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组(6首) 刘守兰、易霞&Barbara Mossberg

栖居于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读本(英汉对照)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第七组(6首) 刘守兰、易霞&Barbara Mossberg

F11B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没人知道这朵小小的玫瑰-

N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

It might a pilgrim be

Did I not take it from the ways

And lift it up to thee.

Only a Bee will miss it-

Only a Butterfy,

Hastening from far journey-

On it's breast to lie-

Only a Bird will wonder-

Only a Breeze will sigh-

Ah Little Rose-how easy

For such as thee to die!

没人知道这朵小小的玫瑰-

它或许是位朝圣者

倘若我没把它从路边摘下,

呈献于你面前。

只有蜜蜂会把它思念-

只有蝴蝶,

匆匆从远方赶来-

在它怀里小憩-

只有鸟儿才会惊异-

只有微风才会叹息-

啊,小小的玫瑰-如你这般

多么容易凋零!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58年。现存两份手稿,一份于1858年夏天,收入“诗笺”(Fascicle 1),此为B版(如图,下半页)。另一份手稿(C版)抄写于1861年,跟B版文本一致,上有墨渍,纸张上没有折痕,或许是因为留下了墨渍,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寄给任何人。此诗曾发表于《春田共和日报》(Springfield Daily Republican)1858年8月2日,是狄金森生前匿名发表的少量诗作之一。据富兰克林推测,这份手稿(A版)当时很可能寄赠给苏珊·狄金森,并由她投给《共和报》(原稿现已丢失)。诗作发表时,留下了这样的题头:“致××夫人,并一朵玫瑰。(秘密转寄共和报)”

② 本行中出现了3个关键词:Nobody、this和little。Nobody在英语中有两层意思:“没有人”(not anyone,no person);“微不足道的人”(someone who is considered unimportant),狄金森曾在多首诗歌中自称为Nobody。在翻译中,我们只能选取“没人”或“无人”作为对应,却无法表现第二层意思。此外,在古希腊神话中,独眼巨人Cyclops也曾自称为Nobody(见《奥德赛》)。This一词在这里有强调的含义,它或指诗人手中那朵备受呵护的玫瑰,或暗指自己,事实上汉语中的“这”无法包含如此丰富的含义。little一词既指“小的”(small in size or amount),也指“微不足道的”(not important or serious),原文所蕴含的两层意思无法同时译出。考虑到诗人很可能强调“小而弥坚”之意,因此这里选择第一义,而没有译为“不起眼的”或“弱小的”等等。

③ pilgrim,有译者将其译为“流离辗转”或“漂泊流离”等,经与美国专家商讨,结合诗人的成长背景,我们认为pilgrim包含宗教意味。诗人在另几首诗歌中也曾把自己称为pilgrim,如《是否真有一个“早晨”?》(F148-Will there really be a"morning"?)和《我端来一杯奇怪的酒》(F126-I bring an unaccustomed wine)等。

④ 蜜蜂、鲜花是狄金森爱情诗的一种意象模式,在本诗中,尽管玫瑰地处僻静,少人问津,却依然享受着爱人的思念。

【解读】

狄金森一生钟爱玫瑰。她不仅在自家花园里精心培植玫瑰,而且还在30余首诗歌中描写玫瑰,歌颂玫瑰,甚至把自己比作玫瑰,或盛开于“闹腾的树林里”,或沐浴于“清晨的朝露和微风”(F25-A sepal-petal-and a thorn),或经过压榨成为“芳香永久的玫瑰精油”(F772-Essential Oils are wrung-)。评论界普遍认为,本诗通过对一朵不起眼的玫瑰的描述,展现诗人无人问津的窘境、短暂的青春和脆弱的生命,并借此映射自己隐居的人生和多舛的命运。本组成员经过商讨,认为诗人在展现玫瑰貌似孤独弱小外表的同时,也彰显了其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孤芳自赏的个性,事实上,孤傲倔强的狄金森从未因其离群索居的生活和不为世人赏识的诗作而感到寂寞和沮丧。正如这朵静静绽放的玫瑰,尽管不为人知,却依然有着蜜蜂、蝴蝶、小鸟和微风的思念和陪伴,平静地享受和“灵魂选择的伙伴”(F409-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的共生共存。(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刘守兰;参考Barbara Mossberg意见)

F122C These are the days when Birds come back-这是鸟儿归来的日子-

These are the days when Birds come back-

A very few-a Bird or two-

To take a backward look.

