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二首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隋代曾任秘书正字、六合县丞,后辞官,唐武德年间应征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即辞职回乡,当了十几年隐士。
不少诗史或诗选都把王绩作为唐代诗人的开端,把他的《野望》作为唐诗的开篇,这当然无可非议,因为他恰好是初唐最年长的杰出诗人,《野望》恰好是初唐最早的优秀诗篇。但是,有时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会引起人们对诗史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的误解,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就把王绩看成是开唐一代诗风的诗人,把《野望》看成是“第一首真正的唐诗”,觉得这样一来王朝断代与诗史分期就可以取得一致。其实,这种沿袭了明、清人现成说法的观点并没有多少根据(参见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因为王绩的诗虽然不大有六朝繁缛密丽的风气,但有的是魏晋人尤其是阮籍、嵇康特别是陶渊明的影响,还不能算是诗史意义上的“唐诗”—尽管他人与诗在时间上都已入了唐朝—何况,学习与模拟的榜样并不能以年代早晚分出等级高下。诗歌语言不是酿造的酒浆,窖藏越久就越好,诗史上创辟新风也不是寻源溯流,回复越古老的时代就越新,在这一点上或许可以参照中国古老的故事“五十步与百步”。当然,王绩越过六朝去学习魏晋人的诗,使他的诗歌语言比较朴素质直,诗歌意境比较自然恬淡,所以在读惯了六朝以来的秀辞丽句之后,人们突然读到这样的诗,就好比差不多吃腻了大鱼大肉想吃蔬菜或看腻了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后突然看到一片朴素的田园风光一样,惊喜之馀要格外赞叹。像那个清代的贺裳就想把陶(渊明)、王(维)并称的“王”换成王绩的“王”,觉得“辋川诚佳,太秀,多以绮思掩其朴趣,东皋潇洒落穆,不衫不履”(《载酒园诗话又编》),但他没有看到王绩与陶渊明的不同,王绩的回归田园多来自道家追求自然的理念,他的退隐醉乡也出于全身养性的理想,他祖传的“东陂馀业”、“园林幸足”(《游北山赋序》),也使他的隐士生活过得悠闲舒适,因此他诗里那种“乱头粗服”就和真正衣衫褴褛的农夫不同,他诗里的田园乡村仿佛是大观园里“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挂着“杏帘在望”酒旗的稻香村,他诗里那种着意恬淡的意境就仿佛当着官的贾政却说“(稻香村)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红楼梦》第十七回)。所以,虽然王绩的诗风在唐初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既不能说他回归到了魏晋时代,也不可说他已开创了唐代诗风,而《野望》尽管平淡自然让人读来流畅上口,但它的意境情调,既不能等同于陶渊明式的淳厚朴淡,它的语言形式也不能等同于唐人五言律诗的整齐圆熟。王绩和他的诗仍然处在六朝诗向唐代诗的过渡之中。
野望
东皋薄暮望①,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③。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④。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⑤。
① 东皋:王绩隐居处,皋是水边高地。阮籍《奏记诣蒋公》“方将耕于东皋之阳”,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都以东皋当躬耕隐居之地的象征,王绩最佩服这两个人,所以东皋未必是真的地名,可能是王绩给自己隐居处取的名字。
② 徙倚:徘徊。
③ 王勃《山中》“山山黄叶飞”似乎把这两句的意思更推进了一步,不光是树树秋色,还招来了秋风,吹得满天黄叶乱飞。王维《归嵩山作》“落日满秋山”似乎把这两句并成了一句,而储光羲《田家杂兴》之三“落日照秋山,千岩同一色”则仿佛把这两句又重新排列了一番,变成了另外两句。
④ 这两句不光是写乡村黄昏景象,而且是用“返”、“归”二字反衬自己“徙倚欲何依”的彷徨与“相顾无相识”的孤独。从陶渊明以来,写乡村田园的诗都爱用“返”、“归”这种字词,像陶渊明诗里的“日入相与归”(《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二)、“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带月荷锄归”(同上其三)、“敛翮遥来归”(《饮酒》之四),这个“归”字暗示的是人的归宿,人能归家便意味着温馨的到来和漂泊的结束,当人漂泊时看到别人归家,则又意味着孤独与惆怅,感到自己的肉体与精神都无所依凭,而几乎所有的田园诗在古代中国的深层含义都是寻找家园,寻找归宿。
⑤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上面三段涉及“采薇”的典故分别有不同含义,《草虫》可以移来表现怀念友人的苦闷,《采薇》可以借来暗示不得回归漂泊无定的痛苦,《伯夷列传》可以指代世道变乱时的绝望,无论用哪一种含义来解释这首诗都可以说通。从前面“徙倚欲何依”和“相顾无相识”两句的意思推下来,似乎怀念友人和难以回归的含义更切合一些,但明人唐汝询《唐诗解》却认为“此感隋之将亡也”,好像他赞成“采薇”用的是《伯夷列传》的典故。后来不少人都同意这一说法,可也有人,如清人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因为“王(绩)尝仕唐”而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王绩既然又当了唐代的官就不会自比叔齐、伯夷这样忠于旧朝的人。
夜还东溪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①。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① 石头上长了苔藓,本来很滑,但可以踩上去,因为幸好有一丛丛的枝条可以供人攀牵。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卷三曾指出这两句诗的来龙去脉:“谢灵运诗:‘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此反其意。唐杜审言诗:‘攀崖践苔易,迷路出花难’,又顺用无功诗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