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近体诗的字句与平仄

诗律(修订本) 作者:郭芹纳 著


第一节 近体诗的字句与平仄

一、字句有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三种形式,它们的句数和字数都有一定的规定。律诗、绝句和排律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所谓五言,就是每句必须是五个字,不能多,也不能少。七言,则必须每句七字。律诗和绝句的句数也是固定的,不能变更。每首律诗必须是八句。每句七言者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句五言者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首绝句只有四句,七言者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者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它也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其句数可以是十句、四十句、六十句、八十句,甚至于一百句;也可以是四十八句、七十二句等等。总之,其句数是相对自由的,不像五律和七律那样严格。不过,通常以“五言排律”为多,并且一般以十二句为常见(中唐以后,试帖诗都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各联的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第一句叫作“出句”,第二句叫作“对句”。

二、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因此,前人有“学诗先要知平仄”的说法。

人们通常以为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很难掌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诗律应是易明而并不繁难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特意用较多的篇幅,予以解释。

近体诗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所谓诗的格律,不外是最充分地利用了汉语的声、韵、调的特点而已。显然,对于每一个会说汉语的人来说,这种格律也是容易掌握的。这正如人们学习书法一样,步入其门是并不困难的,至于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写出传世之佳作,则有待个人的修习。倘若诗律繁复难识,便不会有如此众多的诗人问世,也不会有唐代诗歌的兴盛。我们之所以感到繁难,主要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缘故。

古人把“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又分为两大类,这就是“平”和“仄”。所谓“平”,是指中古的“平声”,其特点是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即所谓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仄”是不平的意思。“上、去、入”三声,因为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所以归入“仄”声一类。“平”“仄”两类声调在诗文中交错使用,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显得富有音乐特色,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只要我们能够分辨平仄,并且按照下面的规定来安排平仄,就可以掌握其格律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要求平仄错综和谐而不显单调。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平仄相间、平仄相对的要求。为了把各联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于是,又有了“粘”的规则。从这三个基本要求出发,便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律。具体说来,就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各联之间,平仄相粘(nián)。

在说明平仄格律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a. 近体诗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这样排列起来,只可能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四种形式。只是末一字为单字,或为平,或为仄,随句决定。每一音步的第二字是节奏点所在,不能随意变更。所谓平仄格律,其实就是针对节奏点而言的。

b. 偶句押韵,押平声韵。即偶句的末一字为韵脚,必须入韵,而且限用平声(用仄声者则为例外)。首句的末一字可以用平声(多数入韵或者用邻韵),也可以用仄声(不入韵)。注意: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还在于说明,奇数句(即出句)的末一字必须用仄声。

c. 一句之中的最后三个音节,如果都是平声,叫作“三平调”;如果都是仄声,则叫作“三仄调”。从原则上说,近体诗禁忌三平调和三仄调(实际上,诗人们对三仄调并未真正回避)。

有了这三点认识,我们就可以来谈近体诗的平仄格律了。

1. 先看“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按照前面所说,如果我们以仄声开始,那么该句的平仄格式应为:

(甲)仄仄    平平    仄。

2. 再看“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前文说过,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所谓联中的平仄相对,就是要求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对立。如果出句为“仄仄平平仄”,那么,其对句自然是:

(乙)平平    仄仄    平。

这里必须注意,这种相对的规则是不能违反的。如果违反了,那就叫作“失对”。唐宋诗人的作品中,“失对”的情况非常少见。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所谓“平仄相间”“平仄相对”,以对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求最为严格(五律的节奏点指每句中的第二字、第四字及末一字;七律的节奏点指每句中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及末一字),因为它们正是平仄错综协调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原因。

3. 最后再说“各联之间,平仄相粘”。

这一规定的意思是: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与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这样,既可以把后一联与前一联粘合连接起来,又可以使前后两联有所变化。

如果上联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    平平    仄,

平平    仄仄    平。

那么,下联出句的前两字的平仄则应为:平平。若再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规则来安排,势必又成为“平平仄仄平”的格式,这样,便出现紧紧相邻的两句互相雷同的情况。另外,该句又是出句,句末不应用平声。回避的办法只能是改变第三字的平仄——因为前二字要避免失粘,末一字必须用仄声,第四字是节奏点所在,因而均不可变动,于是,只能将非节奏点所在的第三字改为平声。这样,不仅避免了雷同,保持了节奏点上的平仄相间,而且还避免了三仄调。根据这样的调整,这一联出句的格式便为:

(丙)平平    平仄    仄。

再根据“平仄相对”的规则,其对句的格式便为:

(丁)仄仄    仄平    平。

违反了“粘”的规定,就叫作“失粘”。初期的格律诗,失粘的情况较多,中唐以后,要求日渐严格,失粘的情况就很少了。

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便是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式。七言律诗则是在每句之前加上两个相反的音节。即:

(甲)仄仄    平平    仄,(甲)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乙)平平    仄仄    平。(乙)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丙)平平    平仄    仄,(丙)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丁)仄仄    仄平    平。(丁)平平    仄仄    仄平    平。

只要我们掌握了上述三句话和应该明确的事项,无论以哪一种基本句式开头,都可以推出全诗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不外以下四种格式,这就是:

仄起仄收式:

(甲)仄仄    平平    仄,旧国经年别,

(乙)平平    仄仄    平。关河万里思。

(丙)平平    平仄    仄,题书凭雁翼,

(丁)仄仄    仄平    平。望月想蛾眉。

(甲)仄仄    平平    仄,白发愁偏觉,

(乙)平平    仄仄    平。归心梦独知。

(丙)平平    平仄    仄,谁堪离乱处,

(丁)仄仄    仄平    平。掩泪向南枝。

(唐·元淳《寄洛中诸姊》)

仄起平收式:

(丁)仄仄    仄平    平,戍鼓断人行,

(乙)平平    仄仄    平。边秋一雁声。

(丙)平    平仄    仄,露从今夜白,

(丁)仄仄    仄平    平。月是故乡明。

(甲)仄仄    平平    仄,有弟皆分散,

(乙)平平    仄仄    平。无家问死生。

(丙)平    平仄    仄,寄书长不达,

(丁)仄仄    仄平    平。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平起仄收式:

(丙)平平    平仄    仄,苍茫空泛日,

(丁)仄仄    仄平    平。四顾绝人烟。

(甲)仄仄    平平    仄,半浸中华岸,

(乙)平平    仄仄    平。旁通异域船。

(丙)平    平仄    仄,岛间应有国,

(丁)仄    仄平    平。波外恐无天。

(甲)仄仄    平平    仄,欲作乘槎客,

(乙)平平    仄仄    平。翻愁去隔年。

(唐·周繇《望海》)

注:作字两读。《广韵》作则箇切,去声;又作则落切,入声。今按入声标出。

平起平收式:

(乙)平平    仄仄    平,岩云掩竹扉,

(丁)仄仄    仄平    平。去鸟带余晖。

(甲)仄仄    平平    仄,地僻生涯薄,

(乙)平平    仄仄    平,山深俗事稀。

(丙)平    平仄    仄,养花分宿雨,

(丁)仄仄    仄平    平。剪叶补秋衣。

(甲)仄仄    平平    仄,野渡逢渔子,

(乙)平平    仄仄    平。同舟荡月归。

(唐·戴叔伦《山居即事》)

(说明:辨别是哪一种格式,主要看首句的第二字和最后一字。)

仄起式的两种格式,仅仅是首句不同;平起式的两种格式,也是如此。

七言律诗也不外以下四种格式,这就是:

仄起仄收式: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降鹤池前回步辇,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栖鸾树杪出行宫。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山光积翠遥疑逼,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水态含青近若空。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直视天河垂象外,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俯窥京室画图中。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皇欢未使恩波极,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日暮楼船更起风。

(唐·苏颋《兴庆池侍宴应制》)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望断平时翠辇过,

平平仄仄仄平平。空闻子夜鬼悲歌。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舆不返倾城色,

仄仄平平仄仄平。玉殿犹分下苑波。

仄仄平平平仄仄,死忆华亭闻唳鹤,

平平仄仄仄平平。老忧王室泣铜驼。

平平仄仄平平仄,天荒地变心虽折,

仄仄平平仄仄平。若比伤春意未多。

(唐·李商隐《曲江》)

注:过,平声。《广韵》有“古禾切”一读。唳,《广韵》作郎计切,去声霁韵。又练结切,入声屑韵。《诗韵》仅归入去声,不言入声。见该书19页。今按入声标出。下同。

平起仄收式: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金貂再入三公府,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玉帐连封万户侯。

