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津学术文丛”总序

既非财产、也不容占有:克拉丽莎对男权的抗争 作者:李菊


“花津学术文丛”总序

张杰

2019年初春的一天,我收到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德让院长的微信,请我给“花津学术文丛”写个序。其实,早在一年前,在安徽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校庆时,张院长就曾与我商量出版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学术文丛一事。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友、特聘教授,我责无旁贷,就贸然答应了。如今我拿到首批文丛书目和书稿简介后,才发现文丛涉及的学科面既广又深,实难担此重任。我真是应该认真一一拜读,然后再详细汇报自己的心得体会。然而,逃避已不可能,只好仓促应付,说一些自己切身的感受。

早在1978年2月,我们作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上大学的幸运者,一迈入赭山脚下、镜湖之畔的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就为美丽的校园所吸引,更为名师云集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这所安徽省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安徽最早的外语学科,曾经有一大批名家在这里耕耘。朱湘、刘静远、叶仲襄、汪开模、陈亚青、方重、昂觉民、郑啟愚、戴镏龄、巫宁坤、张春江、章振邦、王桂荣(力冈)等均是可以载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史的名师。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安徽外语教育的“母机”和外语师范教育的龙头。虽然我们毕业已经整整37年,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安师大外院的学子,为自己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外语人感到骄傲!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早在15年前就已搬入了花津校区,拥有两幢一体式独立的教学、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37万平方米,硬件条件令人羡慕。然而,最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办学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这里成就了包括长江学者、国外科学院院士、俄罗斯人民友谊勋章获得者、名牌大学的资深教授等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更为安徽省内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园丁,还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高水平的外语人才。

翻开这套文丛,我们对母院的明天更加有信心,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一代学者的茁壮成长,感到后生可畏。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徽师范大学的外语学科一定会腾飞!初步遴选列入文丛的学术专著大多数是由年轻的教授和博士所著。他们专业基础扎实,思想活跃,观点独到,论证严谨,在各自的领域内均有着程度不同的开拓。本文丛的出版是对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科研力量的一次大检阅。近些年来,国内外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衡量参照的主要是经济指标。实际上,也许精神文明的发展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丛的面世至少从一个侧面,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普通高校外语学科发展的面貌。

从本文丛涉及的领域来看,既有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也有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所涉足的语种有英语、俄语、日语、法语等。从研究状况来看,文学、语言学、翻译学三者并重,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这就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全面提升和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发展,同时也显示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能够团结一心,科研教学一起抓,对学院学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在此套文丛中,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各位教授、博士均展示出各自的研究特色,令我大开眼界。文学方面,蔡玉辉教授的《鹡鸰呼周:维多利亚生态诗歌研究》,运用生态批评方法,集中研究英国维多利亚生态诗歌的发生、发展、内涵、影响等问题。韦虹教授的《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现代神话叙事与身体书写》,努力表明,威廉·戈尔丁在《蝇王》等13部小说中书写了当代版神话,参与社会价值观形成和文化编码等的人物身体作用重大,从而对匮乏人性与崇高理想指引的当代社会现实产生巨大警示与启迪意义。以韦虹教授、赵娜博士领衔的《文学叙事批评研究》,深入论述了“空间叙事”“女性主义叙事”“历史与叙事”“叙事艺术”和“主题叙事分析”等诸多话题。邱静娟博士的《纳博科夫俄语长篇小说研究》,考察了纳博科夫早期俄语长篇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关系,从而反思对纳博科夫作品中断与俄罗斯文学传统联系的错误认识。李菊博士的《既非财产,也不容占有:克拉丽莎对男权的抗争》,对《克拉丽莎》的悲剧小说特性进行了界定,揭示出悲剧的根本原因,并对评论界的相关争议进行了回应。张涛博士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中的荒野》,深入分析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荒野意象及相关主题,考察社会及文化因素在荒野景观中的表征特点。语言学方面,张孝荣教授的《句法理论与英汉句法结构研究》,努力通过英汉对比以及类型学考察的方式,揭示英汉语中不同语言结构式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促进句法理论的可持续性发展。仇文俊博士的《新时代商务日语教育体系构建与教材开发》,努力厘清商务日语教育中的相关基础问题,为今后的教育实践以及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庄微微博士的《中国俄语学生发音韵律特征研究》,通过对中俄学生发音的对比和实验数据采集,揭示了中国学生俄语发音韵律的特征及其不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翻译学方面,张德让教授的《翻译会通论》,通过综合梳理和个案研究,阐述会通作为译学范式的内涵,试图确立会通作为重要译学范式的学术地位,深化中国传统译学研究。张洁博士的《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清末民初的翻译冲动与症候》,揭示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翻译冲动如何冲破语言秩序的压抑和民族主义的语言观,掀起语言文字的革命。胡迅博士的《杜拉斯作品在中国:翻译与影响》,对杜拉斯的《琴声如诉》《情人》等在中国的译介进行了系统梳理。

显然,这一文丛已经不仅仅是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而且是该学科值得留存的宝贵学术档案。在畅谈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科的成就时,我不禁想起我的恩师著名翻译家力冈教授和获中国译协授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的王文干教授。正是他们这样一大批默默奉献的老师,为我们注入了学术生长的血液,造就了我们的今天,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基础!感谢您,我们的老师!感恩您,我们的母校!

母校已经过了90华诞,我的生命之树也已长出了第63环年轮。63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步入老年,但是90岁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则正是处于壮年的生长期。正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一代代人的无私奉献,我们的母校才会永葆青春,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灿烂!

愿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与母校的师生共勉。

2019年2月14日

于南京随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