These are the days when skies resume

The old-old sophistries of June-

A blue and gold mistake.

Oh fraud that cannot cheat the Bee.

Almost thy plausibility

Induces my belief,

Till ranks of seeds their witness bear-

And softly thro' the altered air

Hurries a timid leaf.

Oh sacrament of summer days,

Oh Last Communion in the Haze-

Permit a child to join-

Thy sacred emblems to partake-

Thy consecrated bread to take

And thine immortal wine!

这是鸟儿归来的日子-

很少-一只两只-

回首眷顾。

这是苍穹复原的日子

那古老的-六月的伎俩-

那蔚蓝和金黄的错误。

呵,诡计骗不了蜜蜂。

你的花言巧语

却几乎骗取了我的信任,

直到种子列队作证-

在微风中轻轻穿行

催促着那一片胆怯的树叶。

哦,夏日的圣礼,

哦,薄雾中最后的圣餐-

请允许一个孩子的加入-

烙上神圣的印记-

品尝神圣的面包

还有你那永生的酒浆!

【注释】

① 现存3份手稿,最早的手稿(A版,铅笔)大约写于1859年,寄赠给苏珊,“Sue”的字样被擦掉,但仍可辨认。1859年底,诗人将此诗(C版)收入“诗笺”(Fascicle 6)。这里采用C版(如图)。此诗在狄金森生前发表于《鼓点》(Drum Beat)1864年3月11日,这份原稿(B版)丢失。目前所知狄金森生前一共发表了10首诗作,其中3首发表于《鼓点》(另外两首是F137和F228)。这份报纸创刊于美国内战期间,用于筹集募捐,创办人是阿默斯特学院毕业生Richard Salter Storrs,狄金森家的老相识。狄金森第一部诗集的两位编者梅布尔·托德(Mabel Loomis Todd)和希金森(T.W.Higginson)为本诗添加了标题“印第安夏日”(Indian Summer),指深秋时节忽然出现的回暖天气。

② sophistries of June:指大自然采用迷惑人的伎俩,使诗人在秋日里感到宛若回到温暖的六月。

③ A blue and gold mistake:蔚蓝的天空和金色的阳光令人误认为美好的夏天能够永存,连鸟儿都不愿离开。

④ 列队作证的种子蕴含生命延续的希望,为来年的重生做出许诺。

⑤ sacrament of summer days:夏日的圣礼。与《夏日,鸟儿之外》(F895-Further in Summer than the Birds)一诗相似,诗人提到她想象中自然界在树林中举行的宗教仪式。

⑥ 诗人采用孩子的口吻要求加入圣餐,表现出她如孩童般对大自然的亲近与依赖,以及她因小鸟、蜜蜂和绿叶的即将消失而产生的恐惧感。孩子形象的出现能引起读者联想到身穿洁白衣裳的稚嫩的领圣餐者的纯洁形象,很可能是她儿时经历的重现。

【解读】

季节轮回在狄金森诗歌中占有一定比例,在诗人眼中,四季以不同的色彩和情调激发人们的情感和遐想。在一些我国读者较为熟悉的诗歌中,狄金森或以弱小的蟋蟀为主角,描述它们在夏末草丛中举行的弥撒(F895-Further in Summer than the Birds-),或以冬日斜阳为例,描述其如同教堂音乐般的沉重和压抑感(F320-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本诗和上述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诗歌描述的是深秋时节出现的回暖天气,蔚蓝的天空和金色的阳光如魔术师般地使她产生幻觉,误认为温暖的夏日重回大地。然而,象征季节变化的自然界宗教仪式正在悄然进行,有着孩子般纯洁心灵的她虔诚而急切地要求加入圣餐仪式。

