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郑村坝建功赐姓郑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郑和 作者:周志斌 著; 宋林飞,王庆五 编


三、郑村坝建功赐姓郑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十日,朱元璋在南京病逝。临终前,朱元璋秘密召见了驸马都尉梅殷和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嘱令他们齐心辅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帝位。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建文”,诏令全国以次年为建文元年。因年号为“建文”,世称朱允炆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次子,由于朱标因病早逝,洪武二十五年(1392)被朱元璋册立为皇太孙。建文帝即位后,一改其祖父朱元璋时期的严刑峻法,实行了一系列宽政改革措施,深得朝野支持,“四载宽政解严霜”。然而,建文帝推行新政所倚重的主要大臣如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他们都缺乏残酷政治军事斗争的丰富经验,只有齐泰一人略知兵法,一些改革措施也脱离社会现实,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和复古主义色彩。

鉴于元朝主弱臣强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保朱家大明王朝千秋万代永传承,朱元璋广建宗室,大举分封,将诸子分封为王,镇守全国各地。此外,朱元璋身在南京,心念北方边防,派诸子驻守北部边防重镇,对于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藩王拥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当皇帝有难或朝廷出现奸臣时,诸王有索取奸臣和领兵“靖难”的权力。按照明制,明代藩王不但享有万石禄米的优厚俸禄,而且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藩王不仅要有“藩屏帝室”的责任意识,还要拥有屏藩的军事实力。每个王府都设有一套官僚机构,冕服车骑宫室等仅次于皇帝。每个藩王府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拥有护卫士兵少者3000人,多者有15000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在紧急情况下,亲王也可直接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驻防士兵。每有重大军事行动,诸王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一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也要受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

建文帝即位后,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拥兵自重,对皇位虎视眈眈。建文帝担心手握重兵的叔叔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人“削藩”建议。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前,他与建文帝祖孙间曾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对藩王问题的真实想法。朱元璋踌躇满志地对朱允炆说:“现在,朝廷内飞扬跋扈的大臣都已被我除掉,外面有藩王为你镇守四方,将来你即位后可垂拱而治了。”朱允炆反问道:“诸王如果和朝廷一心倒也罢了,倘若诸王起兵谋反,又奈之如何?”朱元璋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朱允炆又说:“如果诸王反叛,只好效法汉代的做法——削藩。”朱元璋点头称是,说道:“没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了。”这番对话明太祖自己也许很快忘记了,而建文帝朱允炆却把它牢记在心,即位后即把它作为既定国策。

至于如何“削藩”?齐泰主张先拿势力最强的燕王开刀,燕王一除,其他藩王则可顺势拿下。但黄子澄不同意这样,主张先削除周、齐、湘、代等弱势藩王,况且这几位藩王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多有不法劣迹,削除他们名正言顺。因为周王与燕王同母所生,削除了周王就是剪除了燕王的手足,可先拿周王朱橚问罪。建文帝接受了黄子澄的“削藩”对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以谋反、贪暴等罪名削除了周王朱橚(太祖五子,就藩开封)、湘王朱柏(太祖十二子,就藩荆州)、代王朱桂(太祖十三子,就藩大同)、齐王朱榑(太祖七子,就藩青州)、岷王朱楩(太祖十八子,就藩岷州,后改镇云南)等5位藩王的王位,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削藩之初,建文帝优柔寡断,没有果断地将削藩矛头直指势力强大的燕王,反而先削势力相对弱小的5位藩王,这就给燕王朱棣的反叛留下了充裕的准备时间。早在长兄朱标死后,燕王朱棣就对父皇朱元璋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心存不满,而建文帝即位后的削藩政策更使他怒火中烧。建文元年(1399)正月,燕王朱棣遣王府长史葛诚来京奏报事务,建文帝召见葛诚密问燕府诸事,葛诚如实转告,建文帝令他回去后密切关注燕王动向,有情况及时密报朝廷。二月,建文帝诏令诸王不得节制地方文武官员。三月,明廷以北部“边防不靖”为名,调遣都督宋忠领兵3万人屯驻开平(今内蒙正蓝旗多伦附近),乘机将燕王府护卫军的精锐抽调至宋忠麾下,以斩断燕王的羽翼。宋忠所部与屯兵山东临清的徐凯、屯兵山海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的耿瓛互为犄角,控扼北平,试图在军事上对燕王领地形成战略威慑态势。同时,建文帝召燕王府护卫中的蒙古骑兵指挥关童等人进京,令其所属的骑兵转归宋忠指挥,进一步削弱了燕王的军力,并派遣工部侍郎张昺担任左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任北平都指挥使司,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

