿。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狮子咬住,不管他如何颤抖,如何拼命挣扎,这只手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人关注的不是这只注定废掉的手,而是如何保住另一只手……我热爱香港,永远热爱香港。”

纽璧坚下台后,舆论的焦点便集中在继任者西门·凯瑟克身上了。

香港英文报纸《亚洲华尔街日报》在西门·凯瑟克上位之前便以《对怡和洋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刚刚开始》为题目,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重点报道了怡和洋行高层的变动和未来,声称纽璧坚是怡和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洋行的左膀右臂。九龙仓已经失守,怡和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置地。不知道纽璧坚没有做到的事情,新大班西门·凯瑟克是否能做到。

西门·凯瑟克在接手置地管理权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置地的巨额欠款,这样的日子委实不好过。当时,已经有好几家地产企业破产清盘。1982年10月27日,置地主要合作伙伴佳宁集团宣布出现短期资金周转问题,没多久就被银行清盘;同年11月2日,另一家地产商益大投资步佳宁集团后尘,对外宣布公司因为债务原因,将进行重组。而置地,很可能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置地早已入不敷出,单是中区交易广场、美丽华酒店等投资项目的损失额就超过了30亿港元。

反复考虑之后,西门·凯瑟克毅然决定出售大量的海外业务和在港的非核心业务。

李嘉诚作为怡和洋行的竞争对手,密切关注着怡和系的一切变动。他动用各种渠道收集凯瑟克家族的资料。为了彻底了解西门·凯瑟克这个人,他甚至连西门·凯瑟克的种种绯闻都调查了一遍。

西门·凯瑟克生于1942年,在英国温切斯特市出生。他叔父约翰曾经担任过怡和大班。他与叔父一样,少年时在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之后考进著名的剑桥三一学院。因为不喜欢读书,西门·凯瑟克读完大一,就为自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让同学将躺在棺材里面的自己抬出学校,从此和这座世界名校老死不相往来。西门·凯瑟克的哥哥亨利·林德利也曾经担任过怡和大班。西门·凯瑟克自己于1962年进入怡和,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年初调回香港,之后便升任怡和大班,是家族中第五个出任怡和大班的人。

曾有人深入研究过凯瑟克家族,并写了一篇文章,重点指出西门·凯瑟克虽然是贵族出身,在经商方面却不是外行,他有能力发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李嘉诚反复研究着西门·凯瑟克的资料,推测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不会如年少时一样轻狂。想要说服他将港灯出售给自己,必定要费一些功夫。不过,李嘉诚有足够的耐心。

置地是怡和全系欠债最多的公司,身后有汇丰银行穷追不舍地逼债,西门·凯瑟克若想保住置地,就必须出售港灯。既然要出售,自然希望能卖个好价钱,而李嘉诚是最想得到港灯的买家,当然愿意给出更高的价钱。可李嘉诚虽然放出了想要收购港灯的风声,但却迟迟没有行动。西门·凯瑟克猜不透李嘉诚的想法,却又不想输了先机,只能耐下心等候。他心想,港灯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盈利绝对有保证,李嘉诚资金充足,背景强大,不可能不想要。

李嘉诚很清楚西门·凯瑟克的想法,也清楚自己是怡和系心中最合适的买家。为了增加胜算,节约资金,才使出了这招欲擒故纵,等西门·凯瑟克等得急了,再去商讨条件。

日子一天天过去,身负巨债的西门·凯瑟克坐不住了。他知道李嘉诚在等他先妥协,但又有什么办法?置地现在是前有银行紧追不舍,后有股东疯狂吵闹,无奈之下,只能向李嘉诚这只诡计多端的老虎投降。李嘉诚经商多年,在圈子里的名声很好,西门·凯瑟克相信李嘉诚不会将价钱压得太低,这样一来,他即便输,也不至于输得太惨。

