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在前边的话

文艺的距离 作者:梁晓声 著


说在前边的话

一、由于较长期浸淫于文学,而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关系密切,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即使调入大学后,所教亦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样每每涉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故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关于艺术话题的讨论。此种讨论一再促使我思考——文艺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作用?对具体之人的精神提升又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其作用和影响是如何实现的?久而久之,有了些心得和感想。在出版社诚挚地鼓励下,排除自忖浅薄幼稚的顾虑,遂成此书。

二、“文艺”二字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是近代中国的概念,是文学与艺术的缩意。在别国,二者一向是被分开论说的。在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因为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特征甚为不同,功能也大相径庭,比如绘画、书法、雕塑、歌舞、乐器演奏等艺术门类,各有其艺术价值的评论宗旨,与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并不完全一致。以“文艺”一概而论,必存偏颇,遂生歧义。而且,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先有“艺”之现象,后有“文”之现象。“文”之现象是字产生以后的现象;此前,歌舞、绘画、雕塑等“艺”的现象早已产生了。若论对人类精神进化的影响,文学自然功不可没。若论与人类的漫长关系,“文”却应当排在“艺”的后边,“艺文”二字的组合,比之于“文艺”二字的组合,更能体现进化的意味。但“文艺”二字早已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说法,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也只好在书中沿用这一笼而统之的概念。

三、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兄弟民族的文艺现象,古往今来大抵比较单纯,因单纯而少杂质。鱼目混珠、良莠并存的状况几乎并不存在。而汉民族的文艺现象却相当芜杂,劣质文艺古今一直存在,分清何为良何为莠并非易事。故汉民族对于文艺之事才有一句话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兄弟民族对于各自的文艺现象,古今的接受心理和认可态度大抵未变,基本一致,即使本民族文艺逐渐与传统拉开了距离,或逐渐“汉文艺”化了,也不至于便以莠视之。并且,以我的眼看来,兄弟民族之文艺在某种程度的逐渐“现代”“汉文艺”化,也基本都是在健康的路径上演变的。进言之,中国其他兄弟民族的文艺,在当代基本并不存在低俗化不低俗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汉民族文艺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却是一个不指出就很容易泛滥的问题。在本书中,谈到文艺趣味时,有时会出现“我们中国人”这样的议论,乃专指某些汉族同胞对汉族文艺的接受和需求心理。仅为行文方便,贸然用“我们中国人”这一大概念,还望获得各兄弟民族人士的谅解。

四、书中每每会出现“印象”一词;当代人谈论很久以前的以及古代的文艺,印象只能是间接的。这时,印象无非便是感觉而已。所以,希望读者以看一个人记录自己对古今中外之文艺的感觉的眼光看待此书,即它并非任何意义上的学理书,只不过是关于文艺的一本闲书罢了。

五、书中所举之例,仅有个人感觉的一点点意义。对于优秀文艺作品,不可能像专门的文艺史书那般遍提无遗;对于自己认为不好的文艺现象,也只能作笼统的而非具体的言说。不是由于顾虑,是由于两种例子都不少,逐一谈来非吾写此书之初心。

六、古代部分已另出成书矣,此书便从抗战时期开始。

七、中国外国,都有关于神奇布袋的传说——一只布袋,既装得下山川江河,也装得下城市乡村。至于车马人兽,更不成问题。吾国另有典故,曰“袖里乾坤”,乾坤竟可纳于袖里,足见其大。依我看来,人类确有一种法宝,非什么佛祖的袖子,乃是无形无状、无法丈量的“文化口袋”;文艺现象尽在其中,各国都有,历史悠久的国家,内容当然丰富。吾国乃世界几大古国之一,“文化口袋”之内容包罗万象。当代各门类文艺家不断创作,成果陈列最上层。那钻入布袋中去,对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成果进行梳理并再评价的人们,是文艺史学家。他们的“推陈”作用很重要,使文艺学家们由而承前启后,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古为今用”,或曰“出新”。

古为今用也罢,推陈出新也罢,实际上涉及的是文艺与人的“距离”问题。

同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所要解决的也是文艺与人的“距离”问题。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艺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取长补短、美美与共,还是一个怎样看待与调适“距离”的问题。

八、不是所有文艺都是人喜闻乐见,用心来感受的。有些文艺在一个时期是那样的,后来甚至不久更甚至转眼就成过眼烟云了。凡经不起人心需求检验的,不可能是人较长期喜闻乐见的。

文艺与人心之间的距离,是文艺一向面临的最主要的“距离”问题。有时某类文艺仿佛离人心很远,实则人心期待久矣。有时某类文艺似乎紧贴人心,并且还是千真万确的,但只是某一特殊时期内文艺与人心的关系。时过境迁,关系就变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有的时候,某类文艺如鱼得水,貌似可观,实则与人心的亲密关系完全是假象。斯时,要么文艺出了毛病,要么人心出了毛病;要么两方面都出了毛病。

九、文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人文教化的关系。甚至也可以说,世界越和平,越国泰民安,人们的生活越顺遂、悦逸,人类对文艺的接受现象越胶着于视听感官的满足。欣赏趣味变得相当纯粹;大多数人的娱乐需求比欣赏愿望高得多。

于是人类成为地球上娱乐本性最强的动物。

斯时,文艺希望缩短与人心的“距离”的努力,实非易事。

十、综上所述,是书名产生过程的一些断想。


2019年9月18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