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
木美人/绘
远古怪神档案
【姓名】睚眦
【身份】龙九子之一
【特征】喜好刑杀,形象为刀斧上的龙吞口造像
【出处】《怀麓堂集》等
恩怨必报刀斧决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大致了解了“龙生九子”这一典故的来龙去脉,以及“九子”之一囚牛可能的形象来源。在接下来的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聊一聊“九子”之中另一位比较著名的角色——睚眦。
除了在前文提到的《怀麓堂集》中排行第二,睚眦在其他一些明清著名的有关“龙生九子”的著录中也榜上有名,如在《升庵外集》中排行第七,但形容都大同小异,为“性好杀,故立于刀环”,从而奠定了睚眦性凶好杀、喜欢与刀斧剑戟为伍的形象。
然而纵观黄卷古籍,在已知的志怪传说之中,并没有与“睚眦”相关的异兽形象可考。目前网络中流行的睚眦“龙首豺身”形象,一般均为经流行文化解构重塑后新造的形象,并无法考证其出处。古代真实的“睚眦”,其文化内涵与两个历史人物有关,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我们或可一窥“睚眦”这一名称所代表的深层理念。
【一、恩怨必较的范雎】
“睚眦”最初的意思,指的是人发怒时双目瞪圆、意欲发作的模样。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人,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的《范雎蔡泽列传》之中,司马迁形容秦相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以此来说明此人恩怨分明、有仇必报。那么范雎究竟是何许人也,又为什么会值得司马迁如此为其书传?接下来我们便来说一说他的故事。
范雎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的宰相,在未遇到秦昭王之前,曾经在魏国做过中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喜爱能言善辩的谋士,听说范雎是个雄辩之人,便有意结交,派人给范雎送去了礼物。范雎没收,但此事引起了须贾的怀疑,认为范雎一定是将魏国的情报卖给了齐国,因此才能得到齐王的馈赠。
待回国之后,须贾就将这件事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杖打至骨断牙裂,范雎自知无法辩解,就只能装死逃生。魏齐又命人将范睢用席子裹住扔在厕所里,让人往他身上撒尿来侮辱他,以此作为对其他门客的警告。后来范雎在另一个魏国人郑安平的帮助下逃出魏国,改名为张禄,跟随秦国使者王稽来到秦国,并被王稽举荐给了秦昭王。
范雎的才华在秦昭王幕下得到了发挥,他帮助秦昭王驱逐国内权贵,收拢王权,攻城略地,声势顿起。魏国畏惧秦国的威势,就派须贾来秦国,希望能与秦昭王议和。范雎在秦国自称张禄,故而须贾并不知道秦国的宰相就是范雎,须贾来到秦国王都时,范雎假扮成杂役来见须贾。须贾认出范雎,见他样子似乎非常落魄,就赠送了一件丝袍给范雎。
范雎后来在相府中接见了须贾,须贾这时才知道他就是秦国如今的宰相。然而因为一袍之恩,范雎消除了先前须贾诬告自己的怨恨,放他回了魏国,又让他传话给魏王,说除非献上仇人魏齐的人头,否则便要屠戮魏国国都大梁。
魏齐得知此事后逃到赵国,而范雎也穷追不舍,直到逼迫魏齐走投无路、引剑自杀后才善罢甘休。后来范雎又推举帮助过自己的郑安平做了秦国将军,又将秦王给予的财物分赠给落魄时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而对曾经冒犯自己的人也逐一寻查报复,故而有了“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评价。
后来范雎因为与秦国大将白起不合,向秦王进谗逼死白起,而他自己举荐的郑安平却叛逃赵国。范雎因此失去了秦王的信任,导致辞官后忧惧病死,为自己的小肚鸡肠、公私不分而付出了代价。
【二、勇义无双的聂政】
除了秦相范雎之外,另一个与“睚眦”有关的历史人物便是赫赫有名的刺客聂政。
聂政的故事最早见录于《战国策·韩策》之中,相传他原本只是一个在齐国杀狗的屠夫,因为感怀韩国大夫严遂的礼遇之恩,而只身前往韩国,刺杀了严遂的仇人韩傀。相传严遂先前去寻访聂政时,聂政因老母尚在,不肯接受严遂的请求。然而等老母去世后,聂政却主动找到严遂,表示愿意代为复仇,故而聂政被后世认为是义孝双全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