这一情景或许与她儿时一次在教堂领用圣餐的经历有关,那一次,由于年幼,无法独自离开而受到牧师尊贵的邀请,留下和基督徒一起用圣餐,此事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哈贝格,2014:92-93)。孩子形象的出现很可能是当时情景的再现。在描述自然景色的诗歌中,狄金森时常抒发其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愿以及对古老宗教习俗的回归渴望。自然景色和宗教色彩的融合,使淡雅的景致变得庄严凝重,寓意深长,这也是狄金森诗歌的一个特征。(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刘守兰;参考Barbara Mossberg意见)

F347 I dreaded that frst Robin,so 我曾如此害怕第一只知更鸟

I dreaded that frst Robin,so,

But He is mastered,now,

I'm some accustomed to Him grown,

He hurts a little,though-

I thought if I could only live

Till that frst Shout got by -

Not all Pianos in the Woods

Had power to mangle me-

I dared not meet the Daffodils-

For fear their Yellow Gown

Would pierce me with a fashion

So foreign to my own-

I wished the Grass would hurry-

So when 'twas time to see-

He'd be too tall,the tallest one

Could stretch to look at me-

I could not bear the Bees should come,

I wished they'd stay away

In those dim countries where they go,

What word had they,for me?

They're here,though;not a creature failed-

No Blossom stayed away

In gentle deference to me-

The Queen of Calvary-

Each one salutes me,as he goes,

And I,my childish Plumes,

Lift,in bereaved acknowledgement

Of their unthinking Drums-

我曾如此害怕第一只知更鸟,

但如今他已为我掌控,

我习惯于他渐趋长大,

尽管有时,他会让我有点受伤-

我曾想是否可以仅仅活至

听那第一声鸟鸣穿过-

并非林中所有的音符

都曾有力量砸碎我-

我曾不敢看那水仙-

生怕她黄色的衣衫

把我刺痛,那种款式

与我自己的,如此不同-

我曾希望小草快快长-

这样到了见面的时刻-

他会长得那么高,最高的那株

能踮起脚尖望着我-

我曾难以忍受蜜蜂的不期而至,

曾希望他们远离此地

到了那幽暗的国度,

他们又将说些什么,为我?

然而他们却全都在这里,无一缺席-

没有一株花朵回避

向我这位受难女王-

致以温柔的敬意-

每一位离开都向我行礼,

而我,把那稚嫩的羽毛,

扬起,悲哀地默许

他们随性的鼓点-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夏天。现存一份手稿,见“诗笺”(Fascicle 17)。如图。

② Robin:北美知更鸟,叫声啭鸣似笛。

③ mastered:指“被掌控了、制服了”,不过,这只是诗人的一种自我调控,跟小鸟似乎没有关系,这里译作“掌控”。

④ grown:这里指developed,通过不断熟悉了解,“我”已渐渐习惯了它的色彩、习性和歌声;也暗示知更鸟一天天变大,时光一点点流逝。诗人害怕春光的转眼即逝,但又似乎因某种原因而做了心理调控。

⑤ mangle:砸碎,有很强的暴力色彩,这里使用了虚拟语气。

⑥ stretch:按照狄金森语料库,意为伸展、成长等,隐喻义是stand on tiptoe(踮脚站立),直接译出隐喻义可使诗歌保持画面原有的清新和灵动。

⑦ Calvary:耶稣受难的地点,通常译为“骷髅地”,在狄金森诗歌中频繁出现。根据狄金森传记提供的资料,该词可能和狄金森的“主人”人选沃兹华斯牧师有关,Calvary是他从东海岸迁至西海岸后,在旧金山供职教堂的名字。无论诗人是否在此有所特指,Calvary一词至少跟狄金森对受难、忠贞、高贵、神圣婚姻和复活的个人化想象有关。