五月,转眼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周年忌日。依照封建礼制,分封诸王都应当亲临南京孝陵参加祭典。燕王朱棣以病重为由,委派长子朱高炽携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前往南京参加祭礼。有人劝诫燕王不要让三子赴京参加祭礼,以免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燕王不以为然,答道:“派三子赴京代祭,一可表示对父皇的敬重,二可借此向朝廷表明自己忠心,减少建文帝的猜疑。”朱高炽三兄弟入京后,兵部尚书齐泰奏请建文帝:燕王朱棣早有谋反之心,应将其三子扣押为人质。而黄子澄表示反对,认为朝廷现在扣押三子,无疑为燕王谋反授以口实,应放回他们以麻痹燕王。建文帝犹豫不决,这时三兄弟的舅舅魏国公徐辉祖入宫进言道:“臣三个外甥中,朱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于朝廷,将来连他父王也会背叛,必为大患,若放虎归山则后患无穷,不如将其扣留京城。”建文帝听后,默然不答,转而又召见徐辉祖之弟徐增寿和驸马王宁商讨对策。这两人平时与燕王及其三子关系密切,常在一起饮酒欢歌游乐,自然美言袒护朱棣,力保他忠诚毫无二心。建文帝素无主见,见同意放行的人多,便决定在祭礼结束后让三兄弟北返。临行前,朱高煦还偷偷潜入舅舅徐辉祖的马厩,盗走一匹良马,带着两个弟弟渡江北上,一起顺利返回北平。

本来,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后便生悔意,生怕三个儿子被他们当皇帝的堂兄弟一网打尽。现在,看见三个儿子平安归来,朱棣喜出望外,完全解除了他反叛的后顾之忧,不禁叹道:“吾父子复得相聚,实天助我也!”

六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向明朝廷告发了燕王部下于谅、周铎等人进行谋反活动。很快,于谅、周铎被政府军押至南京处斩,建文帝下诏对朱棣严厉训责。眼见下属被杀、自己遭到斥责,朱棣也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继续装疯卖傻迷惑朝廷。在北平街市,他不顾亲王之尊,夺人酒食,胡言乱语,一会儿躺倒地上打滚撒野,一会儿又整日昏睡,出色地扮演一个病入膏肓、神志不清、毫无权力欲望的藩王形象。建文帝派驻北平的内线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都不敢相信那个能征善战、威风八面的燕王病情会如此严重,便以“探病”为名前往燕王府探听虚实。

时值盛夏,他们来到燕王府,只见朱棣披着棉被围着火炉烤火,浑身打颤,连呼“冷死我也!”就连在王府中走动,也要拄着拐杖,虚弱不堪。看到此情此景,张昺和谢贵也信以为真,向建文帝汇报,燕王重病缠身,无力谋反。

朱棣一边装病,一边加紧谋反的军事准备。他命谋士姚广孝带领卫士在王府后苑加紧秘密训练士兵,在王府中深挖地洞,建造重屋,周围筑以高墙厚壁,派工匠在地洞中日夜赶造军火兵器。为避免响声被人察觉,故意饲养了一大群鸭、鹅,以鸭、鹅的噪声掩盖住打造军器的响声。

七月,朱棣秘密进行的谋反活动还是被人发现了。燕府长史葛诚向建文帝密报:燕王并未生病,还秘密招募勇士,制造火器,图谋不轨。兵部尚书齐泰当机立断,密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逮捕朱棣,张昺、谢贵等人相机行事。然而,张信不仅未执行密令,反而将此事密告燕王。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朱棣和谋士道衍和尚商议对策,道衍鼓动燕王立即起兵。恰在此时,北平暴风雨临近,大风吹落了王宫檐瓦,朱棣大惊失色,以为乃不祥之兆。道衍解释道:“王爷勿慌乱,此乃祥兆。飞龙在天,从以风雨。檐瓦堕落,将易黄也。”

