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9 “推敲”一词有什么来历?

中国人应知的文学常识 作者:韩高年 著


39 “推敲”一词有什么来历?

“推敲”一词讲的是有关中唐诗人贾岛和韩愈的诗坛佳话。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述唐人韦绚的《刘公嘉话》记载: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贾岛像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也记载了此事,与前者所记大致相同。

依据以上资料记载,可知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初次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诗僧”贾岛,有一天晚上骑驴去拜访城郊外的朋友李凝,来到李凝住处时被月下幽静的景色所感染,于是诗兴大发,吟得《题李凝幽居》一首:“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吟完之后,又觉得第二联中“僧敲月下门”改为“僧推月下门”似乎更符合当时情景,“敲”字反而会破坏幽静的夜景。改完之后,他又觉得似乎用“敲”字更好,于是就在驴背上将两句反复低吟,并用手配合着做“推敲”的动作。身边不知道原因的人,看着他这种怪异的行为都很感惊讶。就在这时,京兆尹(掌管都城的行政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韩愈的仪仗队正好经过,灵魂出窍的贾岛非但没有来得及躲避,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撞进了仪仗队的第三节。大吃一惊的护卫们赶紧将其抓下毛驴捆绑起来,推到韩愈的马前问责。贾岛只好将刚才的事一五一十地向韩愈作了汇报,听完以后,韩愈立刻被眼前这个人的才气吸引了。已经在诗坛赫赫有名的韩愈也思考了许久,最后认为还是用“敲”字更好:在如此幽静的夜景下,敲门之声更能烘托出当时的气氛。再说,拜访别人,尽管是自己的好友,但对于尤其重“礼”的僧人,“敲”字更能表达对主人的尊敬和礼貌。韩愈说完之后,就带着贾岛一起回府,与他谈诗论道,并与这位平民诗人成了忘年之交。据说后来韩愈还力劝贾岛还俗,专心准备科举考试,无奈贾岛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贾岛作诗对于锤炼字词的严格要求,而韩愈的惜才之心也是难能可贵。“推敲”一词,后来就演化成写诗、作文、做事时反复斟酌、三思而行的代称。文学史上的诸多佳句名篇,大多都是经过严格的推敲而来,同样也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第三句原为“春风又吹江南岸”,反复推敲之后将“吹”字改成了“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于是就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名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