⑧ Plume:羽毛,也是地位的象征、贵族的标记,与身份、荣誉、业绩等因素有密切关联,许多王后和贵族喜欢用羽毛装饰帽子。与“悲伤女王”相互呼应。

⑨ unthinking:没有思考能力的、欠考虑的,这里的鸟儿似乎并没有故意冷淡诗人的意思,而只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因此译为“随性的”。

【解读】

狄金森擅长在描述自然的诗歌中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的叙述者大多孤立无助,不仅得不到上帝的关怀,甚至也无法在大自然中找到心灵慰藉。在本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展现出与主人公心理极不和谐的亮丽色彩。新英格兰短暂的春天带来了鸟的歌声、花的容貌和充满生机的小草,然而,她却害怕它们鲜艳的色彩和动人的歌声会“砸碎”她敏感的心灵。借助动词过去式和虚拟语气,她生动地描述出周围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欲望。一方面,她急切地希望自己能活着听到知更鸟的第一声啼鸣,另一方面,她又害怕那歌声会刺痛她的心,令她感到恐惧和绝望。

诗人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水仙、青草、蜜蜂、花朵……一一浮现于她眼前,它们以她无法容忍的色彩、舞姿和歌声出现,令她欣喜,也令她痛楚。眼前的一切勾起了她对往昔的回忆,强烈的感情冲击使她感到自己便是骷髅地的“受难女王”。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联想起艾略特的《荒原》中“最残忍”的四月:“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诗歌结尾,诗人似乎冷静地回到现实世界,采用移情的方式,让不知情的蜜蜂和花朵在离别前向“受难女王”致意,以缓解她和自然界的矛盾,淡化她极其痛苦的心情,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她的诗歌卓然超脱了平庸的感伤诗歌的模式。(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刘守兰、易霞;参考Barbara Mossberg意见)

F477A He fumbles at your Soul他触摸你的灵魂

He fumbles at your Soul

As Players at the Keys

Before they drop full Music on-

He stuns you by degrees-

Prepares your brittle nature

For the Etherial Blow

By fainter Hammers-further heard-

Then nearer-Then so slow

Your Breath has time to straighten-

Your Brain-to bubble Cool-

Deals-One-imperial-Thunderbolt-

That scalps your naked Soul-

When Winds take Forests in their Paws-

The Universe-is still-

他触摸你的灵魂

如同琴师抚弄琴键

在奏响整首乐曲之前-

他一点一点把你震晕-

让你脆弱的气质

准备迎接缥缈的锤击

锤子的轻敲声-从远处传来-

然后渐近-然后徐缓

你有时间去舒展呼吸-

你的头脑-冒出凉气-

发出-一记-庄严的-霹雳-

掀去你赤裸灵魂的表皮-

当风的爪子抓住树林-

宇宙-一片静寂-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下半年。现存两份手稿,一份(A版)寄给苏珊;另一份见“诗笺”(Fascicle 22),分为4个诗节,有4处异文:5 nature] substance;9 time] chance;12 scalps] peels;13 The Universe-is still-] The Firmaments-are still-。这里采用A版。

② 对“琴师”的身份可有多种理解,可以指死神、诗神、牧师,或是性侵犯者,诗歌语言的开放性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③ Etherial Blow:Etherial=Ethereal。缥缈的锤击,矛盾形容法,诗人用轻灵含蓄的语言勾勒出锤子敲击后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以此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④ 有足够的时间舒展呼吸。此句指“你”逐渐失去知觉的过程,诗歌的节奏也随之变得徐缓,片刻的宁静和舒缓酝酿着随之而来的诗歌高潮。

⑤ 狄金森在许多诗歌中使用cool一词,表现人们失去知觉时逐渐丧失的温度。bubble一词充满动感,表现人的血液逐渐停止流淌的变化过程,此处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词汇。

⑥ 诗人连续用了4个破折号,似乎希望提醒读者在缓慢的节奏中想象可能产生的各种场景。

⑦ scalp有“掀去头皮”的意思,这里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狄金森书信里的一句名言“倘若感到天灵盖被猛然揭开而无法合拢,这便是诗”(L342a)。因此“琴师”可能暗示诗神。