七月四日,朱棣诱杀了朝廷驻守北平的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驻守北平的明军一时群龙无首,很快溃散,燕军迅速夺取了北平9座城门的控制权。五日,燕军基本控制北平城后,公开反叛朝廷,誓师“靖难”。朱棣发布了措词强硬的檄文,援引朱元璋《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指控齐泰、黄子澄等人为明朝廷的“奸臣”,高举“靖难”旗号。“靖”为平定之意,“难”指建文帝周围奸臣当道、给国家造成的灾祸。“靖难”即以军事手段清除建文帝周围奸臣,拯救为奸臣所蒙蔽的建文帝。朱棣将自己的反叛部队称为“靖难之师”,建立了以北平为中心的割据政权,重新任命一批文武官员。历史上,这场朱明皇室内部持续3年的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1399年8月—1402年7月)。

靖难战争初,燕兵势如破竹,连克居庸关、怀来、密云、开平、遵化、永平等地,部队也迅速壮大到数万人。巩固北平大后方根据地后,朱棣挥兵南下。

此时马和28岁,正值年富力强之时,经过燕王府十余年的锻炼,他已从一个孱弱少年成长为沉稳、干练的内侍官。由于识文断字、聪明能干,马和被燕王提升为王府的管事太监。战争期间,马和随侍燕王朱棣身边,时常参与军事谋划,有时还领兵冲锋陷阵。

八月,建文帝以65岁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领兵30万讨伐燕军,明军先锋直抵雄县。十五日,正值中秋佳节,明军饮酒作乐,半夜燕军突袭雄县,明军先锋九千人几乎全部战死,八千余匹战马也被燕军所获。接着,燕军又在滹沱河以少胜多大败明军,耿炳文率余部退回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城坚守。燕军猛攻数日未下,撤兵回北平休整。

九月,耿炳文北伐初战失利后,建文帝将其召回,重新任命李景隆出任征虏大将军,调集50万大军继续北伐。李景隆乃明初骁将李文忠之子,袭爵“曹国公”,建文帝对他寄予厚望,赐天犀带,并亲到江边饯行,令他一切便宜行事。李景隆率大军一路北上,对耿炳文余部进行整编,进驻河间一带。他一改耿炳文稳扎稳打的战略,直扑燕王老巢北平,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十一月,数十万明军在北平周围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包围。李景隆将中军大营和明军九道营盘均扎在北平城东北20里的郑村坝(今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一边围攻北平城,一边分兵猛攻通州。此时,燕王朱棣因永平城被辽兵所围,领兵前往救援。永平解围后,又马不停蹄率军出山海关,收复了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一带)宁王朱权领地。留守北平的只有燕王世子朱高炽(即后来的明仁宗)和道衍等率领的三千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形势十分危急。朱高炽紧急动员城内16岁以上男子参加城池的守卫,甚至城中一些妇女也被动员起来上城墙投掷瓦石。燕军顽强抵御,多次击退明军的攻城。时值隆冬,趁明军暂停攻城的间隙,道衍令守城士兵提水浇在城墙上,一夜过后积水在城墙上凝结成冰墙,给明军攻城造成很大困难,明军屡攻屡败。

得知北平被围,燕王率兵日夜兼程回援。朱棣深知:北平危在旦夕,此围不解,不仅世子朱高炽等家人性命难保,燕军也将失去可靠的根据地,胜负在此一战。明军号称50万,然兵不在多,而在将。明将李景隆只知纸上谈兵,缺乏调兵遣将的实战经验。燕军虽少,但将士战斗经验丰富,骁勇善战。擒贼先擒王,若以奇兵突袭明军郑村坝的中军大营,其军必乱,城内守军同时出城攻击,内外夹击,北京城之围必解。朱棣讲述了自己的战术意图,要求众将自荐承担突袭任务。然而众将皆知此战十分凶险,默然无人敢出来应战。

见众将默不作声,马和挺身而出,大声说道:“王爷,我愿意带800勇士突袭敌军大营。”燕王见马和主动应战,十分高兴,当即嘱咐几句,挑选800骑兵精锐,交由马和指挥。

在夜幕的掩护下,燕军800精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郑村坝。在马和指挥下,800骑士挥舞战刀,奋勇争先,冲入明军中军大营,来回砍杀,明军死伤无数。最后,燕军点燃了明中军大营,顿时明军大营一片火海,火光冲天。

朱棣见郑和的骑兵突袭取得成功,指挥主力如猛虎下山冲杀而来,杀入敌阵,连破明军七营。同时,城中朱高炽也从东直门率兵杀出,内外夹击,李景隆力战不支,率余部逃往德州。此役明军三万余人伤亡、十多位偏将阵亡。明军群龙无首,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各部很快溃败。燕王、马和、世子燕军所率三部胜利会合,进入北平城。