仄    平平    平仄    仄,帘卷青山巫峡晓,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烟开碧树渚宫秋。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刘琨坐啸风清塞,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谢朓题诗月满楼。

仄仄    平    平仄    仄,白雪调高歌不得,

平    仄    仄平    平。美人南望翠蛾愁。

(唐·武元衡《酬严司空荆南见寄》)

注:塞,音sāi,《广韵》作苏则切,入声;又音sài,《广韵》作先代切,去声。

平起平收式: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岧峣太华俯咸京,

仄    平平    仄仄    平。天外三峰削不成。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武帝祠前云欲散,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仙人掌上雨初晴。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河山北枕秦关险,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驿树西连汉畤平。

仄仄    平    平仄    仄,借问路傍名利客,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何如此处学长生。

(唐·崔颢《行经华阴》)

注:华:山名读去声。《广韵》为“胡化切”。傍,音páng,《广韵》作步光切,平声。平水韵在阳韵。

上举四种格式,无非是按照“粘”“对”的规则来排列而已,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排律也便可以依此类推了。例如:

(甲)仄    平平    仄,黄鹤西楼月,

(乙)平平    仄仄    平。长江万里情。

(丙)平平    平仄    仄,春风三十度,

(丁)仄    仄平    平。空忆武昌城。

(甲)仄仄    平平    仄,送尔难为别,

(乙)平平    仄仄    平。衔杯惜未倾。

(丙)平平    平仄    仄,湖连张乐地,

(丁)仄    仄平    平。山逐泛舟行。

(甲)仄仄    平    仄,诺谓楚人重,

(乙)平平    仄仄    平。诗传谢朓清。

(丙)平平    平仄    仄,沧浪吾有曲,

(丁)仄仄    仄平    平。寄入棹歌声。

(唐·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丙)平平    平仄    仄,南池寒色动,

(丁)仄仄    仄平    平。北陆岁阴生。

(甲)仄仄    平平    仄,薄薄流澌聚,

(乙)平平    仄仄    平。漓漓翠潋平。

(丙)平    平仄    仄,暗沾霜稍厚,

(丁)仄    仄平    平。回照日还轻。

(甲)仄仄    平平    仄,乳窦悬残滴,

(乙)平平    仄仄    平。湘流减恨声。

(丙)平平    平仄    仄,那堪金井贮,

(丁)仄仄    仄平    平。会映玉壶清。

(甲)仄仄    平平    仄,洁白心谁识,

(乙)平平仄仄平。空期饮此明。

(唐·马戴《府试水始冰》)

注:稍,今音shāo,《广韵》作所教切,去声效韵。

上举诗例,是我们分析了大量的唐诗才挑选出来的,以求与格律规定的形式吻合。尽管如此,仍有个别字与原格式的平仄不同。可见,与原格式一字不差的诗篇是极为罕见的。不过,这种不同主要出现在“一三”(七言则是“一三五”)这几个非节奏点上。我们在分析唐人的格律诗时发现,这种情况触目皆是,这说明非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诗人们可以不受其约束,这自然为诗歌的写作带来方便。从这个角度来说,前人所总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写作的需要。

练习一

分析下列各首诗的格律,并标出其平仄,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格式。

1. 送张子尉南海    唐·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2. 闻笛    唐·张巡

岹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3. 洛阳早春    唐·顾况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4.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唐·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

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5. 送友人许棠    唐·张乔

离乡积岁年,归路远依然。

夜火山头市,春江树杪船。

干戈愁鬓改,瘴疠喜家全。

何处营甘旨,波涛浸薄田。

6.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唐·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看,应作平声。玩,《广韵》作五换切,去声。

7.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8. 返照    唐·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注:拥,《广韵》作於陇切,上声。闭,《广韵》作博计切,去声,霁韵;又方结切,入声,屑韵。今按入声标出。下同。

9.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 哭刘    唐·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广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注:湓浦,即湓水,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端昌县西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名湓浦港。北流入长江。湓,音pén,平声。

11. 重过圣女祠    唐·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 下江陵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4. 哭孟寂    唐·张籍

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

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

15. 咏鹰    唐·高越

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

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