⑧ 诗人采用具象化手法,把风描绘成带有爪子的生灵,具有死神般的威力。诗人采用类比手法,把秋风刮落树叶和灵魂被揭表皮并列,为读者对诗中的“你”的经历提供了多种参考画面。同时,Paws一词耐人寻味,一方面,我们会自然想起狄金森诗歌中曾出现过的抓人于掌心的“拿着量规的妖怪”(F425-'Twas like a Maelstrom,with a notch),另一方面,由于该词和pause(中止)一词谐音,读者得以停下喘气,充分体会诗歌上下文的蕴意,而这些丰富的联想在中文翻译中却无法体现。

【解读】

诗人采用大跨度的省略手法为诗歌的诠释留下广阔的空间,有人认为本诗描绘的是死神降临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是女主角聆听牧师布道的经历,考虑到诗人的创作年代,19世纪的美国作家惯于采用含蓄的语言勾勒性暴力行为,我们认为本诗也可视为哥特式小说中性暴力行为发生的场景再现。

首先,我们可以把诗歌中的“他”设想为死神。和那位有着“宽大的手臂”、“好心地停车把我接上”(F479-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的儒雅死神不同,本诗中的死神有着“修长的手指”,他手执锤子,敲击声由远及近,最后以霹雳般的一击使女主角失去知觉。其次,我们也不妨把诗中的“他”设想为一位充满戏剧性光芒的牧师,他那磁铁般的声音和动人的演讲拨动着诗人灵魂的琴键,使她经历了一次猛烈的心灵撞击。灵魂赤裸的表皮被揭开的瞬间又令人联想起诗人的创作过程,因此这里用修长手指抚摸女主角的也可能是一位诗神。最后,我们不妨把男主角想象为一个性侵犯者,诗中大量的省略句为诗歌罩上一层朦胧的面纱,遮掩了“他”狰狞恐怖的真实面目,也略去了不堪入眼的现场细节描绘。诗歌以狂风席卷树林的景象结束,女主角或沉醉于牧师的动人演讲中,或被死神抓于掌心,或经历了诗神的光顾、完成了诗歌的构思过程,或遭受了琴师模样的性侵犯者的蹂躏。狄金森诗歌的开放性为读者的多元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种可能性巧妙地寄寓于亦此亦彼的朦胧境界中,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审美信息量。

(翻译、注释、解读:刘守兰;参考Barbara Mossberg意见)

F764 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我的生命-一杆上膛的枪-

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

In Corners-till a Day

The Owner passed - identifed -

And carried Me away-

And now We roam in Sovreign Woods-

And now We hunt the Doe-

And every time I speak for Him-

The Mountains straight reply-

And do I smile,such cordial light

Upon the Valley glow-

It is as a Vesuvian face

Had let its pleasure through-

And when at Night-Our good Day done-

I guard My Master's Head-

'Tis better than the Eider-Duck's

Deep Pillow-to have shared-

To foe of His-I'm deadly foe-

None stir the second time-

On whom I lay a Yellow Eye-

Or an emphatic Thumb-

Though I than He-may longer live

He longer must-than I-

For I have but the power to kill,

Without-the power to die-

5 in] the-

16 Deep] low

18 stir] harm

23 power] art

我的生命-一杆上膛的枪-

遗立于墙角-直至一天

主人路过-认出了我-

并把我带走-

此刻我们漫游于至尊的树林-

此刻我们捕猎母鹿-

每当我代他发话-

群山立即回应-

我满脸微笑,明亮温暖

照亮了整个山谷-

宛如维苏威火山

让喜悦纵情释放-

入夜-我们美妙的白昼消逝-

我守护主人的头-

胜过把深深下陷的

鸭绒枕头-共同分享-

他的敌人-就是我的死敌-

没有谁能再动弹一下-

只要我那敏锐的眼睛-

或是有力的拇指将他瞄准-

尽管我比他-可能活得更长久

他却定会比我不朽-

因为我只有能力去杀戮,

却没有-力量死亡-

5在]这-

16深深的]低低的

18动弹]伤害

23力量]艺术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3年。现存一份手稿,见“诗笺”(Fascicle 34)。如图。