战后,燕王举行隆重的庆功宴,论功行赏。燕王对众将士说:“马和率精骑800冲锋陷阵,入敌营如蛟龙戏水。此战首功,当属马和。世子高炽守城有功,也当嘉奖。”见马和长剑已钝,燕王随即解下身上所佩宝剑赠予马和。

郑村坝战役的胜利,消灭了明军大量有生力量,彻底解除了北平之围。经此一役,燕军军威大振,士气高涨,迅速转守为攻,乘胜南下。燕军连战连捷,先后取得白沟河(建文二年四月)、沧州(建文二年十月)、夹河(建文三年三月)、藁城(建文三年闰三月)和灵璧(建文四年四月)等战役的胜利。其间,明军虽也胜过几仗,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整个战局。战争后期,朱棣接到南京皇宫内应宦官送来的情报,说南京城内兵力空虚,要燕王抓紧时机,长驱疾进,直捣虎穴,占领南京,以京师号令全国,各地即可传檄而定。朱棣决定改变战争策略,不再打消耗战,不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而是绕过山东等地,率大军长驱直入,锋芒直指京师——金陵。

建文四年(1402)四月,灵璧之战后,燕军占领徐州、宿州一带,夺取大量粮食物资。五月,朱棣智渡淮河,击溃明军盛庸所部,守淮明军全线溃败,领兵将军或逃或降。燕军乘胜占领盱眙,接着避开明军重兵把守的凤阳、淮安城,直扑扬州城。五月十七日,燕王派都指挥吴玉到扬州招降,扬州守将开门投降燕军,燕王不战而拿下扬州这座江北重镇。受其影响,高邮、通州、泰州等州县相继归降燕王,很快扬州以东的长江北岸基本为燕军所控制。接着,燕军乘势攻占仪真(今扬州仪征)、六合等地,在长江北岸设立大营,准备渡江。

南京危如累卵,建文帝急诏天下,要求各地派兵勤王,同时派人向朱棣求和,许以割地、划江而治,但遭到朱棣严词拒绝。

六月一日,燕军至浦子口(今南京浦口),盛庸率明军迎战,兵败,退至镇江高资港(今属镇江丹徒)沿江防守。三日,燕军主力渡江,很快突破长江天堑,明军望风而逃。为避免两线作战、消除进攻南京的后顾之忧,朱棣决定先取镇江,再西进攻取南京。燕军东进,进攻镇江,镇江明军相继投降。六月八日,燕军自镇江西进,进抵龙潭(今属南京栖霞区)。

面对压城而来的燕军,南京城内的建文帝十分恐慌,不知所措。方孝孺强作镇静,安慰道:“今城中劲兵20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尚可以守,请下清野之令。”建文帝一边坚守以待外援,一边继续派人求和,仍被拒绝。十三日,金川门守将谷王橞与李景隆见大势已去,开门迎降。燕军骑兵很快将燕王同母兄弟周王朱橚解救出来,历经劫难,燕王、周王兄弟相见,百感交集,相拥而泣。燕军进入南京城后,燕王要求军队严守军纪,不得骚扰百姓,违者必斩。

经过近三年的苦战,燕王朱棣最终以胜利者的身份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城,并最终如愿登上大明皇帝宝座。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在故作姿态拒绝文武群臣几番劝进后,先至孝陵拜谒父皇,然后正式登基称帝,表明自己是继承明太祖的皇位,而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以下一年为永乐元年(1403),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凡有建文年号的字样一律毁除,企图彻底从历史上抹除他这段“夺嫡称帝”的历史。同时,朱棣发布文告,将其登基的消息遍告海内外,废止建文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尽行恢复洪武旧制。因年号“永乐”,朱棣又被称为“永乐帝”。朱棣死后谥庙号“太宗”,百多年后嘉靖帝朱厚熜又改谥为“成祖”,故后人又称朱棣“明太宗”或“明成祖”。

