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汉乐府民歌

中国诗歌发展史(套装3册) 作者:张国伟


第二章 汉乐府民歌

在先秦,民歌发达,文人创作不发达。春秋前留下了民歌创作的结集——《诗经》,但不见有文人作品。直到战国末年,才产生了大诗人屈原,然而继屈原者,人数寥寥,更无佳作。到两汉这种现象重又出现,文人诗不多,但却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作品——汉乐府民歌。

早在先秦就有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叫什么名称,在古籍中未发现。迄今为止,称这种机构为“乐府”,最早见于秦代。1977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可见当时已有这种名称了,至于这以前是否存在,尚无实据。汉承秦制,汉初也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据史书记载,惠帝时设有“乐府令”一职,主管音乐。到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大大扩大了,当然职能也增多了,具体任务有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和制作歌辞,等等。后来,遂以乐府官署所采集并保存下来的诗歌称之为“乐府”。今天我们看到的,当时文人创作的歌辞,无非是歌功颂德之词,并无文学价值,数量也不多。倒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辞极有价值,是“国风”以后的又一瑰宝。为了与文人所作的歌辞区分开来,习惯上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机构采集民歌,主要是为了丰富新歌曲歌词,满足娱乐需要,但也用以观民情知民俗、考察政治措施的得失,作为统治之借鉴,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当时采集的地区很广,几乎遍及全国,数量也不少,据记载,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在数量上已接近“国风”,东汉的还不算在内。不过现在只存下三四十首了。到目前为止,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其分类方法也被后人所沿用。他把自汉至唐的乐府按曲调的不同,共分为12类。其中有3类都包含汉代民歌:首先是“相和歌辞”,其中包含最多;其次是“杂曲歌辞”,再其次是“鼓吹曲辞”。虽然现在留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为数不多,但从诗歌的角度来看,比起《诗经》来,还是有不小的变化与发展。从题材与特色来看有:

第一,爱情。这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题材,只要社会上有少男少女,就有两情相悦,产生爱情。《诗经》里的爱情诗如《静女》、《将仲子》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小儿女。汉乐府民歌里则不然,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很显然,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女性,她感情炽烈,意志坚定。诗中前三句是叙述,用平声韵,语气比较舒缓。后六句是爱情的誓言,用入声韵,短促有力,无可更改。誓言中,接连用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达了不可动摇的决心。

当然,爱情也不总是热烈的,一帆风顺的,其中有挫折,甚至还有背叛,在《诗经》里就有《氓》与《谷风》,充满哀怨忧伤与对往日两情相好时的回忆,在汉乐府民歌中却毫无留恋之意,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刚毅坚强的女性,一听说对方“有他心”,不像《谷风》那样还要思念“宴尔新婚”之时,或像《氓》那样思念他们曾经有过的“信誓旦旦”,却是彻底决裂,毫不留恋,绝无哀怨之意,对男子当日所赠之物“摧烧之”,还“当风扬其灰”,态度十分坚决:“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要爱就爱得坚定,要断就断得坚决,毫不拖泥带水,更不犹豫不定。这就是汉乐府民歌中对爱情的态度。即使是弃妇,汉乐府中也没有那种呼天号地怨天尤人的悲恸,而是出奇的平静。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里写的是弃妇与故夫在途中相遇,两人一段平静的对话,这里没有弃妇的怨恨,也没有故夫的嫌弃,相反却是弃妇对故夫的牵挂,故夫对弃妇的怀念。可见夫妻感情并未破裂,那么这其中定有更深的社会与封建礼教的因素,深沉含蓄,可由读者慢慢体会。

第二,反映社会生活。民歌来自民间,必然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两汉社会里,广大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感。例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尔复道!”