② 有关“枪”的意象,评论界众说纷纭:诗人久藏心底一触即发的爱情,折射美国内战对诗人心灵的冲击,反映诗人对男性艺术创作自由的渴望,诗人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我们同意后一种说法。她满腹“触电般的旋律”(F348-I would not paint-a picture-),恰如一杆装满子弹的枪,却遗立墙角,随时等待枪手的到来。

③ 关于“主人”,有评论家认为是指诗人心仪的男士,也有人认为是指上帝。我们认为,“主人”指的应该是诗神。

④ 诗人采用了3个过去式动词passed、identified和carried,与下一小节的roam、hunt和speak3个动词的现在式并列出现。从表面看似乎打乱了时间顺序,破坏了诗歌语法上的平衡,但是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感情脉搏的跃动。然而这样的跳跃式处理方式却无法用汉语传达。

⑤ Sovreign一词漏了字母e,诗人仿佛想表明,在至尊的树林里,没有Emily的位置。在星光灿烂的美国文坛,也同样没有她的一席之地,她必须由“主人”带领方能进入至尊的领地。

⑥ 这里的火山和枪的意象一脉相承,一旦枪弹击发,便能产生火山般的效应。也就是说,一旦诗兴引发,诗人心中的激情便会如火山喷发般光芒四射,不可阻挡。

⑦ 分享鸭绒枕头是世俗爱情生活的写照。然而,诗人似乎更愿意彻夜不眠地守护在“主人”身旁,保护他“毛茸茸的头”不受侵害,本小节诗歌折射出诗人追求艺术的决心远胜于她对爱情生活的渴望。

⑧ Yellow Eye:根据狄金森语料库,Yellow一词有sharp、keen、acute等含义,故译为“敏锐”,而不是“黄眼”。

⑨ 诗人认为,她作为“一杆上膛的枪”,一件武器,可以活得比“主人”更长久,然而她却在“主人”的掌控之中,因为只有在得到他的认可后,她才得以在诗歌领域里纵横捭阖,因而“他”一定更为不朽。凭借超凡的语言文字能力,她可以具备极强的爆炸力和杀伤力,却无法自行消亡,因为语言文字必将超越人的生命,流芳百世。

【解读】

本诗是解读狄金森诗歌创作的关键性作品,在评论界引起许多争议。有人将其归类为爱情诗歌,认为本诗象征性地体现诗人压抑的情感和对爱情的渴望;有人将其归为宗教诗歌,认为诗人表达其急切期待上帝眷顾的愿望;有人将其视为战争诗歌,认为其折射出美国内战的各种矛盾冲突;还有人认为本诗反映诗人对自由创作的渴望。我们认为,本诗是诗人的隐居生活和压抑的文学创作生涯的写照,她把自己比作一杆“上膛的枪”,纵然心中充满创作激情和灵感,却囿于时代局限,只得无奈地蹲在角落,等待有识之士的发现和认领。因为只有在他的引领下她才能步入那“至尊的领地”。即便到了那里,她也必须为他说话,为他守候,为他抵御敌手,为他放弃温暖的“鸭绒枕头”,心甘情愿地成为他手中的枪,而她本人却毫无掌控命运的能力,甚至不能自行结束生命。本诗充分显示了19世纪女作家创作生涯的艰难,表现出诗人无处宣泄的创作渴望和无助的处境。(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刘守兰;参考Barbara Mossberg意见)