第三节 愿者上钩,成功收入港灯

西门·凯瑟克主动找到李嘉诚,开门见山地表示:和黄若想买下置地手中的港灯股权,每股要比当时的市价高出很多。这个价钱李嘉诚并不满意,但他并没有和西门·凯瑟克闹翻,毕竟人家是带着诚意而来,自己肯定不能失了礼仪。于是,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价还价。几个回合之后,二人达成一致,西门·凯瑟克以低于市价很多的价钱,将手中的港灯股权转让给李嘉诚。这个价钱比西门·凯瑟克之前设想的要低很多,但怡和早已今非昔比,想要保住企业,便只能任对手宰割。当然,李嘉诚给出的价钱相对也算合理。

送走凯瑟克等人,李嘉诚叫来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一起商讨此事。马世民和众股东都认可李嘉诚的决定。第二天早上,李嘉诚在马世民的陪同下,亲自前往康乐大厦四十八楼怡和主席办公室。详细地看过合同,确定无误后,李嘉诚和凯瑟克二人便签订了合同。港灯正式归入李嘉诚旗下。

交易虽然成功了,但置地内部无人欢喜,试想当年置地用高于市价31%以上的价格抢入港灯,如今却要低价卖给他人,心中难免有些不平。

相比之下,和黄集团的股东们则乐开了花。以市价计算,李嘉诚为和黄省下了整整4.5亿港元,可以说是大赚了一笔。

香港《信报月刊》记载:

1985年1月21日傍晚,中环很多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早已散去。但是,置地公司的主脑们还在为公司背后的巨额负债头疼。西门·凯瑟克终于坐不住了,派人前去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讨港灯股权转让计划。大概16个小时后,和黄集团决定,以29亿港元现金买下置地手中34.6%的港灯股权……此次交易成为中英会谈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收购当天,有关的股票并没有全日停牌。中午12点左右,和记黄埔、港灯和置地要求四家交易所停止买卖。

由于四家交易所各自为政,收到停牌申请后,暂停交易的时间自然各不相同。于是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有消息称,其中一个交易所的负责人接到停牌申请后,首先吩咐经纪人扫货,买进完毕后,才终止有关交易。

也许是因为此次收购拖得太久,投资者们已不抱希望。港灯的收购行动并没有给置地、港灯、和黄三家的股票带来任何好消息。再加上李嘉诚是低价买进的港灯,这就给市场造成错觉,认为落入置地手中的港灯,已经大不如前,没什么希望了。再加上香港当时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和黄、港灯、置地的股票在复牌之后,齐齐下跌。

收购结束一个多月后,李嘉诚接受了香港一家英文财经杂志的访问。在访问中,他多次跟记者强调,港灯集团是“真正理想的投资对象”。首先,港灯有政府支持,营收稳定,很有发展前景。其次,港灯未来很可能为国内另外一间电力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甚至有机会与中国其他电力公司合资经营。总之,和黄收购港灯绝对是物有所值。

有人从这段话中分析出,李嘉诚执意收购港灯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吸引他的其实是港灯的地盘。而李嘉诚之后的行动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他将电厂迁到了南丫岛,而港灯原址则被他用来发展大型屋村。

达成协议后,置地要求和黄在2月23日之前必须付清29亿港元。之后因为置地在资金运作上再次出现问题,和黄为解置地燃眉之急,提前22天于2月1日付清所有款项。置地万分感激,答应向和黄支付这22天的利息。按照当时的利率计算,置地需要给和黄1200万港元。西门·凯瑟克如期将1200万港元送到和黄,但和黄只收下1/3,将余下800万港元还给置地。李嘉诚认为置地比和黄更需要资金,在29亿港元面前,这 800万港元根本不值一提,李嘉诚更愿意用着800万港元交西门·凯瑟克这个朋友。

知道李嘉诚只是象征性地收了400万港元后,西门·凯瑟克大为感动,说道:“我没有看错人,李超人果然名不虚传。”正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李嘉诚技高一筹,退军三尺静候佳音,引得置地送货上门,坐收“香江瑰宝”。

此番商战,李嘉诚神机妙算,避实就虚,欲拒还迎,于不动声色中将港灯拿下。交易成功后,依然善待对手置地,将800万港元双手奉还,真心结交。赚钱的同时,不忘收买人心,即便低价买入,依然得到商界的认可,可谓一箭双雕,大获全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