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胡同口对口——黄化门街

米粮库胡同往事 作者:吴雅山 著


五、胡同口对口——黄化门街

黄化门街西口与米粮库胡同东口中间只隔一条马路,两个胡同口斜对着,如患忧患难的兄弟,朝夕相处,几百年未变。

黄化门街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太监们的聚居地,如旧时的司礼监、尚衣监、织染局等都围绕在黄化门街周围,所以这一带在明清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了皇宫内院的“服务所”。

据朱彝尊《曝书亭集》记载:“康熙癸亥(1683年),予入值南书房,赐居黄瓦门之东。”黄瓦门即今地安门内黄化门街,当时仍在禁垣以内。朱彝尊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值南书房时,在黄瓦门之东皇帝赐予的房子居住,写有《赐居禁垣诗》。如此说来,清代大文学家朱彝尊便是今黄化门街的早期居民。然而,一年后朱彝尊便遭弹劾,迁居到宣武门外海波寺街(今海柏胡同16号)居住。

1965年整顿地名时,“黄化门街”成为定名;“文革”中又一度改称“红化门”;后复称“黄化门街”。如今的“黄瓦门”街口为近年修复的黄瓦红墙,包括米粮库胡同东口、油漆作胡同东口、慈慧胡同西口的跨墙门楼,均为2006年复建的。

1.“帝师”清华学堂“行走”

王国维,字静安,一生淡泊名利,勤勉不怠,唯读书做学问为性命。在哲学、文学、文字学、史学诸领域,开山立派,卓尔不凡,是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

1923年6月,王国维出任清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之后,就搬入黄化门街内的织染局胡同10号。直至1925年4月,王国维应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之聘任教,方迁居清华园西院17号、18号。王国维在织染局胡同10号住了近两年时间。

溥仪被赶出宫后,作为“帝师”的王国维便失业在家。此前,胡适通过得意门生顾颉刚牵线搭桥,顶着秋风如约去拜访王国维。胡适读过王国维众多诗文,对其心仪已久;王国维对胡适的大名也是早有耳闻。于是,两代学者就各自的学术难点进行探讨。

1924年春天,清华学校要改办大学,并将设立研究院,校长曹云祥写信给胡适,聘他担任研究院院长一职。胡适不可能离开北大,他向曹校长推荐了四个人,都是当时学术界的顶尖人物。即: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这四位国学大师的名字,令曹云祥眼前一亮。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唯有当时没有工作、连生计都成问题的王国维却坚辞不就。

王国维与罗振玉(右)

一开始,胡适并不认为王国维是真的拒绝,以为他就是做做样子,耍耍大牌,中国知识分子多是这样的“臭毛病”。而曹云祥甚至已经在清华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王国维的课程,但王国维自始至终不点头,这可难坏了举荐人胡适。为了不使这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埋没,胡适打电话找到王国维曾经的主子溥仪,以及同为帝师的庄士敦,请他们来给王国维下“圣旨”。结果同样全无作用,王国维连曹云祥设的饭局也一口谢绝,全然不顾溥仪的面子。

为了王国维的生计,更是为了国学的传承和国家育人,胡适对此始终没有放弃。某天晚上,胡适将王国维哄上汽车,带着他从地安门驶向城外的清华园。在实地感受和考察了清华大学校园后,又来到专为王国维安排的办公室,还将他未来的同事大名——章太炎、陈寅恪、梁启超等一一报上。胡适等人的真诚和热情打动了王国维,最终他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邀请,答应就任研究院导师。

即便如此,当吴宓走进王国维家客厅呈送聘书时,先恭恭敬敬地站在王国维面前鞠了三个大躬,大礼之后才说明来意。吴宓在其日记中写道:“宓持清华曹云祥校长聘书恭谒王国维先生,在厅堂上行三鞠躬礼。王先生事后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装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但王国维“以院长须总理中大小事宜”,拒绝任院长职务,而专任教授职。

在清华大学,王国维月薪四百大洋,在全国教授中都是名列前茅的高薪。但在当时,他的名声远不及同为留学日本的梁启超,更何况他还留有那条象征“复古”的发辫。在清华园中,有个流传很广、意味深长的细节,有次王国维的太太为他梳辫子,问他:都到这个时候了,还留着这东西做什么?他的回答是:正是到这个时候了,我还剪它做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