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枚金牌、十余位名将的背后
——记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乒乓球教练臧玉瑛老师
人物名片:臧玉瑛,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工作至今;在华东理工大学创建了高水平乒乓球俱乐部,培养了百余名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更有学生获中国乒超冠军,开全国普通高校之先河;以学校为“龙头”与依托,探索大中小学校学生文化学习、运动教学训练以及梯队建设等体教结合的“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多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从1997年起,她就开始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参加两年一届的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至今已获得各个项目的世界冠军,斩获金牌近百枚;经她的培养,走出了曾在2001年北京大运会上击败张怡宁、牛剑锋等国家队名将,夺得3块金牌的帖雅娜这样的乒乓明星,也走出了高军、张瑞、乔云萍、邬娜、单晓娜等世界名将,以及余静薇、焦永利、田芳、崔晨梅等国内知名的运动健将;经她之手,全国首支高校乒乓球俱乐部在华理组建,并在2012年获得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女团冠军。
她是臧玉瑛,华东理工大学一名普通体育教师,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为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项目长期屹立在世界高校一流地位奉献了自己的心血。
拼劲十足 训练有方
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工作至今,臧玉瑛始终以一名普通基层教练的身份拼搏在第一线。谈起教学与训练,或许很多人不相信,臧老师每年仅休息15天,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教学工作量约为4500课时/年。每当有人问她在哪里,她会说:“在球馆,或者在去球馆的路上,或者是在外地带学生参加比赛。”
“想要把乒乓球这个项目弄得有点样子,只有拼。”臧玉瑛说,乒乓球是一项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在实际训练教学过程中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有所突破。
“看似打乒乓就是你推我挡,但要打好高水平比赛,可不是在一张球台上用两块球板简单推推挡挡的事情。要在毫秒间对来球的速度、旋转、力量、落点和弧线做出准确判断并回击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臧玉瑛不断丰富业务知识,将先进的训练方法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结合,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以一周为一个节点,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整与反馈。
据臧玉瑛介绍,高水平乒乓球训练讲究“精雕细刻”,重点在“做实”“做细”“做精”上下功夫。所谓“做实”,指的是训练的量要到位;“做细”,是指要根据每个队员的个体情况与对手的技术特点、心理规律,制定赛前的战术部署,明确重点、难点和主攻方向;而“做精”主要是对优秀运动员要一人一策,即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和比赛对策,并不断实战,不断修正,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运动员,臧玉瑛除了要当老师、当教练外,她还要当朋友、当家长、当母亲。从亲自下厨给运动员加餐,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到比赛前心理与战术的准备,都体现出臧玉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打好球更要做好人,言传身教最有效果。”臧玉瑛说,只有自己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积极乐观的心态带给学生,碰到困难不退缩,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可用之材。
体教结合 培育名将
华东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高等院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培养乒乓球人才这个教育体系的建立,臧玉瑛也是推动者和亲历者。
1992年,华东理工乒乓球俱乐部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大学组织的乒乓球俱乐部,至今也是唯一一个。在臧玉瑛的提议下,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启新小学、上海中学组成共建学校,俱乐部的乒乓球选手只要成绩够好,就能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读下来。听上去容易,但是要统筹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文化学习、运动教学训练、生活管理、升学学籍等诸多问题,并非易事。臧玉瑛为此付出的心血有多少,没有人知道。
关于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臧玉瑛有很深的感悟。她认为每个运动员的天赋不同,无论水平高低,队员都要努力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争取到一个位置,这也是学生运动员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而她的任务就是尽力帮助指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