西汉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加深,豪强加紧兼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加重,贪官、暴吏不断鱼肉人民,人民生活无着,以至“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更有甚者,与牛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这首《妇病行》就反映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诗里写了三个生活场面:第一个是久病的妇人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要他善待孩子,不要让孩子受饥寒挨笪笞。第二个场面写妻子死后,孩子无衣无食,丈夫到市上去给孩子买些吃的,路遇熟人,满怀悲痛地乞求帮助。第三个场面写丈夫从市上回家,见无知的孩子不懂得母亲已经死了,还在啼哭着要母亲抱。从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情景。通过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又再如《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我

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豪强兼并,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背井离乡,流浪到他乡去打工。衣衫破了,幸得女主人好心替他们缝补,却遭到男主人的猜疑。流浪者满腹委屈,深感出门在外的难处,感到“远行不如归”。但归去又怎么样呢?本来就是为生活所迫才外出打工的。归去的景况,也许在那首《悲歌》里可以回答这问题: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原来流浪者已家破人亡,无家可归了,何况路途遥远,山川阻隔,无法归去。满腹悲痛,难以用言语表达。还有一首《古歌》,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著名的《孤儿行》则反映了另一种情况: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与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富豪人家,为了独霸家产,兄嫂残酷虐待小兄弟,像奴隶一样使唤剥削,缺衣少食,超常役使,残酷折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财产面前,什么骨肉兄弟,什么孝悌仁爱,一切都不顾,只剩下一副狰狞凶残的面目,这就是封建社会中豪门富户的面目,真是为富不仁。那么,当时的广大下层人民难道能够忍受压迫剥削吗?我们来看这首《东门行》吧: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是写人民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反抗。这里有妻子的担心与劝阻,有丈夫反抗的决心,形象逼真,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是一幕“逼上梁山”的真实写照。另外,社会动乱、战争也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痛苦,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全篇假托战死者自诉,战死沙场,暴尸荒野,葬身乌腹,其情本极悲愤,却故作豪迈慷慨语,令人欲哭无泪,更显表达深刻,揭露有力。还有一首《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同时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通过老兵的自述,写出他一生的悲惨遭遇,十五应征八十还乡,几乎终身服役。穷老归来,亲属死尽,家园成了废墟,孤苦伶仃,无人抚恤,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奴役和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不管怎么样,这个老兵最后还算是回家了,更有终身服役,回不了家,流落异乡的。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从“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来看,流落胡地的士兵不止一人,而是一批。这些战士在对胡作战中,没入胡中,有国难投,有家难归,人人怀着浓郁的乡愁,对故乡亲人深深思念之情,使他们愁肠百结,“肠中车轮转”,苦不堪言。虽说“心思不能言”,但“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力地控诉了战争与徭役带给人民的无限痛苦。上述这些汉乐府民歌中,至少有两点比起《诗经》来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在感情上突破了“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模式,吸收了楚辞中激烈的情感表达,在感情表达上显得那么愤激急切。

第二,《诗经》在表达感情时,概括性比较强,而汉乐府则注重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重视细节描写,窥一斑而见全豹,生活气息显得更为浓郁,唐代杜甫的诗得益于此不小。

第三,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一部中国诗歌史是从抒情诗开始的,不像古希腊那样,一开始就出现了两大部荷马史诗。先秦诗歌中,抒情诗占压倒优势,《诗经》中虽有几篇叙事诗,但很不成熟,只是笼统叙述一些历史事件,缺乏生动的形象。汉乐府民歌中,虽然抒情仍占主流,但具有叙事性的作品已约占三分之一,比例大还在其次,主要是出现了情节结构完整的叙事诗,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二诗。先看《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是汉乐府民歌中十分著名的叙事诗,写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这首诗非常有特色,艺术手法十分高明,前二十句着力刻画罗敷的美,但无一字从正面直接描写,全从侧面衬托。这样写,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馀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来想象罗敷的美。接下来从“使君从南来”到“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调戏罗敷,遭罗敷拒绝。但在当时,有权有势的太守,并不管你女方有没有丈夫,他看上了就要设法占为己有,所以又引出了后边的十八句来,写罗敷夸夫,罗敷分别从丈夫的事业、地位、才貌等方面加以夸说,处处胜过太守,在气势上压倒太守,使太守自惭形秽,狼狈不堪。当然,一个采桑女的丈夫事实上未必真的如此显赫,这只是为了对付太守这样的恶吏而发的,有意让他出丑。这首诗对后代影响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馀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馀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首叙事长诗,全诗353句,共1765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写的是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具有普遍意义。诗一开头着力描写女主人公刘兰芝聪明、能干、勤劳、善良、美丽,同时也写出夫妻恩爱,情意深厚,但不容于婆婆,被遣回娘家。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夫妻双双自尽,酿成悲剧。这首长诗故事情节完整,剪裁布局得当,人物刻画生动,注意运用环境描写进行衬托、渲染,并运用抒情性的穿插,加强艺术感染力。最后富有浪漫主义的结尾,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影响也很大。