F1489E A Route of Evanescence一条渐渐消失的轨迹

A Route of Evanescence

With a revolving wheel

A Resonance of Emerald

A Rush of Cochineal,

And every Blossom on the Bush

Adjusts its tumbled Head,

The Mail from Tunis,probably-

An easy Morning's Ride-

一条渐渐消失的轨迹

用一个旋转的车轮

一条翠绿的回响

一趟胭脂虫的奔跑,

还有灌木丛中的每一朵鲜花

抬起它耷拉的脑袋,

从突尼斯来的邮件,或许-

一次早晨轻松的溜达-

【注释】

① 1879年至1883年期间,狄金森曾将此诗抄写过数次,文本基本一致,先后赠给多位朋友:老朋友海伦(Helen Hunt Jackson),姨妈家的两位表妹,阿默斯特同乡塔克曼夫人(Sarah Tuckerman),诗人选定的“导师”希金森,托德夫人(哥哥的情妇,后成为狄金森诗集的第一个编定者),罗伯特兄弟出版公司的主编奈尔斯(Thomas Niles,后成为狄金森第一批诗集的出版人)。这几份手稿都得以保存。这里采用E版,也就是赠给希金森的版本。狄金森在赠给托德夫人的手稿(大约1882年)中留言:“我描绘不出水晶兰,但请接受一只蜂鸟-”。如图。

② Evanescence:迅速消失,诗人描述的是一条通道、路径或是蜂鸟飞行轨迹的倏然消失。联系蜂鸟的飞行速度,不妨理解为鸟儿的忽隐忽现,画面的飘忽感由此产生。这样的描述似乎超越了玄学派诗歌的范畴,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意义的观察,带有一定的禅学意味。本诗共8行,其中6行以A开头,并列使用的冠词使诗人精心设计的画面一幅幅地跳入读者的视野,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在译诗中我们采用不同的量词表现事物的不同形态特征。此外,诗人采用Route、revolving、Resonance、Rush等一系列词均以R开头,形成铿锵有力的头韵,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相似的例子还有第二行的With和wheel,以及第五行的Blossom和Bush等,这些修辞手法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表达方法。

③ A Resonance of Emerald:蜂鸟羽毛华丽,有绿、红、黄各色宝石般的艳丽色彩,此行所描绘的是其翠绿色的翅膀掠过天空时留下的一片回声。

④ A Rush of Cochineal:鲜亮的红色翅膀疾驰而过。此两行诗句把听觉和视觉联通,使诗歌产生通感的审美效果。

⑤Adjusts its tumbled Head:本诗通篇只采用了Adjust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动作均采用名词或是分词形式。借助不同的动词和名词形式,诗人不仅展现了小鸟飞行的不同体态和风姿,而且也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性,使读者看到了蜂鸟飞行其中的阳光、丛林和花朵。这些不同的动词形态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却难以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对策。

⑥The Mail from Tunis:这里的“突尼斯”很可能来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安东尼奥(Antonio)评论克拉丽贝尔(Claribel)的话(2:1:246-248):“She that is queen of Tunis;she that dwells/Ten leagues beyond man's life;she that from Naples/Can have no note,unless the sun were post……”(她是突尼斯王后,她的住处那么遥远,一个人赶一辈子路,还差10里格才能见到她。她和那不勒斯不通音讯,除非太阳光当了邮差……)。

⑦ probably: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没有以第一人称视角来描述或评论事物,而是采用无叙事者的直接表现手法,而probably一词的出现则使读者听到了叙事者的声音。【解读】

本诗用凝练含蓄的手法,通过对形象、色彩和声音的刻画,展现出一幅鲜艳灵动、音韵和谐的画面。然而,作者却只字未提所描述的对象名称,谜语般的诗句耐人寻味,也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许多评论家认为,诗歌的主角是一只飞行于丛林中的蜂鸟,它不仅飞行神速、色彩鲜艳,而且还不辞辛劳地从遥远的突尼斯送来信息。本组成员认为,既然诗人通篇没有提及主角名称,而狄金森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非物化”的现代主义倾向,她往往在不经意间不留痕迹地抹去物质生活的痕迹,为读者的理解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鉴于这样的创作倾向,我们不妨把这些描述设想为抽象的画面,诗人暗指的是她本人锐敏的思绪和多彩的想象,而那位信使也即作者本人,她把大自然赋予她的信息和灵感,用电报般的简练笔法谱成诗歌,如同邮件般寄往世界各地,正如她在诗歌中写的:“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刘守兰;参考Barbara Mossberg意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