朱棣违背封建伦理以战争手段夺取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引发人们对朱棣的不满和对建文帝的无限同情。虽然朱棣以天子礼仪安葬了建文帝(或许根本不是建文帝的遗体)及其亲属,但拒加庙号,未给谥号,仅私谥“孝愍”,直到南明福王朱由崧时才追谥建文帝庙号“惠宗”。乾隆元年(1736),清廷追谥建文帝“恭闵惠皇帝”。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述说这段历史,是因为我们的主人公郑和是通过这场战争走向成熟的,更重要的是,郑和此后所进行的一连串重大活动,都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那就是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数百年来人们对于建文帝的真实下落众说纷纭,它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也是至今未解的一大谜案。

关于建文帝的结局,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

一是自焚说。朱棣为维护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坚持认为:建文帝与长子及嫔妃阖宫自焚而死。《明太宗实录》记载,燕兵进入南京城后,包围皇宫,突然皇宫大火冲天,朱棣急忙派人前往灭火营救,可为时已晚。事后,人们从燃烧的余烬中仅找到几具已烧焦的尸体,其中一具被认为是朱允炆的遗骸。朱棣派人收敛,并假惺惺地哭道:“你真痴傻啊,吾来是为了帮助你,为你好,你竟不体谅,竟走此绝路!”朱棣停朝三日,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布告天下。鉴于朱棣即位后,曾数次下令修改《太祖实录》以美化自己,并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人们对《明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一事多持质疑的态度。

另一是出亡说。民间传说,朱允炆并没有死在大火中,而是化装成僧人从皇宫地道秘密逃出,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文人对建文帝出亡之事记载甚少。直到明天顺、正德后,政治环境才有所宽松,此时开始出现建文帝出亡的史料。清人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中记载了明中叶以后各种民间流传的建文帝出亡故事。当燕军兵临城下时,朱允炆见大势已去,拔刀准备自尽,翰林院编修程济急忙上前劝阻他,建议他化装出逃。少监王钺跪在地上说道:“高皇帝(朱元璋)驾崩时,留下了一个匣子,遗嘱子孙若有大难时再打开。”建文帝忙叫人将匣子取出来,红色的匣子四边皆用铁皮包裹,连锁心都用铁液封固。王钺敲开匣子,发现里面有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剃刀一柄、白银十锭、一张纸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品。纸上写着:“允炆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朱允炆看罢,明白祖父用心,马上令太监剃发,同随从9人一起从地道逃出京城。从此,建文帝云游四方,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的深山古刹都留下了他的踪迹。

朱棣登上帝位后,大肆杀戮建文帝遗臣,对于孝忠建文帝、反对自己的朝廷文武官员残酷镇压,公布了“奸臣”榜,并列出“奸恶”29人。齐泰、黄子澄两人被列为“首恶”,被凌迟处死,并诛三族。有“读书种子”之称的方孝孺则被诛“十族”,九族外,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也被算作一族一起被处死,因方孝孺而被诛杀者共有873人。至于被投入监狱和充军流放者则更多,超过千人以上。此外,许多忠诚于建文帝的官民不仅被残忍杀害,他们的妻女姊妹也受到无情羞辱,有的被下放到教坊司当官妓,有的送入军队,实行残酷的“转营”(在各军营间辗转,相当于军妓),许多女子被摧残至死。

郑和像

对于追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靖难功臣,朱棣则论功行赏,大封功爵。一些原来地位卑下的小军官们和亲兵首领,一跃成为帝国的新贵。护卫千户朱能封为“成国公”,指挥佥事张玉被追封为“荣国公”,两人俱“三世赠王”。此外,封侯晋爵各有十余人。甚至一些在北平、保定等地参加运水浇城、运砖运石,在守城中出过力的普通百姓都受到赏赐。保定运砖妇女,每名赏钞100贯,绢1匹,棉花3斤。渡江时,曾为朱棣开船的上海县船工周小二被提拔为巡检,赐彩帛和钞锭若干,并且减免徭役3年。通过这些赏赐,朱棣努力在广大民众中树立了一个知恩图报的侠义皇帝形象。

永乐二年(1404)一月一日,马和因在“靖难之役”郑村坝一战中机智勇敢、战功卓著,朱棣特御书“郑”字,赐以为姓,此后马和便改称郑和。不久,刚刚三十出头的郑和又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官位正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成为皇宫中最有权势的几个大太监之一。明代宦官的执掌机构统称为“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内官监为十二监之一,主要掌管皇室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此外铜锡妆奁、器用和冰窨等工程也都由内官太监负责办理。由此看来,内官监相当于外庭六部之一的工部。明代南京内官监衙署位于明代南京皇城北安门内、北上门附近,大致在今天南京后宰门一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