第四,成熟的五言诗。在西汉,五言诗已经萌芽成长,到东汉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如班固的《咏史》,但只是平直地叙述孝女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全诗质木无文,比较粗糙。后来又有张衡的《同声歌》,写女子新婚时的欢乐心情,虽然比班固的诗前进了一大步,但在艺术上还不是很成熟的。标志着五言诗完全成熟的是东汉末年无名诗人写的《古诗十九首》。这是十九首纯抒情诗,跟乐府民歌具有很浓的叙事成分截然不同。诗里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很复杂,有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等等,看来非一人一时之作。这一组诗,艺术成就很高,历来为人称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则称之为“一字千金”。这19首诗,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古诗十九首》最大的特征是长于抒情,在抒情时不采用直接抒议的办法,而是往往辅以其他手段,或融情入景,或借景传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以后的成功的抒情诗的最大特征,《古诗十九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其十四

这首写游子思乡的诗,从“但见”以下接连5句借景抒情,写出长期漂泊的痛苦,欲归无路的烦恼,情景交融,准确无误地传达了感情。这是第一个特色。其次,采用神话传说,发挥想象,借用事物来烘托感情,显得生动自然。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其十

这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营造氛围。全诗只写想象中的银河两岸的风光,并点出织女的离愁,其中流溢一片愁绪,很自然地传达出男女离别之情、相思之苦。末二句尤觉委婉缠绵,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水乳难分,含蕴不尽。再次,善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称其:“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馀味无穷。例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明月皎夜光’)等句都是。尤其温丽清新、自然贴切,富于‘风’、‘骚’意味的莫过于‘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等首。‘冉冉孤生竹’既以孤竹结根于泰山起兴,又以菟丝附于女萝为比,下面‘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则是比中之比,层出不穷,既有新婚少妇光华艳丽的形象,又有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深沉含蓄,而不尽之情自在言外。”最后,语言自然、精练。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还指出《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例如说‘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一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见。‘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青青陵上柏’),官僚们钻营驰逐的情况可以想见。‘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见。写景如‘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东城高且长’),叠字如‘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牵牛星’,双关如‘客从远方来’的‘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都是语言方面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完全成熟。在这些诗中,突出了世俗感性生命的欲望与对爱情的渴求,突破了从汉武帝以来的董氏儒学正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张扬人性,逐渐远离儒家诗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还有一组标明苏武、李陵的五言诗,通称“苏李诗”,但明显是后人伪托的,其产生年代与《古诗十九首》相去不远,风格也近似,清人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说:“河梁之作与十九首同一风味。”

第五,创立了杂言诗歌行体。我们在前边举过的例子如《上邪》、《有所思》、《病妇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等,都是杂言诗,还有后边加“行”字的歌行体,后来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著名诗篇。

第六,开启寓言诗的创作,开创后世的象征诗。最典型的莫过于《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相教慎出入。

这首诗设想奇幻,鱼干(枯鱼)不仅会哭泣,而且还会写信给其他鱼,真是匪夷所思。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象征意义,诗里一定有所影射和寄托,这给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赋予了深沉的蕴涵。其他如《乌生》、《古绝句四首》等,都有相似情况。

第七,突破常规用韵。这以《江南》一诗最为典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前两句是严格叶韵的,放宽一些,第三句也算叶韵,但后边四句不叶韵,然而读起来一点也不拗口别扭,关键是后边几句构成了一组排比句,末尾的字虽不叶韵,却密切关联,同为方位词,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这首诗情绪欢畅轻快,也为古代诗歌中少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